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婴幼儿养育全百科
32827400000028

第28章 Part1 婴儿生病的处理

新生儿易患哪些疾病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0~28天内的婴儿,这个时候婴儿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就感染疾病。而且新生儿的很多常见疾病是只有在新生儿时期才会有的,年轻的父母要特别对待。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仅有不规则、间歇性、表浅的微弱呼吸,是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引起严重缺氧造成的,若胎儿心率每分钟超过160次或低于100次均为缺氧表现。轻者一般经清除呼吸道异物、拍打屁股、弹脚心,呼吸可很快恢复正常。严重者可致脑缺氧细胞坏死或于24小时内死亡。

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和产瘤是新生儿出生数天内,头部出现一圆形肿物,若触之见边缘清楚,不超过骨缝,称为头颅血肿;若触之边缘不清楚,肿块超过骨缝,有波动感,称为头皮水肿,即产瘤。一般血肿可在1~4个月内吸收,而水肿可在出生2~3天后消失,不需治疗,切勿按摩、穿刺抽吸。

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引起。有颅内出血者表现为烦躁不安、高声尖叫、呕吐、抽搐、前囟膨隆、头向后仰、两眼凝视、呼吸困难、不吃不喝、嗜睡、肌肉松弛、反射消失。这是一种危重症,抢救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

肺炎

新生儿肺炎这也是一种严重病症。新生儿患肺炎时很少咳嗽,仅表现为反应迟缓、口吐白沫、烦躁、哭声无力、不吃奶、体温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青等,应马上送往医院抢救。

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或是婴儿患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引起。表现为黄疸、贫血、水肿、肝脾肿大等。血型不合常见于母亲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者。这种血型不合事实上很常见,但引起溶血症者仅2.5%,原因不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是一种见于男婴的遗传病。由于体内缺乏这种酶,一旦缺氧、接触樟脑丸、服用磺胺药、注射维生素K等即可诱发溶血。

败血症

新生儿也容易发生败血症,若婴儿在出生前,孕妇就已经有细菌感染,或在分娩时胎膜过早破裂,细菌会经产道上行感染给胎儿,或胎儿出生后发生脐炎,皮肤生疮等,使细菌进入婴儿血液中而发病。此病表现为少吃,哭声低,体温不升,黄疸加重,高热和寒颤等,此为危重病应及时就医。

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由于对外界环境尚不适应,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很容易被微生物和细菌感染,发生疾病,如新生儿脐炎、脓疱疮、新生儿肺炎等。但只要做好家庭内预防工作,这些病还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这些疾病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回进一步恶化,变成败血病,当病变成败血病的时候,就很难医治,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让婴儿遭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所以防范于未然,做好卫生和护理工作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新生儿呕吐不止勿小视

新生儿因喂养不当常会发生呕吐,轻微的呕吐家长并不用太在意。但若反复呕吐或呕吐不止,则应考虑是疾病造成的,就应该马上去医院检查。但是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呕吐,常见的容易引起新生儿呕吐不止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先天性食管闭锁

本病多发生于早产儿。患儿吃多少吐多少,并流口水。喂乳后有呛咳,面色呈青紫色,可能会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类似肺炎的症状。治疗本病的惟一方法是采取手术解除闭锁。

先天性肠闭锁

新生儿在胎内时肠管就闭锁不通。怀有这种病婴的孕妇一般腹型过大,有羊水过多现象。肠闭锁包括十二指肠闭锁、小肠闭锁和结肠闭锁;患儿出生后第一天可正常吃奶,1~2天后反复发生呕吐者,多为十二指肠闭锁;生后2~3天出现反复呕吐的多是小肠闭锁,肠闭锁患儿的呕吐物中有胆汁,有时还有胎便;患儿上腹部膨隆,下腹软瘪,在腹部可见到胃肠的形状及蠕动;患儿不排便,而排少许灰白色黏液或是饭粒样便。本病也必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

这是由于胚胎发育不良或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患儿肛门完全闭锁,有的合并直肠前庭瘘、直肠会阴瘘或直肠阴道瘘,男孩还有直肠膀胱瘘等畸形。如果新生儿进奶3~4天后不排便,出现腹胀和呕吐,开始吐奶汁、胆汁,后为粪便。应检查一下肛门,如为直肠闭锁,需手述治疗。

幽门痉挛

幽门痉挛导致的呕吐与其他呕吐不同,幽门痉挛特点是呕吐时间不规则,呈间歇性,每次呕吐量不多。随着婴儿的发育,呕吐的症状会逐渐减轻,孩子发育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严重的呕吐,或经常呕吐,就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先天性幽门肥厚

