书城成功励志女人性格书
32349600000053

第53章 化自卑感为一种动力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这种生存危机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这种生存危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轻微的自卑心理容易超越,它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

但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多数自卑者都碌碌无为,自卑心理重者更是如此。生活中有很多自卑心理较重的人,而这种人由于选择道路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局。消极认命者,让自卑的感觉化为现实,他们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确不如别人,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因此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听任命运的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为自己的失败辩护。

自暴自弃者,由于看不到一点光明前途,因此便铤而走险,走向侵犯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这种以错误的方式去补偿自己自卑心理的人,最终必定以更大的失败而收场。

与前两种不同的是,第三种人承认自卑的感觉,但他们绝不会让自卑的感觉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他们认为,与其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变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发愤图强,拼搏一下,争取成功。这样自卑就会被信心逐渐超越,自信就会建立起来,可以说,这是一条由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不管自己原来多么自卑,只要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就必将获得成功,赢得一个光明的前途。

拿破仑·希尔曾说:“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

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的三重痛苦,终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被称为“奇迹人”的海伦·凯勒的成功一生,无疑是这句话的最好印证。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儿,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可怜儿,那时她才1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甚至于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像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绝望的父母只好将她送到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叫做安妮·沙莉文的女士来照顾她。她成了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的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沙莉文也有着不幸的经历,她10岁时,和弟弟一起被送进了孤儿院,在孤儿院的孤寂的环境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岁时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之后又做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与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反抗着严格的教育。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却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给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把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挽救出来,通过自我奋斗,发挥潜在的无限能量,逐渐走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个手携手、心连心,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挣扎,唤醒了海伦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海伦曾写道:“我在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他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了。”仍然是失明、仍然是聋哑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10岁多一点时,她的名字就已传遍全美国,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天。贝尔博士在这一天成立了他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这个20岁就精通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兴奋异常地、不断地重复说:“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要多,而且,她还写了7本书,她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又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辨认出,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体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忱。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她喜欢下棋和用扑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编织来消遣。

海伦·凯勒,身为三重残疾,却凭着她那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自己,实现了自身价值。她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没有成为政界伟人,但是,她所获得的成就比健全人、富人还要大。

第二次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一个不信任自己心灵力量的人,不懂得爱护自己,也就不能推己及人,徒然耳能听、目能见,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海伦·凯勒既盲且聋又哑,但她信任自己的心灵力量,爱护自己,推及他人,于是,她的“心眼”亮了,“心耳”开了,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心灵财富。

自卑如能被超越,便成了我们成功的本钱。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

从心理学上看,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既克服了自己生理上的缺陷,又对心理上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感对人的成功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事情,去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会要求自己去克服自卑,战胜自我。

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自卑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若想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自信心,就应像清扫街道一样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对自己充满信心,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条成功的路径。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作出一番事业,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有一句土耳其谚语说:每个人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在中国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古语。《格言联璧》中讲道:“不要轻视自己的身心,天地人三才都蕴藏在六尺之躯中。不要轻视自己这一辈子,千古的功业就在此奠定。”这些言语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就能达到成功。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自身的价值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和比拟的。每个人都要坚信,在社会、家庭、单位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要去寻求适合自己的那一块用武之地,让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