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32819600000010

第10章 被皮系统

被皮系统包括皮肤和由皮肤衍生而成的特殊器官,如家畜的毛、蹄、角、枕、乳腺、皮脂腺、汗腺以及禽类的羽毛、冠、喙和爪等。其中乳腺、皮脂腺和汗腺称为皮肤腺。

1.皮肤

皮肤被覆于动物体表,有保护体内组织、防止异物侵害和机械损伤的作用。皮肤内含有大量的血管、淋巴管、汗腺及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因此,皮肤还具有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皮肤的厚度因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以及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异。家畜中以牛的皮肤最厚,马、猪次之,羊的最薄;老年家畜的皮肤比幼畜的厚;公畜的皮肤比母畜的厚;枕部、背部和四肢外侧的皮肤比腹部和四肢内侧的厚。皮肤的厚薄虽然相差悬殊,但结构却大同小异,一般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3层。

1.1 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表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表层细胞角化,称为角质层。浅层角化细胞不断脱落,由深层的细胞分裂增殖,向上推移补充。凡长期受摩擦和受压的部位,角质层较厚。表皮内没有血管和淋巴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1.2 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面,是皮肤最厚的一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含有多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坚韧而富有弹性,可用以鞣制皮革。真皮内有汗腺、皮脂腺以及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临床上做皮内注射,就是把药物注入真皮层。

1.3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又称浅筋膜,位于真皮下面,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皮下组织内常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具有保温、储存能量和缓冲机械压力的作用。由于皮下组织疏松,使皮肤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并能形成皱褶。在骨突起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有时出现腔隙,形成皮下黏液囊,内含少量黏液,可减少该部皮肤活动时的摩擦。在某些部位的皮下组织中,还含有皮肌。

临床上做皮下注射就在此层。

2.皮肤的衍生物

2.1 皮肤腺

皮肤腺包括汗腺、皮脂腺和乳腺。

2.1.1 汗腺为盘曲的单管状腺,分泌汗液,有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温的作用。其分泌部为一盘曲成小球状的管道,位于真皮深部;导管部细长而扭曲,多数开口于毛囊(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在无毛的皮肤处则穿过表皮,直接开口于皮肤的表面。家畜中马和绵羊的汗腺最发达,几乎分布全身;猪的汗腺比较发达,但以指(趾)间分布最密;牛的汗腺以面部和颈部为最显著。水牛的汗腺较黄牛少得多。

2.1.2 皮脂腺位于真皮内,在毛囊和立毛肌之间,呈囊泡状,其导管很短,在有毛的皮肤开口于毛囊;在无毛的皮肤则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皮脂腺分泌皮脂,有润泽皮肤和被毛的作用。家畜除角、蹄、爪、乳头及鼻唇镜等处的皮肤没有皮脂腺外,几乎分布全身。马的皮脂腺较发达,绵羊的眶下窦、趾间窦等处都有发达的皮脂腺。猪的皮脂腺不发达。

特殊的皮肤腺是汗腺和皮脂腺的变型结构,由汗腺衍生的如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分泌耳蜡(或耵聍);牛的鼻唇镜腺以及羊和猪的鼻唇腺和猪的腕腺等,分泌浆液。由皮脂腺衍生的如肛门腺、包皮腺、阴唇腺和睑板腺等。

2.1.3 乳腺属复管泡状腺,为哺乳动物所特有,公、母畜均有乳腺,但只有母畜才能充分发育和具有分泌乳汁的能力,形成发达的乳房。

(1)乳房的结构

乳房由皮肤、筋膜和实质构成。乳房的皮肤薄而柔软,除乳头外有一些稀疏的细毛。皮肤深面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使乳房皮肤具有活动性。深筋膜富含弹性纤维,在牛、羊和马形成乳房的悬器。悬器包括两内、外侧板,分别紧覆于左、右乳房的内、外侧面。两内侧板沿正中面互相紧贴,形成乳房悬韧带即乳房间隔,向上附着于腹黄膜。外侧板沿乳房外侧面上行,附着于联合腱。深筋膜的结缔组织伸入乳腺实质将乳腺分隔成许多腺小叶。每一腺小叶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分泌部包括腺泡和分泌小管,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导管部由许多小的输乳管汇合成较大的输乳管,再汇合成乳道,通入乳房下部的腺乳池和乳头内的空腔乳头乳池。再经乳头管向外开口。