主要由婴儿幽门周围的肌肉肥厚造成的。其特点是生后头2周吃奶不吐,而在生后2~3周时,吃奶不久便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可喷出10cm,呕吐物中可有隔夜的奶,但无胆汁。呕吐症状可随月龄增长而加重,同时患儿体重逐渐下降。此病也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

病因主要是直肠肌肉间的神经节细胞缺损或发育不良,造成了直肠上部的结肠扩大。患儿先是腹胀,后发生呕吐等。腹胀如鼓,通常不能排便,需灌肠后方可排出。粪便积存时患儿便呕吐,排出后呕吐即消失。此病需经直肠测压或钡灌肠X线检测才能确定诊断,然后根据具体病情决定采取保守疗法还是手术治疗。

能引起新生儿呕吐的疾病还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但较少见。总之,新生儿呕吐,尤其是反复频繁呕吐切不可等闲视之。

婴儿疹子的病状表现及家庭护理

幼儿急疹、风疹、麻疹,是孩子最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它们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即:在孩子中间易传染,好发病年龄为学龄前儿童;发病急、病程短;以出皮疹为最主要体征。但在病状表现及家庭护理上,这几种“疹子”却略有差异:

急疹

体温高精神好

发病年龄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孩子被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8~14天。起病急,无任何诱因突然发热,体温在39℃~41℃,不过,即使发着高热,多数孩子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以及食欲等仍然良好,嬉戏如常。

热退疹出

大多数患儿在高热持续3天后,突然降下来,体温降至正常时,皮疹开始出现,表现为不规则的玫瑰色小斑点,开始出现在颈部、躯干,很快遍布全身,但1~2天内会完全褪尽,不留色素,不脱屑。

护理要点:

1.患病期间,可让孩子多吃一些豆浆、牛奶、米汤、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2.注意休息,让孩子卧床至皮疹完全消退。

3.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4.高热时可用解热剂,若高热不退,头部可以冷湿敷,必要时用镇静剂防止高热惊厥。

风疹

发热时出疹

6个月至学龄前儿童是易感人群。孩子被传染后,发病初期有轻微的全身不适、咽痛、流鼻涕、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体温不太高;发热当天或第二天身上就出现疹子。

三日内消退

皮疹往往从面、颈部开始,很快布满全身,四肢较少。第二天即逐渐消退,第三天基本退完,俗称“三日疹”。

淋巴结肿大

皮疹为淡红色丘疹,并伴有耳后或枕后的淋巴结肿大。随着皮疹消退,全身症状也相应减轻,但淋巴结要持续肿大1周或数周后才完全消退。

护理要点:

1.出疹后5日,必须隔离孩子。

2.如孩子咽痛,可用温热盐水漱口。

3.如体温较高,要卧床休息。

麻疹

出现黏膜斑

患病初期发热可达38℃~39℃,伴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和咳嗽等症状,经过3~4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在口腔颊黏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2~3天后此斑随着全身皮疹的出现而消失。

皮疹消退顺序同于出疹

幼儿最开始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发热3~4天后全身出现皮疹,一般会先从耳部、前额、发际处开始,2~3天后会到躯干及四肢,出现稠密的疹子,但是并没有水泡。发疹可能会持续3~4天,顺利出齐后就回开始消退,此时皮疹颜色由淡红转为暗红,全身的不适也会逐渐减退,体温慢慢降至正常体温。

有脱屑

皮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并有糠麸样脱屑。

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居室空气保持流通,但注意不要让孩子受凉。

2.多喝水,吃易消化食物。

3.每天用温开水将毛巾浸湿,擦净鼻腔和眼睛分泌物。

4.退热不能用冷敷和酒精擦浴。

5.预防的最好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

另外,急性湿疹也是常见的一种病状,是由多种内外因导致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疾病。一般病程短,病情发展快,患儿的局部皮肤开始出现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或水泡。湿疹最主要的症状是搔痒难忍,尤其是婴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常因抓破而形成糜烂面,继而感染形成脓包,局部淋巴结肿大。护理湿疹患儿要做到两点:调整饮食,忌刺激性过敏性食物;避免日晒、忌用水洗患处。

婴儿容易出现的疾病

为了适应母体外的环境,新生儿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容易被年轻的父母误认为是“病”而惊恐不安。其实父母不用担心,这些都是正常的,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的知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鼻塞

婴儿的鼻黏膜的毛细血管很丰富,且鼻腔很狭窄。当有分泌物时,鼻腔很容易被塞住,不一定是感冒。

提示:父母可用小棉签轻柔地将鼻腔分泌物取出。

黄疸

由于新生儿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差,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皮肤及巩膜发黄,这属于生理范畴的黄疸,一般7~10天会逐渐消退。早产儿可能到3~4周才会消退。这都是正常的。

