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段落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总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而这个意思的表达又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按逻辑进行的。这样,在段落里面,就形成了一种表达结构,因此,要读懂段落,就要掌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
掌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通常应掌握内容层次发展的分界线。文章内容的层次总是按一定思路向前推进的,层次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总有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一般来说就是表达发展变化的标志。因此,准确地把握表达内容发展变化的分界线,是掌握内部层次结构的关键。
文章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而句子又总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读懂段落,实际上就是读懂这段的中心意思。一段文章内容中往往仅有一个中心句,这句表达主旨的话,即为全段的核心或关键,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条分缕析的表述。段落中出现的这种表达主旨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准确地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对于理解段落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寻找到了中心句,就把握住了段落的核心,其他句子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寻找中心句的策略实际上是个抓主要矛盾的策略。
寻找中心句并非难事,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情况下,中心句的出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出现在一段的开头,即在这一段中,首先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本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或揭示,然后再具体介绍或分析,这可称为“首括式”。二是把中心句置于段尾,具有总结式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可称为“尾结式”。三是出现在段落中问,这种表现形式是在段落中间安排一句话统领全段,这可称为“中领式”。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理解性阅读,要求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的分析上,特别是中心思想的把握上。所谓中心思想,就是文章的基本思想,或者说主要意思。古人谓“诗言志”的“志”,“文以载道”的“道”,“意犹帅也”的“意”,“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的“主脑”,以及今人之谓题旨、主旨、论点、主题和主题思想等,笼统一点说,指的都是中心思想。当然,仔细分辨起来,它们的内涵和所确指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如论点是对议论文说的,是中心思想的核心部分;主题和主题思想是对文学作品说的,主题有时指题材,主题思想则指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意义,比中心思想的含义要广些。其他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所指含义也常有所不同,汶单不再一一辨别了。
那么,进行理解性阅读时,应怎样把握中心思想呢?
一是要善于抓住关键性语句。“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中的“警策”之句,常常就是它的中心思想。有不少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在文章里点出来,而且总是安排在“居要”的位置上。有在标题中点明中心的,有在开头点明中心的,如《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在中间点明中心的,有在结尾点明中心的。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多数在文章中直接地点出来,少数则渗透全篇,需要透过逻辑结构的分析,才能从段意中概括出来。如《核舟记》的结尾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也是直接点出中心的。在阅读过程中,只要仔细认真,又善于抓住那些关键性的语句,某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难看出来的。
二是要分析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剧本和叙事诗,作者很少直接显露自己的观点,很少直接在作品中点出主题思想。这是由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恩格斯在评述小说《城市姑娘》时指出:“作者的观点愈隐蔽,对于艺术作品就愈好些。”又在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文旨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布局和情节中流露出来。”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文学作品里,作者的观点往往隐藏在人物的纠葛所构成的场面和情节中。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确定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方法。
如《老人与海》,写古巴一个一生贫困、缺吃少穿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一人在海上漂流84天仍一无所获,于第85天才捕到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两昼夜的生死搏斗才降服马林鱼。后来归航途中,他又与群鲨搏斗。当他靠岸时,只剩一副巨大的骨架。主人公年老且穷,但就在他的身上,潜藏着人的尊严与勇气。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当中,老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没有被任何一次失败打倒。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
三是要研究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部特质,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读古代、近代和现代作品,包括一些当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才能较确切地揭示出文章的中心。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表达诗人在听到平叛消息后,急于还家的欢愉心情。如果我们不了解唐代连续8年“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生灵涂炭、“白骨成丘山”的灾难,以及诗人颠沛流离、飘泊他乡、“野果充饥粮”的生活,就很难理解诗人在听到收复失地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兴奋、激动、“喜欲狂”的心情。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作者的思想和生活,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
在进行理解性阅读时,对时代隔得久远的文学作品,或思想博大精深的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分析,由于情况复杂,常常会发生分歧。例如鲁迅《药》的主题思想,有的说是“表现亲子之爱”,有的说是“歌颂英雄人物”,有的说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等等。这些说法都触及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不无道理,但又都不太确切。对于这类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家写作时的主观意图,而且要研究作品的客观意义。以《药》来说,鲁迅的意图是要暴露国民愚昧的灵魂,他在同孙伏园谈《药》时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导致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以愚昧的见解,认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总之,理解性阅读是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的一种阅读类型,它强调的是对书中精神的理解,不要求对字、词、句的记忆,“意会”即可。理解性阅读对读者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在阅读时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