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32819600000016

第16章 心血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者是动物体内互相联系的封闭管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含周身循环流动的血液。淋巴系统内含单程向心回流的淋巴(液),最后汇入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即通过血液和淋巴将营养物质、氧和激素运送到全身各部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又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还是体内重要的防卫系统。存在于血液和淋巴组织内的一些细胞和抗体,能吞噬、杀伤、灭活侵入体内的细菌和病毒,并能中和其所产生的毒素。

1.概述

1.1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和全身各部的血管,起自心室,沿途反复分支,管径越分越细,管壁逐渐变薄,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也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静脉是将血液导回心脏的血管,起自毛细血管,沿途逐渐汇合成小、中、大静脉,最后同左、右心房相连。

1.2 心脏的功能

心脏相当于一个“泵”,其瓣膜装置类似泵的“阀门”,在心房和心室进行有节律的交替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中,它们可以顺血流而开张,逆血流而关闭,从而保证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

心房收缩时,心室舒张。这时房内压大于室内压,推开二尖瓣和三尖瓣,左、右心房内的血液分别经左、右房室口流入左、右心室。与此同时,肺动脉和主动脉内的压力大于室内压,将半月瓣关闭,动脉内的血液不致逆流回心室。

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室内压大于房内压,压迫三尖瓣和二尖瓣,关闭房室口,使心室的血液不致逆流入心房;同时,心室内的压力大于动脉,推开半月瓣,将左、右心室的血液分别压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在心房舒张时,前、后腔静脉和肺静脉的血液分别进入右、左心房。

由于心室、心房的交替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不止。

1.3 血管的类型及血管壁的构造

血管是血液流通的管道。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3种。

1.3.1 动脉

根据管径的大小,动脉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三者互相移行,无明显分界。所有动脉的管壁均由内、中、外3层膜组成:内膜最薄,表面衬以光滑的内皮,可减少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流动;中膜较厚,大动脉的中膜主要由弹力纤维组成,富有弹性,中动脉中膜由平滑肌和弹力组织构成,具有弹性和收缩性,小动脉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组成;外膜较中膜薄,由结缔组织构成。管径在1mm以上的动脉管壁内都有小血管分布,称为血管滋养血管。动脉的管壁内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布。

1.3.2 静脉

静脉也分大、中、小3型。管壁也由内、中、外3层膜组成。静脉与相应的动脉比较,其特点是:管径较大,管壁薄,3层膜分界不明显。中膜因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少而变薄;外膜厚;多数静脉,特别是四肢的静脉管内,由内膜形成成对的半月形静脉瓣,其游离缘朝向心脏,以防止血液倒流。

1.3.3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几乎遍布全身各处,数目多、管径细,连接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在器官组织内相互吻合成网状。网的密度因器官组织不同而异,在代谢功能旺盛的器官组织,如横纹肌、心肌、肝、肺、肾和多数腺体等,毛细血管网很密;相反,在代谢功能较低的平滑肌、腱、韧带、骨和浆膜等,毛细血管网稀疏;而在上皮、软骨和角膜等则无毛细血管分布。

毛细血管的壁极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有利于血液与周围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

1.4 血管的主干及其侧支的分布规律

血管主干及其侧支的分支,随胚胎的发育逐渐形成。其分布的规律与畜体的单轴性、两侧对称性和分节性结构相一致。

1.4.1 血管的主干躯体

血管主干(如主动脉、腔静脉)和较大的主要血管(如臂头动脉干、门静脉)都位于躯干的深部,在压力小和最安全的部位,并且与躯干长轴平行。四肢的动脉干多沿骨骼的内侧或关节的屈面,由近端向远端伸延。且常与静脉、神经伴行,共同包在结缔组织鞘内,形成血管神经束。四肢的静脉干有深、浅两类。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伴行的动、静脉,其分布范围或收集范围大体一致,名称也基本相同;浅静脉位于皮下。无动脉伴行。

1.4.2 血管的分支体循环动脉

主干分出的侧支有壁支和脏支之分。壁支均呈两侧对称分布,胸、腰部的壁支尚保留分节性;脏支有的随胚胎的发育而合并成单支(如腹腔动脉、肠系膜动脉),有的仍成对保留(如肾、睾丸和卵巢动脉)。

侧支以不同的角度由主干分出。与主干呈锐角分支的动脉,供应较远的器官,血流速度快;与主干呈直角分出的动脉,多分布于邻近的器官和组织;与主干呈钝角分支的动脉,向主干血流相反的方向延伸,故称返支。

侧支与主干平行的称为侧副支。侧副支间互相吻合,称为侧副循环或侧副吻合。当主干血流受阻时,侧副支可变粗大,血液则通过侧副吻合达阻塞点以下的主干。

1.4.3 器官内动脉分布规律

动脉在不同的器官内有不同的分支,但构造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支状况也大致相似。

(1)骨器官的动脉长骨骨干的滋养动脉经滋养孔入骨,分支伸向两端,并在骨骺内与来自骨端动脉分支吻合成血管网。短骨的动脉由骨的四周入骨,并向中央延伸分布。

(2)骨骼肌的动脉动脉从肌肉的恒定位置、肌肉附着点或邻近处和腱系膜等多处进入肌肉,沿纤维束纵行分支分布。

(3)实质性器官的动脉可分放射型、纵走型和集中型。放射型动脉由门部进入器官后,向四周分支,如肝、肺和肾的动脉;纵走型动脉在器官内沿其长轴伸延,如胰的动脉;集中型动脉自器官周围进入其中,分支伸向中央,如脊髓的动脉。

