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婴幼儿智力方案
32822100000018

第18章 培养婴幼儿学习能力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在此短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掌握了记忆的主要方法,并且吸取了大量信息,建立了通向未来学习的成功之路,而以后的学习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头三四年,相当于从这时直到死亡的人生全部内容的总和。”——蒙特梭利

0~3岁是宝宝一生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所汲取和储存的信息将终身发挥作用。也许有人会说,0~3岁的宝宝除了吃喝外,就是玩,他是怎么学习的呢?的确,3岁以前,宝宝不可能像在课堂听讲那样来学习,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是指广义的学习,即: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而从此意义上说,宝宝眼睛睁开的每一秒钟都在学习。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所谓习惯化是指个体由于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如果有另一个新异的刺激出现,他会立刻转向新异刺激,这种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我们把婴幼儿的习惯化和对新异事物的反应看作是婴幼儿特有的学习行为,叫获得敏感,即婴幼儿对周围经常反复大量出现的事物形成特殊的认知添加,比如看到奶瓶就高兴就称为奶瓶敏感。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是婴儿时期非常普遍广泛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婴儿自己在生活中自发地遇到刺激物形成联系,比如他不经意碰响小勺灯就亮了,还是爸妈有意在他身上建立的联系,比如讲故事时放音乐,都是他习得的行为方式和适应方式。

爸爸妈妈在给宝宝施教时,能够敏感于那些外来影响的教育含义,能够在婴儿期建立行为举止和是非对错的标准,尽量利用环境的刺激来达到使宝宝形成内在的条件反射,比直接解说要高明得多。

操作条件作用

婴幼儿的许多习惯和行为都是他自身操作获得的,是生命体自发的、随意的、主动的行为,这与人类的学习特征更相符合。它弥补了经典条件作用的被动性,通过婴幼儿更多主动的参与来获得经验,使随后的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爸爸妈妈应该根据教育要求,从宝宝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哪些行为应予以强化,哪些不去强化,使之“消退”,从小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模仿

婴儿一进入人类世界,他所看到、听到的都具备受后天条件影响的性质,这些在婴儿脑中积累产生的注意、记忆和知觉就是学习。婴儿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反映所见所闻,就称为模仿。新生儿早期就有模仿能力,不过是不随意的自动化反应,随着大脑皮层发展,会变成随意的有意识的模仿。

新生儿的模仿能力是促进他们与爸妈及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开端。可以利用宝宝的模仿,让他们学习良好行为,当他们模仿出好行为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使其得到强化。

重视0~3岁婴儿的学习特点

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人类生命的最初3年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营养和环境刺激对大脑发育能产生重要影响。专家认为:为3岁以下儿童提供充足的食物、医疗服务和认知教育,可在日后促进儿童健康、个性、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脑的发育非常迅速。婴儿出生后的一、二年,其脑细胞已达人一生的最高峰,只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尚未稳定,通过环境给予适宜的刺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巩固,形成一个人独特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若能及时地施以早期教育,就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氛围得到很好的培养。

婴儿一出生,对人类社会这个外部世界是陌生的,他们要在亲人的哺育下来适应,要在亲情的氛围里来感受,要在大人的教育下来认识,这对婴儿来说就是一个充满新奇的、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0~3岁婴儿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有着鲜明的特点:

亲情是婴儿学习的催化剂

0~3岁的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这应该是一个充满亲情的环境,在亲情的滋润下,让孩子活动,让孩子辨认,教孩子说话,引导孩子走进充满新奇的外部世界。0~3岁孩子的思维都是充满感情的,他们常常把接触到的东西都看作是有生命的,都会说话,都会吃奶,都要睡觉。这种拟人化的特点就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天性,他们把情感融进了一切事情之中,整个童心世界就是充满情感的世界,一切都象他(她)一样活泼可爱。这样的特点,让婴儿的学习充满活力,使世界的万物与婴儿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婴儿出生后能听到声音,能看到人和物,有了肢体的活动,有了感觉、知觉,这是具备学习的重要条件。按照巴甫洛夫学说,婴儿的大脑皮层能将外界的刺激,如声、光、色彩等等转变为某种生理活动的信号,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可以称作第一信号系统,接着是语言也可以代替具体的刺激,使婴儿产生多种反应,它是信号的信号,即称作第二信号系统。随着婴儿的成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第二信号系统在逐步增强。这两大信号系统就为学习开辟了通道。孩子学习说话,是从听懂家长说的词开始的,教孩子说话必须将声音与它所代表的实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将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结合起来,并反复强化。比如,爸爸抱住孩子面对面伸出舌头并说出名称,两三次后,出生十天到三周的婴儿就能够进行模仿。又如妈妈拿着一个小铃鼓边逗引婴儿边说出名称,告诉婴儿这叫小铃鼓,尽管孩子不会说这个词,但反复多次,再问孩子“小铃鼓呢?”孩子会回头寻找到它,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就由听懂词的含义(语意),发展到模仿,发出相同的声音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将玩具实物、声音、语意联系起来,学会了说话,如果再将文字(符号)联系起来就学会认读。

