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
――(法国)居里夫人
【经典事例】
一天,9岁的周宇和爸爸一起到餐厅吃午餐。吃完午餐后,周宇和爸爸一起去公园散步,爸爸为周宇买水果的时候突然发现餐厅结账的服务员似乎把账算错了。
爸爸和周宇重新计算了一下,发现足足多了50块钱。爸爸说:“我们回去把钱还给那个阿姨吧。”周宇迟疑了一下,他犹豫着说:“爸爸,可不可以用多找的钱帮我买我一直喜欢的那个卡通书包?”爸爸说:“周宇,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等于多拿了别人的钱。”周宇想想,也觉得爸爸的做法是对的,说:“好吧。”
周宇和爸爸返回餐厅,把钱还给了结账的服务员。服务员对他们父子说,她差点赔上一天的工资了。餐厅经理得知了这件事情,特别送给这对父子一张就餐优惠券。
周宇和爸爸走出餐厅那一刻,感觉真是好极了。
“周宇,你觉得如何?”爸爸问,“我们把钱还回去高不高兴?”
“嗯,我现在觉得非常开心。”周宇高兴地说,“我觉得做这事的感觉很好,即使没有得到优惠券也无所谓。”
【智慧点拨】
正直指的是人的言行举止朴实而真挚。究竟是应该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正直的人还是一个圆滑的人呢?古人早已替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不仅仅是圣人,就连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正直教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他既重视孩子学习知识,更帮助孩子修德、正心。因为在他看来“德”既可补体,又可以补智。朱元璋曾在训诫太子时说:“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见于外,故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皆避之。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集拢于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必治,否则必败。”
这段话的大意是,古代君子高尚的品格充盈于内心,并表现在外部行动上,所以见识高明,做的正直之事多了,那些有违道德的邪恶行为就会远远地避开。而高尚正直的品格又会把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吸引到你的身边。所以,只要能增进道德,开拓业绩,那么就可以治理天下,否则就必定会失败。
在《论语》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为正直,所以在世间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世上生存,但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过灾难罢了。在孔子看来,正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实际上,决定孩子人生航程方向的便是孩子的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把正直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父母最为明智的选择。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行为规范教育,如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等,这些其实是表象的行为规范,很容易做到,但是老师检查不到或要求不到的行为,还需要孩子用道德来规范。
【参考建议】
对孩子施以正直教育,就如同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上种下美好的种子,教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让孩子看到社会好的一面,有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让孩子学做一个正直的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父母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让孩子学着正直做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孩子身边最亲近的父母能够深刻体会到“正直”的价值,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进行引导,孩子自然就会慢慢模仿,并逐渐具备正直的品性。
父母在孩子面前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时,一定要正直而谨慎,因为这是孩子学习的途径之一。如果孩子在德育教科书中学过“正直”这个概念,而实际生活中却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他们会认为课本里讲的道德和规则只有在考试的时候用得上,从而会形成理论和现实相脱离的双重人格。
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出正直的示范,孩子便可以在现实中印证在课本上学来的“正直”这个概念,并努力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2.给孩子灌输正面的道德情感。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父母需要给孩子灌输一些正面的道德情感,如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公正坦率等。正面的道德观念通过父母传输给孩子,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还可以给孩子一把道德的标尺,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3.不要误导孩子的思想观念。
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父母却会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傻?拾到的钱就是自己的,还要还给他?”“你太老实了,不会偷懒吗?为了学校打扫卫生把自己搞得满身是土……”“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躲远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父母对孩子施以这样的错误教育,就是在给孩子灌输自私自利的思想,这反而会害了孩子。当然,一个正直的孩子也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金玉良言】
中国古代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就是要修养自己要正心诚意、表里如一,这就是正直。让孩子学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孩子做人的根本,道德的底线。一个正直感很强的孩子会主动的区分自己想要做的还别人要求的,他会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并且精力充沛,思想意识也总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这对孩子的做人、处世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