(4)管状器官的动脉分环状分支和纵行分支。环状分支是动脉经系膜到管状器官的一侧,沿器官的长轴以直角发出横支,环绕器官分布,如肠和子宫的动脉。纵行分支是动脉沿管状器官的一侧纵行分支,并纵向进入器官壁内,如输尿管的动脉。

(5)神经及韧带的动脉动脉在其长轴上从多处穿过外膜进入其中,分为长支和降支,沿纤维束纵行分支分布。

1.4.4 血管的吻合

相邻血管以交通支连通称为血管吻合。血管吻合有调节血流量、平衡血压和起侧副支的作用。血管的吻合形式如下。

(1)动脉弓相邻动脉的分支呈弓状吻合,如空肠动脉弓和掌动脉弓。

(2)动脉网不同动脉分支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吻合成网,如腕背侧动脉网。

(3)血管丛不在一个平面上的较稠密的动脉网,如脑室的脉络丛。

(4)异网再次聚集成动脉的一类动脉网,即连接在动脉间的动脉网,如牛、羊颅腔中的硬膜外异网。

(5)动静脉吻合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直接通连,如鼻、唇、外耳和四肢末端及消化管的黏膜等多处存在的动静脉吻合。

1.5 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概念

1.5.1 体循环(大循环)心室收缩时,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从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进行组织内气体和物质交换,使动脉血变为富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于前、后腔静脉系,在心房舒张时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体循环的途径长而广泛,故又称为大循环。

1.5.2 肺循环(小循环)心室收缩时,体循环返回心脏的静脉血从右心室输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属支至肺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肺循环。肺循环的途径短,故又称为小循环。

1.5.3 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血管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能调节局部的血流量,对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活动有很大影响。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2.心脏

2.1 心脏的形态和位置

心脏为中空的肌质器官,外被心包包围,位于胸腔纵隔内,夹于左、右两肺之间,略偏左侧。

动物的心脏呈左、右稍扁的倒圆锥形,背侧部大,称为心基,约位于肩关节水平线上(牛),或第一肋骨中点的水平线上(马)。心基部与起止心脏的大血管相连,位置固定。下部尖而游离,为心尖,位于最后胸骨片背侧,距膈2~5cm(牛),或6~8cm(马)。心脏前缘凸,与第3肋骨或肋间隙相对;后缘短而直,与第6肋骨或肋间隙相对。

在心脏的表面,近心基处有环绕心脏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外表分界。沟的上部为心房,下部为心室。在心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有一锥旁室间沟(左纵沟)和一窦下室间沟(右纵沟),(在牛的心脏后缘还有一副纵沟)。锥旁室间沟位于左前方,自冠状沟向下伸延,大致与心脏的后缘平行,不达心尖。窦下室间沟位于右后方,自冠状沟向下伸延至心尖。上述室间沟是左、右心室的外表分界,两沟前部为右心室,后部为左心室。副纵沟位于心的后面,自冠状沟向腹侧伸延。在冠状沟、室间沟及副纵沟内有营养心脏的血管,并有脂肪填充。

2.2 心腔的构造

心腔以纵走的房中(间)隔和室中(间)隔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4个腔。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各以房室口相通。

2.2.1 右心房构成心基的右前部,壁薄而腔大,由右心耳和静脉窦构成。右心耳呈圆锥状盲囊,尖端向左,再向后伸至肺动脉干的前方,内壁有许多方向不同的肉嵴,称为梳状肌。

静脉窦是体循环静脉的入口部,接受全身的静脉血。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的背侧壁和后壁,两开口之间有发达的静脉间结节,有分流前、后腔静脉血液,避免互相冲击的作用。

后腔静脉口的腹侧有一冠状窦,为心大静脉和心中静脉的开口。马的右奇静脉发达,开口于右心房背侧或前腔静脉根部。牛和猪的左奇静脉发达,位于胸主动脉左侧,在冠状窦处注入右心房。在后腔静脉入口附近的房中(间)隔上,有一卵圆窝,是胚胎时期卵圆孔的遗迹。

在右心房的腹侧有一右房室口,通右心室。

2.2.2 右心室构成心室的右前部,室壁较薄,室腔不达心尖。其上方有两个口:前口较小,为肺动脉干口;后口较大,为右房室口。

(1)右房室口为右心室血液的入口,以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环为支架。纤维环上附着有3片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右房室瓣或三尖瓣,游离缘向下垂入心室,并有数条纤细的结缔组织腱索,连接到心室壁的乳头肌上。乳头肌有3个,为心室壁上突出的圆锥状肌柱,每片瓣膜的腱索分别连接到相邻的两个乳头肌上。当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升高,血液将瓣膜向上推,使其相互合拢,关闭房室口。由于腱索的牵拉,瓣膜不致翻向右心房,以防止血液逆流回心房。

(2)肺动脉干口为右心室血液的出口,也由一纤维环支持,环上附着3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为肺动脉干瓣或半月状瓣。瓣膜的凹面向着肺动脉干。当心室舒张时,室内压降低,进入肺动脉干的血液倒流,充满半月状瓣的凹陷,使其互相靠拢,关闭肺动脉干口,以防止血液逆流回心室。

此外,在室中(间)隔上,有横过室腔走向室侧壁的隔缘肉柱或心横肌,当心室舒张时,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作用。

