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被绑架、诈骗、侵害而造成的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在国外,类似的意外伤害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于放手,忽视了危险造成的。在国内却恰恰相反,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事事代劳,使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分析能力,于是很容易上当受骗。
――(中国)丁宗一
【经典事例】
暑假期间,曾对一组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主题是:孩子的安全防范知有多少?调查者先后访问5个10岁左右单独在家的孩子,其中4个都轻易打开了门,只有一个叫吴畏的女孩安全防范意识极高,任凭调查者以收水费、推销员、邻居3种身份都没能走进她家的大门。暗访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次,调查者以收水费的名义敲吴畏家的门,无畏回答:“我爸爸不在家,我没有钱,您下次再来吧!”调查者又表示不收钱,只是看一下字数时,无畏干脆回答:“没有钥匙,开不了门。”
第二次,调查者推销员的身份上门派送春节礼品。这一次,无畏没能抵挡住诱惑,打开了单元门,隔着防盗门询问细节。当调查者表示需要先填写表格再领取礼品时,无畏提高了警惕,拒绝了这一请求。
第三次,调查者以邻居的身份敲门,无畏仍然隔着单元门和对方谈话,在仔细询问对方的姓名和来意后,向对方说:“我爸爸不在家,我会告诉他您来过,您晚上再来吧!”
就这样,调查者始终没能走进无畏的家门,当问到无畏不开门的原因时,她说这些应对措施都是爸爸教的,爸爸曾告诉她:坚守住一条原则,只要不认识的人就不能开门。
【智慧点拨】
案例中的吴畏能禁得住礼品的诱惑,也能守住最低的防线――坚决不能开门。相信她的自我保护能力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培养自己孩子的目标。
年幼的孩子大都天真活泼,缺少行为判断能力,一些坏人往往利用孩子戒备心理不足、容易哄骗等特点,骗取他的信任,然后实施抢劫,或拐诱等行为,很难想象事后会发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因此,父母要提高孩子的警惕性,告诉孩子“世界上有很多好人,但也有那么很少的几个坏人喜欢骗取孩子的同情心”,进而加强他的心理防范意识,并相应的教给他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总之,父母不要试图把孩子封闭在“安全箱”里,只重视文化知识和艺术特长的培养,更要重视其生存能力的训练。当然,父母也要给孩子传达一个思想,保护自己比考高分更重要。
【参考建议】
如今,幼儿园里流行这样一首关于自我保护的童谣:“妈妈不在我看家,门外有人把话搭,我从门锁悄悄看,从来没有见过他,不是家人不说话。”正如童谣里唱的,孩子可以以沉默应对陌生人的来访,但也要坚守住一条原则,不能轻易给陌生人开门。
1.教孩子应对陌生人敲门的措施。
父母应该让孩子具备独自在家的能力。当他独自在家时,父母要嘱咐孩子关好门窗、锁好房门,防止盗贼潜入。当有人敲门时,一定要让孩子问清来意,不轻易给陌生人开门。同时,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各种常见的骗术形式,遇事多思考,掌握必要的安全意识。
此外,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与陌生人打交道。当只有他一个人在家,父母要告诉他不管对方以任何理由敲门都不能轻易相信,可以给父母打电话确认或者让对方给爸爸或妈妈打电话。当比较可疑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及时拨打110报警,或者向窗外大声呼救。当然,当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不能马上开门,问清楚是谁之后,要通知父母,让父母来应对。
2.和孩子做情景练习。
除了给孩子灌输一些安全理论知识外,父母要加强孩子的实践。也就是说,平时父母可以请一些邻居或朋友,和孩子进行这方面练习,让孩子知道,如何应对陌生人的敲门,以免孩子真遇到这种情景时,不知如何应对。
泉泉3岁,最近家里经常上演“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的游戏。爸爸扮演陌生人站在门外,不时地露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然后泉泉在里面站在椅子上,透过猫眼观察,接着爸爸敲门,发出奇怪的声音问:“里面有没有人呢?快开门,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泉泉趴在门上一声不吭,但是满脸兴奋的神情。爸爸接着说:“我带来了薯片、水果,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泉泉仍然不出声……
父母的这种训练法能够加深孩子的印象,当面对陌生人来访时,孩子能够灵活应对。当然,父母最好把情景考虑全面,如用食物诱惑孩子,假扮朋友、收电费、煤气费、推销员等角色。
3.提高孩子对女性的戒备心理。
通过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对女性的戒备心理要差一些。所以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无论来者是男还是女,都不要轻易开门。尽管有时孩子的自我防护能力比较强了,父母的安全提示还是应该不厌其烦地挂在嘴边。而且,要让孩子学会运用报警电话,以防不测。
4.教孩子应对陌生人的方法。
除了不让孩子轻易给陌生人开门外,父母还应该告诉他在其他场合防范陌生人。无论陌生人以任何理由为借口,都不能随便搭乘他的车,也不能随便和他走,更不能随便和陌生人透露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出行计划等。
【金玉良言】
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要从幼儿期开始,但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即使受过自我保护教育,也还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所以,父母千万不能让年龄较小或独立意识比较差的孩子独自在家“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