(2)各种家畜乳房的特点

1)牛的乳房

母牛的乳房呈倒置圆锥形,悬吊于腹后耻骨部,可分紧贴腹壁的基部、中间的体部和游离的乳头部。在乳房后部到阴门之间有呈线状毛流的皮肤褶,称为乳镜。乳镜有时用来作为估计产乳能力的标志之一。

乳房体部以纵行的乳房间沟分为左、右两半,每半又以浅的横沟分为前后两部,共4个乳丘,每个乳丘有一圆柱状的乳头。前列乳头较长。每个乳头有一个乳头管。

2)马和羊的乳房

与牛的乳房基本相似,马的呈扁圆形,羊的呈圆锥形。分左、右两半,每半有一个乳头。每个乳头各有1个(羊)或2~3个(马)乳头管的开口。

3)猪的乳房

位于胸部和腹正中部的两侧,一般5~8对,有的10对,每个乳头上有2~3个乳头管的开口。

2.2 毛

毛是一种角化的丝状物,坚韧而有弹性,覆盖于皮肤表面,有保温作用。

2.2.1 毛的结构

分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为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毛根为埋于皮肤内的部分。毛根末端膨大呈球形,称为毛球,毛球的细胞分裂能力很强,是毛的生长点。毛球底部凹陷,并有结缔组织伸入,称为毛乳头。毛乳头内富有血管和神经,毛可通过毛乳头获得营养。毛根周围有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毛囊。在毛囊的一侧有一条平滑肌束,称为立毛肌,收缩时使毛竖立。

2.2.2 毛的形态和分布

家畜体表除蹄、爪、枕、角和鼻端等处外,都密生被毛。毛分粗毛和细毛。牛、马和猪的被毛多为短而直的粗毛;绵羊的被毛细长而柔软,为细毛。粗毛多分布于头部和四肢。在畜体的某些部位长有特殊的长毛,如马颅顶部的鬣、颈背缘的鬃、尾部的尾毛和系关节后面的距毛,公山羊颏部的髯。牛、马唇部的触毛,其毛根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受触觉。

毛在畜体表面成一定方向排列,称为毛流。在畜体的不同部位,毛流排列的形式也不相同。毛流的方向一般来说与外界气流和雨水在体表流动的方向相适应,但在某些部位,可形成特殊方向的毛流,如旋毛、集合性毛流、分散性毛流等。毛的分布随动物种类不同而异,牛、马的被毛是均匀分布的;绵羊的是成组分布的,猪的常由3根集合成一组,其中一根是主毛,比较长。

2.2.3 换毛

毛有一定寿命,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衰老脱落,被新毛所代替,这个过程称为换毛。最初毛球的细胞停止增生,并逐渐角化和萎缩,而后毛与毛乳头分离,向皮肤表面移去。同时紧靠毛乳头周围的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新毛,最后旧毛被新毛推出而脱落。换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持续性换毛,换毛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如绵羊的细毛。另一种是季节性换毛,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换毛,如骆驼。大部分家畜即有持续性换毛,又有季节性换毛。因而是一种混合方式的换毛。

2.3 蹄和枕

2.3.1 蹄是指(趾)端着地的部分,由皮肤衍变而成。

(1)牛蹄

牛蹄是偶蹄,每指(趾)端有4个蹄,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2,3,4,5指(趾)蹄。第3,4指(趾)端蹄发达,直接与地面接触,称为主蹄。2,5指(趾)端蹄很小,不着地,附着于系关节掌(跖)侧面,称为悬蹄。

主蹄,呈锥状,由蹄匣、肉蹄和蹄的皮下组织构成。

1)蹄匣

即蹄的角质层,由表皮衍生而成,可分为角质壁、角质底和角质球三部分。

角质壁:分轴侧面和远轴侧面。轴侧面凹即指(趾)间面,仅后部与对侧主蹄相接。远轴侧面凸,前端向轴侧面弯曲,与轴侧面一起形成角质壁。

角质壁的表面有许多横行的角质轮,其内面有很多纵走的角质小叶。角质壁近端与皮肤连接的部分形成一条柔软而有弹性的窄带,称为蹄缘,可减轻蹄匣对皮肤的压力。蹄缘的下方有一条颜色稍淡的环状带,称为蹄冠,其内面凹陷成沟。蹄缘和蹄冠内表面都有许多小孔。