提示:母亲要给婴儿充足的奶量,让婴儿居住在光线充足的室内。如果黄疸迟迟不退,可能是疾病所致,家长要带婴儿就医。

体重下降

在婴儿出生几天内,由于进奶量较少,排出胎粪,皮肤及呼吸时蒸发水分较多,在出生后2~4天体重不升反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提示:生理性体重下降到10天左右会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2周后仍未恢复,家长就要寻找原因,如喂养不足、先天性胃肠道疾病等。

吐奶

新生婴儿的胃是呈水平位的,就像两头扎住的口袋,胃的上端是贲门,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比较松弛;胃的下端是幽门,肌肉比较紧张,容易痉挛。新生婴儿的胃容量很小,呕吐反射中枢控制能力弱,若吮奶过急、过多,就很容易吐奶。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

提示:母亲给婴儿喂奶时注意量和速度,检查奶头孔的大小,同时避免空气吸入。当婴儿吃完奶后,要竖起轻拍背部10分钟,等到打嗝后再放回床上。一旦婴儿吐出奶,应保持右侧卧位,以防奶吸入气管内。

乳腺肿大

有些新生婴儿在出生后3~5天会出现乳腺肿大,约有蚕豆到核桃大小,部分甚至还有乳汁分泌。这是由于母体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胎盘进入婴儿体内导致,雌激素会使乳腺增大,孕激素使乳汁分泌,一般在2~3周后,逐渐消退。

提示:当婴儿乳腺肿大时,家长千万不要挤压,乳头可能被挤破,细菌侵入乳腺引起发炎。

阴道流血

少数女婴在出生后1周左右,阴道内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或灰白色黏液分泌物。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的激素影响,出生后激素影响中断,造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一般数天内可消失。

提示:家长不要惊慌,只要保持外阴部的清洁就可以了。

尿色红

出生后2~5天,由于婴儿尿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分泌增加,可使尿染成红色,并伴有排尿时啼哭,在尿布上也可呈红色,一般持续几天后消失。

提示:母亲可在2次喂奶期间,加喂些温开水,促使尿排出。

婴儿入冬后常见皮肤病

冬天来临,对婴儿的肌肤来说,实在是一大挑战。因为寒冷潮湿的气候,让原本皮肤状况不太好的婴儿,情形往往会更加严峻,因此,婴儿粉嫩肌肤,是父母在入冬后必须学会的第一项重要课题。

异位性皮肤炎

异位性皮肤炎是因为过敏体质所引起的皮肤问题,是一种反复发生的瘙痒性皮肤炎,为婴儿期及幼儿期最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其诱发原因有3种:

1.遗传性体质。

2.干冷和温差过大的气候。

3.经常接触过敏原。

症状表现

首先会呈现红红的湿疹状,皮肤表面呈现粗糙感、发红、甚至有脱皮及干痒现象,有时也会有小水泡。1岁以下好发于脸颊;1~2岁时,这种现象会延伸到四肢外侧;2~3岁之后,则会出现在关节弯曲处。

预防方法

1.尽量避免让幼儿食用或接触到过敏原,比如海鲜、坚果类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居家环境如尘螨、蟑螂、宠物毛屑、室内的细菌、花粉等。

2.多用婴儿专用护肤品如强生婴儿多效特润霜,适时为幼儿皮肤保湿。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非遗传性的过敏疾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发病6周内称为“急性荨麻疹”,较容易根治;超过此期限,就属于“慢性荨麻疹”,日后反复发作的可能性较大。引发的原因可分为6大类:

1.饮食(如食用易过敏食物过敏等)。

2.物理性刺激(如皮带或衣物太紧、温度变化等)。

3.感染病毒(如感冒等)。

4.药剂使用不当(如对某些药物过敏等)。

5.心因性因素(如情绪紧张等)。

6.其他原因(如接触动物等)。

症状表现

在健康的皮肤上突然出现发红的斑块,好像被蚊虫叮咬一样。但是出现这种现象后,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内,又随即消肿,并且消失。

预防方法

1.先找出导致这种皮肤问题产生的过敏原。

2.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芒果、香菇、糯米等。

居家照护要点

1.适量使用止痒药物。

婴儿的忍耐力很低,如果有刺痒的感觉,很容易发生抓破皮肤、造成感染等情况,所以父母可以适量使用外用止痒药物,如婴儿清新花露水等。

2.拍打患部或冷敷。

如果家里没有预备止痒药物,用冷敷和拍打患处也是有效的止痒方式。

3.避开病源环境。

父母可以试着回想幼儿是在什么环境或者吃过什么食物后发病,以后便尽量减少再次接触的机会。

疥疮

疥疮是因疥虫寄生宿主,而引起皮肤感染的传染性皮肤病。疥虫成虫的大小约为0.3毫米,为一种螨类。

随着冬季来临,人类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人与人接触的机会变多(如幼儿园),婴儿如果时常处在卫生状况不佳的环境中,被传染疥疮的机会就会大增。

