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目击天安门-(一)
32351600000002

第2章 引子 岁月沧桑天安门!天运人事尽其中(2)

现在西直门外有条将军河,河上有座将军桥,相传就是刘伯温为纪念这位将军而建。可惜的是,将军扎破的水篓中装的是苦水。所以北京城虽然又有水了,却大多是苦水,而甜水被小孽龙带到了玉泉山海眼,所以玉泉山的水都是甜水。从此皇家饮水都是用毛驴车到玉泉山装取,一日三趟,亦成为京城一大景观。到清乾隆皇帝时,他饮遍百泉之水,认为玉泉山水质最好,乃手书“天下第一泉”,使玉泉水更成为皇家专用珍品。

方方正正北京城,三朝历尽缺一角

考古发现原本应是方方正正的北京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建,却令人不解、不约而同地都缺了一个角:元大都外城南缺少一角,明清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皇城西南缺一角。其间的原因何在?引起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

原来元朝皇帝重佛,在今西长安街四部口对面,电报大楼所在地,是高僧海云和尚所住庆寿寺。海云圆寂后,于寺内西南隅建塔而葬,另外还有一可基和尚塔,时人并称为双塔庆寿寺,为宫廷礼佛重寺。在建大都时,忽必烈亲自下令“勿迁,俾曲其城以避之”。这样元大都外城南垣便少了一个角。

明皇城是在元代皇城(萧墙)基础上扩建的。元人建城时在西南角原有一所大慈恩寺,他们不敢拆毁,元代皇城此处就已缺了一角。明扩建时,也没有毁寺而是迁就现状,还将皇城沿这一角东端向南延伸,缺角就更明显。后到了明嘉靖年间,大慈恩寺遭火焚毁,这里即成了演兵场。

关于明清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的缘由,说法很多。有说是由于风水的考虑,有说是信仰观念所致。也有说,这是因为刘伯温照着哪吒正画这个地方时,一阵风将哪吒的衣服肚角刮了起来,他也就顺笔画了过去。于是,整齐的北京城就突然多了一个缺角。其实据有关专家分析,这是出于顺应地形的需要。朱棣曾将大都北西城墙向南缩回5里,形成对北方游牧民族防范的第二道城垣;早先元人有一条从积水潭(今什刹海)向东的东西笔直水道,以运漕粮入京。明初建城时,就用这条引水渠做了城垣的北护城河,但积水潭北岸还在这条引水渠侧,当城筑到积水潭时,就有三种方案:一是城墙也向北绕,二是笔直地向西通过,三是呈一拐角,而以第三种方案最为省料又省力,于是就形成了内城西北的缺角。

紫禁城门皆风水,求祥祈瑞通九衢

京城及紫禁城的城门,不仅具有行人出入的交通功能,更具有改造皇宫风水的特殊任务,尤其是城门的位置、数目、名称等,都被赋予了添祥增瑞的神圣使命。

辽代城四面有门,金中都三重城墙原有十二门,东北郊辟为宫苑禁地后,又新辟一个光泰门。元大都外城北面二门,其余几面皆三门。明清以来,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清以后,又增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这些无不是历代遵从风水先生的建议而置制的。

元大都的城门多是据《易经》卦辞而命名,如坤卦曰:“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于是便有顺承门和安贞门。离卦有“日月丽乎天”,于是有了“丽正门”。

明清时的城门命名更是体现求祥祈瑞的意义。比如内城九门:正南正阳门(即前门),表示“圣立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其东的崇文门取“文教宣尊”之意,其西宣武门,意为“武烈宣扬”;朝阳门,意为“迎宾日出”;阜城门,取意“物阜民安”;而东西直门,则表示“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在北面,东边有安定门,象征着“文臣诩赞太平”,西边是德胜门,象征着“武装疆场奏绩”。

关于这些门有着许多趣事轶闻。

和平门是清王朝被推翻后最早开辟的又一内城城门。辛亥革命胜利两年的时候,有代表提出应在宣武、正阳门之间再辟一门以方便行人,门址在靠琉璃厂,正对新华门的地方。当时自任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了笼络民心,也点头表示同意。可当时的前门外就是繁华商业区,商人们害怕行人另走他途,影响了生意,就散布流言说帝王之所不可擅动,否则会泄了王气,坏了风水。这些流言正打中袁世凯的心病,一桩善举便被搁置下来,不了了之。直到1926年冯玉祥进北京,才命其部下鹿仲麟率兵将城墙凿开个门洞,方便行人。

次年,军阀张作霖入关,给北门命名为兴华门,以让世人知道他祈愿国家兴旺之意。然而有好事者秘密向他报告,附会地说什么李大钊的女儿叫李星华,与“兴华”谐音,恐对他不吉利,遂将兴华门改称为“和平门”。