角质壁的远轴侧面可分为三部分,前方为蹄尖壁,后方为蹄踵壁,二者之间为蹄侧壁。

角质壁的结构由外向内,分别为釉层、冠状层和小叶层。釉层位于表层,由角化的扁平细胞构成,幼畜明显,成年时常脱落。冠状层最厚,主要由平行排列的角质小管构成。小叶层为最内层,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角质小叶构成。角质小叶较柔软,并与肉小叶互相紧密嵌合在一起。

角质底:位于蹄底面的前部,呈略凹的三角形,与角质壁底缘之间有白线分开,白线又称蹄白带,是由角质小叶向蹄底伸延而成。角质底的内表面有许多小孔,容纳肉底上的乳头。

角质球:位于角质壁后方,呈球状隆起,由较柔软的角质构成。

2)肉蹄

即蹄的真皮层,由真皮衍生而成,富含血管和神经,颜色鲜红,套于蹄匣内面,可分肉壁、肉底和肉球三部分。

肉壁:与蹄骨的骨膜紧密结合,分肉缘、肉冠和肉叶三部分。

肉缘:即蹄缘真皮,下面致密结缔组织与骨膜相接,表面有细而短的真皮乳头,插入角质缘的小孔中,以滋养蹄缘。

肉冠:即蹄冠真皮,是肉蹄较厚的部分,位于蹄冠沟中,表面有粗而长的乳头,伸入蹄冠沟的小孔中,以滋养角质壁。

肉叶:即蹄壁真皮,表面有许多平行排列的肉小叶,嵌入蹄壁角质小叶之间。

肉底:即蹄底真皮,与角质底相适应,表面有小而密的乳头,插入角质底的小孔中。

肉球:即蹄球真皮,位于角质球的深层,皮下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构成指(趾)端的弹力结构。

3)蹄的皮下组织

蹄壁和蹄底无皮下组织;蹄缘和蹄冠的皮下组织薄;蹄球下的皮下组织发达。无皮下组织处,肉蹄直接与蹄骨骨膜相接。

悬蹄为第2,5指(趾)的小蹄,呈短圆锥形,位于主蹄的后上方,不与地面接触。结构与主蹄相似,也分蹄匣、肉蹄和皮下组织。

(2)马蹄马蹄由蹄匣和肉蹄两部分组成。

1)蹄匣

是蹄的角质层,分蹄壁、蹄底和蹄叉三部分。

蹄壁:构成蹄匣的背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蹄壁可分为三部分,前部为蹄尖壁,两侧为蹄侧壁,后为蹄踵壁。蹄壁后部呈锐角向蹄底折转形成蹄支,至蹄底中部消失。其折转部形成的角称为蹄踵角。

蹄壁的近侧缘称为蹄冠,内面呈沟状,称为蹄冠沟。沟内有许多角质小管的开口。蹄冠与皮肤相连接的部分,称为蹄缘。蹄缘柔软而有弹性,有减少蹄壁对皮肤压迫的作用。蹄壁的下缘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称为底缘。

蹄壁由釉层、冠状层和小叶层3层构成。

釉层位于蹄壁的最表面,由角化的扁平细胞构成,幼驹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会部分脱落。

冠状层是蹄壁最厚的一层,富有弹性和韧性,有保护蹄内部组织和负重的作用。冠状层由许多纵行排列的角质小管和小管间角质构成。小管中常有色素,故蹄壁呈深暗色,但最内层的角质缺乏色素且较柔软,直接与小叶层结合。

小叶层是蹄壁的最内层,由许多纵行排列的角质小叶构成。角质小叶柔软而无色素,与肉蹄上的肉小叶互相紧密嵌合。

蹄底:是蹄向着地面略凹陷的部分,位于蹄底缘和蹄叉之间。蹄底的角质较软,常呈片状脱落。蹄底内面有许多小孔,以容纳肉底的乳头。

蹄叉:呈楔形,位于蹄底的后方,夹于两蹄支之间,前端尖为蹄叉尖,伸入蹄底中央。后部宽为蹄叉底,在蹄踵部形成两个蹄球。蹄叉底正中有蹄叉中沟,在蹄叉两侧与蹄支之间各形成一条蹄叉侧沟。

