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32354100000012

第12章 难忘养珠岁月

记者 刘姗

80多年前,高青海的父辈们从绍兴上虞迁到北仑,在小港一带以捕鱼为生。他们撑着小船,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河流水域之间,靠捕捞野生淡水鱼类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他们在这里落下脚来,渐渐融入当地。

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渔民开始养殖四大家鱼,养捕结合;60年代末他们又引进了珠蚌养殖,成为浙江省最早养殖珍珠的一批人。珍珠给渔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1985年,高青海所在的下邵渔业队每位10级劳力年均分配收入达到1.2万元,超过当地农民收入4到5倍,队员们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打破龙蛇才能产珠的神话,在全县率先开始人工育珠

1955年,下邵(含枫林)渔业队成立。渔民以养鱼、捕鱼为生,生活清苦,遇到旱涝灾害,生活更加没有保障。1972年以前,下邵渔业队共有40多户居民,104人,每工收入不到1元,集体负债3万多元。有的渔民在船上居住,有的租房子住,还有的只能住在草棚子里。1967年到1971年北仑大旱,小浃江全部干涸,河里养殖的鱼被抢,渔民无法生活,只能靠装石头、运黄沙、做小工度日。一部分渔民到上海青浦朱家角、淀山湖等地捕鱼度日。

1966年,有个队员到苏州走亲戚,无意间发现那里有渔民在养殖河蚌。河蚌里长出一颗颗黄豆大小的珍珠,光滑圆润,色泽鲜亮。他回到队里一说,大家都很感兴趣,也想引进一批。有的队员持反对意见,认为只有龙蛇才能产珍珠,河蚌产珠是无稽之谈,更何况苏州能养,北仑未必也能。

为了试验北仑究竟能否养殖珍珠,1967年春节后,队员们从附近的河里捞了两只本地产的河蚌,把其中的一只撬开,将肉作为切片,用铁丝植入另一只河蚌体内。活的河蚌被放在网箱里,吊于水面以下50厘米处。过了20多天,他们把网箱捞起来,打开河蚌,发现蚌里已经有硬点,这就证明了北仑的水质也能养殖珍珠。

这个发现,让队员们放下心来。高青海到县农业局开了介绍信,让队员到苏州市里口渔业队买了350只褶纹冠蚌以及插种的工具。1968年3月,邵光岳、高青海、高美珍、高阿翠4个渔民开始在刁家山内塘试养珍珠,共播种273只育珠蚌。因为天气热,内塘水质差,不适合珠蚌生长,后来又移到石秃河中养殖。经过两年的培育,到1970年育成时,总共收获了近1.5公斤珍珠。1970年10月,下邵渔业队派代表到上虞驿亭参加了宁波地区育珠工作会议,还在会上发了言。回来后他们自发组织到东钱湖摸蚌,组织培训插种人员,扩大育珠生产。随着下邵渔业队育珠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县各地,柴桥、大碶等地的渔业队也开始了珍珠养殖。

淘汰褶纹冠蚌,选用三角帆蚌,提升珍珠品质

用褶纹冠蚌育珠虽然成功了,但是珍珠的品质并不好,不够光滑、个头也小。高青海和队员们就想着怎么提高珍珠的品质。1971年,高青海和另外一个队员便千里寻“蚌”,几乎走遍了国内所有的淡水湖泊,以寻找更为适合的育珠蚌。“安徽、江苏、江西我都去了,就是没去过和自己同名的青海湖。”高青海笑着说,他们在洞庭湖、鄱阳湖里找到了三角帆蚌这一品种,并采用圆形网箱养殖。这种珠蚌一直到今天还在采用。

根据珠蚌的大小,产珍珠的量也不同。一个5寸长的珠蚌,大约能产40颗珍珠,每一扇贝上有20颗;7寸长的约产60颗珍珠。河蚌长到10厘米时就可以进行插种,随着河蚌的生长,珍珠的颗粒也会变大。每到插种的季节,是队里最忙的时候,姑娘媳妇一起上阵,大伙儿忙得不亦乐乎。

“当时知道珍珠能卖钱,但不知道该去哪里卖。”1972年,高青海打听到宁波市医药公司有收购珍珠这项业务,于是他用玻璃瓶装了两瓶珍珠,到医药公司去推销。按照当时人工珍珠的收购价格,每公斤700元,两瓶珍珠就卖了14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后来医药公司不再收购珍珠,转由外贸公司代理,经由上海出口到美国、印度、中东等地。价格最高的时候,一公斤珍珠就能卖两万多元。

三角帆蚌产的珍珠光亮、圆滑,但蚌源不多,需要从外地购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育珠业的发展。下邵渔业队的队员们又首创了人工繁育三角帆蚌种苗的技术,实现了三角帆蚌自给,结束了从外地买蚌的历史。没过几年,他们又把圆形网箱换成扁形的,每个网箱里放五六只珠蚌,珍珠产量进一步提高。

养珍珠的渔民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最先开上了日本进口的铃木摩托车,高青海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专家

在国际市场上,即使在今天,珍珠依然很受欢迎。珍珠加工成的项链、耳环、戒指等首饰不仅美观大方,更有祈福、保佑平安的说法。当年下邵渔业队生产的珍珠,主要销售到印度、中东、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高青海告诉记者,在黎巴嫩,珍珠是女儿结婚的陪嫁品,陪嫁的珍珠越多,女儿就越体面。一个女孩陪嫁30公斤珍珠,足够她生活一辈子。在印度,珍珠用于陪葬,需求量非常惊人。除了日本等国有珍珠养殖外,绝大多数国家的珍珠需要进口,中国是最主要的珍珠生产和出口国家。

最初养殖的珍珠,以白色居多。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珍珠的颜色也多元化起来,出现了黄色、粉色、淡紫色等不同光泽。队员们根据蚌壳内的不同色泽,从不同位置选取切片,越接近蚌口的切片,生成珍珠的颜色就越多。另外珠蚌的年龄、养殖的水域不同,珍珠的色彩也会不一样。

由于珍珠品质好,产量大,1979年,下邵、大碶、柴桥等渔业队和红光农业队被列为省珍珠养殖定点单位。到1985年,镇海县年产珍珠42公斤,累计达到2437公斤。高青海也多次到舟山、德清、奉化、慈溪等地传授育珠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专家。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养珍珠的渔民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他们最先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最先开上了日本进口的铃木摩托车,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1985年是下邵渔业队珍珠养殖的鼎盛时期,队员人均分配收入达到1.2万元。从那以后,随着水质的变化,河蚌成批死亡,珍珠养殖业受到冲击,很多水域已无法再养殖珍珠。随着诸暨等养殖基地的兴旺,珍珠产量连年上升,价格大幅度下跌,下邵渔业队养珠的盛况一去不复返。高青海目前还养着8万多只珠蚌,但育珠早已不是下邵渔业队的主业。其他的队员,有的专门养鱼,有的出门打工,还有的自己办起了工厂。

(2009年8月24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