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32747100000067

第67章 听话听音,留心对方的真实意图

在我们小时候,难受了哭,高兴了笑,心里想什么,脸上马上就显现出来。而对成年人,这种“透明”的表现就不常见了,与人相交,察颜观色,听话听音也就成了必备的功夫。

学会察颜观色,留意对方身边的事物,从中了解他的心态,并把话说到他的心里,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时,你无论办什么事,都会顺利得多。

听话要听音,不管他以什么方式讲出来,基本的框架还是不变的。要是听者在理解上出了偏差,那是自己的道行不够。

张宁大学毕业后,在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面试后直接进入某处工作。主管人事的副处长发现张宁是自己校友,便把她找来单独谈了几句话。问过一些老教授的近况之后,副处长道:“你初来乍到,情况不熟悉,先随便看看,多向老科员学习,工作上有什么想法,可以慢慢来。”在副处长心里,机关里的人事关系复杂,这小师妹刚出校门,年轻气盛,别不小心冒犯了前辈,有妨大局。但张宁心思单纯,对由学生到科员的角色转换又不能很快适应,得到上司这句话,越发散漫起来,对各项工作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没多久,单位就开始有“新来的大学生每天都东游西逛,不务正业”的闲言。

所谓“拿着棒槌当针”的,指的就是言行不经大脑的事儿。本想轻轻点拨一下的,结果却适得其反。但是若把这话挑明了,叽叽嘀嘀地提醒她:“咱们这单位不好弄啊!各守一摊,占山为王,你要多加小心,不明白的情况不要乱插手。”这话倒是不容易产生歧解了,可这也不是领导者的做派呀!再说既当了领导,那半含半露的官腔肯定已打得习惯了,话不落实处,就不落把柄,里里外外都是君子。长久看来,肯定还是利多弊少的。既然我们想让身边每个人直接以“口中言”说“心中事”不可能,那么作为一个会听的人,除了将对方所说的话照单全收之外,还要听出其言外之意,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信息。要从说话者的言语中听出背后隐含的信息,把握住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明朝嘉靖年间,皇帝痴迷于修道,不理朝政。奸臣严嵩和其子严世蕃不但写得一手好“青词”(修道者写完后在祭礼中焚烧,向上天祷告的文章),为皇帝所欣赏,而且极尽逢迎讨好之能事。当时皇帝所炼之“仙丹”,严嵩总是主动要求替皇上试服,以至常常药物中毒。这样的“忠臣”,嘉靖皇帝自然非常宠信,连连提拔,很快就将严嵩升为内阁首辅。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而且纠集了一大批党羽,把持朝政。朝野上下的正直之士都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是嘉靖皇帝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虽然很厌恶严嵩,但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内阁次辅(二把手)徐阶,在这样一股气氛下也只能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可有一个人却不计个人安危,毅然向皇帝上书,奏报严嵩的十罪五奸。这个人,就是官至兵部员外郎,被誉为明朝第一铁汉的杨继盛。

杨继盛的这一次弹劾,被人称为“死劾”。在这之前,他焚香沐浴,交待后事。杨继盛的清直之名朝野皆知,处于深宫的嘉靖皇帝也有所听闻;他以死相谏的勇气让世人惊佩,不少人的良知被他所唤醒,准备声援于他;他奏折中所列严嵩的罪状也是查有实据,众人皆知。

可结果是,严嵩未倒,杨继盛却被抓进锦衣卫诏狱,受尽酷刑,三年后被斩于市。

杨继盛的悲剧,表面看起来是他在与一手遮天的严嵩斗争失利,折于奸臣之手。而事实上,是杨继盛不能体察帝王的心思,犯了大忌而不自知。

在杨继盛的奏折上有一句话“或问于裕、景二王”。裕、景二王都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杨继盛是在说,作为大明朝的臣子,检举不法是我的工作职责,我在奏本上所列的严嵩的罪状也都是实实在在的,皇上您要不信,召您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一问就清楚了。

问题就在这上面。对于嘉靖皇帝来说,自己还处于春秋鼎盛之势,最怕的就是儿子勾结大臣来逼宫。明朝制度,皇子不得结交大臣,你杨继盛让我去问裕、景二王,是不是他们指示你当先锋,来打击忠心于我的重臣?是不是你想挑起又一轮朝中势力的角逐?如果不是,你拉扯我的两个儿子干什么?藏在你背后的那汪水,究竟有多深?

杨继盛的本意只是想加重自己这份奏报的分量,以为只要裕、景二王一出面作证,严嵩就罪责难逃了。哪知就这么一句话,倒是让嘉靖皇帝又结结实实地护了一回严嵩的短。

杨继盛的失败,不在于是非对错、力量大小,而在于他对政治的敏感性不够。拿错了“钥匙”,自然就打不开那扇门。

今天,在我们身边生死存亡的斗争并不常有,但是一些是是非非依然存在。要保全自己,你应该先静下心来,确定别人——尤其是能决定你前程的人想要什么,他希望留给你什么印象,或希望你喜欢他,还是尊敬他。这样,才能不犯那些南辕北辙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