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目击天安门-(一)
32351600000005

第5章 引子 岁月沧桑天安门!天运人事尽其中(5)

在太和殿的琉璃檐角处,还置有十个琉璃神兽。置于檐角的神兽,按例均由单数组成,一般采用一、三、五、七、九数目排列(即阳数)。其排列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最前为骑凤仙人。檐角神兽的多寡取决于建筑等级规模。因太和殿在紫禁城中地位最尊,是举行大典的场所,皇权的象征,所以超了九数,设神兽十尊,以崇其位。

这些装饰性的屋顶琉璃覆件,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禽兽。古书《易经》中有“飞龙在天”的话,封建王朝各代均以龙为至尊,在帝王的宫殿,龙的图案是为主的。凤古代视为神鸟,象征祥瑞,曾是汉族祖先商人所崇拜的图腾,有“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之传说。狮子在佛教中为护法王,其性忠威有力,代表勇敢威严;海马、天马是祥兽,或称忠直勇兽;斗牛传说为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蜓道旁及金鳌玉虫东坊之上;狻猊,食虎豹;獬豸性忠。把这几种神兽放在檐角,象征着除灾免祸,剪除邪恶,也反映出封建统治者祈天佑助的愿望。同时也表示“天子”统治天下,四海之珍禽异兽,齐集来朝。

在紫禁城内,乾清宫是皇帝理政、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兽为九个;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为祭神及结婚之用,檐角兽为七个;东西六宫是后妃的生活区,檐角兽为五个;最少的如内左门,门座上的檐角兽为一个。

这些琉璃兽件的出现,与鸱吻、龙吻一样,最初完全出于实用,因垂脊坡度大,为防止瓦件滑落须将下端脊瓦钉在角梁上固定住。长钉上面罩以陶制走兽等,以防雨蚀、渗漏。中国古代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把实用、美观、寓意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飞禽走兽的艺术形象,使其既是建筑艺术品,又是不可缺少的结构件。

琉璃瓦顶,在颜色的使用上等级森严。黄色为至贵至尊,是帝王宫殿及陵寝宫殿专用色。因中国五行说中,黄色属土,土居中央,表示天子居中,以治四方。绿色次之,亲王府、太子、皇子居住的宫殿多用之。其余几种颜色或用于有特定含义的建筑,或用于离宫别馆点缀景色。例如天坛祈年殿,用蓝色琉璃瓦顶是以其象征天的颜色,采圆形攒尖式屋顶,以象征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文渊阁是紫禁城内收藏《四库全书》的书库,因书籍怕火,不仅建筑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偶数(阴数)六开间(中国古建筑多采用三、五、七、九奇数即阳数开间),以应“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学说,同时采用黑琉璃瓦绿色剪边的屋顶,取五行学说中黑色属水,水能克火之意。

紫禁城中,除屋顶大量使用琉璃外,还建有许多琉璃门、琉璃照壁、琉璃花坛,以及镶贴在下肩、坎墙上的琉璃砖等,十分精美,如乾清宫照壁的琉璃须弥座,绛雪轩及景祺阁前的琉璃花坛。最为引人入胜的,是与皇极门遥相对应的五彩精美琉璃一字照壁――九龙壁。流光溢彩的九条龙,在浪涛中翻飞腾跃,造型生动,气势宏大。中国的琉璃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紫禁城则是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博物馆。

这样古代匠师们就设计了“龙戏珠”的美妙图案。明清时代的龙,其形象可以说达到尽善尽美。

明清时代封建统治者,崇尚“九五”之数,因为九为阳数(奇数)的最高位数,即阳数之极,故雕塑九条蛟龙。

九条龙正中的那条龙是黄龙,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居中央之位,是至尊之色,黄龙左右各有四条蓝、白、紫、黄相间的行龙,张口引颈追逐宝珠。九条龙以中间黄龙为中心,除此黄龙为正面外,其余的行龙都是侧面,上下跳跃翻腾,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匀称地布置于壁面上。突起的礁石形如峭壁,将九条龙区划为五组,九条巨龙既有中心又有区划,相互呼应联系,不仅体现了九五之尊,又使画面在变化中增强了统一、和谐与完整。因为五为阳数居中之数,九为阳数之极,所以“九五”之数则代表天子之尊,九龙壁其他部位也是按照九五之数设计建造的。如九龙壁的歇山顶五条脊,正脊雕饰着九条龙,各攒斗拱之间的拱眼壁用“九五”四十五条龙进行装饰……

九龙壁上,位于正中的那条正面黄龙,与皇极殿丹陛前百花图案中间的蟠龙御道相呼应,并同处于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站在皇极殿内向南展望,透过两道宫门,视线尽收的交点,正是九龙壁正中的这条正面黄龙。