过去内城各城门的出入通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明清时代,皇帝的祭祀出入城门都有严格的礼制: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要走正阳门;春分到日坛祭日,要走朝阳门;夏至到地坛祭地,要走安定门;秋分到月坛祭月,要走阜城门。明朝皇帝去十三陵谒陵或帝后遗体的发引,由德胜门出;其余人等的录柩,均不得从正阳门、宣武门、朝阳门、德胜门出入。

各门分工也很明确。例如明清两代都规定: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走木材车,安定门走粪车,打仗出兵走德胜门,水车走西直门,煤车走阜成门,宣武门走囚车,崇文门走泗车,而正阳门只能走皇轿宫车。这就是为什么在阜成门门洞里刻有梅花(梅煤谐音)而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则成为闻名全国的行刑之地。

天安门: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站在天安门广场,远望雄伟凝重的天安门,很少有人会不产生一种身在“宇宙中心”的体验,并且深深感受到皇权的威严与强大。这就是历代帝王借助建筑的艺术和象征意义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的结果。宫廷建筑不仅仅是营造一个空间,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气氛,在这种气氛的作用下,人们会心甘情愿或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去,五体投地地叩拜那高高在上的又是莫名其妙的自己的主人,这就是隐藏在建筑背后的秘密。

明代建造紫禁城,总体的思想就是要拉开天子与一般老百姓的距离,以象征天子的崇高伟大和神圣不可侵犯。整个宫殿群的布局与传说中的天宫相对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皇帝主要活动的地方太和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居高临下,自是象征天子的地位高高在上;乾清宫和坤宁宫分别象征天地乾坤;后三宫东西两侧的日精门和月华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其后殿阁罗列,象征群星拱卫;紫禁城内的金水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则象征“招摇西北指,天汉东南倾”的天河……

午门因在紫禁城的正面向阳,位当子午,因而得名。午门是皇宫的正门,意为正午的太阳,光芒万丈,浑临大海,象征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

明宫的前三殿,永乐初建时袭用南京明宫旧称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天”是施惠于民、造化万物的,因此君主治国一定要强调是承奉天命。以“谨身”等来作为象征最高皇权的宫殿的名称,从另外一方面也表达了治国的指导思想。

紫禁城的北门称玄武门,后因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改为神武门。玄武是八象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同青龙、白虎、朱雀一起合称四方四神。紫禁城既有四方神灵庇佑,自然是可以城池永固,江山万代了。

但是,无论历代帝王如何在建筑的象征意义上煞费苦心,“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千古真理却是永远有效的。当明朝亡国之君崇祯手杀公主嫔妃并吊死景山时,紫禁城的象征意义就俨然成为一种无声的讽刺。

紫禁城的至尊地位从数字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排列在故宫中轴线上的皇帝直接使用的宫殿、宫门都是无一例外的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排场,以充分渲染、加强皇帝的至尊地位。为什么“九”“五”之数在故宫营建中多有使用呢?

“九”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的尊荣,所谓“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是也。而“九五”则专用来称帝位之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后到唐代,“九五之尊”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称。

在故宫的建筑中,许多都暗含着“九”“五”这两个数字。如故宫的门钉,除东华门外,均为上、下各九排八十一钉。九龙壁正面雕龙九条,正中的脊也是九龙在脊,庑殿顶为五条脊,琉璃斗拱用的龙纹垫板共“九五”四十五块,整个九龙壁面,则由二百七十块组成,依然是九的倍数。就连宫殿檐角上的琉璃小兽装饰,其最高规格的宫殿也是用九个,以下按建筑等级依次降为七个、五个、三个。

数字,这种由计量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概念,也被打上统治者的烙印。

真龙天子是否数过故宫多少龙

按照中国传统的看法,皇帝是“真龙天子”,为了突出强化这种观念,历代统治者世代相沿,把龙固定为皇帝的专用图案,龙成为皇帝的图腾象征。在紫禁城中,无论是建筑物上、家具什物上还是手工艺品上,处处都可以见到龙的踪影。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是黄龙化身。皇帝是“真龙天子”的概念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被,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皇帝既为真龙天子,皇帝登基前就称为“龙潜”,即位后叫做“龙飞”。与皇帝相关的还有龙颜、龙体、龙座、龙床、龙袍等。来至天安门前,踏上金水河的御路桥,汉白玉栏柱上雕刻的是蟠龙望柱,金水桥南是一对蟠龙华表,天安门上的鸱吻是“九脊封十龙”,栎梁枋柱上,也是金碧辉煌的金龙和玺彩画。

