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埃利奥特上了乔布斯的奔驰车,同行的还有另外一大伙人,其中有斯科特、丽莎项目的负责人丹尼斯·科奇、比尔·阿特金森等人。
埃利奥特不知道乔布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其实,这正是乔布斯将控制欲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典型做法。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将最重要的信息公之于众的。这一做法后来在苹果公司的新品发布会上屡屡出现。乔布斯总是装作演讲完毕走开几步后,再转回身来说:“哦,还有一件事……”看似随意,实际上这最后揭开的才是真正的主角。
乔布斯领着这一伙人前往的目的地还是施乐的PRAC实验室。
这一次,敝帚自珍的戈德堡还是不想完全展示PRAC的终极奥秘。乔布斯当场就发飙了:“别再介绍这些狗屁的玩意儿!”他立即给施乐的风投公司负责人打电话施压。很快,远在康涅狄格州的施乐总部给实验室打来电话,命令立即向乔布斯和他的团队展示全部成果。戈德堡愤而离场。拉里·特斯勒(larryTesler)接替了他的工作。
接下来的一幕让来自苹果公司的参观者震惊不已!
此前的计算机,都只能用文字和数字组成的命令来操控,而在这台叫做Alto的电脑上,他们看到了图形用户界面,而且屏幕上的光标可以用一个叫做鼠标的小玩意任意移动!
这真是石破天惊的一幕!
一图胜千言。这样的电脑界面远比现有的所有电脑要简单、形象,易于操作!
乔布斯心里电光石火般地闪现了一个念头:“就是这样的电脑,足可远远超越沃兹的电脑。这样的图形用户界面,必将成为未来所有电脑的唯一选择!”
乔布斯的禅修以及他远赴印度对东方哲学的探究,再加上他独特的一种天赋(这一天赋具体是什么,留待后文详述),使得他的形象性思维和一般西方人的抽象性思维大为不同。从这个图形界面上,他一下子顿悟了电脑的未来。
乔布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对着特斯勒叫了出来:“天哪,你们就坐在一座金矿上啊!我真不敢相信施乐竟然没有好好利用这项技术!”
Alto被开发出来已经7年了,但这一神奇的创新从来没有被施乐公司的高层重视过。听到乔布斯的这句话,特斯勒的眼泪都快要流了出来。他苦等了7年,才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就在这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离开施乐,投奔苹果。几个月后,特斯勒加入了苹果公司,就任首席科学家。最终,有超过15位施乐公司的员工转投苹果旗下。这一次参观,无意间成了乔布斯最为成功的一次挖角。
那么,为什么施乐高层会对Alto这一领先市场至少10年的瑰宝视而不见,而身为外人的苹果员工却一见倾心,视若至宝呢?
实际上,这和“心理距离”有关。不同的心理距离决定了人们对认知课题的解释水平。心理距离远,解释水平就高,人们受到的思维禁锢就更少。
纽约大学管理与组织学教授埃文·伯尔曼(EvanPolman)和康奈尔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生凯尔·埃米赫(KyleEmich)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实验:参与者被分为三组,任务是想出五种生日礼物。不同的是,一组是给自己,一组是给关系较亲近的他人(生日与参与者在同一月份),一组是给关系较为疏远的他人(生日与参与者在不同的月份)。结果发现,参与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依次递增。
他们还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一半参与者想象自己被关在塔里,另一半则想象别人被关在塔里。结果,后面的这组参与者答对问题的概率显著高于前一组。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说的一点也没错。
施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复印机,其高层管理者的思维被牢牢禁锢在这一无敌于天下的核心业务上,所以对于内部的其他堪称伟大的创新视而不见。苹果公司是外来者,怀着一颗好奇心前来,思维基本不受限制。而苹果公司的领头人乔布斯更是具有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当年,沃兹开发的盗打电话的蓝匣子和那块丑陋的电路板都让他看到了无限商机,更何况Alto这台已经十分成熟并明显展现出无限魅力的电脑!