0~3岁婴儿期的模仿常常是无意识模仿,是在一种潜移默化中模仿着在春的言行,逐渐形成语言、行为等能力,所以家长要善于诱导孩子的模仿,给孩子讲话,给孩子读儿歌,教孩子画画,让孩子听音乐,陪孩子做游戏等等,不要认为孩子不会讲,听不懂就不做,这是为孩子的模仿奠基,孩子的学习就是从观察大人的言行开始的。

短暂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诱动力,在0-3岁的婴儿也不例外。孩子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兴趣,有兴趣、注意力集中,学习的效果就好,反之,学习的效果就差。因此,教孩子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因为是0~3岁的婴儿,他们的注意力又常常是短暂的,注意力能维持的时间大体上与年龄成正比。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孩子有效注意的时间,这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条件。家长和教师要观察孩子注意力时间的长短,用激发孩子的兴趣来不断提升注意力,延长注意时间。我们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婴幼儿用手做他们爱做的事,可以使注意力的时间延长,而引导孩子动手做,在1岁之后就要逐步让他们独立做和玩,大人减少陪伴也会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延长。

习惯比知识更可贵

有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想对自己的孩子作“早期开发”,希望尽早教孩子认字、背诗歌、学写字,这种愿望无可非议。但孩子的学习有阶段性,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紧密联系,所以不能一味用学习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孩子的发展潜力,不能进入误区。在0~3岁,孩子的学习只能是一种训练,一种激励,为脑神经系统的建全和脑功能的开发给予刺激,为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婴儿期识的字、背的诗,长大后多数要遗忘的,这叫做“婴儿期记忆消失现象”,而真正在将来的学习中以至于一生中起作用的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包括生活的、行为的、游戏的、待人接物的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的习惯,将影响着人的一生,所谓“习惯成自然”,人的禀性就包含着习惯这个重要方面,错过这个学习的最佳期,弥补起来就要困难得多。

智能与身心同步发展

孩子生出之后,身心发展很快,俗话说“孩儿脸,天天变”,现在也有一些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饮食营养而忽视孩子心智的培养,其实这两方面都不能偏废。

婴儿在1岁前除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外,家长还要充满感情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听,让孩子看,给孩子读儿歌,尽管他们不能用语言回答,但能用眼神、能用表情作出反映。1岁后学会走路,他们的活动空间增大了,要特别引导孩子用手做,用眼观察,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是智慧的源泉。在智能方面,也不是指传统的单项智力,而是广义的、多元的,它包括语言、肢体、运动、视觉空间、音乐、人际关系及自我反省等智能,因为,每一种智力都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依据,具有其生物学基础。这样的智能既能与身心同步,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反映孩子的个性差异。

我们主张教与养并重,教与养结合,达到健全身心,启迪智慧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多种感官的运用

学习生活是婴儿重要的课程,游戏生活化使婴儿的生活学习变成了一个愉快的享受过程。婴儿从生活中学习到了技能、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逐渐体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乐趣,体验到得意与自豪感。世界上一切好东西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能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动手做、迈步看、倾心听,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并能在行为中体现的一切途径都可以使用。学习是无处不存在,无时不需要的,对与婴儿来讲更始这样——生活即教育,而且从生到死贯穿人的一生。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0~1岁的孩子要在家长、教师、保育医师的参与下教孩子看、听、抓、爬、坐、站、走等相应的活动内容,指导家长如何教养、如何防治疾病等等,为宝宝健康成长打基础,1~2岁和2~3岁,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活动的内容,把长身体长智能结合起来。0~3岁孩子们的学习只能是诱导式,所以家长和保健医师要满怀热情,充满责任感、能敏锐地观察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稳定的关系。

