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取名文化
32856400000025

第25章 巧用典故取名

典故,是指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意味深长的故事和词语。在取名时对典故善加利用,能提高名字的文化含量和审美品位。

典故是我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利用典故取名,可以极其精练的两三个字,使所要寄托的宏伟抱负、贤良品质、处世之道等丰富内容,极其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来,使人名显得高尚文雅。

中国诗文浩如烟海,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借用典故命名情况多样,主要有两类。

借典用故,强化原意。

唐代诗人孟浩然,“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吾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指纯正博大而又刚强的气质。”

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板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画风一致,耐人寻味。

宋代词人周邦彦,字美成。“邦彦”出自《诗经?郑风?羔裘》“被其之子,帮之彦兮。”邦彦,指国家的优秀人才。“美成”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唐代诗人羊士愕。“士愕”,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愕愕。”士愕,敢于直言的忠诚之士。王朝闻:“朝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示决心以拼死闻道的精神求知求真。

马三立,著名相声演员,“三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衰,此之谓不朽。”

蒋经国,“经国”出自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谢冰心,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出自唐王昌龄诗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砺锋,“砺锋”出自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纪鹏飞,“鹏飞”引用《庄子?逍遥游》“大鹏展翅飞万里”。

张弛,语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借“故”发挥,赋予新意。

梦图南,“图南”出自《庄子?逍遥游》:“大鹏由北冥起飞,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图南表示既定远大目标。

胡乔木,“乔木”出自《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是高大的树木,这里比喻人格。

刘白羽,“白羽”出自于唐代卢纶《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白羽,杆上带有白色羽毛的箭,这里指能射穿青石的利箭。

未央,“未央”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未尽,表示创作的道路正长,以此自勉。

邓散木,“散木”出自《庄子?人世间》,木匠认为“栋社树”是无用之材,称之为“散木”。借此为名,以表自谦。

刘青山,“青山”出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两类相比较,第二种更巧妙,更值得提倡。因为这类名字不仅“源”于“典”,而且“流”于“心”,经过了再创造,获得了新的表现力,反映了以之为名者的个性特征。如邓散木,典故“散木”的本义是无用之材。主人以散木为名却表现出谦逊的美德,这正是个性的自然流露。借典故之“弦”,奏心头之“音”,这正是构思的巧妙之处。

巧用典故法在现代人取名中得到了推广,不少文人采用这种方法命名。

延伸阅读

“龟”字寓意的古今异变

在古代,乌龟与龙、凤、麒麟被誉为“四灵”,属吉祥动物,常被用作人名。

唐代贞观年间嗣楚王叫李灵龟,唐玄宗时期有位歌唱家叫李龟年,诗圣杜甫还为他写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诗。白居易有个侄儿小名“阿龟”,很得白居易疼爱,他在《弄龟罗》中写道:“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可是,现代人认为,名字若与龟一沾上边就会带来晦气。这种心理转变,反映出乌龟在民间风俗传承流变中,不同时代的地位与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取名用字与民间风俗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