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006

第6章 中医药与文史艺术

中国医学与历史、文学、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反映了中医药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表现自然科学知识的特点。

中医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内部自成系统,相互联系,而且与其他领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每年至春分秋后必犯旧疾,常年服药也难以治愈。薛宝钗来看望林黛玉,特地向她推荐吃燕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中医认为,燕窝性味甘平,入肺、胃、肾经,有滋阴润肺、益气补中之功。由此可见,曹雪芹是深懂医理和医药的。《红楼梦》中提到用医用药的并非这一处,据统计,《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除了《红楼梦》,其他文学著作如《儒林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等,对中医药文化都有大量的描写。

文学著作中之所以会有这样多的医药知识,是因为我国古代医出于儒,医儒相通,许多文学成就很高的文人墨客都具备相当多的医学知识,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文学上有较高造诣,如陶弘景、朱丹溪、傅山等。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如诗、词、曲、小说、笔记等,都蕴涵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不仅如此,许多医学著作也富有文学色彩,如医学入门四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分别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诗歌体和赋体,大量运用歌赋体裁解说中医药各科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读起来也生动有趣。

扁鹊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生,在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史记》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成为第一位进入正史的医生,这突出显现了医学与历史也有着紧密关系。其实,关于中医药的知识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广泛存在于经、史、子、集各类古籍中。如《山海经》、《诗经》、《楚辞》等,分别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尚书》、《礼记》、《老子》、《庄子》、《论语》等诸子著作也记载了很多中医理论、养生方法和名医轶事等。其后历代史书中也都有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如二十六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考证历代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当时存世的图书典籍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人了解古代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医药与传统的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也有密切关系。如古代音乐在旋律和节奏上讲究“和”与“节”,这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在中医中,“和”体现在三方面: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体“和”即正常,“不和”即为病态;“和法”还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音乐中“节”的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体的运动呈现出有规律的态势。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节气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节律性,由此主张人们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

延伸阅读

辛弃疾的“药名词”

《满庭芳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

熟,地老菊花黄。

这首词中共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蓉、水银、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熟地、菊花等24个中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