培养婴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并不仅仅是眼睛好耳朵灵的问题,而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感知觉发展的最高形式。它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其他几种智力因素健康发展的基础。

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到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常常把宝宝在电视机前一放就是一两个小时,这对宝宝的视力是非常不利的。其二,宝宝看起电视来,往往是眼睛、耳朵处于紧张状态,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却失去了活动机会。在婴幼儿时期,全身性全方位的活动是以后身心发展的基础,看电视往往剥夺了宝宝重要的活动时间。

创造机会,刺激婴幼儿各项器官的发育

视觉方面,可以让宝宝多看看美丽的风景,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听力方面,可以让宝宝多听动人的音乐,和宝宝进行对话等等。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发展宝宝这些能力的时机。比如,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宝宝的身体,增加宝宝对触觉刺激的感受性;把宝宝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宝宝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所以,即使是家里的一条床单,作用也不可小觑!

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几乎是从无意识开始的

如果这个时候他能得到肯定的话,就要强化他的观察行为。假设你带宝宝到街心花园玩耍,宝宝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个小堆土、一群小蚂蚁,还有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大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兴奋得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啦!你就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引导宝宝进行有序地观察

说左左右右,是从方向上讲。拿起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宝宝往往一看鲜艳的图片就开心,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过去看第二页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到: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这个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

培养宝宝的多感官化

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宝宝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模、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宝宝天生就知道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你看宝宝有时候就连脚丫子也要放到嘴里尝一尝。

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能给宝宝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宝宝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宝宝观察时,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让宝宝在海洋球池里找宝,让宝宝观察色块,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都会给宝宝带来不少快乐。许多观察力活动的设计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宝宝可以从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使宝宝能够长时间地津津有味地进行这项观察活动。但是,你要切记:不要给宝宝“观察的成果”以外的奖励,这样反而会影响宝宝喜欢观察这一爱好的培养。

如果和宝宝一起来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爸爸妈妈往往不是宝宝的最佳拍档。要知道宝宝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和广度与大人是不同的,所以,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就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宝宝观察的兴致,同时这也剥夺了宝宝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宝宝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宝宝,面对观察对象,让宝宝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注意激发婴幼儿的观察兴趣

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户外散步,听到林中的鸟鸣,可以对宝宝说:“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东西在叫啊?”并提议:“去看看。”像这样去唤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若孩子对事物表现出了一定的观察兴趣,家长要及时满足孩子的观察愿望。比如,与孩子一起仔细地观察,津津乐道地谈论有关话题,及时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问等。

孩子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否则,他就会“视若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家长应注意选择一些新奇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来激发、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五彩缤纷的田园生活,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观察天地。家长应该让孩子走出家庭这有限的空间到户外活动,给孩子提供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机会。

清晨起床,家长可带孩子看日出。下班回家可以与孩子一同观赏日落的景观。节假日等闲暇的时间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赏花观景,到户外散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广泛地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如果有机会,还可以采回一些农作物标本让孩子观察,让孩子在家中搞一个小小的“生物区”,在大人的精心指教下和宝宝一起照料小动物或花草树木,让孩子从新奇到产生兴趣,然后进入观察。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孩子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系统性,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了解婴幼儿观察的特点

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过程中,对孩子加强指导和教育工作,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掌握观察方法。

1.由于孩子观察事物常常是无目的地东瞧西看,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会有目的去观察。在进行观察前,家长要给孩子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告诉孩子应该观察什么。但要注意观察要求的提出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及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2.家长应注意教会孩子从上到下、由外到内、从中间到四周、从局部到整体、从概貌到细节,有顺序地、系统地去观察事物,并要求孩子把观察到的东西用简单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让宝宝观察一条鲤鱼,可指导孩子先从整体看,鲤鱼的身子是扁的,两头小、中间大;从头到尾看,头上有两只眼睛,尾巴上有鳍。还可要求4~5岁的宝宝把他的所见所闻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若是5~7岁的宝宝,应对他的观察要求更高一些,比如让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怎样吃食物的,怎样用尾巴游泳的。

有效地提高婴幼儿的观察力

例如,让孩子观察苹果,可先让孩子把苹果放在手上摸一摸,用鼻子去嗅嗅苹果的香味,然后再把苹果剖开,让孩子看看果内的颜色,再闻闻是什么气味,尝尝果内的味道。为了训练孩子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还要教孩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比如,把两种形状相仿、颜色相仿的事物放在一起,让孩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培养婴幼儿的记忆力

