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智力开发全书
32889600000012

第12章 7 语言智能与情商开发

现代社会有谁能离开语言交流呢?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畅谈感受、争取协作、宣泄情绪,也可以说,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人,总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所需所求,并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而这些,也正是一个高情商的人必备的品质。所以说,语言智能和情商,二者之间是有关联性的,而且语言智能与情商开发,二者相得益彰。

0~1岁宝宝,语言开发的铺垫期

宝宝从出生后的第一次啼哭起,就开始了语言发展的历程。“哭”是宝宝将来出声说话的基础,因为它让宝宝在“哭”中协调了呼吸与发声;“吃”将成为宝宝“发音咬字”的动力,因为它通过运动,锻炼了宝宝口腔和咽喉肌肉的发展;“看、听、摸、闻、尝”将成为宝宝认知的基石,因为它让宝宝探知了外在的世界;而父母与宝宝的“玩、抢、拉、给”游戏,则促进了宝宝的语言发展,又建立了亲情之间行为的沟通。这些“发声、口腔动作、感官知觉、互动”能力的建立,是婴儿期最主要的语言发展铺垫。因此,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初期语言的开发。

语言开发二三事

在开发婴儿语言的过程中,妈妈的语言一定要随着角色的转换而进行改变,比如一个“嗯”字,妈妈可用“抑扬幅度大、速度缓慢、声调较高、多次重复”等方式对婴儿说话。一般情况下,对成人说“嗯”字,时间为1秒钟,声调高度的范围是在160Hz~280Hz;而对婴儿说“嗯”字,时间为2秒钟,声调的高度范围则是在160Hz~450Hz。

宝宝观察

专家总结出宝宝在语言发展期常有的一些特征,以引导爸爸妈妈来观察宝宝的语言发展:

(1)在咿哑学语的时候,宝宝喜欢爸爸、妈妈与自己说话,或用相似的声音与宝宝相互呼应。

(2)当宝宝发出“妈妈”这个声音时,妈妈如果给予积极的奖励,如亲吻和拥抱宝宝等,宝宝就会常常重复“妈妈”这个声音。

(3)当宝宝又会叫“爸爸”时,爸爸如果及时、积极地回应,并亲吻宝宝,对宝宝微笑,会加深宝宝对“爸爸”一词的印象。

(4)宝宝对外界的声音,除了聆听以外,还会用其他感官进行学习,如,宝宝还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学习,来加强语言的发展。

专家方案

●专家针对宝宝的发育,发现满周岁后是宝宝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给出以下方案,来引导和帮助妈妈开发宝宝的语言智力:

(1)妈妈要有意识地训练宝宝说完整话。如,给宝宝糖块或饼干时说:“给你一个,给姐姐一个”,然后说:“你一个,她一个”,反复而耐心地训练,让宝宝在接触数的同时体会数的概念。

(2)让宝宝主动叫“爸爸”、“妈妈”,并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亲近人的称呼。如,妈妈或爸爸可以用镜子来让宝宝猜镜中的人是谁,还可以拿着相片问宝宝:“这是谁?”让宝宝回答。

(3)妈妈或爸爸要鼓励宝宝说话。如,在生活中教宝宝说“谢谢”、“再见”、“对不起”等用语;同时也要让宝宝做一些判断,根据情况判断“是”、“不是”或“要”、“不要”等。

(4)通过玩具来训练宝宝的思考能力和空间概念。妈妈或爸爸可准备一些宝宝熟悉的玩具或其他实物,如,娃娃、球、飞机、小板凳、小勺子等,大人可以告诉他实物的名称,然后再让宝宝说出来;还可以与宝宝玩捉迷藏游戏,妈妈把玩具藏起来,让宝宝找。

(5)让宝宝学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叫、狗叫、猫叫、流水的声音等等,来促进语言的开发。

知识导读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一种潜遗传能力,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宝宝从出生就开始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出生10天左右,当家人呼唤他或者与他打招呼时,宝宝通常会做出嘴唇、眼睛、鼻翼的动作来作为对家人所说的话的性能反应;当家人用悠长的声调与宝宝打招呼,并伴有点头动作时,宝宝也常会出现点头的动作来表示对语言的反应,这些动作都显示出刚出生的宝宝对语言的感知性。

能力培养TIPS:用游戏开发0~1岁宝宝的语言能力

●在对1岁的宝宝进行语言智力开发时,妈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游戏来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