症状表现

疥虫喜欢潜行于皮肤皱褶及柔软处,如指缝、肚脐、腋下、阴部等。患处呈现一颗一颗咖啡色的小丘疹,让人感到奇痒无比。

白天婴儿活动量大,比较不会留意到瘙痒的感觉;夜间入睡后,因疥虫常在半夜爬出,并在表皮角质层掘出皮下隧道,然后在此产卵及排便,容易引起皮肤剧痒,影响睡眠。

预防方法

1.改善环境卫生,让疥虫无法生存,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2.由于疥疮是一种传染疾病,所以务必要找出感染渠道(如家人、朋友、亲戚等),杜绝病源,以免二次传染。

居家照护要点

1.煮沸消毒法。

将内衣裤及床单放入热水中煮沸,以达到消毒的效果。

2.静置2周。

无法用热水煮沸消毒的衣物,洗净后可以先静置2周,当疥虫2周内无法接触到宿主时,便会自然死亡。

3.使用杀虫剂。

居家环境消毒,可以喷洒一般的蚊虫杀虫剂即可。

新生儿安全过冬

新生儿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体温调节很不稳定,对外界适应能力差,稍不注意就容易患病。为了使新生儿安全过冬,婴儿降生后应注意以下3点:

注意分娩保温

胎儿在母体被温暖的羊水包围着,体温恒定,出生时浑身湿湿的,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层较薄,热量散失很快,如不注意保暖,体温就会很快下降,容易发生皮下组织肿硬和出血等生理状态紊乱现象,危及小生命。因此,分娩时一定要在产房增加保温设备,要关好门窗,防止冷气进入。婴儿降生后,要及时用柔软的毛巾或小棉被包好,放在温暖的地方,防止受凉。

注意衣服适宜

有些年轻的父母总怕宝宝着凉,穿衣时里三层外三层,还整天紧闭门窗,造成室内新鲜空气不足,使婴儿发育不良,抵抗能力减弱且容易感冒。因此,婴儿的衣服应以保暖、柔软舒适、简单、厚薄适度为原则。其次,腰带也不宜系得过紧,不然会妨碍新生儿呼吸。

注意提高适应能力

父母总是怕婴儿着凉,往往把婴儿捂得严严的,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3周以内的婴儿可在室内进行空气浴,每次1~2分钟,但室温度不应低于20℃。有条件的最好进行水浴,入浴时室温应在18℃~20℃之间,水温应在35℃~36℃之间,最好用澡盆给新生儿洗澡,要注意动作要迅速,洗好后把婴儿放在大毛巾被上边擦边包裹,然后用襁褓包好。

另外,要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婴儿免疫力强,不易患病;还要母婴同室,增强母子情。

儿童哮喘应该怎样选择用药

现在患哮喘的儿童越来越多,因此家庭内治疗哮喘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会根据医生的嘱咐,在家给孩子进行一定的治疗。可是,家长经常不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时会出现不该发生的一些问题。

凭想当然地给孩子用药是件很危险的事。在用药之前,家长最好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剂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家庭可能会使用的治疗哮喘的药物。

哮喘常用药物原则上可分为哮喘控制药物和快速缓解药物两大类。哮喘控制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及色甘酸钠等;而缓解药物常用的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茶碱及抗胆碱能药物。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其优点是通过吸人,药物直接作用于气管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但通常需要长期、规范吸入才能起预防作用。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随后吸入糖皮质激素。对于季节性哮喘发作的患儿,可在预计发作前2~4周开始持续、规则地吸入糖皮质激素。

目前上市的药物有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和丙酸氟替卡松3种,其中后两种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而作用较强。其剂型可分3类:压力定量吸入气雾剂、干粉吸入剂和雾化溶液。另外,还有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种方式。

β2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支气管舒张剂,尤其是气雾吸入广泛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中常用的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吸入给药,包括气雾剂、干粉剂和雾化溶液,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其平喘作用快,通常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4~6小时,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作为运动性哮喘的预防药物。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包括心悸、骨骼肌震颤、心律紊乱和低血钾症等,应按需使用。沙丁胺醇每次吸入100g~200g;特布他林每次吸入250g~500g,但不宜长期单一使用。若1天用量超过4次或每月用量≥2罐气雾剂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或调整用药。对症状较轻的病例也可采用口服给药的方法。长期应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包括吸入和口服)可造成药物疗效下降,停药一段时间后才可恢复。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强而持久,每次用药可达10~12小时,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可减少后者用量,具有协同作用,还不易产生耐药性,对心血管作用极少。多用于预防夜间哮喘发作,有以下几种类型:

沙美特罗。可经气雾剂或碟剂装置给药,吸入30分钟后起效,维持12小时以上。

福莫特罗。可经气雾剂等形式给药,吸入3~5分钟起效,维持8~12小时。

盐酸丙卡特罗。口服后15~30分钟起效,维持8~10小时。

口服班布特罗后作用持久,可每日1次,睡前服用。

目前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炎和平喘作用。

茶碱

具有舒张气道平滑肌、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用于长期控制时,主要协助吸人型糖皮质激素抗炎,多用于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和夜间咳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及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

抗胆碱类药物

止喘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少。常与β2受体激动剂合用,使支气管舒张作用增强并持久。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的非糖皮质激素抗炎药,常用药物为孟鲁司特、扎鲁司特等,常与吸人型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治疗哮喘患儿,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提高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疗效。该药耐受性好、副作用轻、服用方便。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包括色甘酸钠,是一种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适用于轻度哮喘的长期治疗。也可作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防止干冷空气等诱发的喘息发作。副作用极少,可长期安全使用。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口服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等,这类药物一般不推荐给儿童使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

过敏是引起哮喘的主要原因,在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花粉或尘螨过敏者,可以采用相应变应原提取物作脱敏治疗缓解哮喘。

小贴士:

如遇到脐茸病症,一般医生都会清除肉芽,然后用l%硝酸银溶液灼烧创面。这个操作可能会让父母去操作,用硝酸银处理时应该注意,勿烧伤周围皮肤。

中药

虽说中药的应急治疗作用不太明显,但有时可作为辅助或预防治疗方法。控制和缓解哮喘的药物种类很多,具体应用原则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决定。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在家维持治疗。如果家长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不能使孩子的病情得到控制,就应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你知道药品都有哪些剂型吗

药物的剂型就是应用药物的途径。现在一般常用的药物剂型包括:口服药物、口含片、吸入剂、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肠栓剂、皮肤外用制剂等等。虽然一种药物的作用机理相同。但制成不同剂型后,使用范围就已限定。比如:口服药物不能通过直肠给药;皮肤外用药物不能经口服用药;只许肌肉注射的药物不能经静脉给药。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用药时,既要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方法,还要注意药物的剂型。

及时处理婴幼儿的毛细支气管炎

病毒不长眼睛,可它还真能分人。毛细支气管炎这种比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就很会挑人,专爱“欺负”2岁以下的婴幼儿。婴儿得了毛细支气管炎后,容易发生肺气肿和肺不张,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感染吗

是。毛细支气管炎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侵入毛细支气管引起的炎症。如果婴儿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现持续性干咳和阵发性喘憋的症状,呼吸音粗而且带有哨声,说明宝宝有可能感染了毛细支气管炎。早产儿、3个月以下的婴儿和出生时体重过轻的婴儿,一旦出现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

引发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毒可以通过鼻腔分泌物和唾液传播,或通过接触传播。如果婴儿周围有感冒患者或呼吸道炎症患者,他们身上携带的病毒就有可能传染给婴儿,引发毛细支气管炎。

有什么发病趋势

毛细支气管炎的高发与婴儿的年龄、所在地域、生活环境都有关系。我国北方多发生于冬季和初春,广东、广西则以春夏或夏秋为多发期,多数是散发,也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可能。发病高峰年龄为2~6个月的婴儿,80%以上病例都在1岁以内。男婴和女婴发病的比例大体相同,但男婴重症的较多。

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婴儿比城市的婴儿更容易感染上毛细支气管炎,这可能与卫生习惯及环境因素有关。还有的年轻父母对1~3个月婴儿免疫力低下的认识不足,让婴儿与外界环境或与人接触过多,使得婴儿更容易遭受病毒、细菌的侵袭。所以,对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家长应该尽量避免他与外界过多接触。这种措施可能会给家长带来不便,但在实际生活中,它的确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

需要用药吗

如果婴儿是第一次患毛细支气管炎,医生一般都不主张使用止咳药。因为咳嗽是婴儿自我清理呼吸道的一种办法;也不推荐使用大量化痰药物,因为过分稀释分泌物,会造成支气管被分泌物堵塞,使孩子呼吸不畅。同时,抗生素对毛细支气管炎没有效果,因为毛细支气管炎是由病毒引发的。只有在怀疑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医生才会适当使用抗生素。

用什么方法治疗

如果婴儿的病情不严重,通过多喝水、增加空气湿度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如果婴儿病情较重,就要使用超声雾化治疗。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往往存在过度通气、从呼吸道蒸发的水分较多、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黏稠的症状。如果分泌物多,容易引起痰堵,从而导致窒息。用超声雾化治疗的方法对毛细支气管炎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稀释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疏通呼吸道。