参观完离去的乔布斯一路上兴奋不已,因为与生俱来的惊人预见力让他找到了不但可以彻底击败沃兹、强力证明自己,而且可以一举改变世界的登天捷径。
他决定,回去后,立即要将这一切运用到对丽莎的设计中去。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决定将会带给他无穷的烦恼,并让他的职业生涯迎来第一次重大挫折。
心理感悟:保持距离,才能保持清醒。
20表里不一很痛苦
从施乐PRAC实验室回来后,乔布斯脑子里涌现出了很多的灵感,他开始频频直接介入丽莎的开发过程。丽莎项目的指定负责人是来自惠普公司的工程师约翰·科奇。但乔布斯顶着个研发副总裁的头衔,以他一贯肆无忌惮的强势,经常越过科奇,直接对一线的工程师发号施令。
乔布斯的这一做法不但让科奇感到很难受,也让斯科特感到很担心。
这个时候,乔布斯一手操控的AppleIII的开发恶果已经慢慢展现出来了。AppleIII原定于1980年7月推出,但整个夏季都没能解决生产问题,直到秋季才好不容易开始生产。而这个时候,距离苹果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已经很接近了。AppleIII的爽约令公众对苹果公司的形象及能力产生怀疑,差一点让IPO泡汤。
斯科特非常担心乔布斯对丽莎的干预也会带来相同的问题。他和马库拉商议了之后,做出了一个强悍的决定:立即解除乔布斯的研发副总裁职务,明确提出丽莎项目由约翰·科奇负责,乔布斯不得再插手任何与丽莎开发相关的事项。
不过,斯科特和马库拉也担心这一决定会激怒桀骜不驯的乔布斯,让事态不可收拾。所以,马库拉将董事会主席的头衔让出来给乔布斯。不过,这个董事会主席是非执行董事会主席,徒有虚名,权力还是保留在马库拉手上。同时,他们还“冠冕堂皇”地提出,公司的IPO需要一个对外的形象代言人,而乔布斯外貌俊朗,风度翩翩,正是担任这一职位的最佳人选。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报应,乔布斯抛弃了自己的女儿,他的公司也从他手中夺走了以他女儿名字命名的新项目。
旷日持久的“斯科蒂战争”以斯科特取得了辉煌胜利而告一段落,当然,这远不是终局。
这对乔布斯来说,简直是致命的奇耻大辱!他刚刚找到了可以颠覆性超越沃兹,超越一切现有电脑的通天路径,却一下子被剥夺了实现梦想的权力!而这种剥夺竟然发生在他自己开创的公司里!
而且,乔布斯才刚刚25岁,正是精力充沛、激情满怀的年纪,却一下子被赋予了一个闲职,他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他的控制欲无从发泄,他的报复心却又一次勃发起来。
这一次的倒霉蛋是丹·科特克,他曾经最好的朋友。他们在里德学院一起修行,他们结伴去印度朝圣,他们还居住在同一座房子里。但是,当IPO日渐临近时,乔布斯却丝毫没有考虑科特克的利益。
科特克已经是苹果公司的老员工了,他的工号是12号。但是,他因为乔布斯对克里斯安不公而对克里斯安和丽莎给予了很多慰藉。这早已让乔布斯怀恨在心。乔布斯被剥夺了对丽莎电脑的控制权后,科特克率先成了他发泄怒火的替罪羊。
乔布斯决定,彻底把科特克排除在股票之外。这个决定连设计出新型电源的工程师霍尔德也看不过眼了。他找到乔布斯说:“我们该为你的朋友科特克做点什么吧?我们应该给他一些股票期权。你给他多少,我就给他多少。”
乔布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好吧。我给他零股。”
科特克也深感不公平,他弄不明白,这个曾经朝夕与共的好朋友为什么会一下子翻脸不认人。他守在乔布斯办公室的门口,当面和他交涉这个问题。但每次碰面,乔布斯都对他十分冷淡。乔布斯对他说:“你应该和你的经理去谈股票的事情,而不是和我。”
乔布斯的这种报复性吝啬还体现在苹果的另外一些早期员工身上。像克里斯·埃斯皮诺萨和兰迪·威金顿这样的工程师,早在十几岁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为苹果工作了。但是,他们也没有得到一股股票。
反观苹果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他以极低的价格把2 000股创始人股卖给了40名中层员工。大多数受益人因此赚到了足够买一套房子的钱。后来,他还把自己的股份赠与了那些在他看来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员工,包括费尔南德斯、威金顿和埃斯皮诺萨。如果不这样做,沃兹的内心就会深感不安。这也说明,每个人内心的公平观是不一样的。
我们此前曾经提到过一个“独裁者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独裁者拥有绝对的权力来与另一个参与者分配10美元。不出所料的是,绝大多数的独裁者都做出了给予对方0美元的决定(就像乔布斯当年所做的那样)。但是,还是有参与者将钱平分了。在第一次实验中,24名参与者中5人选择了五五分成。
这也说明,沃兹正是那种不欺暗室的公平者。他无法忍受自己独自发大财而置那些患难与共的弟兄于不顾。这正好和乔布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沃兹的做法进一步加深了乔布斯对他的反感。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公开批评说:“沃兹把自己的期权分给了那些不应得到的人。沃兹无法拒绝他们。很多人都在利用他。”当然,这也是乔布斯的“自我欺骗”。当他自己相信了这些人确实是不应得到股票之后,他的内心就不会有任何的愧疚波澜。
