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心理乔布斯
32391600000032

第32章 巅峰之上(4)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横行无忌,几乎从来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几乎不在乎伤害任何一段人际关系。他内心中也确实没有把阿梅里奥当回事,那么他为什么要主动安慰阿梅里奥呢?

也许是乔布斯太了解那种被遗弃的刻骨铭心的痛了,所以多少有了一点道德顾忌。这一个小小的举动,预兆着他那坚固的心灵有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变化。

“干掉”不称职的阿梅里奥,是乔布斯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当伍拉德劝他接任CEO时,乔布斯却变得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起来。这样的情绪状态此前从未出现在乔布斯42年的生命中。

他绝不是因为道德顾忌。世俗的道德,根本约束不了他的手脚。

他不是傻子。苹果的现状惨不忍睹。尽管他认为阿梅里奥不称职,但真的让他来力挽狂澜,乔布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说,这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办?

驻硅谷的媒体编辑迈克尔·墨菲(MichaelMurphy)当时就发表议论说:“苹果无论如何需要一个救星,这个人必须同时是伟大的管理者、预言家、领导人和政治家。唯一称职的人,也许就是耶稣,不过他在2000年前就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了。”

西部数据公司的CEO查尔斯·哈格蒂(CharlesHaggerty)的说法更过分:“苹果还有救,但你得把上帝请来。”

显然,乔布斯再狂妄,他也清楚,自己不是耶稣,更不是上帝。如果真的接任了苹果CEO,恐怕也做不到挽狂澜于既倒。一旦苹果在他手上破产(这固然是死得其所,原本就是由他开创的),就会极大地损伤他好不容易重新树立起来的好名声。

现在,他已经是上市公司皮克斯的CEO,好莱坞已经将他奉为新的神祇。但皮克斯的成功,其实和乔布斯的领导及管理并没有太大关系。更为甚者,皮克斯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乔布斯倾力于NeXT,疏于对皮克斯的关注所致。乔布斯只是在成功即将到来之际才从卡特穆尔手中抢过了CEO的职位,独享了成功的荣耀。一旦接手苹果失败,老账重提,就会揭开一个乔布斯最大的伤疤——他从来就没有成功地担任过CEO。在苹果时期,CEO不是他。在NeXT,以惨败告终。在皮克斯,功劳也不是他的。

伍拉德不是不知道这些情况,但还是主张选乔布斯,也是因为别无选择。

乔布斯在苹果前景极不确定的情况下,陷入了彷徨。在一个周六的早晨,乔布斯给英特尔的CEO安迪·格鲁夫打电话,絮絮叨叨地列举了一大通好处与坏处。可是这个电话打得太早了,格鲁夫听到一半,不耐烦地打断了他,说:“史蒂夫,我才不在乎苹果会怎么样呢?”

乔布斯愣住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乎苹果的。是啊,他怎么可能不在乎苹果呢?苹果从开创的那一天起就有他的基因。他离开苹果也是迫不得已的。尽管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一直对苹果怀有仇恨之心,但恨其实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当他重返苹果,尽管只有短短几个月,但这几个月里的付出就足以改变他此前所有的怨恨。

在伍拉德的极力鼓动下,乔布斯作出了一个决定。他不接受CEO的职务,但会以“顾问”的头衔为苹果工作90天,找到合适的新CEO,尽快帮助苹果找到绝处求生的办法。而且,他也没有搬进阿梅里奥装修豪华的办公室,而是在董事会会议室旁边找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显然,乔布斯给自己留了一道随时可以撤退的后门。

伍拉德没有办法,只好任命首席财务官弗雷德·安德森担任代理CEO。但是安德森在高级雇员大会上明确表态,自己会在乔布斯的指导下工作。这意味着,乔布斯“垂帘听政”的奇特生涯开始了。

这样奇特的职场生涯注定不会持续太久的。垂帘听政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从后门溜走,而是会冲到前台的宝座上。这是人的微妙的心理机制决定的。只要你一投入,你就会在乎。只要投入一点,就会投入更多。只要在乎一点,就会在乎全部。这就是行为渐进式地改变了态度。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曾设计过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征募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待一段时间。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随机指派了一些学生做狱卒,另一些学生则扮做犯人。

一天后,这些扮演的角色就真的进入了角色。狱卒开始变得冷酷无情,用一些侮辱性的措施来贬损犯人。犯人们有的濒临崩溃,有的逆来顺受,有的奋起反抗。总之,这个仅仅是模拟的实验,很快就和现实中的监狱一致起来。津巴多后来总结说:“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津巴多不得不在第6天放弃了这个原计划要进行两周的实验。

这个实验不但揭示了情境可能会对人的行为造成的重大影响,也揭示了角色可能会对人的行为造成的重大影响。这些分别扮演狱卒和犯人的大学生志愿者,原本都是相同的角色定位,但是,当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后,很快就按照与新的角色相吻合的社会规范(或潜规则)行事了。

