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32371100000013

第13章 古代偶象

一、秦代兵马俑

对于秦代骁勇的兵将形象,古代文献记载不多,但从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真实地见到秦代兵马偶像的令人惊讶的勇武形象。

秦代大型兵马俑最先是于1974年在陕西临潼始皇陵东出土的。

1977年就地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共发现4个俑坑,但目前只发掘了3号坑的全部和1号坑、2号坑的一小部分,4号坑是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已发掘部分共出土兵士、将军俑800多个,木质战车18辆,陶马19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9000余件。如果按照出土的兵马俩排列形式复原,这3个坑的兵将俑应有7000余个。

俑高多在一米八左右,造形逼真,形象生动,形象、表情各不相同。陶俑的制作是根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来设计的,艺术形象力求与实物相似。将军的装束与一般士兵不同,骑兵的装束又与车兵、步兵的不同,而将领的官阶又有高、中、低之区别,服饰装束各有不同。一般是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再雕塑出五官、须发、铠甲、衣饰等细部。

秦兵马俑使用的陶质为灰陶,质地细密坚实。陶俑头、身、手臂;中空,脚、腿和手实心。烧好陶胎后再加以彩绘,所施的颜色,绿和红画战袍,铠甲用黑或褐,黑甲上还有红、白成粉,绿色甲钉,绿袍配以紫色花边。彩绘一丝不苟,包调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另外,在不远的长焦材还出土了几件秦代跽坐陶俑,也是秦代陶塑中的珍品。

二、汉代偶像

汉代以俑为明器殉葬的风气日趋普遍,陶质俑占多数,但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湖南、湖北)多;流行木俑,也有少数石俑和金属俑出土。

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的丛葬坑和陪葬坑中,出土有数量较多的陶俑,均为模制,上施彩绘。其中,彩绘骑兵俑580余件,步兵俑和其他人俑1900余件,鎏金车马器物1000余件。陶俑和车马比秦兵马俑要小一些,然而,步兵、骑兵一样分布合理、排列整齐,兵士挟弓执器,陶马昂首翘尾,很是威武雄壮。秦兵马俑以步兵为主,这批汉兵马俑以骑兵为主,这说明汉代骑兵已成为一支数量多、力量大的重要兵种了。

这批陶俑胎仍为泥质灰陶,经窑烧制后缎密坚实。然后在陶胎上进行彩绘,画法细腻,色彩和诣鲜艳,其制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另外,在西安伍家坡汉陵丛葬坑中出土的陶俑,都是侍女形象,或坐或立,衣着艳丽,体态端庄,坐俩高35厘米左右,立俑高50厘米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木俑。在湖南、湖北一带的西汉木椁墓中,盛行木俑明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大量木俑,特别是一号坑,出土木俑达260余件。多为家中女侍仆,还有歌舞俑和乐队。雕制方法通常是雕出木概轮廓后,再进行细致的彩绘。也有山些侍女和歌舞木俑,仅头部雕刻精细,身躯不加雕饰,穿有各种丝织品制作的衣服,颇为华美。

东汉时期的陶俑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洛阳东汉墓中出土了很多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虽然不大,但是姿态舞姿都优美传神,是古代雕塑偶像中的精品。1969年在山东济南无影山汉墓中出土了一套乐舞杂技陶俑,烧造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有21人:5人正在表演,倒立、翻筋斗、柔术表演等,极为生动传神;2人为女子,穿长袖花衣,相向而舞;有乐队7人伴奏,乐器有钟、鼓、笙、瑟等;陶盘左右两端有7人长衣曳地,拱手而立,作观赏状。四川的东汉墓中,除了家内奴婢和庖厨俑外,有在水田模型中穿短衣或赤膊、赤足劳作的陶俑。更有神形皆备、极为生动的说唱俑。比如,1957年成都天回山东汉墓中所出土的俳优坐俑,就雕造得极为生动形象,俑为一老翁,袒胸赤足,左臂抱鼓,右手握槌,左足曲蹲,右足翘举,正说唱到精彩之处,表情风趣幽默,是难得的俑中珍品。

三、西晋南北朝俑

西晋仍以陶俑为主,南方的越窑瓷开始烧制青瓷,所以南方也开始出现青瓷质的俑。洛阳一带的西晋墓中,陶俑形成较为固定的组合形式,有武士俑、牛状镇墓兽、牛马车模型和男女侍仆俑。湖南长沙西晋墓,除陶俑外还有青瓷俑,其数量较多的是出行仪仗俑,有盛大的骑吏和吹鼓手行列和手持刀盾的赤足步兵。有一种双人对坐执笔、简书写的文吏俑,造型拙稚,比例不调,颇有地方特色。

西晋以后南北朝对立,俑群也形成不同的特点。在北方,从十六国时期起,开始出现重装骑兵的“甲骑具装俑”。北魏以后,殉葬陶俑的组合日趋固定,一般都包括三组:镇墓俑、有两个蹲坐的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另有两个高大的甲胄武士。出行仪仗俑包括甲骑、鼓吹乐队、步行的属吏和仪仗队,持盾背箭的步兵以及鞍马、骆驼、驴、牛车等模型。家内奴仆俑包括男女侍仆、歌舞乐队等。江南的东晋南朝墓,大体沿袭西晋传统,但随葬陶俑数量较少,通常只有男女奴仆各一件。有些还有牛形镇墓兽和鞍马、牛的模型。没有甲胄武士,衣饰和风格也同西晋有区别。但广西也出土有造型拙稚的骑马俑和成列的武士俑。

