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二十四桥是唐朝江南的胜景之一,是昔日扬州繁华的象征。晚唐诗人杜牧的那首美轮美奂的诗词的问世,使二十四桥一举成名,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名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关于“二十四桥”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唐代诗人韦庄《过扬州》诗最后两句也对二十四桥有过描述:“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五代时,由于战乱,扬州沦为一片废墟,而作为扬州繁华的结晶——二十四桥,也为人们所淡忘。再后来,“二十四桥在什么地方”也就成了一宗疑案。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说: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宋代科学家沈括曾经对二十四桥循着名字一一查找,在《补笔谈》中写道: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典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国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牙门下马桥。沈括所说桥名实二十三个,且下马桥出现两次,系明显重复,浊河下无“桥”,亦难定为桥名,而极负盛名的禅智寺桥未列入其中,这不能不算是沈括的疏忽。
二十四桥到底坐落于何处?到底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关于二十四桥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二十四桥是一座桥
自宋代以来,二十四桥的几种说法已逐渐形成。其中能够确指出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首推大词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来扬州,写下了《扬州慢淮左名都》,其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种写法,似乎是一座桥了。
二十四桥指的是二十四座桥
据《一统志》载,隋朝时曾置二十四桥于扬州,唐朝时仍可见到那二十四座桥,分布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上。
有说,唐代末年的战乱,使桥全部倾毁了,但这只是猜测。又据说,到了明朝,二十四桥已全部毁坏,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
二十四桥是泛指、代指?
这种说法是认为二十四桥仅仅是泛指、代指。
我国向来就有对数字概念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尤其在诗词中为说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夸张数字,并不采取绝对数字。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弯”、“三百六十行”等。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桥是否也是用这样的手法来泛指扬州桥梁之多呢?
究竟二十四桥指的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或者只是一种对扬州桥的泛指,随着二十四桥的消失,现在都不得而知了。
二十四桥的传说
隋帝的游船到了扬州的西郊,看到一座小桥,问叫什么桥。太监说不知道。一个宠就说了:“我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二十三桥吧。”游船上的公主、子有二十三个,称为二十三娇。“娇”和“桥”韵母相同,右半部分也相同。听了宠说的缘由,一个太监报告皇上,说船上有二十四娇——有一个子肚子里有一娇,她怀孕了。因此,这一座桥就叫二十四桥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能作为“二十四桥”的命名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