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貌的语言艺术
32858600000074

第74章 巧妙调解他人纠纷

人们在实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就非常需要有一个人在旁调解。

调解他人纠纷,实在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就很有可能在你的身边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此,在调解他人纠纷时,一定要讲究技巧,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调解他人纠纷时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即你与他们双方之间的关系,摆正了这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调解他人纠纷。

全国刚解放时,废除资本家的一些陋习时颇费了些力气。

一天,陈毅市长到一家纺织厂里,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不?”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品了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买机器,我要拜你为师。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经理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

“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钉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了!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依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经理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

其次,如果双方的意见分歧比较大,也可以采取寻找第三者,转移双方的视线,将感情移到他物上,取得共鸣后,原来的矛盾将不解自开。

冯玉祥被阎锡山以商谈合作为由欹禁起来,西北军将领们天天开会商讨对策,对阎锡山骂不绝口。鹿钟麟甚至秘密地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攻入山西,营救冯玉祥,把阎锡山彻底解决掉。

虽然冯玉祥一再通过秘密信使,叫西北军必须坚持反蒋,但鹿钟麟认为不救出总司令,反蒋只是一句空话。

“我再也不能待下去了!”鹿钟麟激愤地对其他将领说,“我们杀人山西去,管他三七二十一!”

以什么名义向阎锡山宣战呢?

鹿钟麟列举了向山西动武的三大理由:一、连年内战,阎锡山是个祸首;二、西北军必须以西北为根据地,如果不除掉阎锡山,不把山西拿到手,西北军就永远会受威胁,如果西北军占有了山西,则进可攻,退可守;三、西北军决不能看着自己的总司令被软禁而无动于衷,要救冯玉祥,就必须和阎锡山兵戎相见。

西北军能打得过晋军吗?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妈的,老子找老蒋去。”鹿钟麟nq道。

西北军的代表秘密人京,向蒋介石表示,西北军愿意和中央通力合作,把阎锡山驱逐出山西。蒋介石何等狡诈!他一面催山西阎锡山快就地杀了冯玉祥,一面却对西北军代表说,如果西北军真有这个决心,中央一定全力支持。尽管当时蒋介石的代表正在太原和阎锡山秘密谈判。

石友三的队伍开始从平汉线向石家庄方向移动了,阎、冯之间的一场恶战即将爆发。但由于保密不周,阎锡山已经得到了情报。他问冯玉祥:“你究竟卖的是什么假药?还说和我合作,再谈下去,西北军就占了太原。”

冯玉祥大惊失色,连忙申辩:“这件事我完全不知道。”

阎锡山笑着说:“那大概是你的部下自作主张了。难道他们一向喜欢自作主张吗?”

冯玉祥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竟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几天,”阎锡山慢腾腾地说,“南京的代表天天坐在我的办公室里不走,叫我就地把你给解决了。我没答应他们。为什么?不就看在咱兄弟的情分上吗?蒋介石可以不讲交情,可咱们不能不讲啊,你说是吧?”

冯玉祥“呼”地一声站起来,拧着脖子高声说:“我当然是和阎先生合作到底,反蒋到底!现在事态紧急,请阎先生相信我,放我回去,我去说服他们。如果阎先生不相信我,就当是我叫他们打山西的吧。但我冯玉祥绝不是这种背信弃义之人!”

阎锡山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抱住冯玉祥,两人竟跪在地上放声痛哭。

冯、阎二人当场歃血为盟,结为兄弟。阎锡山给了冯玉祥一批子弹和20万现款,连夜派车把冯玉祥送到风陵渡。

再次,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争执点,指出争执各方所持观点的合理性,调和和解除争执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执不休时,造成僵持局面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观点本身,而是彼此的争胜情绪和较劲心理。事实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本身常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角度的转移,不同乃至对立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可以抓住这一点,帮助争执双方灵活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彼此观点的相对性和兼容性,进而停止无谓的争执。

清末陈树屏非常机智,是个:快才,善于用几句话解开人们的纠纷,人称他“片语解纷”。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县的时候,清朝著名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合得来。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等人。座客里有个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就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不肯丢自己面子。陈树屏知道他们明明是借题发挥,是狗扯羊皮,说不清楚的。他心里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使宴会煞风景,扫了众人兴,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恭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水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水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水而言。两位大人都没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二人本来都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于是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不了了之,停止了“争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解他人纠纷时一定要顾及双方的面子问题。双方发生纠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起作用,因此,在调解双方矛盾时,一定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双方的面子,让双方都觉得调解是好的,是值得人们尊敬和赞赏的,不存在伤及自尊之事。

被世人誉为“音乐之父”的海顿,其生活向来靠担任埃斯台哈奇公爵府邸乐队队长所得薪俸来维持。他在公爵府邸领着一个由30名乐手组成的乐队,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不料有一天,公爵突然决定遣散这30名乐手。消息传出,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海顿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打动公爵收回成命,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了一首《告别曲》,准备在遣散会上作一次告别演出。

演出时,乐队一开始以欢快明朗的大调曲,奏出优美、轻松、诙谐的旋律,接着便从明快到黯淡,悲怨的情绪逐渐蔓延。这时,一名提琴手吹灭了谱台边的蜡烛,放下提琴,向公爵点头告别后即悄然离去,接着又一个乐手以同样的动作离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相继离去,最后大厅里仅剩一只蜡烛,闪着烛光。海顿独自一人面对公爵深深鞠了一躬,慢慢退出。此刻,公爵忍不住莫名其妙地叫了起来:“海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顿平静地回答:“公爵阁下,这是乐队同仁在同您告别啊!”公爵醒悟了,他说:“让我再考虑考虑吧!”就这样,30名乐手被留了下来。

瞧,海顿处理问题的手段是多么高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十分微妙的,要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要学会“和稀泥”,当个“泥水匠”,也是要下大力气的。一句话,调解他人纠纷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将要发生的,可能是比这更大的矛盾,并且是冲着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