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之誉,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于2000年和都江堰一起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山上古建筑众多,以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山色清幽。
青城山古建筑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宫内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
建福宫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王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宫观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王府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师洞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观,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该殿环境幽静,殿内有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
道教的创始地
青城山历来被当做中国道教的祖庭,道教大概形成与东汉时期。沛国丰邑人张道陵在青城山参悟老子的《道德经》,创立了“五斗米道”。后来张道陵羽化,被尊为“天师”,张道陵子孙所传播的道统也被称为“天师道”,此后道教开始向全国传播。到唐朝,道士杜光庭隐居青城山,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理论。把“天师道”和“上清道”相结合。到了明代,青城山又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的修行地。至此,青城山成为多个道教支派的发祥地,因此被道教的各个支系奉为祖庭。1995年,全国全真派传戒教务法会在青城山举行。由此可见。青城山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延伸阅读
普照寺与雪山寺的易名之争
相传雪山寺开山立庙后,代代相传,拥有一个信物,名曰“啸云剑”,为雪山寺镇庙之宝。后来“啸云剑”不幸被人盗去,住持方丈自责退位,从此无音信,雪山寺也就衰落下来。僧人认为这是旁边的华庙改名普照寺相克所致:普照之下,雪山焉能不化?于是更换牌,将雪山寺更名为“乌云堂”,意在“乌云”遮挡“普照”,倒克普照寺。普照寺僧人也不甘示弱,在寺名前加上山名,换作“青峰山——普照寺”,取“清峰”谐音“清风”,意即“清风驱散乌云”,再反过来倒克雪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