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国共最后一次谈判在北平举行,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首席代表曾与毛泽东进行了谈判。
岂料,解放之后,毛泽东和张治中在一些问题上也发生过小小的争执。
是年6月,政协筹备会在北平邀各界人士座谈,商讨国名,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这时,在座的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共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建议大家采纳。一直沿用至今。
8月,国旗图案的筛选工作接近尾声,专家们选出了几幅,由毛泽东主持与各界人土做最后定选。一天,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张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我同意一颗尾一条黄河的图案,你觉得如何?”毛泽东说。“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张治中有些激动了。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横;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
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见,他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嘛?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
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后来就以比较一致的意见通过了五星红旗为国旗。
张治中说服毛泽东,用的都是概念辩析的方式(即正名法)。“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名不妥,就在于“共和”中已包含了民主之意,“民主”一词便是重复多余,建议删除,得到认可。另一幅国旗图案中横杠制作者赋予的意义是代表黄河,张治中则认为杠子不能代表河流,反而是一种分裂的标志,进而从传统观念分析,得出杠子是金箍棒的结论。金箍棒的意义恐怕不那么圣洁,作为国旗中的图案恐怕不妥,因此,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由此可见,运用概念辩析的方式直言说理,可以收到入木三分一语中的功效。
谏言直陈,黄炎培与“志愿军”
黄炎培是毛泽东在延安时交的诤友,两人曾多次切磋如何避免“历代兴亡周期率”的治国之道。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凡遇大事,直言相陈,毛泽东也总是虚心纳谏。抗美援朝前夕,我国打算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朝鲜。毛泽东说:“民主人士阅历多,可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黄炎培直言不讳道:“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打不好。我们叫‘支援军’是不是师出无名?‘支援军’那是派出去的,谁派出去的?国家吗?我们是不是跟美国宣战?”
毛泽东听后很赞赏黄炎培的意见,就把“支援军”改为“志愿军”,表明是中国人民志愿帮助朝鲜人民的,这样就避免了名义上同美国宣战的嫌疑。
黄炎培先生认为“支援军”这个名词不妥,是用概念辩析的方式来论证的。概念辩析可分为揭示外延和确定内涵两种方式(当然可以结合在一起用)。支援军的关键内涵在于“支援”,涉及到由谁派出去的问题,如果是中国派出去的,就意味着同美国宣战,因此,称“支援军”是不妥贴的。毛泽东也认为言之有理,便改用“志愿军”的名义,避免引起国际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