四、唐三彩陶俑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器,所谓“三彩。实际上是指多种彩色,和清五彩瓷。一样,这里也是虚指多数。主要有红、黄、白、绿、褐、黑等色。唐代三彩陶器现在发现和出土的都是作为殉葬用的明器,其中人物和动物形象是最多的,特别是唐三彩俑,在雕塑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格。所以,出土的唐代三彩陶俑是我们这里介绍的古代偶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珍贵、有极高价值的古代艺术品。例如,在英国伦敦拍卖了一匹唐三彩马,其成交值竟高达500万英镑。”

唐代社会时兴厚葬风俗,作为殉葬器物的三彩陶俑也就自然大量生产出来,而且精心制作,精益求精,达到了极高的质量和艺术水平。唐人这种厚葬习俗以及三彩陶俑,《旧唐书》中有一段简明清楚的概括:“近者王公百官竟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用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偶流行,遂下兼士庶。”

这说明当时厚葬之风并不重在对亡灵的悼念,而是相互攀比眩耀,以至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由于对三彩偶像投入了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其制作之精美可想而知。唐三彩偶像的制作主要是在河南洛阳,现今出土唐三彩俑,除洛阳外,西安也不少,另外,丹东、扬州的唐墓中也时有发现。

当然,出土的唐三彩陶器中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器皿,诸如碗、盘、杯、瓶、壶、罐、钵、盂、尊等。品类众多。另外还有重要的马、牛、骆驼等动物俑,而我们这里着重加以介绍的是唐三彩的人物俑。种类有贵族妇女、男女侍从俑,武士、文官、舞蹈杂技艺人俑、劳动俑等等。其中以女性俑占多数。这些陶俑大小都有,小者一二十厘米高,大者1.6米高。其人物造形除了栩栩如生、千姿百态而外,唐俑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体态和面部的丰满,这是唐代偶像的风格,这和唐代强盛,人们对人的体态足以丰满为美的标准相一致的。

唐三彩陶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偶人的头部是一般不施彩釉的,是在素陶胎上尢加一层面粉,然后再行彩绘。眼、眉、发用墨细致描绘,而唇和面则用朱红加以涂点。唐三彩俑胎质一般比较细腻,不很坚硬。色泽有白、和白中泛红白中泛黄诸种。

清末以来,多有仿制唐三彩,然而仿制品的胎质不如真品细腻,而且硬度较高,叩之声音较为清亮。

从釉色来看,唐三彩施的是一种含铅的低温釉,其色泽鲜艳夺目,而且较为光亮,但并不刺眼,而仿品釉色虽也光鲜绚丽;但显得过于亮丽了,有些刺眼的感觉。真品三彩釉中往往有细小纹片,然而后来的仿品所仿成的纹片往往太大,而且有较强的玻璃质感,不如真品淳厚柔和。

隋唐殉葬俑的组合特点大体继承北周、北齐的形式,有镇墓俑、出行仪仗和家内奴仆、歌舞乐队等。变化是出行仪仗的数量逐渐减少,乐队中除了坐部外,还增加了立部。唐代甲骑俑逐渐消失,只有在帝王的墓中才有出现。家内奴仆,多数只有女仆,都是唐代妇女丰腴的体态。镇墓兽渐渐改为夸张变形的张牙舞爪状。武士也由天王形象的镇墓俑所取代,足下踏鬼怪,甲胄装饰华丽,体态雄伟生动。

五、宋以后的俑

宋代纸质明器渐渐流行,陶、瓷、石俑日渐衰落。但也有例外,如河南方城盐店宋墓中就出土有残、整石俑近40个。四川宋墓中也有较多的陶俑。俑群组合中出行仪仗和家内奴仆俑减少或消失,出现了一些与迷信有关的优胜形象,如老翁状的“蒿里老公”、着甲胄的“镇殿将军”、人首鱼身的“仪鱼”、蛇体双人首的“墓龙”、人首鸟身的“观风鸟”等。北方的辽和金,以俑随葬极为罕见。在山西侯马金墓中,出土过涂彩的杂剧砖俑。

元代墓俑虽少,但也还有一些难得的珍品。如1963年河南焦作元代墓出土了杂剧陶俑。都是单独的个体,各自呈生动的说唱舞蹈形态。有些戴蒙古式帽、穿毡靴、腰系皮带的舞蹈俑,是北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写照。还有其他各种姿态的,表达了乐观豪放的民族性格。这些陶俑雕塑手法简洁,神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是元代陶俑中的代表作。

明代一般墓葬中都不再以俑殉葬,但在一些王公贵族和大官员的墓中,也会发现为数不少的陶俑或木俑。如四川成都明蜀王世子朱悦火兼墓和山东曲阜的明鲁王墓中都有大批仪仗俑和奴仆俑。前者共出土500余个釉陶仪仗俑,排列整齐有序,出土位置清楚,而后者400多个仪仗俑都是木雕,持有各种形式、质料的仪仗用具,雕刻精细,彩绘鲜艳。这两座墓中的俑像,如实地反应了明初亲王的仪仗制度,大官吏墓中的随葬俑,也是仪仗形式。在河北阜城发现的明吏部尚书廖纪墓就很典型,这是皇帝特命工部建造的,有侍女俑和仪仗俑,特别是仪仗俑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兵部牌记,其二是吏部牌记,很好地反映了明代吏部和兵部仪仗的实情,因而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