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大精深,仅仅在对病人吃完药后留下的药渣的处理上,就包含着许多的典故和文化意蕴,成为我国中医文化非常丰富的一部分。
每年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浙江兰溪一带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一个特殊的习俗——熏药渣。就是在端午这一天的中午,将艾草和过去一年里的药渣拿出来一起点燃焚烧。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习俗呢?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个名医朱丹溪的故事。
据说,有一位病人连日气喘,来找朱丹溪看病。朱丹溪诊断后开了药方,方中有发汗平喘的麻黄。可是病人喝了几天药,症状却丝毫未见减轻,请朱丹溪再次出诊。朱丹溪查看病情后,认为仍要用麻黄,并将剂量增加了少许。奇怪的是,病人连服三剂,仍不见效。朱丹溪虽暗暗生疑,但还是让病人依原药再服三剂。没想到,病人刚吃一剂就汗流不止,已经虚脱。朱丹溪知道是麻黄量大导致,赶紧用石膏煎汤解毒。病人稳定后,朱丹溪想:麻黄虽不能多用,但自己是逐量增加的,病人应该是能够适应的,可目前的症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天一早,朱丹溪找来病人家属询问情况,并要求将药渣拿来看看。经朱丹溪仔细辨认,药渣中前后两次的麻黄有些不同。他就将两次用的麻黄放在嘴里一嚼,发现前煎的麻黄无味,而后煎的麻黄苦味甚浓。他明白了,前煎的麻黄是假药。朱丹溪追究了药铺的责任,又重新给病人用药,没几天病人就好了。
此后,朱丹溪给人治病,总要叮嘱病家将服过的药渣晒干好好贮藏,以便核对辨别真假。于是这一带的人有了这种留药渣的习惯,后来就发展演变成了“熏药渣”的习俗。
除了这种“熏药渣”的习俗外,在我国另外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把给病人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据说,这可以驱病出门,托人消灾,或被行人带至别处,不再作怪害人,病人能够尽快痊愈。因此,有谚语说“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一经他人双脚踏,病魔就被众人压”。当然,这只是人们对疾病的一种厌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种心理自慰罢了。“倒药渣”在古代还有着“请医前来”的妙用。这种说法与孙思邈有关。
相传,药王孙思邈医德高深,医术精湛,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有一次,居然为一只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为了报恩,就自愿为孙思邈当护卫、当坐骑。孙思邈行动是方便多了,可老虎把病人却吓坏了,谁也不敢向他求医问药。孙思邈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让病家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医。这样一来,老虎就不必紧随其后,只在远处守着就行了。后来,孙思邈死了,老百姓把药渣倒在门口的习惯却没有停止,而且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关于“药渣”的种种传说,无非表明了“药渣”的两种用法,一是辨别真假,还有一种是请医,这都体现了医生主动与人为善的良好医德。
延伸阅读
“偷药锅”和“借药锅”的风俗
俗语说:“有啥别有病。”疾病在人
们眼里,从来都是希望拒之于千里之外的。
民间一些风俗也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
理。如“偷药锅”和“借药锅”。
“偷药锅”的风俗在陕西旬阳一带特
别流行,家里要煎药,可是没有药锅,怎么
办?人们往往认为借药锅会把疾病也借来,
所以一般采取“偷药锅”的方法。被偷的人
家也不生气,认为自己的疾病也会被偷走。
“借药锅”的风俗流行在山西晋南一
带,并且“只能借,不能还”。有药锅的人
家认为药锅被借走了,疾病也会因此治愈,
所以不希望药锅被还回。这样药锅就变成公
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