2.2.3 左心房构成心基的左后部。其构造与右心房相似,有向前突出的圆锥状盲囊,为左心耳,内壁也有梳状肌。在左心房背侧壁的后部,有数个肺静脉口,其数目因家畜种类而有差异,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后富含氧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在左心房的下方有一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2.2.4 左心室构成心室的左后部。室壁很厚,室腔伸达心尖,其上方也有两个口:前口较小,为主动脉口;后口较大,为左房室口。

(1)左房室口为左心室的入口,其周缘也由纤维环构成,环上附着有两片强大的瓣膜,称为左房室瓣或二尖瓣,其构造和作用与三尖瓣相同。

(2)主动脉口为左心室血液的出口,其构造与肺动脉干口相似,但较强韧,纤维环上也附着有3个半月瓣,称为主动脉瓣。马主动脉口的纤维环内有2~3块软骨,在牛则为左、右两块心小骨。左心室内也有隔缘肉柱。

2.3 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外膜、心肌和心内膜构成。

2.3.1 心外膜为被覆于心肌表面的一层浆膜,即心包浆膜的脏层,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

2.3.2 心肌为心壁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被房室口的纤维环分隔为心房肌和心室肌两个独立的肌系。因此,心房和心室可分别收缩和舒张。

心房肌薄,分浅、深两层。浅层为同时环绕左、右心房的横行肌束,为左右心房共有,有些纤维伸入房中(间)隔形成“∞”形纤维袢。深层为各心房所独有,肌纤维呈袢状和环状。前者起于房室口的纤维环,纵绕心房而止于纤维环;后者围绕静脉口、心耳和卵圆窝。

心室肌厚,左心室肌最厚。心室肌大致可分为浅、中、深3层。浅层纤维分别起于左、右房室口的纤维环,呈弓形绕至心尖,并在心尖旋转成旋涡状的心涡,然后转入深部形成深层,再上升经室中(间)隔至另一心室的乳头肌。夹于浅、深层间的中层亦起止于房室口纤维环,肌束几乎呈环形排列,为各心室独有,左心室中层特别发达。

2.3.3 心内膜为紧贴于心房和心室内表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与血管的内膜相延续。其深面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心脏传导系的分支。心脏的各种瓣膜就是由心内膜向心腔折叠成的双层内皮,中间夹着一层致密结缔组织。瓣膜上没有血管分布,但其基部有血管和平滑肌。

2.4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心搏动的冲动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舒缩,维持心脏正常活动的节律。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2.4.1 窦房结是心脏跳动的起搏点,位于前腔静脉和右心房之间的界沟内。心外膜下。

2.4.2 房室结位于房中(间)隔右房侧冠状窦附近的心内膜下。

2.4.3 房室束为房室结的直接延续,它在室中(间)隔上部,分为一较细的右束支(右脚)和一较粗的左束支(左脚),后者穿过室中(间)隔。左、右束支分别沿室中(间)隔两侧的心内膜下伸延,分出许多小支分布于室中(间)隔,并通过隔缘肉柱分布到左、右心室的侧壁。上述小分支在心内膜下分散成蒲肯野纤维,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接。

2.5 心脏的血管和神经

2.5.1 心脏的血管

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称为冠状循环。其动脉称为冠状动脉,静脉则称为心静脉。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条。左冠状动脉由主动脉根部的左侧发出,经动脉圆锥与左心房之间进入冠状沟,立即分为锥旁室间支和回旋支。前者沿同名沟下行;后者沿冠状沟向后继续伸延至冠状窦附近。少数个体绕至心脏右侧,并折转向下移行为窦下室间支,沿同名沟伸至心尖。左冠状动脉较左冠状动脉小,由主动脉根部的前方发出,经动脉圆锥与右心房之间进入冠状沟,向右后伸延至冠状窦附近。冠状动脉在心壁内反复分支,直至毛细血管。

心静脉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右静脉和心小静脉。心大静脉在锥旁室间沟与锥旁室间支伴行,上行至冠状沟与回旋支伴行,末段在后腔静脉口腹侧的冠状沟内膨大形成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心中静脉在窦下室间沟伴随窦下室间支上行,开口于冠状窦。数条心右静脉沿右心室壁上行,横过冠状沟而直接开口于右心房。心小静脉在心肌中,数目较多,直接开口于右心房。

2.5.2 心脏的神经

分布于心脏的运动神经有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可兴奋窦房结,加强心肌的活动;后者的作用与前者相反。

心脏的感觉神经分布于心壁各层,其纤维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别进入脊髓和脑。

2.6 心包

心包为包在心脏周围的锥形囊,囊壁由浆膜和纤维膜组成,故心包可分为浆膜性心包和纤维性心包。

浆膜性心包较薄,可分为壁层和脏层,壁层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在心基部和大血管根部折转移行为脏层,脏层紧贴于心脏的外表面,构成心外膜。在壁层和脏层之间的空隙,称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心包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纤维性心包为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在心基部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的外膜相连;在心尖部折转而附着于胸骨背侧壁,与心包胸膜共同构成胸骨心包韧带,将心包固着于胸骨上。

心包位于纵隔内,被覆在心包外面的纵隔胸膜,称为心包胸膜。

3.血管

3.1 肺循环的血管

肺动脉干起于右心室,在主动脉的左侧向后向上伸延,至心基的后上方分为左、右肺动脉,二者分别与同侧支气管一起经肺门入肺(猪、牛、羊的右肺动脉还分出一支到右肺的前叶)。在肺内随支气管而分支,最后在肺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