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的股票以22美元一股上市。当天收盘时,股价涨到了29美元,公司的市值达到了1778亿美元。乔布斯拥有的股票,使他拥有了256亿美元的身家。这一年,乔布斯才刚刚25岁。沃兹尼亚克的400万股价值116亿美元。目光远大的投资者马库拉也凭借700万股拥有了203亿美元的回报。
而对苹果公司的其他员工来说,任何一个只要拥有超过1 000股创始人股的人都会在这一天成为百万富翁。
IPO结束后,心理极度失衡的科特克冲进了乔布斯的办公室。但乔布斯的极度冷漠让他寒心不已。科特克被气得号啕大哭,说不出话来。从此,这段维系了很长时间的友谊宣告终结。
不过,尽管乔布斯对他的故旧们冷酷自私、无情无义,但他却没有忘了深深爱着他的父母——保罗和克拉拉。他送给了他们价值75万美元的股票。老两口卖掉了其中的一部分后,一次性偿还了洛斯阿尔托斯的房子的抵押贷款。这是这对备尝艰辛的夫妻人生中第一次没有背负贷款。而这个让他们操碎了心的儿子的真情回报,也让他们深感慰藉。这也说明,乔布斯人性中并非铁板一块,也还是有柔软的部分。当然,如果没有对父母的这一点感恩回报,即便乔布斯取得再大一万倍的成功,也不足为贵。
尽管乔布斯心不甘情不愿地担当了苹果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但这一需要经常抛头露面的职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尽管在公司内部,还是没有人认为他的价值超过沃兹,但外部的世界已经将他视为苹果奇迹的缔造者了。
1981年10月,《公司》(Inc.)杂志第一次将乔布斯搬上了封面。封面上的乔布斯穿着牛仔裤、白衬衣,外面套了一件西服,靠在一台AppleII上,凝视着前方。报道中这样描述道:“这个人永久改变了商业世界……他能预见未来,也正在努力创造未来。”讽刺的是,这台“沃兹的”电脑成了他名扬天下最好的道具,尽管那时他内心里朝思暮想的是开发一台可以取代AppleII的电脑。
乔布斯是一个内心极为细腻敏感的人。这种内外部的认知差异让他痛苦不堪。一方面,他得意洋洋、毫无愧色地享用外界对他的赞誉之词;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却痛苦纠缠于公司内部对他的不认可,尤其是对他的限制。这种割裂式的精神重负让他不胜困扰。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发泄的途径,否则就很难坚持下去。
他整天无所事事地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公司里转来转去,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拉斯金正在着手的小项目。这个小项目正是他数次想要取消的,但是现在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乔布斯终于又找到了实现梦想的用武之地。他立即决定,要将在PRAC实验室看到的一切在拉斯金的麦金塔项目上变成现实。
但是,拉斯金对乔布斯指手画脚、肆意妄为的恶名声早有所闻。他根本不希望乔布斯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中来……
心理感悟:对待金钱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21抢来一个父亲的头衔
拉斯金的本意是要将麦金塔打造成一台廉价的,但具备简单图形操作功能的家用电脑。所以,他为麦金塔选择了一款廉价的、功能一般的微处理器——摩托罗拉6809,并极力促成了公司到施乐PRAC取经。但是,潘多拉的魔盒一经打开,就再也无法闭合。当乔布斯见识了图形界面的魅力后,层出不穷的新创意在此基础上被大量激发出来。他的目标已经膨胀到了要用麦金塔来改变世界,当然不可能停留在拉斯金的原意上。所以,拉斯金最终促成的是自己的黯然离职。
乔布斯要将那些炫丽的图形效果和开创性的鼠标运用到麦金塔中去,就必须采用性能更好的微处理器。他没有告知拉斯金,就让工程师伯勒尔·史密斯(BurrellSmith)悄悄开发了相应的程序(伯勒尔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其开创性能力丝毫不亚于沃兹。他最初只是苹果公司的一个后勤服务人员,但阿特金森将其发掘了出来)。
伯勒尔的程序开发成功后,乔布斯不顾拉斯金的反对,强行为麦金塔换上了高性能的摩托罗拉68000微处理器。
拉斯金是一个性格强硬、坚持己见的人。乔布斯的做法令他极为反感,但是乔布斯公司创始人的身份和他那肆无忌惮的作风让拉斯金的抗拒显得微不足道。尽管如此,拉斯金还是成了乔布斯的“眼中钉”。因为只要拉斯金还在项目组一天,麦金塔就不能算是乔布斯开创出来的。就像当年他为AppleII精心设计机箱与电源,但人们还是将AppleII视为沃兹的孩子一样,就算乔布斯把麦金塔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得再精美炫目,人们也还是会将拉斯金视为麦金塔之父。
乔布斯开始处心积虑要赶走拉斯金。
拉斯金原定于1981年2月19日举办一场全公司范围的自带午餐的麦金塔研讨会。乔布斯告诉拉斯金这场研讨会已经取消。然而那天,当拉斯金偶然路过会议室时,却发现里面济济一堂。原来,乔布斯欺骗了拉斯金。这场研讨会并没有取消。乔布斯是想支开拉斯金,而让自己来掌控这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