[“悄悄话”游戏]妈妈或爸爸可以先用正常的语气与神态跟宝宝说出要做的事情,比如“我们一起出去玩了!”然后又装作很神秘的样子,对着宝宝的耳朵悄悄地说:“宝宝,我们一起出去玩了!”爸爸、妈妈也可以根据当时情况以及宝宝的兴趣点,来随意调整游戏规则。

[“传声筒”游戏]爸爸悄悄地对着宝宝说一句话,然后让宝宝再悄悄地告诉妈妈,妈妈再悄悄地把宝宝传的话转告爸爸。这时,爸爸可以根据妈妈传的话,来判定宝宝的传话能力。如果出现错误,可以继续传原来那句话;如果正确,要表扬宝宝一番,并且可以转换话题。

[“打电话”游戏]爸爸或者妈妈假装与宝宝打电话,可以问宝宝一些身边的事情,让宝宝来回答。如“宝宝,你妈妈现在做什么呢?”、“你帮爸爸看一看电视关掉了吗?”,等等。

2~3岁宝宝,语言开发的重要阶段

在对2~3岁的宝宝进行语言开发时,要把握好这个年龄段宝宝“爱学、爱动、缺少耐性”的性格特征,因此,妈妈要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宝宝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要先培养宝宝“会说”,从而引发宝宝“想说”,全面地开发这个年龄段宝宝特有的语言潜力。

语言开发二三事

妈妈可以在有主题的游戏中,有目的地让宝宝学习语言,来加强宝宝在交往中的语言训练。同时,妈妈要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使宝宝“能说”;围绕开发语言的主题活动,引导宝宝“会说”;以宝宝的兴趣为载体,诱发宝宝“想说”。这种把宝宝的语言开发巧妙地融入游戏中的语言教学方式,能让宝宝在没烦恼、没压力、没负担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会语言,提高了宝宝语言的发展能力。

宝宝观察

●专家根据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2~3岁宝宝语言的特征,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岁的宝宝,只能讲200个词左右。

(2)3岁的宝宝,能讲900个词左右。

(3)2~3岁宝宝的听力比婴儿时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一般情况下,能完整地讲一些故事。

(4)3岁宝宝,讲话时已能够使用主语、动词、形容词、连词等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5)3岁宝宝大多数发音不标准,据统计只有10%左右的宝宝发音比较标准。

专家方案

●专家针对2~3岁宝宝的发育情况,给出以下方案,来引导和帮助妈妈开发宝宝的语言智能:

(1)宝宝周岁后到2岁左右,这一阶段被称为涂鸦期。涂鸦对宝宝语言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因为鲜活的画面可以刺激宝宝语言的表达,特别是对那些说话能力差或语言发展迟缓的婴儿更是如此。因此,妈妈一定要让宝宝在这个时期多涂鸦。

(2)当宝宝兴致勃勃地涂鸦时,他小小的脑瓜中一定有些自己的想法,如果宝宝边画边叫,一定是思维极为兴奋,正在积极活动,要急于表达出来。此时,爸爸、妈妈要用语言鼓励他,假装能理解宝宝画中的含义,高高兴兴地同他讲话,慢慢地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

(3)在宝宝画好一张画时,爸爸或妈妈要帮宝宝养成仔细看看讲讲得好习惯,这对开发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今后的阅读能力有直接的好处。

(4)在宝宝学说话的时期,周围的人与宝宝讲话时不要故意夹杂孩子式的话语,如“睡觉觉,吃肉肉”等,也不要让宝宝学说这种话,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发音。

(5)3岁是语言发展的过渡期,如果在此期间宝宝发音不标准,妈妈要反复教正确的发音,来耐心地纠正错误。如舌根音、舌尖音最容易出现错误,妈妈可以通过儿歌或绕口令来纠正宝宝的发音。

(6)刚开始学说话的宝宝语病多,爸爸、妈妈不能笑话或训斥宝宝,这样会使宝宝产生胆怯心理,使其在人前不愿讲话,以至于影响宝宝性格、智力的发展。因此,父母要鼓励宝宝多说话,并给宝宝创造说话的机会,发现语病及时纠正;当宝宝在表述一件事情时,要帮助宝宝慢慢把话说完,不要急着代替宝宝说话。

(7)和宝宝说话时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手段,语言要简洁明了,且感情色彩丰富,能引起宝宝的注意,从而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

(8)妈妈、爸爸在与宝宝讲话时,应通过控制语境,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控宝宝的言语发声。如,当宝宝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时,大人因为正忙常会说“去玩玩具”,所以宝宝也老是吵着要买玩具。这样既会影响宝宝与父母的感情,也不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提高。

