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适时的忍让退步是堪当大任者的美德之一。
每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忍受莫大的苦楚才能到达目的地。
忍让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低调做人的法宝。有一次,唐高宗在巡视途中,遇到一家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矛盾产生,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实在是少有。因此,高宗特地去拜访这个家庭,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意思是讲,大家族和睦相处的秘诀除了“忍”以外别无他法。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该家族莫大褒赏。
清末名臣曾国藩在初办团练时,一日,绿营兵与湘勇发生摩擦,黑夜闯入曾国藩的行台。曾国藩亲自告知巡抚,巡抚没有答理他,曾国藩只好第二日将兵营迁至城外,以避绿营乱兵。有人问其故,曾国藩叹日:
“大难未已,吾人敢以私愤渎君父乎?”意思是说,大敌当前我怎能为个人利益而泄私愤呢?“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这样总结其忍辱负重之术。
曾国藩说:“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受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在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了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我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正是靠了这种低调忍让的做人哲学,曾国藩终于修成了人格上的魅力及道德上的成果。
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那么顺畅,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很多时候事事都不能顺我们的心意。想要生存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心字头上一把刀的“忍”字学。放低自己,能忍善让,从低处修心才能在高处成事。
曾国藩在检讨自己的缺点时,认为自己“忍”得不够,说自己有三大过错:平日不取信、不尊敬别人,相对傲慢太甚,这是一;平时一句话不对劲,就怨恨无礼,这是二;抵触分歧之后,别人容易恢复平静,自己却反而悍然不近人情,这是三。有此三点,曾国藩更注重“忍”字战术,尤其注意自己的心态修养,时时为自己敲起警钟。曾国藩这样做,是其平生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历史上因不能忍辱负重、骄傲而导致危险的事例太多了。
唐朝时,唐太宗在庆善宫举行宴会大宴有功之臣,同州刺史尉迟敬德被邀请参加了。但他一看自己的上座有人,便很生气地质问说:“你有什么功劳战绩呢,竞坐在我的上首?”任城王李道宗席位安排在他的下首,就来劝解他。尉迟敬德不但不予以理会,反而举拳头殴打李道宗,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异常不悦地停止了宴会。他对尉迟敬德说:“我本想和你共富贵,然而你做官后好几次犯法。我这才明白像韩信、彭越那样被剁成肉酱,并不一定是汉高祖刘邦的错呀!”尉迟敬德听到这种极其严厉的警告后害怕了,从此以后收敛了许多。
由此可见,“忍”功是天下修养第一功。要做到不自满,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忍”的问题,所以,曾国藩指出:“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消除矣。”
低调是一种境界,忍让是一门学问。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