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青青 通讯员 吴静
9月1日,新大路夜市搬迁了。这个给北仑居民和许多外来务工者带来日用品、带来美食、带来方便、带来记忆的夜市终于谢幕了。
北仑建区之初的1989年,三四个卖水果、卖百货的摊位开始了夜市的雏形,给当时冷清的新碶夜晚带来了一丝生气。
1993年,在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新碶个私分会的组织下,北仑夜市终于定名。从此,北仑人、丽水人、江西人、四川人等纷纷加入进来,在赚钱求富中不知不觉壮大发展了夜市。
2009年9月1日,热闹了十多年的新大路夜市退场,北仑小商品城以新的面貌出现。
从自发摆摊到夜市的形成
陈忠,新大路夜市第一号摊主。从1989年在新大路上摆下第一个水果摊位到现在,他见证了新大路夜市的成长过程。
1989年,陈忠还在上海航道局宁波分公司工作。由于休息时间较多,闲不住的他开始想着摆摊赚钱。“当时北仑除了食品公司、菜市场、供销社外,可以说没有一条热闹的街。”陈忠叫上了三个朋友,在老街(新大路北段)摆起了水果、副食品摊。
第三号摊位摊主徐汉珍的儿子是陈忠的同学,就是当年的四摊位之一。“当时的生意还不错,每天有五六千元的营业额。1993年时,跟着他们一起摆摊的已经有十多家了。”徐汉珍说。
梅山碑塔村人贺善花在1993年的时候还是个会计,同时兼做5家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一家企业一年给我500元,5家就有2500元。听他们说在老街摆摊不错,我就心动了。”1993年3月,她每天晚上下班后也挑着担子在老街摆起了摊。头几天因为下雨,生意不好。一个星期后天晴了,她的生意也转好了。一天的毛利就有五六百元,利润能达到一百元一天。贺善花乐坏了,半年后她就辞掉了会计工作,全心全意摆起摊来。
老街摆摊生意的红火引起新碶工商所的关注。该所经上级部门同意,决定发展夜市。当年10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碶工商所和个私协会又组织了部分个体工商户和十多个城镇失业、待业人员参与夜市经营。“可以说,1993年10月是夜市正式诞生的时间。”当时在北仑个私协会新碶分会工作的徐贤成认为。
大规模开发建设带动夜市繁荣兴旺
1993、1994年正赶上北仑大规模开发建设。“可以说满地都是商机!水果都是整箱整箱地搬。”陈忠的水果摊位平均一天能卖掉50箱。
下岗人员、被征地农民纷纷加入夜市大军。如周共康于1994年下岗后在夜市摆摊卖起了饼干,陈秀红卖起了水果,他们俩一直在夜市干到现在。据统计,1994年整个夜市发展到100多个摊位。
一位在北仑工作了10多年的台州人告诉记者,1995年来北仑之初,同事就给他推荐了夜市。当时同事就是这样说的:“来北仑不可不去夜市!”可见当时夜市在北仑人心目中的地位。
1997年,红火的夜市迎来了第一批外来经营户——丽水人。“丽水人肯干,他们从小百货卖起,一点点占据了夜市的大部分。”陈忠说。目前,夜市276个摊位,丽水人的摊位就有150个。据了解,第一批的丽水人现在大多退出,他们积累了财富后把摊位转给了亲戚朋友。卖玉米的陈老板就是从朋友手中接过了摊位,从卖塑料面盆做起,然后转做小百货,现在卖起了玉米。十年前跟着朋友过来的胡大成一直卖着小百货,现在他已经积累了大批固定的顾客。“他们想要个针头线脑的,都来找我。有时候商场没得卖的,我这都能帮他们找到。”
随着北仑不断的开发开放,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北仑,这也给夜市带来新的气象。徐贤成回忆,近六七年来,山西人、安徽人、四川人都来了,他们在夜市卖起了小吃,麻辣烫、臭豆腐、凉皮凉粉等各色地方小吃纷纷登场,碟片、书刊等也日渐多起来。以小百货和水果为主的夜市更加多样化。
夜市的发展也带动了路面两旁店面的兴盛。1998年,夜市两边的店面多了起来,卖鞋子的、卖衣服的、卖花的,店面商品和夜市商品拉开一定的层次,互不抢生意。一位鞋店老板认为:“夜市带来了足够的人气。两边的商店比其他地方的店面起点要高,生意也好做。”
夜市诸多问题显现,搬迁势在必行
夜市红火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陈忠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2月14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偷抢事件。这一事件让人开始关注夜市发展带来的治安问题。
“夜市经过几年的发展,火得很,经营户也赚得盆满钵满。小偷开始光顾这个地方。”陈忠告诉记者,当年他就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组织了三十多人的反扒小组,每天晚上巡逻抓小偷。
从最初的十几个摊位到后来的近三百个,夜市越拉越长,也越来越热闹,营业时间也一再拖长。“每天从下午三四点到晚上九十点,人声车声,搞得我们都休息不好。”花峙新村居民徐仁花在夜市边住了近二十年,她和周边的居民对此抱怨不断。
区政协委员乐军也住在夜市附近,有时间他都会去夜市逛逛。他说,除了治安、噪音等问题,这里的交通也经常堵塞。有一次,他目睹一辆警车被堵在了夜市口开不进去,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如果发生火灾,那消防车怎么进去?火灾不等人,后果将不堪设想!”乐军进一步担忧。从2005年开始,乐军就一直撰写《有关搬迁新碶夜市的提案》,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区工商分局市场合同科科长何培勇告诉记者,政府部门一直关注着夜市。夜市的发展繁荣了北仑的商品经济,方便了居民生活,这是夜市带来的好处。但它也带来一定的弊端,而且日积月累,夜市的搬迁势在必行,并被摆上了2009年政府工作日程。
经营户和消费者眼中的夜市
夜市形成于北仑开发建设初期,而夜市的搬迁,则是港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结果。新小商品市场的更加繁荣令人向往,而记忆中的新大路夜市在人们脑海中一下子挥之不去。
夜市的“元老级”经营户陈忠从22岁开始,见证着夜市的发展。他说他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夜市给的。前几日,一个穿着讲究的白领走到他的炒栗子摊前告诉他,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吃着他的糖炒栗子,现在她已经参加工作了。陈忠一下子意识到,夜市伴随着他走过了20年的时光。
贺善花在夜市卖过小百货,卖过塑料面盆,卖过草席,卖过毯子被套。从1993年到现在,她在北仑买了两套房子,供两个女儿上了大学。谈起夜市,她笑着说感激。
20年前,夜市刚开始时,周边是大片的低矮房子,现在是大楼林立;原来的一片水稻田,现在是邮电大厦。周共康、陈秀红说夜市也见证了北仑的发展。
在这里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几乎很少有没去过夜市的。他们初到北仑时,棉被、脸盆等生活用品大多是在夜市买的。“买这些东西时,我们第一个想到夜市。”
想念家乡的味道时,他们多想到夜市,这里有家乡的麻辣烫、臭豆腐等。“吃上一碗凉皮聊上几句家乡话,在异乡的烦恼少了不少。这里有家乡的感觉。”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用最实在的话语形容他们心中的夜市。
(本文摄影:孙红军)
(2009年9月2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