别忘了,这仅仅只是一个扮演实验。而在现实中,真实的情景会让人们更容易入戏,入戏的程度当然也更深。

乔布斯在苹果公司里扮演的其实是垂帘听政的“太上皇”的角色。以他的个性,一旦入戏,做起事当然是一如既往地强硬苛刻,霸气十足,绝不拖泥带水。

乔布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止住苹果高层员工的流失。他的对策就是要给他们的股票期权重新定价。苹果的股票暴跌后,这些股票期权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乔布斯想要降低这些高管手中的期权价格。当时,这样的做法并不违法,但会被视为公司的不良行为,招致外界非议。

董事会对此犹豫不决。乔布斯最坚定的支持者——董事会主席伍拉德也表示反对,因为在杜邦公司,他们从来没这么做过。

乔布斯没有让步,他蛮横地说:“你们是让我来解决问题的,而人才是问题的关键。”董事会让步了,他们建议进行一项调研后再来做决定。这项调研可能会耗时两个月。乔布斯暴怒了:“你们是不是发疯了?!如果你们不愿意降低期权价格,我下周一就不会再来上班了。我将要面临成千上万个比这困难得多的决定要做。如果你们在这样的决定上都不支持我,我注定会失败。所以,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辞职!”

乔布斯预留“后门”是为了在形势不妙的时候撤退用的,但现在倒成了最强硬的逼宫手段!谈判中,一般而言,有退路的人比没退路的人更占上风。

乔布斯是有退路的,他这时候抽身而退,对他没有什么太坏的影响。董事会是没有退路的,乔布斯一走,媒体的负面报道一起,苹果随时可能倒闭。

而更重要的是,董事会此前所做的“赶走阿梅里奥,让乔布斯上台”的决策本来就是一个冒险的决策。董事会成员非常担心外界会将他们的这个决策视为愚蠢之举。乔布斯不肯接任CEO已经让他们如坐针毡,如果他真的甩袖而去,那么董事会的这个丑就出大了。为了维持内心的认知协调,董事会只能选择向乔布斯妥协,让他们自己看上去不那么愚蠢。

董事会屈服了。伍拉德给乔布斯打电话:“我们准备批准这项计划,但是一些董事会成员并不喜欢它。我们感觉好像你在拿枪顶着我们的脑袋。”

确实如此,乔布斯不但拿着枪顶着董事会成员的脑袋,他马上还要扣动扳机!

心理感悟:每个人都是角色的傀儡。

52找来了一群疯子

乔布斯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干掉整个董事会。

他毫不客气地对伍拉德说:“这家公司岌岌可危,我没时间哄董事会玩儿,所以我需要你们全部辞职。要不然我就辞职,下周一不回来上班了。”乔布斯还说,只有一个人可以留下,那就是伍拉德。

一方的退让与妥协往往换来另一方的得寸进尺。董事会的妥协,激发并助长了他个性中本来就有的唯我独尊。(还记得吗,就在不久前,他为了能让苹果收购NeXT,对阿梅里奥和对董事会是何等的谦恭有礼?)

整个董事会都被气疯了!什么叫作茧自缚?什么叫请君入瓮?什么叫过河拆桥?什么叫翻脸不认人?乔布斯给他们上了最好的一课。但是董事会在做出了最初的让步后,就已经很被动了。他们本来有权否决乔布斯改变股票期权的提议。但是,当他们被迫放弃了这一权力后,他们只能放弃更多,直至全部。

担任董事会副主席的马库拉是最了解乔布斯的,他当年曾对乔布斯寄予厚望,后来却极度失望,最终站到斯卡利的一边,剥夺了乔布斯的权力。他知道,在乔布斯没有满足报复心之前,是不可能施展其抱负心的。看在手中大量苹果股票的份上,马库拉第一个妥协了。有了第一个,从众的人就多了。不过董事会也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乔布斯在除伍拉德之外再留下一个人,这样外界看起来多少好看一些。

乔布斯同意了,伍拉德和张镇中(GarethChang)留了下来。乔布斯开始重组董事会。他的好友埃里森当然是头号必选之人。当年拍板播出《1984》广告的营销负责人坎贝尔此刻已经是另一家公司的CEO了,他也被选入了董事会。乔布斯本来还想邀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亚瑟·莱维特(ArthurLevitt)加入。莱维特很激动,他在1984年买了一台麦金塔后就成了苹果的忠实粉丝。但是,当乔布斯偶然看到莱维特在一场演讲中提出“董事会应该承担强势而独立的角色”的观点后,立即收回了成命。莱维特备受打击,失望地说:“很显然,苹果的董事会不是为了独立于CEO行事而设计的。”

乔布斯就是要大权独揽,一手遮天。当年他被董事会剥夺权力的那一幕,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煎熬、困顿挣扎,他是连想也不愿想了。