宁寿宫前的九龙壁与我国现存的另外两处九龙壁――北海公园内的九龙壁(乾隆初年烧制),山西大同的九龙壁(明代洪武年间烧制),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巧的结晶,其中以故宫内宁寿宫前的九龙壁,雕制得最精细,色彩花饰也最华美。

(摘自《国都风云》)

天安门广场华表的传说

在外金水桥的南面,是一条东西大道,古称“天街御衢”。有一对威武勇猛的石狮子,左边是雄狮,其形态是正在用石爪戏弄绣球;右边是雌狮,其形态是正在用左爪抚慰小狮子。

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在戏弄绣球,在哺育小狮子,样子显得妩媚可爱。

在桥南的东西各有一柱浑圆挺秀的精美华表。

华表的顶部柱头横贯一石雕云板,遍布如意祥云。柱顶安一圆盘,饰以莲瓣、宝珠。圆盘上为一石兽,作昂首望天状。华表外围一圈白石栏杆,四角望柱头雕坐狮,望柱、栏板饰以云龙这种昂首的蹲兽,名叫“望天吼”。

北京城的民间广泛流传着这种动物的传说。它高踞在华表上,时刻注视着皇帝外出的行动,它劝诫帝王,不要在外荒淫游乐。

每当皇帝外出久久不归,它就托梦给皇帝,说:“国君呀!你赶快回来料理国事吧。”

因此,人们又把这种动物称为“望君归”,叫华柱为“望柱”。

这反映了专制统治下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高10米,柱上刻满了云朵和龙盘。

古代桥南的石狮与华表的位置,位于现在的前方大约6米之处。1950年因扩展天安门广场的需要,就把它们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对华表的形制相同。其下为八角形石制须弥座。龟脚雕饰云朵,束腰及上、下枋饰以云龙,上、下枭刻仰覆莲瓣。须弥座上立蟠龙石柱。柱身八方,浮雕云龙。一条巨龙盘桓而上,翻腾于云海之中,舞爪张牙,气韵生动。

华表又称桓表,源于古时的诽谤之木。用横木交于柱头,立于桥头及大路交衢,以纳谏言,因称诽谤之木。其形似桔槔,状若花朵,故称华表。

诽谤之木,传说尧帝所创,秦始皇废之,汉文帝时又兴。

唐、宋以后,沿用不衰。从石刻及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桥头立华表的情况。

华表多为木制,柱头有木板十字相交,作为一种标志或装饰,或许其纳谏的作用已经消失。

也有人认为华表来源来古代民族的图腾竿子,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明、清时期,民间冢墓前仍看到立有木或石制幡竿的情况,或许可以说明华表的功用。帝王陵寝亦有使用华表的实例。

明、清时期的华表,多为石制,雕刻精细、精美绝伦。若论其艺术价值,首推天安门的两对华表,由于位当皇城正门,地势宽敞开宽,因而其体量和装饰水平为他处无法相比。

(摘自《天安门见证录》)

神秘兮兮造龙床,龙床演尽神秘事

清代的皇帝,从雍正开始将寝宫从乾清宫移到养心殿。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皇帝寝宫主要是指养心殿。那么,皇帝睡觉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养心殿是一个“工”字形的建筑,前朝后寝,中间有穿廊相连,便于皇帝往来。在养心殿的后殿有五间寝宫。正间的正面是坐炕,东面次间设有宝座、紫檀木长条案几,西面次间设有紫檀木大龙柜、坐炕等。在东西两个稍间靠北墙的地方,就是专供皇帝用的“龙床”。

一个寝宫里为什么要有两张龙床呢?有人附会说是为了逃避暗害。有两张床,别人便不知道皇帝究竟在哪张床上。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建筑中是非常多见的现象,并不限于皇帝的寝宫。到如今北方的很多民间建设,还是“一明两暗”的三间布局或“一明两昏两暗”的五间布局。这两个比较暗、静的内室,主人可以随意使用,非常方便。

在两个卧室当中,又尤以东头的布置更为精致,因为那是皇帝和皇后同居时经常使用的。龙床的通体镶嵌着玻璃水银镜子,床上铺着大红毡和明黄毯,这些都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特殊用品。皇帝用的褥子、床单、幔帐、绣花被等,都是由江宁(南宁)、苏州、杭州“江南三织造”特供的丝织品。在床帐之上还挂着精美的香囊、荷包,内装香草和香米。一入寝宫,便如同进入了芝兰之室,那满室清香,顿时会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在龙床两头,各有一个隔扇门,门内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其中东头的是为皇帝更衣、沐浴准备的;西头的是一个化妆室,在宫中称为“净房”。净房内净盆都是用纯银制作,上面有软垫,用完后由太监及时倒掉、洗净。西稍间卧室比东稍间略为简朴,但也是极尽人间之铺设了。