正确培养和教育能增强宝宝的记忆力,具有了较强的记忆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获得经验。根据宝宝记忆的特点,培养宝宝的记忆力在方法上要注意以下两个重要的方面:

采用生动形象训练

要用有声有色、颜色分明鲜艳的东西作为记忆材料。大约在宝宝出生6个月左右就己出现了形象记忆,如宝宝认母亲的脸,想要曾经吃过的食品、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图片、玩具都可以成为宝宝记忆的材料。

通过游戏活动训练

在游戏活动中训练宝宝的记忆力。大人可以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训练宝宝的记忆力,如拿一个大苹果给宝宝看,对宝宝说:“大苹果”,把想让宝宝记住的东西,多次重复,并在语言中突出来。也可以特意设计一些游戏,训练宝宝的记忆力,如把苹果(或其他有趣的物品)当着宝宝的面藏起来(用布盖上),“苹果哪去了?”“咦,苹果出来了”。

总之,用这些宝宝感兴趣的形式,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许多东西,获得许多经验,逐渐提高记忆力。

多与宝宝说话

宝宝9个月时,言语能力的增长速度惊人。在9个月到1岁这段时间里,开始模仿大人发音了,这是“学话萌芽阶段”。

宝宝开口说出的第一批词来得缓慢,而他们对词的理解进展迅速,他可能学会了几十个词义,却只能说出一两个词,如果你的宝宝就要满一周岁时只能说出一、两个词,也不要以为他学话晚。其实他在听,在学着理解。

宝宝说出第一批词的早晚和多少取决于大人平时的教育。宝宝满周岁前的几个月是他第一年里最善于模仿的时期,也是他理解词和说出词的关键时期,大人要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帮助宝宝学会听和说。大量的柔声细语是为宝宝学习听和说提供的最好的帮助,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对宝宝说话,而且在说话时要注意:

要面对面跟宝宝谈话

宝宝和大人一对一不间断的对话,可以使宝宝早些开口说话。

要跟宝宝说那些能看见的东西

如果你说什么宝宝都可以看见,他马上就能将物体与不断出现的关键词联系起来。

要说那些宝宝感兴趣的事物

宝宝感兴趣的事物名称容易使宝宝记住,或把现在提到的词和以前经历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宝宝有说话的积极性,学话就快些、好些。

说某种东西时要用手指给宝宝看

当宝宝指看他想要的东西时,要帮助、鼓励他边指边说出来。

要试图理解宝宝的话

如果宝宝感到你在认真听他讲,他讲的话如果你能理解(有时要靠猜),这会激发他说话的积极性,他会乐于把“自己的话”向你倾诉。不要改正宝宝“自己的话”,关键是让他敢说,愿意说。

宝宝记忆的特点

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的内容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事物外部的特点,如对鲜明的、形象生动新奇的、他们喜欢的事物,就能无意中记住,并且记得很牢。不过记忆不精确,只是片断的、不完整的,记不住主要的、本质的内容。

宝宝的机械记忆比较好,他们能对不理解的东西产生记忆,并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它们,所以常常记错,曲解词义。更高级的理解记忆和逻辑记忆才能记忆大量的信息,所以,在教宝宝背诵比较深奥的古诗时,要记住宝宝的记忆特点,仔细听他的发音是否准确,对一些生疏的词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不懂,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不要只满足于宝宝会背。

适当的训练有助于宝宝记忆力的提高。培养宝宝的记忆力,要针对宝宝记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培养记忆能力的具体方法:图像记忆

让宝宝看一张画有数种动物的图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看完,开始时间可长一些,逐渐减少看的时间,拿走图片后,让宝宝说出图片上都有哪些动物。如果他记住得不多,可将动物分类记,如兽类有几种,鸟有几种,鱼类各有几种,这样就能记得快些。

实物记忆

观察商店的橱窗,然后背诵陈列的商品,观察文具盒里的物品,然后背诵盒中共有多少件东西;观察公园里的花坛,然后背诵有几种颜色的花,等等。

数字记忆

从两位数开始,任意说一些数字,例如:“12”、“15”、“19”、“28”,每个数字之间保持一秒钟的间隔,让宝宝跟着说,如能跟上,则将数字增至三位,依此类推,增至四位、五位……看宝宝能记住哪些数字,记住几位数字。还可以让宝宝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数字材料。

