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32354100000030

第30章 还记得紫石“绿叶牌”衬衫吗?——老厂长郑金火回忆上海第二衬衫厂北仑分厂旧事

记者 彭玲

一名厂长,两名副厂长,36名职工办起了上海第二衬衫厂北仑分厂;从银行贷款18万元盖起了厂房,从2条旧生产线壮大成4条流水线、400余人的服装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第二衬衫厂北仑分厂,以其严格的标准、精细的缝制赢得了上海第二衬衫厂的青睐。他们生产的绿叶牌衬衫在上海、在整个宁波名气都很响。

从紫石绣服厂分离出来,独立建衬衫厂,是为了名正言顺地接上海第二衬衫厂的单子

“刚从绣服厂分离出来的时候,我就带了两个职工出来。”紫石绿叶衬衫厂老厂长郑金火告诉记者,自己是1984年到紫石绣服厂担任书记。

据郑金火介绍,紫石陈胜村有一村民新中国成立前就从柴桥老家出去了,“文革”前是上海第二衬衫厂厂长。“文革”后回柴桥探亲时,他参观了当时的紫石乡绣服厂,提出了让绣服厂帮上海绿叶衬衫厂代加工的建议。当时的上海第二衬衫厂的绿叶牌衬衫在全国是十分有名的。据史料记载,1954年,绿叶牌衬衫作为中国衬衫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服装博览会和前民主德国举办的莱比锡服装展览会,“绿叶”品牌开始名声大振。

1984年,在老乡的引荐下,紫石绣服厂厂长去了上海。恰好,当时上海第二衬衫厂接了一笔国外的丝绸衬衣订单,工人都不会做。紫石绣服厂的厂长接下了这笔单子,回到柴桥,找了厂里的老师傅,加班加点把衣服全做好了。

衣服做好后,上海第二衬衫厂很满意,逐渐开始把单子给紫石绣服厂,让绣服厂为其贴牌加工。没想到,刚接单子没几天,当时的宁波绣服厂来“找麻烦”了。原来紫石绣服厂是宁波绣服厂的下属厂,当时有规定不能擅自接宁波绣服厂以外的单子。绣服厂只要一接到上海的订单,宁波绣服厂就来干预。

总是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当时的紫石乡党委、工办等领导一合计,索性把生产线从绣服厂分离出来,单独成立衬衫厂。1984年下半年,上海第二衬衫厂北仑分厂在郑家祠堂成立,郑金火被任命为北仑分厂的厂长。

“办厂子要钱,没钱怎么办?就从当时的柴桥农行贷款18万元。”郑金火带着全厂职工投身衬衫厂的建设。建厂初期,衬衫厂的条件很差,厂房还在盖。

有了这笔贷款,厂子很快盖起了14米宽,三层高的7间车间的工厂大楼,还从上海第二衬衫厂拉了些旧设备回来,厂子算是正式建成投产了。厂房建好后,从原来绣服厂分出了两条流水线,有了190名员工。衬衣厂正式投产,虽然当时只有两条从绣服厂分离过来的生产线,但是个很好的开端。就这样,衬衫厂的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满腔的热情投入了生产当中。衬衫厂生产出来的衬衫受到了上海第二衬衫厂的好评,这让全厂职工受到很大的鼓舞。

紫石的年轻小姑娘都争着要进衬衣厂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厂子规模逐渐壮大,生产线从原来的两条发展到四条,职工人数也从原来的36人,变成了400余人,而且基本上都是紫石人。对此,郑金火印象深刻:“当时很多紫石人很羡慕能来我们衬衫厂上班的职工,都想进我们厂跟上海老师傅学习先进的缝纫技术。我们招工除了少部分是服装厂的老职工或者是自己在家做衣服的老裁缝,基本上只招刚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当时不少年轻小姑娘争着要进衬衣厂。”

照顾好两位上海师傅,是办厂成功的一个诀窍

“那个时候,技术都是靠上海师傅教的。”郑金火说,厂子刚建好,上海第二衬衫厂就派了两位师傅过来。

两个师傅见到郑金火第一句话就是:“阿拉之前在余姚也办过一个厂,也是两条生产线的加工厂,他们太不上道了,对我们很不客气,阿拉当时就想了,两个月让他们关门。”上海师傅一到厂子里,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那个时候,郑金火就知道了,师傅要是不仔细教技术,还整天挑三拣四,厂子肯定办不好的。

“我们厂的职工大部分是小姑娘,之前没有工作经验的,需要靠他们指导。对他们客气点,他们也会做好本分工作。其次,上海派他们来管理生产,他们自己心里也是有责任的,厂子做好了,他们也有面子。”郑金火回忆,当时全厂对两名技术员都十分尊敬。自己还把厂长办公室隔壁的房间收拾出来给师傅当宿舍。夏天,郑金火就每天买只西瓜给他们送过去。

“人心都是一样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会对你好。”郑金火说,两名师傅从上海过来教技术,自己家都顾不上,也不容易的。如果对技术人员不好,技术人员懒得搭理你,自己又不会做,那做出来的活就不行了。生活上对他们都照顾得很周到了,他们工作起来也会更上心,归根到底还是对厂子有益。