医生在作超声雾化治疗时,要在雾化液中加入抗病毒药物、平喘药(支气管扩张药)及稀释痰液药物。每次治疗20分种,每天3~4次。作完超声雾化治疗后,要及时给婴儿翻身拍背,充分震动胸部,以便吸出口咽部的痰液。如果宝宝的病情特别严重,需要在耳鼻喉科医生的配合下,用喉镜直接冲洗咽喉部,从支气管中吸出痰液。

上述操作应由医务人员执行,但早期多喝水,翻身拍后背可在家中进行。这是避免婴儿病情加重的一种有效方法。

什么情况要住院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分为轻型和重型。

如果是轻型,婴儿精神较好,呼吸只是稍见急促,口唇颜色正常,喘憋症状轻而且持续时间短,病程短,预后好,医生会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可以不住院。

如果婴儿病情属于重型,呼吸急促,有阵发性喘憋又不容易缓解,口唇明显发紫,痰多易堵造成窒息,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需要住院治疗。

3个月以下的婴儿、早产儿和不能正常饮食的婴儿,要考虑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

感染过一次毛细支气管炎,并不能保证婴儿以后不再复发。为了不让这可恶的病毒“袭击”婴儿,家长的预防措施要到位:

1.家里人感冒时要戴上口罩。

2.从外面回来,要先脱掉外衣,换上干净衣服,再抱婴儿。

3.照料婴儿前一定要洗净手。

4.居室要保持通风、清洁。

5.在病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少带婴儿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6.让婴儿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

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

如果婴儿感染毛细支气管炎超过3次,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而且婴儿有过湿疹病史,家长就要考虑婴儿有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应该带婴儿去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使婴儿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孩子秋季腹泻的治疗方法

秋高气爽的天气让人心情愉快,可伴随着凉爽的秋风而来的,还有那恼人的“秋季腹泻”,让母亲们担心不已。

秋季腹泻可不是一般的“闹肚子”,它的“杀伤力”非常大,每年秋季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每次流行时间长短不太一样,一般从国庆节前后一直到春节前夕。秋季腹泻的元凶是几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其中外形像车轮的“轮状病毒”就是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杀手。秋季腹泻主要的攻击对象是2岁以下的婴儿。

由于婴儿频繁腹泻、呕吐,进食又少,所以很容易引起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但是治疗秋季腹泻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合理的居家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补充体液

家庭治疗秋季腹泻时,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液体的摄入。在婴儿不呕吐的时候,父母要耐心地频频地给婴儿口服补水,就像静脉点滴那样,一点一点地喂,千万不能太心急。

一定要记住,只要把住脱水这一关,婴儿的病情就不会恶化,这样不但能减少医疗开支,最主的还可以减轻婴儿因住院输液而带来的痛苦。

补液方法

婴儿患病初期,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口服补液盐的使用。如果能很好地补充婴儿由于腹泻而丢失的水分,再配合其他治疗,就能免除让婴儿住院的麻烦,还免去了婴儿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下面介绍3种补液的制作方法,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种。

补液方1:米汤+盐

米汤500ml(大约为1斤装白酒瓶的容量)+精细食盐1.75g(大约为半个啤酒瓶盖的量)。

补液方2:糖盐水

温开水500ml+白糖10g(大约为2汤匙)+精细食盐1.75g煮开。

补液方3:ORS液(口服补液盐)

医院、药店都有这种补液盐卖。每袋加1000ml水稀释。

小贴士:

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婴儿每天可以补充500ml左右,2岁以上每天喝1000ml左右。补液要多次少量地给婴儿喂,不要一次喂入,以免选成婴儿呕吐。必须记住:不能以任何饮料代替补液。

调整饮食

虽然婴儿又吐又拉,但还是可以让他继续进食。如果婴儿吃母乳,可以像以前那样继续给他吃。如果是人工喂养,6个月以内的婴儿,前两天可以用米汤稀释牛奶给他喝,2~3天后改为正常饮食。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给他吃粥、面条或软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再吃些新鲜水果、果汁,以补充钾。总之,腹泻期间要鼓励进食,给婴儿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一直要坚持到腹泻停止后2周。

婴儿腹泻期间,也可以暂时停止吃一部分食物,如肉、蛋、菜、水果等,等腹泻减轻再开始食用。但是停止辅食时间不要超过3天,因为保证婴儿所需热量和营养同样重要。

医生提示:

到了来年的秋末、冬初,如果您的婴儿还不满3岁,仍然会面临着秋季腹泻的威胁。因为每年都会有秋季腹泻流行,父母一定要多加小心,尽量预防。

病毒是怎么进入婴儿体内的

秋季腹泻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得了秋季腹泻的婴儿,会从大便中排出大量的轮状病毒,一般都在感染后1~3天开始排出,最长的达到6天。成人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又在没有做好清洁卫生的情况下给婴儿喂东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卫生,都有可能使病毒从口腔进入宝宝体内。如果婴儿接触患病的孩子,空气中有病毒,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被传染。

避免秋季腹泻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不要带婴儿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避免接触患腹泻的孩子。

婴儿使用的玩具,能够触摸到的家具,都要勤用清水冲洗。

喂婴儿吃奶或吃饭前,一定要洗干净手。

预防感冒。感冒会导致婴儿抵抗力下降,容易被轮状病毒侵袭。

最重要的保护举措:马上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

目前对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预防的惟一有效手段。这种疫苗使用方便、安全,免疫效果良好。

最佳接种年龄:6个月~3岁:1次/年。

3~5岁:口服一次即可。

婴儿口腔溃疡护理要点

婴儿的8种口腔溃疡。由于婴儿的免疫力低下、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差,常因感染、外伤或其他因素引起口腔黏膜长疱、糜烂、损伤。有些口腔黏膜斑合并潜在的问题还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婴儿口腔局部溃疡的病因、病情、病症各不相同,因此母亲们一定要仔细了解,才能对症下药。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

得此病的婴儿一般哭闹不安、并有低热、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口腔内白膜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于上下唇内侧、颊黏膜、舌面、牙龈、软硬腭上,有时也会波及到咽部。开始为乳白色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微凸起,周边不红。不易擦去,若强行擦拭后局部潮红,会有溢血,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护理要点

一般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日2~3次。

面积较大时,可用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涂患处,一天3次,一般3~4天即可治愈。

孩子生病时应正规使用抗菌素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对于白膜蔓延到喉头、气管、食管乃至血液的严重病儿,应该必须及时送医院治疗。

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是1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易得此病。此病如果能及时得到处理,则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给婴儿带来很大得痛苦。

患病婴儿口腔黏膜上出现水泡,有些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上面还有黄白色模样渗出物,周围有红晕。婴儿会疼痛流涎、烦躁哭闹、拒绝进食。本病终年都可发生,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具有传染性,不治疗,经过2周会自愈,但易复发,反复发作者通常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

护理要点

急性期应该对症处理,如退热、镇静,局部可用疱疹净(研细涂之)或中药锡类散。

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以减少刺激。还应补充微量元素锌等,还可起到预防疾病复发的作用。

婴儿手足口病

此病通常以3岁以下的婴儿最为多见,皮疹主要出现在口腔黏膜、手和脚部,尤其是口腔黏膜多数都出疹子,同时伴发口腔溃疡的也较多。应鉴别于水痘,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处较多,四肢、头面部少,手心、脚心及口腔黏膜上的疹子少见。此病为自限性疾病,只要悉心护理,一般一周就能痊愈。

护理要点

先应隔离治疗,此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如:可以在疼痛的溃疡面上涂抹扑热息痛溶液,或用盐水漱口可以缓解口腔疼痛。

口腔溃疡可用“冰淇淋疗法”,适当吃棒冰或冰淇淋可促使溃疡愈合,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还可喝冷开水,用冷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一般不需服抗病毒的药,如较严重,应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的药,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不能热食,不要吃酸性果汁和固体食物,也可服维生素,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供给足量的奶和水等饮料。

舌系带溃疡

有的婴儿舌系带过短,新萌出的乳牙锐利,在咀嚼过程中反复摩擦形成溃疡,久之进一步形成较硬的纤维瘢痕,影响舌的运动。也有的婴儿经常吮吸拇指、异物(如玩具等),反复多次后可在黏膜较薄的上腭处形成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

护理要点

治疗此类疾病关键在于去除创伤刺激因素,如纠正不良习惯、磨改过锐的切缘、牙尖等。

局部涂抹1%龙胆紫等消毒抗菌药。

如舌系带反复溃疡已形成瘢痕的,应带患儿到口腔科行舌系带矫正术。

自我伤害性溃疡

此种“外伤性溃烂”是婴儿自己咬伤的,大部分是在舌头上,或靠近牙齿的咬合面脸颊黏膜的地方。一般母亲可以看看婴儿有没有吃了什么特别的东西,或者有不正常的咀嚼,也可能是牙齿长出来,一开始咬合的习惯还没建立好,所以自己咬到。其他如本身牙齿形状或位置异常,也会导致咬合干扰,母亲要多注意一下。

