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32584800000081

第81章 亡而为有,难乎有恒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能见到了。能见到走得远的人,也就可以了。没有而装作有,空虚而装作充实,穷困而装作富有,那都是难以持久的。”

“故事”

观物悟道

孔子讲学,从不拘泥于成规。“观物悟道”,是他常用来启发学生认识深刻道理的教学方法之一。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秋的一天下午,孔子带着弟子们和儿子孔鲤,侄儿孔忠去鲁桓公庙。

路上,孔鲤问:“昨天去了太庙,今天为啥又去看桓公庙啊!”

孔子严肃地说:“看庙,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嘛!庙内的一些器物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来到庙内,大家在祭器前列队,一起向桓公塑像行礼后,孔子指着这尊精致新奇的祭器说:“这就是宥坐,是用青铜铸成的,口是方形,底部是圆形,两边的铜轴助转动。这青铜祭器能呈现三种状态——空时歪斜、盛水适量时直正、盛滴水时翻底。”孔子说完,让一弟子向守庙人借木桶提水,当场做试验,结果是:往宥坐内倒水至半时,宥坐由原来空着时的歪斜状态变得垂直稳正了;再往宥坐内倒水至满口时,宥坐“哗”的一声翻底,孔子把宥坐内注满的水倒光了。

孔子说:“控制水满而不翻倒的方法就是不断减少,到它快翻倒时就停止。做人也如同这样,要做到聪明智慧,就要以愚笨作为操守;功业覆盖天下,就要保持谦让的态度;有盖世的勇力,就要保持怯弱的样子;富有四海,就要保持谦逊的作风。这就是不断地舀水而减少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满而覆,是常见的现象,聪明人也要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大家从往宥坐内注水的试验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冉雍说:“这就是‘持满’之理。满了,就是装的水达到了祭器容量的顶点,铜轴转动,水自然会洒,会覆的。这个试验说明的道理是满招损,谦受益。”

高柴说:“老师帮我从宥坐的寓意中看到了自己有时产生骄傲自满的毛病。”

孔鲤说:“我学习有欠刻苦、不深入的毛病,缺乏虚怀若谷的修养。”

孔忠说:“我学习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也是自满的想法在作怪啊!”

弟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议论着。这个说:“我也有自满的毛病。”那个说:“我以前对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认识得太肤浅!”

自负的青蛙

森林中,动物在举办一年一度的“大”比赛。老牛走上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也欢呼:“真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它一下子跳上一块巨石,拼命鼓起肚皮,同时神采飞扬地高声问道:“我大吗?”

“不大。”台下传来的是一片嘲讽的笑声。

青蛙不服气,继续鼓着肚皮。随着“嘭”的一声,肚皮鼓破了。可怜的青蛙,到死也还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有一位登山队员,一次他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到了7800米的高度,他体力支持不住,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朋友们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往上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爬到顶峰呢?

“不,我最清楚,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也不为此感到遗憾。”他说。

青蛙不了解自己,受到了命运的惩罚;登山队员了解自己,所以他安然无恙。了解自己,这是一种明智,是一种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