那个时候,上海第二衬衫厂对衬衫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上海衬衫都是按照国家名牌的标准来的,衬衫基本上是做37、38、39、41、42的这些尺码,每次出货,质检都是拿着模板去套。要求做好的衬衫,下水后也不会变小。

“跟技术员关系处好了,才知道,其实做衬衫都是有技巧的。”郑金火告诉记者,一般做衬衫,成衣后,下水晒干,就会有点缩水。做衣服之前,都先要计算好缩水量,预留好缩水空间,打版之前,得先把缩水量给留好。不然,一下水尺寸就达不到了。“我们做出来的绿叶牌衬衫,下水后再晒干,尺寸刚刚合乎标准,这就是我们衬衫这么有名的原因之一。”

当时上海衬衫厂规定十分严格,20公分以上的余料,都是要随成衣一起运还上海。上海衬衫厂还每半个月派人来查一次。“上海人经常说,‘你们紫石人最坏了(贬义词褒用),我们去过很多地方,你们紫石人最聪明了。’其实不是我们紫石人聪明,而是我们的员工大部分是小姑娘,初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没有家庭负担,一心扑在厂里,加上年轻脑子好用,上手快。”郑金火笑着说。

当时的衬衫厂,对员工要求十分严格

“当时做衬衫样样都是机器,连钉纽扣都是用机器,经常做到晚上八九点钟。有些工序简单就速度快,有些工序复杂,工人动作肯定要慢下来了。”郑金火说,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按照上海的订单,去问车间大组长,把简单和复杂的工序进行搭配,均衡安排员工。当时对厂子管理很严,迟到两分钟就要扣钱。“那时候,每天早上站在车间楼上,就能看到一群小姑娘骑着自行车进厂,真的很壮观。”郑金火说。

衬衫厂都是流水线作业,每道工序都是相关联的。郑金火就要求不但流水线作业不能停滞,在后面操作的人还要努力赶上上一道工作的工人,上一道工序要为下一道工序服务,下一道工序要赶上一道工序。“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我就在车间开辟了一个公告栏,把每天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的工作量全都写在上面。”

“职工每天做的衬衫多,工资就高,厂里的产量也上去了,收益也多了。”郑金火说,那个时候,衬衫厂给员工规定每天一条线要做1200件衬衫,每天都要做账。其实这是上海第二衬衫厂一天半的活,紫石衬衫厂以为是一天的量,所以就规定员工也要一天拿出来。工人经常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一开始,新员工,我们减轻任务,到第二个月开始能慢慢上手了,第三个月开始定额了,半年后,就要做全额了。这样刚进来的人,有一个奋斗目标。一个月一个月地慢慢加,半年后就能上手了。每天11点,附近的厂很多职工去吃饭,紫石乡工办食堂人特别多。我们就11点半吃饭,错开高峰期。”就这样,厂子很快就发展起来,到1987年,增加到4条生产线,职工近400人。

郑金火到现在还记得,厂子上轨道后,经常有人过来参观。上海第二衬衫厂的领导过来参观后说,北仑分厂三样遥遥领先:第一,厂子效益遥遥领先,上海有6条线,奉化有5条线,北仑只有4条线,但是产量最高。第二,产品质量遥遥领先。第三,送货速度遥遥领先。

当时紫石的绿叶牌衬衫名声很响

“很快,我们厂就做出了名气。上海开服装订货会议,上海第二衬衫厂连样衣也让我们做。”郑金火说,每年上海第二衬衫厂开订货会,每个尺码的衬衫要500件。一开始自己觉得量少又烦琐,没肯接。“上海人直接跑到紫石来说好话,一定要我们帮帮忙。”

接下单子后,衬衫厂很快就把样衣做出来了。下午1点柴桥装车出发,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利,到上海已经是晚上8点了。第二天订货会,头天晚上样衣才到上海,上海第二衬衫厂的厂长在厂门口等着,车子一到立刻直接开到展会。“当时别的厂家摊子早就摆好了,就剩下上海第二衬衫厂还空着。”郑金火说,第二天订货会,样衣摆好,很多客人一看衣服就知道这又是“紫石货”。

“原则上,我们是给上海第二衬衫厂做贴牌的,自己不能多做了往外销售。”郑金火说,为了能多做点衬衫,他们就跟技术员搞好关系,自己私底下也能做几件。那品牌怎么办?就跟上海的仓管搞好关系,每次商标都能多发些过来。这样一来,就能多做几件,在宁波周边卖卖,厂子就能多赚点钱。

“那个时候,绿叶牌衬衫在全国来说都是很有名的。”说起自己厂里生产的绿叶牌衬衫,郑金火很自豪。他说,当时宁波还有一个名为“红灯牌”的衬衫。他们的“绿叶牌”衬衫一推出,红灯牌就不做衬衫,改做童装了。他后来问那家服装厂厂长,为什么不做衬衫了。对方厂长说,红灯牌衬衫只是宁波的名牌,绿叶牌是全国知名品牌,肯定竞争不过,还不如不做。

据介绍,衬衫厂一直红火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起生产经营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996年关闭。

(2012年1月1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