(9)有些父母常对宝宝说“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以为这样可以使宝宝更有道德感,更乖巧。其实这样容易使宝宝与人、与事都缺少沟通、应变能力,变得“自闭”。因此,父母要让宝宝适当地参与大人的生活,让宝宝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来促进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也影响宝宝性格的形成。

知识导读

妈妈要持着平等、亲切的态度与宝宝进行对话,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来刺激宝宝的本源性区域,催生宝宝说的愿望。如,妈妈在与宝宝进行对话时,一定要蹲下来与宝宝进行交谈,让宝宝感觉到自己与妈妈的地位平等;在进餐时,妈妈提出:“我喜欢吃XXX,宝宝最喜欢吃什么呀?”宝宝可以说喜欢吃什么,也可以说不喜欢吃什么,但无论说什么,妈妈都不要加以阻止,而应在事后加以引导;妈妈还可以问宝宝今天三餐要吃什么?吃后要宝宝说一下味道怎样等等,这样在交谈中可建立深厚的母子情感,使宝宝无拘无束,有话特别乐意对妈妈说,从而发掘出宝宝语言的潜能,调动起宝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能力培养TIPS:开发2~3岁宝宝的语言智力

●在对2~3岁的宝宝进行语言智能开发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温馨、精致的环境,让宝宝在家的温暖中,诱发语言的表达。爸爸、妈妈最好能把宝宝的房间装饰得得体一些,让墙面的色彩变得柔和一些、环境的布置雅致一些,能让宝宝感受到安静的氛围。绿色的植物、精致的墙上小壁画、丰富多彩的玩具等,可处处吸引着宝宝的眼球,能使宝宝心情愉悦,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表达的欲望。

(2)通过儿歌、童谣来锻炼宝宝的发音。爸爸、妈妈要根据宝宝的语言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小儿歌、童谣来锻炼宝宝的发音。如24~30个月的宝宝,可选用“红苹果甜甜,黄香蕉弯弯”等有叠词的儿歌让宝宝练习;30~36个月的宝宝,就可以用一些童谣、手指游戏儿歌练习说短句了。

(3)通过礼貌用语来锻炼宝宝的发音。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对不起”、“不好意思”等,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开发语言。

4~6岁宝宝,语言发展的飞跃期

4~6岁的宝宝已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时,爸爸、妈妈要想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一定要从深度上加以挖掘,如借助看电视、听广播、做游戏、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讨论等,来对宝宝进行语言的开发,从而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

语言开发二三事

爸爸、妈妈要善于运用富于启发性的谈话方式,来与宝宝沟通。如妈妈问:“那是什么?”宝宝答:“那是小狗。”问:“小狗在做什么?”答:“小狗在吃东西。”问:“吃东西做什么?”答:“吃东西才会长大。”问:“妈妈想要宝宝长大怎么办啊?”答:“……”通过这样的对话来引出妈妈想对宝宝说的话:“宝宝以后不要挑食”等。因此,父母在与宝宝谈话时,一定要讲究方式,在轻松的氛围里,让宝宝既锻炼了语言,又接受了好的建议,同时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宝宝观察

●专家根据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4~6岁宝宝语言的特征,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4岁宝宝的词汇量可达到1600个左右。

(2)4岁宝宝能和别人随意交谈,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听得懂归纳性的话,在语言质量上大为提高。

(3)5岁宝宝一般已掌握了大量丰富的词汇,能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语言要求,乐于谈论。偶尔会出现一些口吃现象,家长要及时纠正。

(4)5岁宝宝经常模仿大人的语气讲话,也乐于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简单的角色。

(5)6岁宝宝在做事与说话风格上常常模仿大人,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评判一些事物。

专家方案

●专家针对4~6岁宝宝的发育情况,给出以下方案,来引导和帮助妈妈开发宝宝的语言智力:

(1)当宝宝开始要对妈妈或爸爸讲话时,父母要尽可能专注地听宝宝讲话,并适当地评价,让宝宝有信心继续讲下去。

(2)妈妈或爸爸要开始对宝宝说话时,一定要确定你已引起了宝宝的注意,这样可让宝宝更好地了解你的讲话内容。

(3)鼓励并赞美宝宝所说的话,对其言语中的一些关键点,要采用询问的方式进行问答,表现出对宝宝话语中字、词、句的了解。

(4)爸爸或妈妈在与宝宝进行对话时,说完之后要停顿一下,给宝宝可以继续这个话题的机会。

(5)经常和宝宝谈论一些空间关系的事物,以便引出“中间、最后、左右”等方位名词;并谈论一些对比的东西或者事物,以便引出“上下、大小、高低、开关”等形容词,来加强宝宝语言的丰富性。