养心殿后殿东、西各有一个耳房及厢房。东耳房叫作“体顺堂”,西耳房叫作“燕禧堂”。体顺堂是皇后来养心殿陪皇帝住时临时坐卧用的,燕禧堂则是妃子们来养心殿陪宿时临时用的。东西厢房则位次更低,是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到养心殿侍寝时居住的,里边挂有“定生贵子”等匾额。

整个养心殿的陈设据统计共有724件之多。这些陈设除了一些必要的家具外,大都是珍贵而高雅的奇珍异宝和艺术品。就连门洞墙壁的贴画,也是出自著名书画家郎世宁的手笔。

皇子皇孙:上书房里可上学

远在上古时候,帝王们就对王位继承人施行严格的教育制度,设立了师、傅、保等官员,教习王子们诗乐礼仪,陶冶他们的心性,“以利万民”。到了明清,宫廷学校制度发展得更是完备。

清代皇子、皇孙们上学的地方,叫作“上书房”,在乾清宫南庑乾清门东五间。上书房设在乾清宫院内,是因为这里离皇帝的住处近,便于皇帝随时稽查。清朝皇帝对子孙教育都非常重视,在上书房里挂满了他们书写的匾额和对联。雍正皇帝曾御笔写有“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的对联,乾隆皇帝写有“养正毓德”的匾额和“闲庭不改风和月,欹案依然《易》与《书》”的对联,都是勉励的话。

总体负责上书房教务的,叫作上书房的总师傅和总谙达,一般各有一到三人负责,由皇帝在内阁大学士等官员中挑选。担任具体教学的,叫作“师傅”和“谙达”,一般人数并不固定。“谙达”是满语音读,意思是“教师”,地位稍低于师傅。师傅讲授“五经”等汉语文化课,一般从翰林院学士中挑选;谙达教授满、蒙文等民族文化课和弓箭、骑马、刀剑等军事课,分别从八旗官员和各旗营参佐领中选任。

清代宫中规定:凡皇子年龄满6岁的,都要入上书房上学。明代规定皇子们读书的年龄要大一些,对宫中教育也不太重视。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更是奇特,太子朱常洛到了12岁还不让上学。大臣们一提到这事,万历皇帝就要难过地流泪,惟恐儿子读了书,会把他的皇位替下来。而清代规定的入学年龄为6岁,实际上只相当于现在的5周岁或4周岁。从6岁进学校,一直到封爵另立王府,或者有别的任命,才可以离开上书房。

到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们,每年在校的时间是很长的,也不可以随便请假,缺席。一年中只有春节(初一一天)、万寿(皇帝生日)、端午、中秋和学生本人生日等,才可以不到上书房去。另外据记载,从夏至到立秋期间和春节期间,可以只上半日课。

上书房的作息时间,规定得也很严格。一般是在寅刻(早晨4点)到卯刻(早晨6点)进书房,未正二刻(下午2点30分)下书房。清代文人赵翼在内廷当值时,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黑暗中残睡不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屋也。”而这个时候,“部院百官尚未有至者”。

每日二餐,学生们都在上书房的下房中吃,时间大约在早上7点和中午12点。上书房的课间休息每日一两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都要经师傅同意。

师傅们进书房一般在卯时至辰时(上午8点),因为他们要参加经常举行的早朝,还要参加处理公务。师傅们下学的时间也早于学生们,一般在中午12点,最迟不超过下午2点。

师傅、学生们进书房,都要走内左门,进日精门。内左门门卫处有门单,负责出入登记,以备查验出勤情况。乾隆皇帝就曾多次抽查门单。有一次乾隆发现有七天时间,皇子、皇孙及其师傅们竟然都不上学,大发雷霆,责令将总师傅、师傅十多人交吏部严加议处,还将其中二人革职并各打四十大板。还有一次有一个皇子从上书房偷偷跑出来玩,也被严加责处。

皇子们在上书房,衣冠服饰要求整齐规范,不准随意装扮异服,也不得吸烟和吃零食,天热的时候可以摘帽、脱鞋。大臣们从乾清宫散去后,学生们还可以换上纱衫,但不准解开衣带。

上书房的学生们虽然都是些“龙子龙孙”,但遵循我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他们在学校里还是很守规矩的。乾隆皇帝有三位师傅,他对他们都十分敬重。直到乾隆年事已高的时候,还时常追忆起当年师傅的教诲,并写下了《御制三先生诗》以示对他们的怀念。道光皇帝的六子奕讠斤,年幼时很淘气,但却很听上书房师傅贾桢的管教。有一次贾桢到南方出差了,奕讠斤便无拘无束地玩起来。道光皇帝于是给贾桢寄信说,自你走后,六阿哥就不好好念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