肺静脉由毛细血管网汇合而成,随动脉和支气管而行,最后汇合成6~8支,由肺门出肺后开口于左心房。

3.2 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为体循环动脉的总干,位于胸、腹腔内,可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升主动脉起于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全长位于心包内;升主动脉穿出心包后,在纵隔内向后上方呈弓形延伸至第5胸椎腹侧的一段称为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向后沿胸椎腹侧延伸至膈为胸主动脉;胸主动脉穿过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腹腔称为腹主动脉。腹主动脉沿腰椎腹侧后行,至第5~6腰椎腹侧分为左、右髂外动脉和左、右髂内动脉。

3.2.1 胸腔内的动脉

(1)升主动脉短,为主动脉的第一段,起始端稍膨大称为主动脉球,内面相应的凹陷称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在其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之后,于肺动脉干和心房之间上行,出心包向前分出臂头动脉干。

1)臂头动脉干又称臂头动脉总干,分布于头颈、前肢和胸前部的动脉总干,短而粗,自主动脉弓的凸缘分出,沿气管腹侧向前向上伸延,至第3肋骨处分出一左锁骨下动脉,其主干延续为臂头动脉。

胸腹腔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简表

2)左锁骨下动脉呈弓状向前下方伸延,绕过第一肋骨前缘而出胸腔,延续为左前肢的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在胸腔内分出许多分支,分布于左侧胸前部、耆甲部和颈后部等处的肌肉和皮肤。其中较大的一支称为胸廓内动脉,沿胸骨背侧面向后伸延,沿途分布于胸腺、纵隔、心包、胸壁肌肉和膈(在猪还分布于前数对乳腺),尔后在剑状软骨附近穿出胸外,延续为腹壁前动脉。后者在腹直肌与腹横肌之间继续向后伸延,与腹壁后动脉相吻合。

3)臂头动脉为臂头动脉干的直接延续,在气管腹侧向前伸延至第一肋骨附近,分出一双颈动脉干后,其主干延续为右锁骨下动脉。后者出胸腔后,转为右前肢的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在胸腔内的分支和分布情况与左锁骨下动脉相同。

猪的左锁骨下动脉和臂头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弓,分支和分布情况同上。

(2)胸主动脉为主动脉弓向后的延续,在胸椎腹侧稍偏左,其主要分支如下。

1)肋间背侧动脉与肋骨数相一致。除前数对由左锁骨下动脉和臂头动脉的分支分出外,其余均由胸主动脉分出。肋间背侧动脉在肋间隙上端分为一背侧支和一腹侧支。前者较小,分布于脊髓和脊柱背侧的肌肉及皮肤;后者沿肋骨后缘向下伸延,分布于胸侧壁的肌肉和皮肤。

2)支气管食管动脉很短,约在第6胸椎处自胸主动脉分出,立即分为一支气管支和一食管支,分别分布于肺内支气管和食管。在牛和猪,该二支分别起于胸主动脉。

3)肋腹背侧动脉位于最后肋骨的后方,由胸主动脉分出,沿最后肋骨后缘下行,其分支分布情况与肋间背侧动脉相同。

3.2.2 头颈部的动脉

双颈动脉干是头颈部动脉的主干,由臂头动脉分出,沿气管腹侧向前伸延,在胸前口附近分为左、右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位于颈静脉沟的深部,沿气管(右颈总动脉)或食管(左颈总动脉)的外侧向前向上伸延,在寰枕关节腹侧分为枕动脉、颈内动脉(成年牛已退化)和颈外动脉。猪的枕动脉和颈内动脉以同一总干起于颈总动脉。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角内,有一小结节,包于纤维鞘内,为颈动脉球或称为颈动脉体,含有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CO2和O2含量的变化。在颈内动脉或枕动脉(牛)的起始处,血管稍膨大,称为颈动脉窦,壁内含有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的变化。颈动脉球和颈动脉窦都分布有来自舌咽神经(第9对脑神经)的窦神经。

颈总动脉在伸延途中分出许多小支,分布于附近的肌肉、气管、食管、腮腺、甲状腺、咽和喉等。

(1)枕动脉向上伸延到寰椎下方,分支分布于寰枕关节附近的肌肉和皮肤以及硬脑膜和脑脊髓等。

(2)颈内动脉为3支中最小的一支,向前向上经破裂孔进入颅腔,分布于脑。牛的颈内动脉常于胎儿期即开始闭锁退化。

(3)颈外动脉为3支中最粗的一支,是颈总动脉的直接延续,向前向上伸延至下颌关节附近,延续为上颌动脉。颈外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腮腺、咬肌、耳部肌肉和皮肤、颞部肌肉和皮肤以及反刍兽的角根等。其中最大的一个分支,称为舌面动脉干。

舌面动脉干即颌外动脉,沿咽外侧壁向前向下伸延,绕过下颌骨血管切迹至面部,转为面动脉。舌面动脉在伸延途中分支分布于咽、软腭、舌、舌下腺、颌下腺以及口腔底的黏膜等。

面动脉与同名静脉及腮腺管伴行,沿咬肌前缘向上伸延,分支分布于下唇、口角、上唇、鼻侧、鼻背和眼角附近的肌肉及皮肤。在牛鼻侧部和鼻背部的血液是由上颌动脉的分支供应的。猪没有面动脉。