(6)在与宝宝进行“猜物游戏”时,多采用描述事物的特征,以及运用提示的形式来让宝宝猜测。如,“一个冰冰的,甜甜的、很好吃,宝宝最喜欢吃草莓口味的东西,它是什么呢?(冰淇淋)”、“我们吃饭时常用什么盛饭呢?(碗或盘子)”、“宝宝过生日时,要用什么点燃蜡烛呢?(火柴或打火机)”等。

(7)在进行语言开发时,还可以把东西进行分类说明和形式化,如让宝宝对“鞋子、上衣、裤子、苹果、梨、桃、香蕉进行分类,一共可分为几类呢?”

(8)鼓励宝宝给予大人指示,如在做手工时,宝宝可通过口头表达,把自己的指令表述出来,指令大人来协助自己完成自己的创意。

(9)妈妈或爸爸同宝宝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时,可以交换角色来进行相互的攀谈、询问与呵斥。

(10)当带着宝宝去商店买东西时,一定要与宝宝一起讨论买什么、买多少,并讨论所买物品的大小、形状、以及重量等,尽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合理一定要采纳,如果不合理,一定要告诉其不合理的原因。

(11)让宝宝有挑战生活的心理,鼓励宝宝说出心中的不满,并认真分析,帮宝宝解开不满之谜。

(12)一家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与宝宝对所看的节目进行讨论,并让宝宝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通过节目中人物的表情,让宝宝判断人物是高兴还是难过?并虚设剧情,让宝宝进行想象。

(13)父母如果发现宝宝不爱讲话或讲话时思想不集中,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辩论。如,宝宝要吃肯德基,父母故意表示不吃,理由是不好吃,宝宝肯定说好吃,那父母就让宝宝说出好吃的理由,只要理由充分了,就可以带宝宝去吃肯德基。这样自己设计话题,自己充当反方,多次与宝宝辩论,不但能集中一个话题交谈,而且能提升宝宝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知识导读

4~6岁的宝宝,容易发生暂时性口吃的现象,绝大多数宝宝只是“发展性言语不流畅”,一般情况下,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通常维持数周,如果父母处理得当,会自然消失;少部分宝宝的口吃现象会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但只要父母及时地纠正,就会完全治愈。导致宝宝口吃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由于宝宝生理与心理因素交互影响而导致口吃;二是因为宝宝的语言发展飞速,脑子里要表达的内容已经成型,但嘴巴还没准备好而出现口吃;三是环境造成口吃,宝宝常常模仿身边人的说话方式,导致口吃;四是由于家庭中气氛紧张或者是父母对宝宝要求过严,会导致口吃;五是当宝宝患感染性疾病时,容易使大脑受到损伤,功能降低,也造成口吃。因此,爸爸、妈妈要对宝宝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先解除紧张心理,不要在宝宝面前提“口吃”,不要当作玩笑来取笑宝宝,要宝宝说话时放慢语速,常常教宝宝唱歌、朗读、念儿歌,并要确保宝宝有足够的睡眠,以便彻底治愈口吃。

能力培养TIPS:开发4~6岁宝宝的语言智能

●在对4~6岁的宝宝进行语言智能开发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健康、和谐、丰富的家庭语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习语言,首先是靠听,然后是模仿。因此,父母自身的语言要文明、规范,不要在宝宝面前争吵、打骂,尽量避免不文明行为,以免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2)父母要多与宝宝沟通、交流。这样既增进了亲情,又为宝宝创造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3)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与宝宝交流时,要少用“你”作主语的语言,多用以“我”作主语的语言,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命令、斥责乃至伤害性的语言,而代之以商量、启发、感染的表达方式。如“看,你又把地板搞脏了吧?”这样,宝宝可能被妈妈的呵斥吓住,也可能表现出很不满的情绪,最终的结果是可能会导致宝宝做事缩手缩脚,也可能走向反面。但如果妈妈说:“如果把地板弄脏了,妈妈还得重新擦一遍,宝宝以后要注意啊!”这样,宝宝在心理上就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以后会加以注意的。