字词的记忆

让宝宝重复给他讲过的故事,看能记住多少字词;在一定时间内说出一些宝宝熟悉的词汇(如交通工具、生活用品、动植物方面的词),看他能记住多少,等等。

培养和发展记忆力的方法

人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认识、行动,到复杂的学习、劳动,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仓库。在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宝宝时期,记忆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前宝宝记忆处于意识中心,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以记忆力占优势地位。如果没有记忆能力,那么,宝宝每一次都去重新认识那些已经碰见过的事物,不可能获得任何生活知识经验。宝宝记忆发展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有直接的作用。我们在宝宝教育教学中,采用了以下10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宝宝的记忆力。

运用教具

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宝宝的兴趣。激发宝宝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宝宝识记。宝宝在学习知识中,家长能恰当地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宝宝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例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宝宝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宝宝动手操作,很快就掌握了知识。又如:音乐课学习歌曲,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宝宝解释歌词,就会帮助宝宝记住歌曲内容,并且达到教学目的。其他各科知识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具,能帮宝宝轻松地记忆知识。

开展游戏

兴趣记忆游戏是宝宝最喜爱的一种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宝宝认识世界的途径。的确,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宝宝的知识,可以发展宝宝的语言和智力。教师把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可使宝宝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记忆。

如:认识水,在水中放入各种颜色的塑料玩具,先让宝宝进行玩水游戏,通过在水中玩塑料玩具,让宝宝知道水是无色的,再让宝宝用小竹篓盛水,用手抓水,从而知道水会流动,宝宝在玩水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质。

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家长讲述故事以后让宝宝进行表演游戏,小蝌蚪寻找自己的妈妈在哪里,宝宝在表演的浓厚兴趣中就记住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多种感官,尝试记忆

调动宝宝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参与活动,能获得最好的尝试记忆效果。

例如:认识纸,让宝宝用手把纸放入水中看纸吸水,把纸放在火上烧一烧,用手撕一撕纸。通过实验,宝宝记住了纸的三个秘密。又如:宝宝认识苹果,可以通过看、摸、闻、尝,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最后让宝宝画苹果,尝试后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

动作演示

有些知识,利用动作演示,宝宝就会准确理解并记忆。例如:古诗《静夜思》中有一句“举头望明月”,其中“举头”一词,通过家长的动作演示,宝宝尝试练习,准确地理解了词意,就会在以后的提问中记忆犹新。又如:看图讲述“猴子过河”,图片中一群猴子看到河对岸有许多桃子,急得抓耳挠腮,教学中可以让宝宝学习猴子着急的动作,通过模仿,引出“抓耳挠腮”这个词,宝宝理解了词意,就能很准确地用于平时的讲述中。

善用比喻

理解记忆在宝宝教学中,无论是朗诵诗歌、演唱歌曲、给宝宝讲故事,还是舞蹈动作、体育动作、绘画技巧的示范,不但要正确规范,还要善于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比喻手法破解难点,在宝宝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如:画金鱼的尾巴时,可以告诉宝宝尾巴分开的样子,像一片片的柳树叶,宝宝记住了尾巴的样子,就能较容易地画出来。

找准异同

比较记忆在引导宝宝认识类似的事物时,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宝宝比较记忆。例如:认识鸭子,可以在认识它的嘴、脚时,出示鸡,让宝宝比较鸡嘴和鸭嘴的形状,鸡、鸭的样子,根据不同,明确记住鸡、鸭各自的特征。

发散思维

创造记忆发散思维是思维者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让宝宝多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掌握和记忆知识。在教宝宝学习知识时,要引导宝宝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通过创造记忆知识。如:引导宝宝用“天”字组成“天气”、“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义的词。又如:认识沉浮,家长可出示大小、颜色都相同的皮球、铁球各一个,让宝宝想出多种区别不同材料的球的办法,让宝宝在发散思维中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布置作业任务,积极发展有意记忆

开始可把记忆任务与宝宝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以后渐渐给他们提出一定的任务,让宝宝有目的地记住一些东西,培养宝宝的有意记忆能力。如:认识长方体,除让宝宝寻找长方体的东西以外,还要让宝宝回家找一找什么是长方体的,以此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再如:在幼儿园学习了儿歌或歌曲等,可让宝宝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带着任务去记忆知识。