(4)上颌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分支分布于下颌牙齿、眼球、泪腺、额部皮肤、脑硬膜、鼻腔黏膜、咀嚼肌、下颌牙齿、软腭、硬腭等。在牛还有分支到鼻侧和鼻背。

3.2.3 前肢的动脉左、右腋动脉

是左、右前肢的动脉主干,为左、右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肢的内侧向指端伸延。在肩关节内侧的一段为腋动脉,在臂部为臂动脉,在前臂部为正中动脉,在掌部为掌心浅动脉。在系关节上方分为数支,分布于指部。

(1)腋动脉在肩关节内侧分出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下动脉,分布于肩部的肌肉和皮肤,其主干向下延续为臂动脉。

1)肩胛上动脉在肩关节上方起于腋动脉,向前向上进入肩胛下肌和冈上肌之间,分布于肩胛下肌、肩关节及肩前部的肌肉和皮肤。

2)肩胛下动脉在肩关节后方起于腋动脉,其主干在肩胛下肌和大圆肌之间向后向上伸延,主要分布于肩后部和肩外侧的肌肉和皮肤。

(2)臂动脉位于臂内侧,沿臂二头肌后缘向下伸延,在前臂近端延续为正中动脉。臂动脉在伸延途中除分支分布于臂二头肌、胸深肌、臂骨外,还分出下列4支较大的分支,分布于臂部和前臂部背侧和掌侧的肌肉和皮肤。

1)臂深动脉约在臂骨中部以1~2个短干起于臂动脉,向后分成数支,分布于臂后部的肌肉和皮肤。

2)尺侧副动脉在臂骨下1/3处起于臂动脉,向后向下伸至肘突内侧,分布于附近的肌肉,其主干沿前臂掌侧中线下行,分布于前臂掌侧的肌肉和皮肤。

3)肘横动脉即桡侧副动脉在前臂远端起于臂动脉,在臂肌和臂二头肌覆盖下,向下向外伸延至肘关节和前臂的背侧面,分布于臂肌及前臂背侧的肌肉和皮肤。

4)骨间总动脉在前臂近端起于臂动脉,穿过前臂骨间隙至前臂背侧,分布于前臂骨和附近的肌肉。其主干称为骨间背侧动脉,向下伸延参与构成腕背动脉网。由腕背动脉网分出分支,沿掌骨的背侧下行到指部。

(3)正中动脉位于前臂内侧,在桡骨和腕桡侧屈肌之间向下伸延,至前臂远端延续为掌心浅动脉。正中动脉在伸延途中除分支分布于前臂掌侧的肌肉和皮肤外,在前臂远端还分出掌心内、外侧动脉(马)或在前臂中部分出桡动脉(牛)。

马的掌心内、外侧动脉分别沿掌内、外侧动脉向下伸延,分布于骨间中肌和掌骨。

牛的桡动脉相当于马的掌心内侧动脉,沿腕桡侧屈肌表面、腕和掌的掌内侧向下伸延到第3指内侧面。

(4)掌心浅动脉由正中动脉延续而来,位于掌骨的掌内侧。

马的掌心浅动脉在系关节上方分为指内、外侧动脉,分别沿指的内、外侧向下伸延至蹄骨,在蹄骨内形成终动脉弓。

牛的掌心浅动脉在指间隙处分为2支,分别沿第3指外侧面和第4指内侧面下行,分布于第3、第4指。

3.2.4 腹主动脉

为腰腹部的动脉主干,位于腰椎腹侧,向后伸延到第5、第6腰椎处分为左、右髂外动脉和左、右髂内动脉。

牛的腹主动脉于分出髂内、外动脉后,延续为到荐部和尾部的荐中动脉。马的荐中动脉往往由髂内动脉分出。

腹主动脉有两类分支:一类为壁支,即成对的腰动脉,其分支分布情况与肋间动脉相似,分布于腰腹部肌肉、皮肤和脊髓;另一类为脏支,分布于脏器,由前向后依次为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后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其中肾动脉和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是成对的。

(1)腹腔动脉短而粗,在主动脉裂孔后方起于腹主动脉,分支分布于胃、肝、脾、胰、网膜和一部分十二指肠。

1)牛的腹腔动脉分出下列4支。

脾动脉:除分布于脾外,还分出一支较大的瘤胃右动脉,沿瘤胃右纵沟向后伸延,至瘤胃左纵沟,与瘤胃左动脉吻合。

瘤胃左动脉:沿瘤胃左纵沟伸延,并有分支到网胃。

胃左动脉:或瓣皱胃动脉,在右侧进入瘤胃和网胃之间而至瓣胃,分支分布于瓣胃、皱胃和网膜。

肝动脉:主干由肝门进入肝内,并分支分布到胆囊、胰、十二指肠、皱胃和网膜等。

2)马的腹腔动脉分出下列3支。

脾动脉:最粗,向左伸延,主要分布于脾,并有分支到胰、胃大弯和网膜。

胃左动脉:最细,向贲门伸延,主要分布于胃,并有分支到胰和食管。

肝动脉:向右伸延进入肝门,分布于肝,并有分支到胰、十二指肠、胃大弯和网膜等。

(2)肠系膜前动脉为腹主动脉最大的分支,在第一腰椎腹侧处起于腹主动脉,分支分布于小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马的肠系膜前动脉有下列分支。

