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300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家就注意到进行适度而有节制的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通过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等途径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通过运动,可有效提高肌肉脂蛋白酶活性,促进肌肉更多利用脂肪酸,有益于防止动脉硬化。运动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身体,提高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因而对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可以有效减轻体重;而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采用药物加运动疗法使病情好转后,可增加体重,增强体质。
另外,运动锻炼能增强体力,振作精神,培养生活情趣,消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加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由于运动使体质增强和精神因素好转,二者相得益彰,对防治糖尿病是十分有利的。
操作
1.运动前的准备
(1)首先做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心肝肾肺功能、眼底、神经系统、周围血管等。
(2)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棉袜和运动装。
(3)寻找合适的运动伙伴,让他们了解您的病情,了解出现意外要如何处置。
2.运动形式 应是耗氧式(轻度的抗阻力)运动(如行走、慢跑、骑车、上下楼、游泳、打太极拳、广播操、划船、老年迪斯科等),而不是等长式(如举重等)运动。
3.运动时间 应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每周至少保证在3~5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一般不应超过1小时,最好每天运动20~40分钟。
4.运动强度 可以用心率来确定适当的运动强度。
最大安全运动心率(次/分)=220-年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要求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安全运动心率的60%~70%左右为宜,计算公式如下:
运动后心率(次/分)=170-年龄
如果情况良好,方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应以身体能否耐受,有无不良反应,达到健康锻炼为度。譬如,患者年龄50岁,则运动心率达120次/分时不可再继续增加运动强度,在此心率下持续运动30分钟即可。
5.合理安排整个运动过程 运动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过程中要遵照运动三部曲来安排。
(1)运动前热身:在正式运动前先做15秒钟的热身,一般在运动前伸伸脚,弯弯腰,慢走,使肌肉先活动起来,心率慢慢快起来,以免受伤。
(2)运动过程:初起运动时间掌握在5~10分钟,后逐渐加量,延长至20~30分钟。身体条件允许,可加至1小时以上。
(3)运动后恢复:运动结束后不要突然停下来,最好要慢慢走一走,压腿弯腰,让心率慢慢地慢下来,放松10分钟,再坐下休息。
注意
1.下述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适合采用运动疗法
(1)病情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
(2)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为最佳适应症。
(3)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
(4)稳定期的妊娠糖尿病。
2.具有下述表现的糖尿病患者不可采用运动疗法
(1)合并各种急性感染。
(2)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
(3)严重糖尿病肾病。
(4)糖尿病足。
(5)严重的眼底病变。
(6)新近发生血栓。
(7)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8)血糖控制不佳。
3.并发其他疾病更要引起重视 并发高血压的患者,不应举重屏气;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应“走—休息—走”交替进行;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不可举重与潜水,运动过程中头不要低于腰;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应避免过度伸展,不可负重。
4.应密切注意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 如运动前血糖较低,应先加餐,当血糖高于14mmol/L时,不要运动。
5.运动要有规律,强度应循序渐进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在运动中如发生腿痛、胸痛、胸闷、憋气、眩晕、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应停止运动,在原地休息,并尽快到就近医院就诊。每天坚持洗脚并检查双脚,以便及时发现双脚有无磨破、感染、红肿、青紫、水疱或血疱,这些都是糖尿病足的发病基础,一旦发现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可自己擅自处理。
6.锻炼前多饮水 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软饮料、葡萄干,以备出现低血糖情况下食用。
7.运动时应佩戴写有自己健康状况和家人联系电话的胸卡 还要穿着舒适合脚的鞋,并注意足部护理。
8.应适当控制饮食 运动能引起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会使血糖增高。
9.每周减体重400g为宜 运动减体重亦应缓慢进行,每周减重400g为宜。
10.餐后1~3小时之间活动为佳 避开药物作用高峰,以免发生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