综合归类

逻辑记忆在教育教学中,家长要教给宝宝一些方法,使宝宝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物体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以拓宽记忆的广度。如:认识了各种船,可以教宝宝归类为水上交通工具,最后家长引导宝宝把它们归类为交通工具。

加强复习,强化记忆学过的知识

如果不复习,时间长了也会忘掉学过的知识,为此要不断帮助宝宝进行复习,但是,复习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既要适合宝宝年龄特点,又能达到强化记忆知识的目的。总之,教宝宝学习掌握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发展宝宝的意义记忆。同时,宝宝记忆力的培养,与宝宝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积极开发宝宝的智力,宝宝的记忆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锻炼宝宝记忆的要领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宝宝记忆力的游戏。

依次说出名称

把6样东西按先后顺序列在桌上,让宝宝看上几十秒钟,然后盖住,要求宝宝凭记忆依次说出这6样东西的名称。

辨颜色

让宝宝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宝宝对这个游戏的更大兴趣。

找物品

把8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宝宝将这些物品一个一个地找出来。

看图说话

把15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子上,叫宝宝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宝宝把所有的图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叙述一遍。

飞机降落

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场”。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宝宝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宝宝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场”上。

看橱窗

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宝宝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宝宝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宝宝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记忆训练的四个阶段

记忆能力和人的其他各种能力一样,可以经后天训练而加强。宝宝正处于记忆训练最佳期,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记忆力的训练分为4个阶段。

注意力的训练

人的注意力是贯穿于人的一切活动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对识记材料的注意,是不会有记忆的,因此,训练注意力应该作为整个训练过程的第一步。

无意识记的训练

宝宝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凡是直观、形象、有趣味、能引起宝宝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大都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特别是与其情感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必须为宝宝提供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并具有吸引力的材料,使材料本身能吸引宝宝,以充分发展宝宝的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能力,促进宝宝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能力的发展。如各种材料制作的、不同形状的、有趣的小卡片,各类汉字卡片,能活动的计数器,玩具和实物等。对一些杂乱无章的材料,可采用歌诀记忆法,把需要识记的材料编成歌词和诗词,形成一种节奏顺序,以提高记忆效果。

有意识记的训练

这个阶段要让宝宝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记忆,有意识记的发生和发展是宝宝记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质变,为了培养宝宝有意识记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宝宝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中,爸爸妈妈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宝宝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促进宝宝有意识记的发展。

例如:在听故事、外出参观、饭后散步时,都应该给宝宝提出识记任务,如果没有具体要求,宝宝是不会主动进行识记的。

记忆与思维的协同训练

人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记忆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好的思维能力是快速识记和长久保持的条件。这一阶段要帮助宝宝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周围的事物有意义,为此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例如:趣味记忆法和特征记忆法,尽量帮助宝宝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如可提出一些问题,像“鸟为什么能飞?”“鸭子为什么能在水中游?”等,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宝宝的记忆力时,对宝宝完成识记任务的情况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以提高宝宝识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识记的内容也应该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培养婴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有了丰富的想象,时代才不断前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想象力的培养应从婴幼儿开始,针对宝宝想象的生理心理特征,探索宝宝想象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中的形象,并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宝宝在1岁以内是没有想象的,1~2岁出现想象的因素。2~3岁想象有所发展,但还是处在初级阶段。3岁以后,宝宝的想象也没有预定目的,没有主题,常由外界刺激直接不自觉而产生,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有意性和创造性的想象初步发展。基于这些特点,建议通过下述途径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扩大婴幼儿视野,丰富婴幼儿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然而这种新形象的产生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表象丰富与否又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的多少。

因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宝宝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宝宝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宝宝的想象增加素材。

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不禁大声喊:“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老师问“为什么啊?”“我想吃啊,好甜。那是棉花糖啊!”老师抬头望去,这片片白云蓬松、柔软,多像一块棉花糖!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经常吃棉花糖。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那不是棉花糖,那是我爷爷放的一群绵羊”,原来这个小朋友的爷爷在农村,养了一群羊,怪不得宝宝对羊的记忆表象特别清晰。可见,宝宝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宝宝的想象是很重要的。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婴幼儿的想象

首先,宝宝想象力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活动。想象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需要经过分析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和语言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过言语,宝宝得到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宝宝也能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

学习故事,诗歌等可以丰富宝宝的再造性想象,激发宝宝广泛的联想。比如在学习故事《小鼹鼠要回家》时,小鼹鼠克拉在外面蹦蹦跳跳地玩,迷路了,怎么办呐?