1)空肠动脉有18~20支,分布于小肠。

2)上结肠动脉和结肠中动脉分别分布于上大结肠和小结肠的起始部。

3)回盲结肠动脉分3支,分别分布于回肠、盲肠和下大结肠。

牛肠系膜前动脉的分支分布与马的基本相似。分出胰十二指肠动脉(相当于马的第一支空肠动脉),分布于胰及十二指肠;结肠中动脉,分布于结肠终袢。肠系膜前动脉的延续干(或称肠干),在空肠系膜内伸延,分出许多空肠支到空肠。此外,还分出一支侧副支(羊没有),在肠干背侧与肠干平行,末端互相吻合,也有分支到空肠。

(3)肾动脉有一对短而粗的动脉,约在第2腰椎腹侧,由腹主动脉发出,至肾门附近分为数支入肾,分支分布于肾、肾上腺、肾淋巴结和输尿管等。

(4)肠系膜后动脉在第3,4腰椎腹侧处起于腹主动脉,比肠系膜前动脉细,其分支主要分布于降结肠和直肠前部。

(5)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在肠系膜后动脉附近起于腹主动脉。睾丸动脉经腹股沟管进入精索,分布于精索、睾丸和附睾。卵巢动脉又分出输卵管支和子宫前动脉,分布于卵巢、输卵管和子宫角。

3.2.5 骨盆部和尾部的动脉

(1)髂内动脉是骨盆部和尾部动脉的主干,在第5,6腰椎腹侧由腹主动脉分出,沿荐骨腹侧和荐结节阔韧带的内侧面向后伸延,分支分布于骨盆腔内器官、荐臀部和尾部的肌肉和皮肤。

牛髂内动脉分支的特点如下。

脐动脉:在牛、猪直接起于髂内动脉(马起于阴部内动脉),是胎儿时期脐动脉的遗留部分,出生后管壁增厚,管径变小,远端闭塞成为膀胱圆韧带。近端有分支到膀胱、输精管(公牛)和输尿管。在母牛分出一很大的子宫中动脉(相当于公畜的精索外动脉),分布于子宫角和子宫体。

前列腺动脉或阴道动脉:通常在盆腔中部由髂内动脉分出,并立即分为前、后两支,前列腺动脉分支分布于输尿管、输精管、膀胱、前列腺、精囊腺和尿道。阴道动脉的前支(子宫后动脉)发达,沿阴道侧壁前行,并与子宫中动脉吻合,分布于子宫颈和阴道等;后支分布于阴道前庭、直肠、肛门、阴唇和会阴部。

阴部内动脉是髂内动脉在坐骨小孔之后的直接延续,分布于会阴部和外生殖器官,包括母畜的阴道前庭、阴门及乳房后部,公畜的阴茎。

牛无闭孔动脉,仅有一些小的闭孔支,从髂内动脉和阴部内动脉上分出。

(2)荐中动脉是腹主动脉在分出一对髂内动脉后的直接延续支,向后伸延到尾根腹侧,转为尾中动脉。临诊时常在尾根部利用此动脉触诊脉搏。

马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阴部内动脉:起自髂内动脉起始部附近,沿荐结节阔韧带向后伸延,至坐骨弓处分为背腹两支,分别分布于会阴部和尿道球(公马)或阴蒂(母马)。阴部内动脉在骨盆腔内分支分布于直肠、膀胱、公马的副性腺和尿生殖道或母马的子宫和阴道(子宫后动脉)。

闭孔动脉:沿髂骨向后伸延,经闭孔出骨盆腔,分支分布于股后和股内侧肌群及阴茎(公马)或阴蒂(母马)。

3.2.6 后肢的动脉

左、右髂外动脉为左、右后肢的动脉主干,沿髂骨前缘和后肢内侧面向趾端伸延。在腹腔内的一段为髂外动脉,在股部为股动脉,在膝关节后方为腘动脉,在胫骨背外侧面为胫前动脉,在跖骨背外侧面为跖背外侧动脉(马)或跖骨背侧面为跖背侧动脉(牛)。

(1)髂外动脉在第5,6腰椎处起于腹主动脉,在腹膜和髂筋膜覆盖下,沿髂骨前缘向后向下伸延,至耻骨前缘转为股动脉。髂外动脉分出下列主要分支。

1)旋髂深动脉在离腹主动脉不远处(有时直接起于腹主动脉),由髂外动脉分出,向外下方伸延,分布于腰部和腹胁部的肌肉和皮肤。

2)子宫中动脉常起于髂外动脉起始部。母马的子宫中动脉很粗,分布于子宫角和子宫体。母牛的子宫中动脉起于脐动脉。

3)股深动脉在耻骨前缘常与阴部腹壁动脉干以一总干起于髂外动脉,向后分布于股内侧和股后肌群;在牛还分出一闭孔支。阴部腹壁动脉干又分为腹壁后动脉和阴部外动脉两支。

腹壁后动脉:沿腹直肌外侧缘向前伸延,分布于腹壁后部,并与腹壁前动脉吻合。

阴部外动脉:在公马很发达,向下经腹股沟管分布于阴茎、阴囊和包皮等(公牛则较小,主要分布于阴囊和包皮)。母畜的阴部外动脉分布于乳房,称为乳房动脉。

母牛的乳房动脉很粗,在乳房基部分出乳房基底前动脉和乳房基底后动脉后,其主干进入乳腺实质,又分成前、后两支,分别称为乳房前动脉和乳房后动脉,由这些主干再分支分布于乳腺实质。此外,阴部内动脉的乳腺支(即会阴动脉)也进入乳房后部,并与乳房动脉相吻合。