紫禁城内仅就太和殿而言,龙的形象就不计其数。皇帝的金漆雕龙宝座上,就雕有九条金龙。背圈上的三条,既表现了龙的蜿蜒凌空的姿态,又服从背圈的用途,真是妙不可言。大椅下的须弥座,饰有二龙戏珠纹。宝座后面的髹金屏风上,是九条镂雕金龙,它的扇心和底座也全部是龙纹。

在宝座上方,是金龙藻井,分上、中、下三层,通高1.8米,井口直径6米,上层圆形,中间八角形,下层方形,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含义。中部八角井饰满云龙雕饰,穹隆圆顶内,则盘卧一条口衔定珠,俯视下方的金色巨龙。太和殿内的五十五间天花,也都是龙的图案,从殿内檐的大小额枋、垫板、天花梁到殿外檐的额枋、斗拱,也无不是金龙和玺彩画。

太和殿中央东西还排列着六根蟠龙金柱,每根巨柱上都有一条飞腾的蟠龙,龙身缠在柱上,龙头昂首张须,东面的昂首向西,西面的昂首向东,加上宝座上的龙、藻井上的龙,所有的龙都朝向皇帝,呈现出一派“万龙朝天”的景象。

人们不禁要好奇地问:故宫里的龙到底有多少条?据估算,即使其他的龙都不算,仅就故宫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宫殿殿脊上以每殿六条脊龙计算,就有龙近六万条。如果再加上其他建筑装饰和御用品上的龙,紫禁城内的龙怕就有上十万条之多!

金水弯弓分南北,五桥错落缀星空

现代建筑规划理论讲究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的空间排列和组合,构造出一个最佳的景观序列,使人在移动中的不同位置和角度,都能有效地欣赏优美的造型艺术构图,并在这种造型的有序的变换中由浅入深地体验到某组建筑主题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当清晨孩子们走向学校,成年人去上班的时候,学校等组群建筑就应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感染力,并借助于光影带、树木的色彩、装饰性绿化和造型变换等相应的配合,在人们心中造成适于学习和工作的情绪,并引起人们愉快的感觉。

当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次序穿过正阳门、大清门,穿过因幽暗、狭长和高大而显得十分空荡、神秘的天安门门洞,推开端门那象征着权力的朱红大门并迈步进入午门的时候,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就会在我们心底油然而生。面对这鲜明的景观序列的刺激,我们不能不惊叹:远在6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成功地运用建筑组群规划的艺术,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仅以金水桥的建筑与布设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工匠们独运的匠心和高度的智慧。远远看去,太和门前的金水河,仿佛一张巨大的弯弓,把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南北两半;又如同夏夜熠灿的星河,把宽阔洁净的宫前广场点缀得如同遥远而神秘的夜空。横跨在河上的五座金水桥,就仿佛是飞驾银河的星桥,把分开的广场连成一体,把平淡宁静的空间变得生动而富于变化。

这五座石桥都是由精选汉白玉砌成,栏板和望柱都雕刻得十分精美。五座桥都是单孔洞桥,桥面宽广,坡度平缓优美,两端桥门呈八字展开,整体形象显得端庄富丽,雍容华贵。

中间的那座桥是五桥中最高、最宽、也最长的一个。因为它是专门供皇帝通过的御桥,所以它的望柱上雕满了精美的云龙图案。而其余的四座桥,因为是供大臣们行走的,所以桥梁望柱上雕刻的是火焰图案。五座桥高低错落,集中而又疏朗,风格相似而又在细部稍有区别。

从中间的“御桥”走过,远方是高远的天空,近前是朱红的宫门,两侧是优美的拱桥众星捧月般地恭立左右,像谦恭的侍从护卫着尊贵的天子。那种“只有天在上,更无谁与齐”的君临天下的自豪感,就在这简单的上、下桥的行程中充分地得以体验和渲染。

从昭德门、贞度门东西两个外侧,到金水桥最外两座桥梁的两个外侧,再到午门中门北口,这两条直线的夹角为60度;从昭德门、贞度门两个内侧,到金水桥中桥北端,这两条直线的夹角也是60度。60度,正是人类最佳的水平视域。也就是说,当人们走到午门中门北口,举目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正好是太和门及陪衬其两侧的昭德门和贞度门,而金水河上这五座桥梁,恰好置于这个夹角之中,纳入最佳视角,位置不逼不散,十分得体。古代的建筑规划师们如何懂得有效利用人类的最佳视角,至今还是一个难解的谜。但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观效果,人们又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人们走过金水桥,昭德、贞度二门即从最佳视域中退出,留在眼前的只有主体建筑太和门,重点突出太和殿正门的威严。这样的处理显然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古代的匠师们在总结历代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地规划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