蹄白带为位于蹄底缘断面上的白色环状线,由蹄壁冠状层的内层与角小叶及填充于角小叶间的叶间角质构成。是装蹄铁时下钉的标志。

2)肉蹄

位于蹄匣的内面,形状与蹄匣相似,由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富有血管和神经,呈鲜红色。肉蹄也分肉壁、肉底和肉叉三部分。

肉壁:仅由真皮构成,覆盖在蹄骨的背侧面和两侧面,直接与蹄骨骨膜紧密结合,肉壁的后部两侧转折到底面,形成肉支。肉壁表面有许多纵走的肉小叶,与蹄壁角小叶相嵌合。

肉壁的上缘呈环状隆起的部分,称为肉冠,位于蹄冠沟内,肉冠由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面有长而密的乳头,伸入蹄冠沟的角质小管中。肉冠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感觉敏锐。

肉冠与皮肤接触的部分,称为肉缘,由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面有细而短的乳头,与蹄匣的蹄缘密接。

肉底:由真皮构成,位于蹄骨底面,与骨膜紧密结合。其表面有细而长的乳头,向下插入蹄底上面的小孔中。

肉叉:为位于蹄叉的上面,指(趾)深屈肌腱浅面的楔形弹性垫子,由真皮和皮下组织形成,表面有发达的乳头,伸入蹄叉的角质小管中。蹄叉的皮下组织特别发达,含有许多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脂肪组织,富于弹性,当四肢着地时有减轻冲击和震荡的作用。

蹄软骨是肉叉皮下组织的变形,呈前后轴长的椭圆形软骨板,微弯曲成弧形,内、外侧各一块,位于蹄骨和肉叉两侧的后上方,软骨以韧带与远指(趾)节骨、远籽骨、中指(趾)节骨及近指(趾)节骨相连接。蹄软骨弹性较强,与肉叉共同构成指(趾)端的弹性结构。

猪属于偶蹄动物,每肢有两个主蹄和两个悬蹄,主蹄的构造与牛主蹄相似,唯蹄球更发达,蹄底显得更小,悬蹄内有完整的指(趾)节骨。

(1)腕(跗)枕马的腕(跗)枕退化呈黑色椭圆形角化物,俗称附蝉。前肢的附蝉(腕枕)位于腕关节上方的内侧;后肢的附蝉(跗枕)位于跗关节下方跖骨的内侧。驴仅前肢有附蝉,骡前、后肢均无附蝉。

(2)掌(跖)枕马的掌(跖)枕已退化成一堆角化物,俗称距,分别位于前肢和后肢掌指关节和跖趾关节的掌侧,被距毛覆盖着。

牛、羊、猪没有腕(跗)枕和掌(跖)枕。

(3)指(趾)枕马的指(趾)枕称为蹄叉(详见蹄的构造)。牛、羊、猪的指(趾)枕仅有蹄球,而无蹄叉。

2.4 角

反刍动物的额骨两侧各有一个骨质角突,其表面覆盖的皮肤衍生物,称为角。由角表皮和角真皮构成。

2.4.1 角表皮位于角的表面,形成坚硬的角质鞘。角质鞘由角质小管和小管间角质构成。牛的角质小管排列非常紧密,角真皮乳头即伸入此小管中,管间角质很少,羊角则相反。

2.4.2 角真皮位于角表皮的深面,在角根部与额部的真皮相连接,紧贴于额骨角突的骨膜上,表面有发达的乳头。乳头在角根部短而密,向角尖则逐渐变长而稀,至角尖又变密。

角可分角根(基)、角体和角尖三部分。角根与额部的皮肤相连续,此处角质软而薄,并有环状的角轮出现,角体由角根生长延续而来,角质层逐渐变厚。角尖由角体延续而来,角质层最厚,甚至成为实体。角的表面有环状的角轮,角轮之间的部分称为轮节。牛的角轮在角根部最明显,向角尖则逐渐消失。羊的角轮较明显,几乎遍布全角。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皮肤的结构。

2.简述牛乳房的形态结构。

3.简述毛的形态结构。

4.牛蹄的结构有何特点?

5.马蹄的结构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