(2)股动脉为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在股薄肌覆盖下向下伸延,然后转至膝关节的后方延续为腘动脉。股动脉分出下列主要分支,分布于股骨前方和后方的肌肉。

1)股前动脉向前向下进入股内侧肌和股直肌之间,分布于股四头肌。

2)隐动脉约在股骨中部起于股动脉,经股薄肌和缝匠肌之间穿出股管,然后沿股中部和小腿内侧皮下向下伸延,牛的隐动脉较粗大,在跗关节内侧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较粗,沿趾深屈肌腱内侧缘下行,分支分布于第2趾、第3趾和第4趾。

足底外侧动脉:较细,沿趾深屈肌腱外侧缘下行,分支分布于第4趾和第5趾。

马的隐动脉很小,在股内侧皮下向下伸延至跗关节附近。

3)股后动脉短而粗,在腓肠肌起点附近起于股动脉,分支分布于股后肌群以及腓肠肌和趾屈肌。

(3)腘动脉位于膝关节后方,在腓肠肌两头之间和腘肌深部下行,在小腿近端分出胫后动脉后,其主干延续为胫前动脉。

(4)胫后动脉沿胫骨后面向下伸延,分布于胫骨和小腿跖侧的肌肉。

马的胫后动脉在跗关节处分为跗内、外侧动脉。跗外侧动脉小,分布于跗关节外侧。跗内侧动脉较大,又分为内、外两支,分别沿趾屈肌腱的内、外侧缘向下伸延,在系关节上方分别与趾内、外侧动脉吻合。

牛的胫后动脉仅分布于小腿跖侧的肌肉,不伸延到趾部,而由隐动脉代替。

(5)胫前动脉为腘动脉的直接延续,穿过小腿骨间隙,沿胫骨背外侧面向下伸延,至跗关节背侧分出一跗穿动脉后,转为跖背外侧动脉(马)或跖背侧第3动脉(牛)。

跗穿动脉穿过跗关节至跗关节跖侧。在马分为两支,在骨间中肌深面,沿大掌骨两侧向下伸延,至系关节上方与趾总动脉吻合。牛的跗穿动脉沿跖骨跖侧面的血管沟下行,在趾间分为两支,分布于第3趾和第4趾。

(6)跖背侧第3动脉沿跖骨背侧面的沟下行,在跖骨远端分出远穿支参与形成足底深远弓后,延续为趾背侧第3总动脉。

1)趾背侧第3总动脉继续沿跖骨远端背侧面的沟下行,至趾间隙分为第3趾和第4趾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第3趾和第4趾。

2)跖背外侧动脉沿跖骨背外侧面下行,至跖骨跖侧面转为趾总动脉,其分支和分布与前肢指总动脉相同。

3.3 体循环的静脉

3.3.1 前腔静脉主要汇集头颈部、前肢和胸壁静脉的血液,在胸前口处由左、右腋静脉和左、右颈静脉汇合而成,位于气管和臂头动脉总干的腹侧,在心前纵隔内向后伸延,注入右心房。前腔静脉的主要属支如下。

(1)颈静脉主要收集头颈部的血液,在腮腺后缘处由舌面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沿颈静脉沟向后伸延,在胸前口处注入前腔静脉。颈静脉常作为静脉注射和采血的部位。

牛和猪的颈静脉有深浅两条。深部的称为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的腹侧,浅部的相当于马的颈静脉,称为颈外静脉。两者在胸前口附近汇合。

(2)腋静脉为前肢深静脉主干。以指外侧静脉起于蹄静脉丛,向上伸延,在掌部为掌心浅外侧静脉,在前臂部为正中静脉,在臂部为臂静脉,在肩关节内侧为腋静脉,在胸前口处注入前腔静脉。深静脉干多与同名动脉伴行,沿途接受一些汇流支。

头静脉或称臂皮下静脉:为前肢浅静脉主干。以指内侧静脉起于蹄静脉丛,向上伸延,在掌部为掌心浅内侧静脉,在前臂部为前臂头静脉或称前臂皮下静脉,在臂部为头静脉或称臂皮下静脉。后者沿胸前浅肌和臂头肌之间的沟伸延,注入颈静脉或前腔静脉。浅静脉干位于皮下,与深静脉干之间有吻合支相交通。

(3)胸廓内静脉为注入前腔静脉起始部的一大侧支,与胸廓内动脉伴行,收集胸壁的血液。其汇流支有腹皮下静脉。后者在母畜(特别是乳牛)很发达,主要收集乳房静脉的血液,向前伸延,在剑状软骨附近,穿过肌肉注入胸内静脉。

3.3.2 后腔静脉收集后肢、骨盆壁、骨盆腔器官、腹壁、腹腔器官和膈的静脉血液,在骨盆入口处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向前伸延,经过肝的腔静脉窝(在此处接受肝静脉),穿过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内,经右肺后叶和副叶之间入右心房。后腔静脉在向前伸延途中,接受腰静脉、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肾静脉和肝静脉的血液。

(1)髂总静脉为骨盆部和后肢静脉的主干,由同侧的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汇合而成。

1)髂内静脉为骨盆部静脉的主干,与髂内动脉伴行,其属支也与此动脉的分支伴行并同名。

2)髂外静脉为后肢静脉的主干。后肢的静脉也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者之间有交通支相连。浅静脉最后汇入深静脉。

