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这样一个事例:
秦悦是个好学上进、听话的学生,可上初中二年级后,仅因为被新班主任批评了一次,竟出现了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无法继续学习,于是她进行了心理咨询。她告诉心理医生,她是独生女,父母爱,祖辈宠。两岁多时,不小心把额头碰破一次,从此,家里人就再也不让她一个人出门玩耍。她除了读书、做作业和玩,从来不与同学交往。小学五年级,她到中心小学寄宿,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做,很难适应,被同学们讥笑为“笨蛋”。为此她经常暗暗哭泣,老想回家,性格也变得孤僻、胆小,总是提心吊胆。随着年龄增长,她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对比,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安。到了初中后,虽然成绩很好,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评价得那么好。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她必须时时处处掩饰自己的短处,这又使内心与外在表现极不协调,她常常为此感到痛苦、忧郁和焦虑。
是什么使秦悦小小年纪就瞻前顾后、心事重重呢?
原因就是秦悦的家庭氛围。她集众宠于一身,不能做自己该做的事,碰到的是“这样不行”、“那样危险”的过度保护,逐渐地就形成了自尊心和虚荣心强、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依赖性极强的不良性格;既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又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而疏远别人,进而陷入孤独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这样的孩子,精神上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外表上个性极强,但内心空虚、脆弱,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因而,只要他们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遭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所谓的“蛋壳效应”。
现在,不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单纯越好,接触社会复杂环境的机会越少越好,从小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生活环境是纯而又纯。其实,父母封闭的爱是对孩子的伤害。
有位教师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不愿意住校,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原因是她嫌同宿舍的同学吃饭会发出声音、咳嗽不捂嘴、睡觉前爱说话等等。她家条件很好,单独一个房间,没有人打搅她,结果她认为做人就应该那样,有人打搅她就觉得厌烦,无法忍受。在学校她也不参加课外活动,她说:“妈妈说过,在学校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是犯罪。”她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很成功,但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差,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其结果是这个做教师的母亲没有料到的。
有些父母不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打工、办事、交际等),孩子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都很差,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知所措,上大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参加工作后不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父母除了让他学习和练琴之外,什么也不让他做,包括看电视、游戏、运动、交往、家务等。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小提琴考到8级,但因压力过大、生活过于单调而患了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位某省高考状元,工作后一点工作能力也没有,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后来精神上出现幻觉和妄想。
生活是复杂的,父母给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的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孩子就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父母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应按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孩子的适应性,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培养孩子的单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