护理要点

把咬合到的牙齿去除刺激部分就没有问题了。极少的需要把牙齿粗糙的部分磨平,到婴儿牙齿慢慢长到比较好的位置就不用担心了。

如果婴儿已经在舌头内侧造成了很大的伤口,引起喂食困难,拔掉将是最后选择,但一直要到6~7岁时恒牙才会再长,所以还是尽量不要拔。

有的婴儿常会将手放嘴里抠来抠去,或习惯咬嘴巴、咬玩具,都会造成外伤。母亲要尽早帮婴儿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地图舌

婴儿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的舌苔,这就是地图舌,又叫剥脱性舌炎。此病,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饮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秘、易感冒等症状。

护理要点

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可补充微量元素锌,如硫酸锌、葡萄糖酸锌、蛋白锌等。也可服用中药,驱除脾胃湿热可收到良好效果。

还要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继发感染;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不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

奶瓶性龋齿

奶瓶性龋齿是婴儿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父母常任由婴儿吸吮奶瓶而进入梦乡,放纵牙齿泡在乳汁、加糖的牛奶中,久而久之,使整排牙齿发生严重的龋齿,还会造成牙列不齐。

护理要点

哺乳完毕后用纱布或牙刷沾水清洁牙齿表面,建立幼儿喜爱口腔清爽的感觉,尽早戒除奶瓶喂食的方式。

照顾好乳牙,让它不要因严重龋齿过早脱落,而导致牙列不齐。若已发现齿列不整,应尽早就医。

婴儿肛门疾病的应对措施

有的婴儿能吃能睡,精神很好,但在排便前后又哭又闹,母亲又抱又哄都不管用,孰不知婴儿哭闹是有原因的,细心的母亲不妨检查一下婴儿的肛门,基本上不外乎以下5种状况:

肛裂

此症一般发于婴儿肛门后方的正中部位,母亲用手扳开婴儿的肛门便能看到一道裂口,婴儿排便时会剧烈疼痛,有少量鲜血附在粪便或手纸上,婴儿因疼痛哭闹不停,不愿大便,导致大便更加干燥难排使肛裂很难愈合。

应对措施

积极防治便秘,多给婴儿喝水,适当吃点香蕉、蜂蜜以润肠通便。

便前、用温热水坐浴,可减轻大便时的疼痛感,便后先用温开水加0.1%高锰酸钾坐浴,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以消除炎症,促进裂口的愈合。

肛窦炎

直肠下段与肛门相接处形成一个漏斗状且向上开口的凹陷小窝,这就是肛窦。肛窦底部有肛门腺分泌粘性液体,润滑大便,保护直肠和肛门。因肛窦口向上开着,粪便和其他脏东西易积存在里面,粪便排出时易擦伤弄破,让细菌乘机侵入,引起肛窦内感染,并向肛门腺蔓延。进而引起肛瘘、肛裂、肛乳头炎、肛旁脓肿,婴儿排便时引起剧烈疼痛,便后哭闹明显,此时可见肛门上方有少量出血及脓性分泌物排出。

应对措施

排便时把婴儿的小屁股放到温水中坐浴以缓解疼痛,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可减少粪便、尿液污染,用温开水加0.1%高锰酸钾坐浴,然后涂抹抗生素软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

肛门脓肿

婴儿皮肤娇嫩,极易因尿便浸渍,不干净的粗硬尿布摩擦,手纸粗糙等原因导致肛门周围发炎,或形成脓肿,婴儿除疼痛哭闹外还可出现发热、拒食、呕吐等现象。

应对措施

早期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治疗,保持大便通畅,局部热敷或热水坐浴,若已形成脓肿,需手术切开排脓。及时治疗能减少肛瘘发生的几率。

肛门瘙痒

引起肛门瘙痒的罪魁祸首是蛲虫,其雌虫往往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引起肛门瘙痒,婴儿的小手会忍不住挠抓,虫卵沾在手指上经口腔进入消化道,发育为成虫,造成重复感染,经久不愈。瘙痒往往在夜间发生,影响婴儿睡眠。母亲在婴儿入睡后2~3小时后就可发现其肛门周围皮肤皱折处有白色线头样物,那就是蛲虫。

应对措施

最重要的是消灭蛲虫,防止重复感染。首先洗净婴儿的肛门涂抹2%黄降贡软膏。

每天勤换衣裤、床单、被套,切忌抖动,用开水烫煮后暴晒。

不让婴儿穿开裆裤,防止挠抓肛门。

勤洗手,纠正婴儿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避免虫从口入。

直肠息肉

此症也是婴儿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病因可能与遗传、炎症、慢性刺激有关,息肉形状多为带蒂的小葡萄,可单个,也可多个,距肛门口可远可近,有时可因排便带出肛门口,息肉引起的便血多鲜红,附在大便表面,不混合,可与痢疾引起的便血相鉴别。长期出血能引起贫血,息肉还可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