父母可以通过诱导启发式的提问,开拓宝宝的想象,宝宝会争先恐后为小鼹鼠想办法,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找警察叔叔啊?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拔打110啊?有的则说,搭辆出租车吧,有的则说,雷锋叔叔就爱送迷路的孩子回家……宝宝各抒己见,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想象力也就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其次,美术活动更为宝宝的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特别是意愿画,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宝宝的想象力,构思出奇特、新颖的作品。要激发宝宝的灵感,放飞宝宝的想象,点燃宝宝创造的火花,鼓励宝宝大胆做画,让宝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要评价宝宝的美术作品,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更不能以“象不象”为标准。即使宝宝画得四不象,也要与宝宝交流,知道宝宝所想。

再次,音乐舞蹈活动也是培养宝宝想象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宝宝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表达艺术形象。

比如,音乐欣赏时放一段音乐,让宝宝去听、去想、去思考,当家长播放情绪激昂的进行曲时,孩子们会雄赳赳气昂昂地大踏步前进,还说自己是解放军,自己是小海军等,当你播放一段轻音乐时,孩子们会很安静,有的说:“老师,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只蝴蝶,在花丛中飞啊飞啊,我好美啊!”在优美的音乐中,宝宝的情绪兴奋愉快,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发挥。因此说,音乐和舞蹈也为宝宝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宝宝的想象力。

游戏可以推动婴幼儿的想象,使其处于活跃状态

在游戏过程中,宝宝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

比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宝宝会骑在小凳子上,嘴里边叫着“笛笛……嘟嘟……”边唱着儿歌:“一列火车长又长,运粮运煤忙又忙,钻山洞,过大桥,呜——到站了——”,你瞧,宝宝已经置身于自己的想象中去了,俨然就是一名列车员。应当经常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把宝宝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在轻轻松松的游戏氛围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玩具在婴幼儿想象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玩具为宝宝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引起大脑皮层旧的暂时联系的复活和接通,使想象处于积极状态。玩具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宝宝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宝宝去创造,促使宝宝去想象,有时宝宝可以长时间地的沉湎于自己的玩具想象中。

比如宝宝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者妈妈”还会自言自语地说“娃娃不哭,妈妈抱抱,娃娃睡觉”等,这些有趣的游戏,能够活跃宝宝的想象,促进宝宝想象力的发展。

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给宝宝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不要定格宝宝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宝宝的想象,要让孩子们异想天开。传统的教育往往很死板,直接告诉宝宝天是蓝的,太阳是圆的。这样不好,没有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孩子想象的天性。当今的素质教育,正是开发宝宝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

歌德的妈妈就很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歌德小时侯,妈妈给他讲述故事时,讲一段总是停下来,让歌德自己去想象故事的未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最终使歌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作家。

可见,宝宝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很重要,还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想象,能够活跃思维,诱发创造情趣,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育。在婴幼儿时期培养和启发宝宝的想象力,对宝宝未来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让大自然成为宝宝想象力的资源宝库

宝宝有了主观意识之后,开始对自然界诸多事物发生浓厚兴趣,要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可以经常带宝宝接触大自然,看一看精彩纷呈的世界,引发宝宝想象力的发展。

保护和激发宝贵的好奇心

宝宝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正是创造性想象力的源头。对于宝宝出于好奇而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即使遇上不懂的,也要以温和的方式对待,保护宝宝的好奇心,珍惜宝宝对问题追问到底的态度,呵护宝宝处于活跃状态的想象力。

鼓励孩子多想敢想

只有敢于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宝宝,想象力才更丰富、创造力更强,成年以后才智方能有所超越。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重鼓励宝宝多想、敢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因素来解决问题。日常生活中,每当宝宝表现出新颖、独创的想象时,应当及时肯定和鼓励。还要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宝宝尽可能多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想象的目的性

想象的目的和方向,决定想象力与实施可能性的正确与否,不能让宝宝的想象力停滞在胡思乱想的阶段。训练宝宝想象,采取提出问题、假设场景、亲身参与等方式,因地制宜地结合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问题,让宝宝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明白想象力与解决问题的目标结合性。