搞定了董事会,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束缚他的手脚了。他要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再拍一个像《1984》那样成功的广告,来提振外界对苹果的信心。

乔布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这首先是因为他还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行办法。而每个人其实对于过去的成功都是念念不忘的。目前,乔布斯口袋中的成功法宝确实不多,拍广告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

正因为对过去成功经验的念念不忘,乔布斯还是想请拍摄《1984》的李·克劳操刀。可是,克劳所在的Chiat/Day广告公司早已不和苹果合作了。乔布斯立即给他打了电话。

克劳同意为苹果新拍广告,但是功成名就的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我已经10年没有参与比稿了。所以,你要请我,就只能请我。”

乔布斯经常给人出难题,但克劳这回给乔布斯出了一个难题。乔布斯可以很霸道地干掉董事会,但他却不想以同样的方式干掉其他参与比稿的广告公司。这其中的BBDO和阿诺国际传播也都是广告界赫赫有名的角色。乔布斯需要这些顶级的广告公司拿出浑身解数来比拼,这样他才能得到足可与《1984》相辉映的绝佳广告。

乔布斯尽管倾向于克劳,但也并不是绝对信任他。因为Chiat/Day公司在《1984》后紧接着拍的《旅鼠》广告,同样也在一个盛大的场合玫瑰碗决赛现场播放,但却遭到了极大的非议。乔布斯开始恳求克劳参与比稿。一贯强势的人,如果改用温柔的手段,往往会出奇制胜。乔布斯用这一招也不是第一次了,他驾轻就熟地说服了克劳。

克劳来了,带着他非同凡响的创意——“非同凡想”(ThinkDifferent)来了。当乔布斯看到这个无与伦比的创意后,泪水不由自主地滑了下来。一方面是出于对克劳的感激。这个已经10年都没有参与过比稿的广告大师,怀着对苹果无限的爱,在乔布斯最困难的时候,屈尊纡贵,以最低的姿态,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广告的创意本身深深地打动了乔布斯。

克劳的创意,掘地三尺,几乎把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疯子狂人全部都找出来了。他们是爱因斯坦、甘地、列侬、毕加索、迪伦、爱迪生、卓别林、马丁·路德·金……

这些人都是乔布斯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特立独行,敢于冒险,不惧失败,始终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改变了世界。

这群疯子,不正是乔布斯自己最好的写照吗?

给这个创意配广告词,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乔布斯无数次否决了克劳团队的方案,甚至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最终,他自己也参与了广告词的撰写。定稿的广告词就像乔布斯所有的硬件产品一样,完美无缺,极具震撼力。

审看最终的定稿时,电视屏幕里一一闪过爱因斯坦、甘地、毕加索、爱迪生、马丁·路德·金等的黑白照片,在一段怀旧感伤的旋律中,旁白不紧不慢地说:

致疯狂的人

他们特立独行

他们桀骜不驯

他们惹是生非

他们格格不入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

你可以颂扬他们,诋毁他们

但唯独不能忽略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世界,推动人类进步

他们曾经被视为疯子

现在却被当做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看着,听着,乔布斯已泪流满面……

寻找这段旁白的朗诵者几经周折,最终选定了理查德·德莱福斯(RichardDreyfuss)。德莱福斯不负使命,很好地诠释了旁白的内涵。但克劳突然又有了一个新的创意:让乔布斯本人来配音。结果,乔布斯的版本也非常棒。克劳说:“用你自己的声音,效果会非常强烈。这是表明你重新拥有这个品牌的最佳方式。”

乔布斯却异乎寻常地矛盾起来。这个喜欢控制一切、垄断一切的人,竟然纠结起来,直到广告播放前夜,必须要提交给电视台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做出决断。最后,他告诉克劳将两个版本都送到电视台,这样,他还可以再思考一夜。

谁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让这个一贯强势、唯我独尊的霸主如此“缠绵悱恻”。

第二天一早,乔布斯告诉克劳,采用德莱福斯的版本。他的理由是:“如果用我的声音,人们发现后会觉得那是关于我的广告。可那不是。那是关于苹果的。”

还记得当年乔布斯非得让麦金塔电脑瓮声瓮气地说:“面前的这个人,就像是我的父亲一样。”那个时候,乔布斯把麦金塔看做是“我”的电脑。现在,苹果公司已经是“我”的公司,他何尝不想用自己的版本?但是他也终于明白了,“苹果”比“我”更重要。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一个控制狂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否则他也不会纠结到最后一刻才做出抉择。在这一件小事上,乔布斯的超级控制欲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他的极端自我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这一个微小的变化,是他走向伟大的开始。

乔布斯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完全逆反于他本性的转变,还是要归功于那长达十几年的失败中的困顿挣扎。在苹果如履薄冰,在悬崖边上苦苦寻求一线生机的时刻,他终于领悟到失败教给他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