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育英才:做天下最优秀的父母
32368100000009

第9章 母亲造就出一位音乐天才

1912年,云南昆明的一户聂姓人家喜得贵子。

孩子出生时,父亲聂鸿仪还在自己的药店为病人抓药,听到邻居带来的消息以后,立即关上门,大步流星地回家。

聂鸿仪祖籍云南玉溪,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妻子是一位漂亮的傣族姑娘,叫鼓寂宽。

鼓寂宽很崇拜汉族文化,从小就喜欢学习汉语,而且能读许多汉文书籍。

傣族姑娘多能歌善舞,鼓寂宽怀孕之后,除了学习汉文,做家务,还时常唱唱歌。鼓寂宽嗓子好,歌唱得委婉动听。

“我就喜欢听你唱歌。”有一次丈夫回到家,听到妻子在唱歌,便凑到身边亲切地说。

“我可不是唱给你听的。”妻子神秘地笑了笑说。

“还不好意思,家里不是没有别人吗?”聂鸿仪笑了笑说。

“怎么没有?”妻子指了自己的腹部说,“这。”

丈夫明白了,的确还有“第三者”,那是他们还没有出生的孩子。

也许正是这种胎教的作用,聂耳出生以后,每当听到母亲唱歌,就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母亲,有时哭了,只要一听到母亲的歌声就立即停止了哭泣。

聂耳3岁时,鼓寂宽就教儿子认识汉字,儿子学腻了,她就在地上边跳舞边唱傣族的传统歌曲。小聂耳就跟在妈妈的后面扭着,有时也哈哈地笑着唱上几句。

“孩子,是这样跳,不是这样。”母亲为儿子纠正动作。

说来也奇怪,每当母亲一纠正,聂耳马上就会跟上母亲的步点,跳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有一次,邻居几个大妈来看他们母子跳舞,一边笑一边欣赏,不想聪明的小聂耳竟然拉着一位阿姨做舞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就在聂耳4岁时,聂鸿仪被一场大病夺去了生命。鼓寂宽哭得死去活来,孩子这么小就失去了父爱,家庭也失去了生活的顶梁柱。

经过一番痛苦以后,这位傣族妈妈终于挺了过来,她想到自己还有孩子,孩子就是自己的希望,她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人。

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把丈夫的“成春堂”药店开下去,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终于通过了官方的正式考试,取得了挂牌行医的资格,这在当时的昆明是一件十分罕见的事情。

母亲虽然很忙,有时夜里还要出诊,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晚上回家便急忙地做家务,饭后不管有多累,她也教孩子识字,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妈妈,你昨天教我的歌我还不会。”聂耳写了一会儿汉字之后,对妈妈说,“第三句我觉得我唱得不正确。”

“来,孩子,唱给妈妈听听。”

不一会儿,屋子里就传出了母子俩的歌声。

鼓寂宽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女人,她心里装着百姓的痛苦。她行医有一条原则,给贫穷人家诊病开方,分文不取,有时甚至连药费也不收。

教子忠告

如果父母在哪一方面有特长,或者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应尽量让孩子的特长发挥出来,说不定他会在自己特长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母亲的这些行为聂耳都看在眼里,深深地埋在心底。

在母亲的影响下,聂耳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衣裳加了补丁,只要母亲不提出来给他换件新衣服,他从来不说要。

母亲对聂耳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音乐方面,他在上小学之前就跟着母亲学了许多傣族民歌和玉溪地方的花鼓调,并学习了一些傣族舞蹈。

“妈妈,你看我能学习音乐吗?”有一天聂耳问妈妈。

“孩子,你不是在学习吗?”

“我是说将来上音乐学院。”

“怎么不能。”母亲惊异地看着儿子,儿子有自己的志向了,“你的音乐天赋很好,说不定你会成为一位音乐家。”

聂耳一听乐了。这天晚上他做了个好梦,他梦见自己成为傣族舞蹈的指挥者,因为在这以前,他对每年傣族节日舞蹈的指挥都很崇拜。

聂耳上小学了,在班里他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唱歌跳舞,在同学中他是最出色的一个。

“好好学吧,孩子,我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聂耳在班里还学习民族乐器。有一次他回家演奏给母亲听,母亲听了鼓励儿子说,“一个人有了志气,有了毅力,才会成功。”

果然聂耳不负母亲所望,他的音乐才华很快显示出来,中学便学有所成。18岁来到上海,第二年便成了明月歌舞团的小提琴师。他是当时上海左翼音乐、戏剧、电影等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并从事创作和艺术评论等活动。

1935年,聂耳取道日本赴前苏联,7月17日在日本海域游泳时,不幸溺水去世。

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的女性》、《铁蹄下的歌女》等许多名作。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国歌。

一位善良、淳朴又天真活泼、能歌善舞的母亲,从胎儿时期就对孩子进行教育,直到孩子离开家乡,独闯世界。不难看出,无论是孩子的道德还是音乐成就,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所以,父母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千万要重视自己平日里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