深静脉干起于蹄静脉丛,伴随同名动脉向上伸延,并接受伴随动脉分支的同名静脉,最后转为髂外静脉。

浅静脉有内侧隐静脉和外侧隐静脉。

内侧隐静脉:较细,为小腿内侧皮下静脉。起自足底内侧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向上移行为内侧隐静脉,沿小腿和股内侧皮下上行,于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汇入股静脉。

外侧隐静脉:较粗,为小腿外侧皮下静脉,由足底外侧静脉和趾背侧静脉汇合而成,沿腓肠肌外侧上行,至臀股二头肌深部汇入腘静脉。

乳房的静脉:乳房的大部分静脉血液经阴部外静脉注入髂外静脉,一部分静脉血液经腹皮下静脉注入胸廓内静脉。会阴静脉虽与乳房基底后静脉相连,但因静脉瓣膜开向乳房,所以乳房静脉血液不能经此静脉流向阴部内静脉。

乳房两侧的阴部外静脉、腹皮下静脉和会阴静脉在乳房基部互相吻合,形成一个大的乳房基部静脉环。所以当任何一支静脉血流受阻时,其他静脉可起代偿作用。

(3)门静脉为引导胃、小肠、大肠(直肠后部除外)、脾和胰等的血液入肝的一条较大的静脉,位于后腔静脉腹侧。它由胃十二指肠静脉、脾静脉、肠系膜前静脉和肠系膜后静脉汇合而成,穿过胰环走向肝门,与肝动脉一起经肝门入肝。入肝后反复分支至窦状隙(扩大的毛细血管),最后汇合为数支肝静脉而导入后腔静脉。

直肠后部的血液汇入髂内静脉。再经髂总静脉、后腔静脉返回右心房。因此,对肝有害及通过肝影响药效的药物可进行灌肠给药,以免危害肝或影响药物的疗效。

3.3.3 奇静脉牛、猪为左奇静脉,马为右奇静脉,为胸壁静脉的主干,由第5~12(牛)或5~17(马)肋间背、腹侧静脉和第1腰静脉汇集而成,末端开于冠状窦。

4.胎儿血液循环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其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和氧都是通过胎盘由母体供应,代谢产物也同时通过胎盘由母体带走。所以胎儿血液循环具有与此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4.1 胎儿心脏和血管构造的特点

4.1.1 心脏的房间(中)隔上有一卵圆孔使左、右心房相互沟通但由于孔的左侧有一卵圆孔瓣,且右心房的压力高于左心房,所以右心房的血液只能流向左心房。

4.1.2 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导管相通因此来自右心室的大部分血液通过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仅有少量血液入肺。

4.1.3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气体及物质交换的特有器官以脐带与胎儿相连。脐带内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马、猪)或两条(牛)脐静脉。

脐动脉由髂内动脉(牛、猪)或阴部内动脉(马)分出,沿膀胱侧韧带到膀胱顶,再沿腹腔底壁向前伸延至脐孔,进入脐带,经脐带到胎儿胎盘,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

脐静脉由胎盘毛细血管汇集而成,经脐带由脐孔进入胎儿腹腔(牛的两支脐静脉入腹腔后合成一支),沿腹腔底壁伸延,经肝门入肝。

4.2 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

胎盘内富有营养物质和含氧较多的动脉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肝内,经过肝的窦状隙(在此与来自门静脉的血液混合)后,最后汇合成数支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在牛有部分脐静脉血经静脉导管直接到后腔静脉),与来自胎儿后半部的静脉血相混合,入右心房,大部分血液又经卵圆孔到左心房,再经左心室到主动脉及其分支,大部分到头、颈和前肢。

来自胎儿身体前半部的静脉血,经前腔静脉入右心房到右心室,再入肺动脉。由于肺尚无功能活动,因此,肺动脉中的血液只有少量入肺,大部分经动脉导管到主动脉,主要到身体的后半部,并经脐动脉到胎盘。

由此可见,胎儿体内的血液大部分是混合血,但混合程度不同。到肝、头颈和前肢的血液,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以适应肝功能活动和胎儿头部发育较快的需要。到肺、躯干和后肢的血液,含氧和营养物质则较少。

4.3 出生后的变化

胎儿出生后,由于肺开始呼吸和胎盘循环的中断,血液循环也发生了下列变化。

4.3.1 脐动、静脉的退化出生后,脐带被切断,脐动、静脉血流停止,血管逐渐闭塞萎缩,在体内的一段形成韧带。脐动脉成为膀胱圆韧带;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牛的静脉导管成为静脉导管索。

4.3.2 动脉导管的闭锁由于开始呼吸,肺扩张,肺内血管的阻力减少,肺动脉压降低,动脉导管因管壁肌组织收缩,而发生功能性闭锁,继之以结构上的改变而完全闭塞,形成动脉导管索或动脉韧带。

4.3.3 卵圆孔的封闭由于肺静脉回左心房的血液量增多,内压增高,致使卵圆孔瓣膜与房间(中)隔贴连,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将卵圆孔封闭,形成卵圆窝。此后,心脏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完全分开,左半部为动脉血,右半部为静脉血。

复习思考题:

1.心血管由哪些器官组成?

2.心脏的形态和心腔的结构如何?

3.说明心脏的传导系统。

4.说明从颈部肌肉注射药物经何途径到达前蹄。

5.说明颈静脉注射药物经何途径到后蹄。

6.胎儿血液循环有何特点?

7.说明母体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何血液循环路径到达胎儿的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