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圣贤的智慧
32541900000012

第12章 饿死不当皇帝

——总算看到真的不想当帝王的人了,因为他们真的饿死了。只是很让人伤心,为什么要饿死呢?不当皇帝的人,看着帝王也是可以的嘛——花天酒地,宫女三千,当皇帝多神气呀!

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之子,为人颇有德行。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开始了政治避难生涯。

卫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以此为借口侵略卫国。

卫国抵御晋兵,也拒绝蒯聩回国,不愿造成事实上的一国两君的局面。

有一天,孔子弟子冉有和子贡在孔子的住地旁窃窃私语,互相探讨着这件事。

冉有向子贡问道:“老师在道义上声援蒯聩吗?”

子贡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不过可以套一下他的想法,我去问问老师。”

说完,转身去见孔子。

来到孔子的房前,子贡心想:“老师是个严格恪守君臣之礼的人,让他站出来评论当今国君的好坏,未免太难为他了,看来今天要想得到答案,绝非轻而易举的事,只好用别的方式来间接地了解。”

一瞬间,一种迂回曲折地探问老师真情的妙法在脑中闪现,他高兴地走进孔子的住宅,向孔子施礼问道:“我有一事想向老师请教,请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回答说:“这两个人放着国君的位子不坐,互相礼让,都是德才兼备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道:“这两人都不愿做孤竹国的国君,互相推让,最后都跑到国外,结果饿死在了首阳山上,他俩后来是不是后悔了呢?”

孔子说:“他俩追求的是仁德,他们都得到了仁德,目的既然已经达到,又有什么可怨恨后悔的呢?”

听了老师的话,子贡知道孔子特别赞赏仁德辞让的人,如果他知道这件事,一定是反对蒯聩的行为的。

于是他向孔子施礼告辞,飞快地跑去告诉冉有说:“我知道了,老师在道义上肯定不会声援蒯聩的。”

太子蒯聩亡命国外,其子辄被立为国君,对于一个仁德辞让的人来说,谁当国君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还是自己的儿子。所以说蒯聩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孔子崇尚仁德,反对战争,自然也不会赞赏蒯聩的做法。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人们佩服帝王是拥有天下的一切,能治国安天下。如果帝王不治理好他的天下,帝王就跟普通人一样,甚至连畜生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