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名字只有几字,较之写大块文章,取名看似简单得多。其实,取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取名有个“词”的使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名甚至更为复杂,它不仅要注意合乎汉语言规范,还有诸多文化习俗上的用词禁忌。
避讳伟人、名人
崇敬伟人、仰慕先贤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先贤的行为作榜样,学习他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行为,以之为楷模,在创业上有法,治学上有为,能终成大器。
但这与用伟人、先贤之名取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首先以他们的名字取名,未免缺少创造力,不符合伟人与先贤的教诲。而且从命理学来说,伟人的名字也未必适合你。
换言之,取名时“追随”伟人和先贤,企望以名人名字为模本为自己和他人取名,这种仰慕之情与客观效果并无必然和直接的因果联系。
例如,取名李白,未必就能写得一手千古文章;名为戴尧,也可能只是平民一个。
许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盲从和追求时尚、偶像崇拜的心理驱使下对自己现有的名字提出疑问,甚至在与别人相比时感到自己的名字俗气、低人一等,或者认为父母起的名字不合时宜,该“退休”了。面对新生活、新事业,他们渴望有个合潮流的新的名字,于是便沿袭明星名人,追求“时髦”和所谓的“个性解放”,这同样是取名的大忌,容易弄巧成拙。这种社会现象值得家长深思。
因此,要尽量克服盲从心理,倡导一种理性的能展示个人特色、时代内涵和审美情趣的取名新思维。如果我们永远追随他人,以用其名为“美”,更多的可能是永远都走不出他们的影子。就现代人而言,一般不应和伟人、名人的名字重名,如果崇敬某伟人或名人,可以用伟人、名人中的一个字取名。例如:张敬东,表示对毛泽东本人的崇敬与怀念。
忌用“赚人便宜”的词
取名何以会“赚人便宜”? 在一部分人的心中,认为把名字和辈份、称谓连起来有好处,如“公”、“翁”、“侯”、“叔”等称呼,可以赚人敬重。这岂非“赚人便宜”?但显而易见,别人称呼这类名字时就会感觉比对方低了一级,矮了一截,感觉很不舒服。
很明显,某某叫庞德公或陈大仁(人)等,别人称呼他,他就答应,于是一呼一应中,他便赚了别人的便宜。如果这个人恰是他的上司,那么他的上司对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将有可能影响他的事业,因为这于正常交往不利;如果这个人恰是他的长辈,那这一呼来叫去更是没大没小,让长辈心里很不舒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取名方式,违背了社会上一些人的心理,因而应回避这些与尊长和官衔、职称及尊称有关的词语,诸如祖、姑、师、叔、科长、专家等。有些词虽不直接,但读起来易谐音形成此类呼语,如传正委(政委),司勃勃(伯伯)等。
取名也如其他事物一样,随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改变着,古代有一部分用以美化男子的字词如“甫”、“公”、“父”等,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已逐渐被人们在取名时所淘汰。
延伸阅读
“国讳”
在封建制度下,“父为子纲”,人们要“尊祖敬宗”;“君为臣纲”,人们要奉君王为至尊,不但直呼君王的名字是大逆不道,名字中与君王的名字有同音,后果也会很严重,所以,古人非常注意避免这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个秀才原名李其章,他进京赶考时,有人发现他名字的“章”与皇帝的“璋”同音,劝他改掉。他为避讳,为自己改名“其文”,以避免“辱君”的罪名。
清代的雍正、乾隆时,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祸及九族。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