引导想象的方式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引发和引导宝宝的想象,既可以培养和启迪宝宝的艺术兴趣,又能够调动其亲身参与体验,发展手、眼、腿等身体各部位和大脑的协调能力。

丰富表象经验

表象,是人类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表象储存越丰富,产生想象的材料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宝宝表象材料的积累,主要在于多参加实践和认识世界的活动,增加各种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丰富多彩,表象就更加丰富,想象才能更加开阔,形象也就会更加生动多样化。多带宝宝外出参与各种游园、观展,多接触动物植物,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活动,才能够令宝宝达到“见多识广”的丰富感性积累。

培养婴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位旅行者到乡间游玩,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我们总是强调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兴趣,其实孩子自然产生的直接兴趣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学习内容还需要父母培养和调动孩子的间接兴趣,就像这位老农喂牛,鲜美的嫩草总是有限的,为了吊起牛的胃口,他把一些草质不好的草做了一点“技术处理”,牛便能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了。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内容和目标不变,教育方法得变化多端。如果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犯懒,简单化、直来直去地提要求,孩子执拗起来可能像“牛”一样,是不容易配合家长的。

宝宝的学习是很难达到自觉自在的状态的,特别依赖外在的兴趣调动和精神鼓励。要想使宝宝爱上学习,就得把学习游戏化。然而学习毕竟不是游戏,特别是上了幼儿园后,学习与游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要想保持孩子对学习如游戏般的好奇与快乐情趣,父母就更要动脑筋了。宝宝还不能进入到真正的学习状态,那么怎样让孩子快乐与学习两不误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琢磨老农的养牛之道。牛习惯于吃地上的草,屋檐上的草是什么样?这无意唤起了牛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已经有了这种“第六感觉”,牛费了心思终于够着草了,尝一尝,嗯,吃起来果然味道不错,这是因为牛产生了越禁止越想知的心理效应。

要用奖赏作诱饵

做法

当孩子帮助大人完成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可以象征性地给他一些物质或者是奖励,但是这种做法不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聪明好学的人,那么就应更多地关注“他在干什么”,而不是“他做得怎么样”。

提示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物品或金钱作为刺激,只会减弱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把学习当作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活动。事实上,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时,他才能学得又快又好又开心。

孩子的自学能力

做法

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世界上的奥秘,但同时也应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站在他的身后,在他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提供帮助。

提示

父母一些无意识的做法可能会阻碍孩子自学的脚步,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常会忍不住说“你这样做不对”。事实上,虽然孩子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绕些弯路,但这正是他必经的学习之路,而这些挫折能更长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可以帮助他继续前进。

分享学习热情

做法

当父母着迷于一场比赛、一门艺术、一项科技成果甚至是一盘拿手菜时,别忘记了让孩子一起分享你们的喜悦。如果父母刚读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到兴奋,也应该把自己的兴奋感受告诉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大人们如此高兴。

提示

由于孩子还小,还不能充分感悟到其中的奥秘,但是这样做至少能让他感受到大人在学习时的热情,这样做还能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大人也喜欢学习,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不必太多

做法

什么玩具是最适宜孩子的,答案很简单,只有被孩子尽情玩过的玩具才是最好的玩具。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过多的玩具收起来,只要留下几样在外面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就会特别关注他眼前的玩具。

提示

这样做,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配合,以及协调能力,还能激发想象力,增长相关知识,能实现物尽其用。

接触书籍

做法

不要将家里的书籍束之高阁,而是应放在孩子随手可及的地方,餐桌、床头、沙发靠背甚至汽车后排座位上。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给他一些旧报纸、旧杂志玩,任由他把它们撕得七零八落。最好,固定一个看书或讲故事的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家庭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快乐。

提示

经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如果孩子随处都能接触到书籍,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容易被激发。所以,在孩子身边放置不同种类的印刷品、报纸、杂志、书籍、辞典等,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好方法。

从兴趣爱好着手

做法

如果孩子迷恋恐龙,就经常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或者到图书馆为他借一些史前动物画册,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买一些模型玩具,随时在家里上演“侏罗纪大战”。

孩子的兴趣特性需要妈妈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和捕捉,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外界事物,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提示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迷恋一些冷僻的知识而感到失望或担忧,可能这种独一无二的爱好恰恰能维持得更持久。美国芝加哥大学针对天才运动员和天才艺术家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父母很早就认可他们的特殊爱好,并且尽最大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