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传统的处世哲学贵柔,讲究“以德报怨”。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都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去化解。这是一种做人的大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却有一种摸不透、拿不准的苦恼。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则更明快些,更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用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这种恩怨分明的作风,一直也是受到世人尊重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关羽是个有原则的人,所以虽然他有些刚愎自用的缺点,依然很受后人尊崇。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人叫解狐,他恩怨分明,不会因私仇而误国事,也不会为大业而泯灭了人性,活得非常爽快。
解狐是晋绰公的大夫,名将解扬的儿子。晋国大夫赵简子和他十分要好。
解狐有个爱妾叫芝英,是一朵深得解狐喜爱的解语花。可是有一次有人告诉解狐说,他的家臣刑伯柳和芝英私通。解狐不信,因为刑伯柳这人很忠实,但是后来两人私会时,却被解狐撞了个正着。
审问一番后,解狐得知原来芝英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而找机会勾搭成奸。解狐怒火更大,他把两人痛打一顿,双双赶出了解府。
后来,赵简子领地的国相职位出现空缺,赵简子就让解狐帮他推荐一个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国相。他想了想,觉得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比较适合,于是就向赵简子推荐了他。
赵简子找到刑伯柳后,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国相,刑伯柳果然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赵简子十分满意,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国相,解将军没有看错人啊!”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他是自己的仇人,为何却要举荐自己呢?也许他这是表明要主动与自己和解吧?于是刑伯柳决定拜访解狐,感谢他不计前嫌,举荐了自己。
刑伯柳回到国都,去访解狐。通报上去后,解狐叫门官问他:“你来,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事?”刑伯柳向着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遥遥作揖说:“我今天赴府,是专门负荆请罪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将军,蒙将军晨昏教诲,像再生父母一样。伯柳做了对不住将军的事情,心中本就万分惭愧,现在将军又不计前嫌,秉公举荐,更叫我感激涕零。”
门官又为刑伯柳通报上去。刑伯柳站在府门前等候,却久久不见回音。他正在疑惑难解的时候,解狐突然出现在门前台阶上,手中张弓搭箭,向他狠狠射出一箭。他还来不及躲闪,那箭已擦着他耳根,直奔他身后去了。刑伯柳一下子吓出了一身冷汗。解狐接着又一次张弓搭箭瞄准他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因为你能胜任;可你我之间却只有夺妻之恨,你还敢上我的家门来吗?再不走,射死你!”
刑伯柳这才明白解狐依然对自己恨之入骨,他慌忙远施一礼,转身逃走了。
你侵害了我,必须还我一个公道,这就是解狐的原则。如果他打开大门欢迎刑伯柳,倒显得有些虚伪做作了。从刑伯柳一方讲,解狐强硬明快的作风,在吓出了他一身冷汗之余,相信也会赢得他的尊重。如果一个人连夺妻之恨都无动于衷,那么他不是一个伪君子就是一个懦弱无用的小人。
以直报怨,同时也给以德报德留下了余地,是非恩怨,一目了然,决不平白无故地浪费感情浪费生命。以现代人的观点衡量,这就是效率。
有一些我们绞尽脑汁也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其实前代的贤明之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其中大多是慕名而来,求学问道之人。有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国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对这种人物,孟子自然不敢怠慢,小心周到地接待他们。
齐国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不知孟子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陈臻对这件事大惑不解,他问孟先生:“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的,我怎么能收他们的贿赂呢?”
什么时候该取,什么时候该让;什么时候该宽宏大度,什么时候该寸土必争,其实都有一种规则在里面。如果我们做不到那种大圣大贤的境界,那么,不妨做一个是非分明的人,同样也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