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32869100000069

第69章 饭前便后要洗手

菌从手来,病从口入。

――(中国)俗语

【经典事例】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影响非常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病源主要是被感染的病人,而这种病毒一种途径是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把病毒散播在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在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最容易被感染;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杯具、干毛巾等,而这些物品通过手接触最多,所以要勤洗手。

甲型H1N1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稍不注意很容易被感染上病毒,而孩子最容易受到感染,因为孩子们喜欢互相追逐打闹、在地上滚爬,如果孩子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会很容易感染细菌或病毒。此外,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在家也都处于高密度环境,容易吸入有病毒的空气,感染流感病毒。

因此专家建议,父母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一定要记得洗手,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感染,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智慧点拨】

饭前便后洗手,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孩子的双手接触过的地方有干净的也有不干净的,而后他会毫无顾忌地用脏兮兮的手去拿东西吃,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要督促孩子勤洗手,防治病菌的侵袭。

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到处散布着细菌和病毒,如公交车的把手、门的扶手、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设施通常是最严重的污染源。尤其是公共厕所门的把手,每天都有很多人抓过,不能保证每个握过厕所门把手的人都洗过手,也许他手上就携带一些细菌和传染性病毒。如果我们便后不洗手,手上就很可能会感染上病菌。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用手做很多事,用手劳动,用手吃饭。科学调查表明,一只没有洗过的手上沾有的细菌大概有4万-40万个,一个指甲缝中可藏有的细菌达38亿个。有些人喜欢抠鼻子、揉眼睛,这样可能会造成鼻子、眼睛粘膜的破损,还会将呼吸道中的病菌、手上的病菌带入体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病从口入”。

以前美国人由于环境等原因不喜欢洗手,所以美国生物学会赞助一项“清洁双手运动”,教育人们洗手的重要性,提倡勤洗手,以防止伤风、腹泻和其他的传染病的蔓延。美国政府还特地建议国民要经常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并且洗手的时间每次不少于20秒,以免手上的脏东西污染食物或造成食物中毒。

有的人不讲究卫生,很少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固执地坚持“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其实,这些观点是不科学的,如很多人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就是与他们不勤洗手有密切关系。

因为人的手经常会接触一些被感染的物品,把手弄脏。如果饭前不洗手,就可能会把那些看不见的细菌带入口中,吃到肚子里;而便后手上可能会有残留物和病菌,所以父母坚持让孩子饭前、便后勤洗手,勤剪指甲,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建议】

儒家经典《弟子规》说:“便溺回,辄净手。”可见,我国自古就有上完厕所马上洗手的习惯,而在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的今天,各种传染病频频出现,父母更应该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1.让孩子知道勤洗手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知道要洗手,但是当他看不到明显的污垢时,就不会去洗手。可是有些细菌是看不见的,父母可以借用放大镜让孩子看看手上的那些细菌,不洗手就会把那些细菌吃进肚子里,可能会引起孩子肚子疼。此外,比较严重的甲型H1N1传染的这么快也是跟不勤洗手有很大关系。

2.父母督促孩子认真洗手。

父母总要求“饭前便后要洗手”,但是孩子当父母在旁边的时候会去认真洗手,不在时就敷衍了事,要么不洗手,要么就是胡乱擦一下,然后直接拿起东西就吃。孩子不懂事,也认识不到洗手的重要性,所以父母要严格要求孩子:不洗手不让孩子吃东西,手洗不干净就不可以吃饭。每次对孩子在洗手的问题上要坚持执行,逐渐让他养成认真洗手的习惯。

3.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饭前便后洗手不是用水冲冲就可以,而是要注意: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不可以同时几个人用同一盆水;要用流动的水冲洗,将手腕、手掌和手指充分浸湿后,再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手上涂抹均匀,反复揉搓,等泡沫丰富后用水冲洗,最后用干毛巾擦手。

4.激发孩子洗手的兴趣。

孩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光靠父母的强制性就可以的,而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做,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对的效果,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手比赛,看谁洗得更干净,当孩子手洗得很干净时,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

【金玉良言】

饭前便后洗手是一种不能有任何异议的良好习惯。如果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孩子由于认识不到洗手的重要性,经常为了敷衍父母,马虎了事,所以父母要正确引导,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