(4)帮孩子积累词语,表达完整语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将有意教宝宝的词,反复地出现在交流的语言中,如要让宝宝掌握“特别”、“因为……所以……”,还有一些成语、短语等,父母就要在各种场合有意使用,出现频率高了,宝宝自然也就模仿起来。

(5)重视宝宝的“为什么”,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此时,宝宝的求知欲特别高,父母要耐心回答,不能让宝宝碰壁,那样会使宝宝探求知识的热情逐渐消沉下去。如,当宝宝问“天为什么会下雨时”,一位妈妈不仅用通俗的语言正确回答,而且还帮宝宝做了个小实验:她把开水瓶盖打开,拿一面小镜子平放在上边,热水冒了一阵后,镜子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后来直往下掉。这位妈妈说“这飘上去的气就像天上的云,当它越来越多,而又遇上了冷东西(这里是镜子,天上是冷气流)就会结成水珠,水珠聚集多了就会降下来,天就下雨了。”这样,不仅为宝宝解惑,而且还激发了宝宝学习知识的兴趣。

(6)父母为宝宝讲故事后,再让宝宝复述情节。如,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是培养宝宝爱心的故事;《小红帽》是培养宝宝聪明才智的故事。这样既锻炼了宝宝语言的表述能力,又开发了宝宝其他方面的能力。

自尊自信,提高孩子的情商

自信心不但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同时,自信心强的孩子的情商也普遍高于缺乏自信的孩子。

自信与孩子的情商二三事

在一项对1000名父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们按自己的意愿向孩子提出期望,91%的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大学;97%的父母希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89%的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至少要考前几名。显然绝大多数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规律是:当父母对孩子充满期望时,孩子会变得自尊自爱;但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这是目标与自信心之间的心理障碍,也是造成孩子EQ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尊自信观察

孩子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导致的,然而大多数则是生活经历造成的,如果能在早期阶段识别出孩子是否缺乏信心并给以及时的调整,那么对孩子和父母都有很大的好处。下面的一些表现能使你判断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

(1)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

(2)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

(3)频繁地要求得到肯定;

(4)预料失败;

(5)经常寻求帮助;

(6)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且悲观;

(7)沉默、孤僻;

(8)反复提问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如果有其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表现存在,应该怀疑你的孩子已经对生活失去或缺乏信心。这就要尽你所能使情况改观。

专家方案

(1)自己的事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凡孩子能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作为父母的都要支持孩子去做。做事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克服最初的困难。即使是解决了一点点的困难,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缺乏经验,有了失败或者有什么失误,这是正常现象。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帮助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对孩子说:“你行,你一定能行!”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心理暗示会转化成孩子的自我暗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也就会对自己说:“我行,我一定能行!”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充分的保护。

(2)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有三个不到4岁的小孩抢一辆小自行车,谁也骑不成。旁边的父母让他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骑到。一个小孩想了想说,我们一人骑一会儿,轮流骑。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采纳带给他的高兴和鼓励,恐怕不亚于成人在单位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

(3)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也好,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间的友谊、需要和依存。

(4)鼓励很重要。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切忌劈头盖脸地就冲孩子大发雷霆,也许不经意的话就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要多鼓励他,他做得好或者自己有进步的事情,就多给他肯定,一定要说出来。比如他做完一件事,跟他说“你做得很好”,“你真不错”,慢慢的让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

(5)称赞孩子的优点。称赞,对于孩子来说往往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够促使孩子成功。对父母而言,要善于称赞孩子。我们的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不知道去称赞孩子的优点,而是过分强化孩子的缺点。过分强化孩子的缺点,就会弱化他们的优点,久而久之,就只见缺点,不见优点。如果一个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扬,那就很难成才。相反,赏识孩子会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使孩子有惊人的发展。称赞会使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得到强化,从而使孩子树立自尊自信,促使其获得成功。

知识导读

智商高的人可以在专业里出成绩,而情商高的人却可以在管理运作上出成绩。美国有两个最著名的“比尔”,一个是比尔·克林顿,另一个是比尔·盖茨。比尔·克林顿被称为是情商奇才,而比尔·盖茨被称为是智商天才。情商奇才比尔·克林顿由于他的非凡情商使他在32岁就任阿肯色州第40任州长,被新闻界称为“孩子州长”,45岁击败布什,就任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虽然已经卸任了,但他自身的魅力,却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

能力培养TIPS: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须注意得当、得法。过度地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诚、对他的期望过低、或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应,比如对他说:“我看到你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这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

(2)注意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例。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让4岁的孩子自己穿裤子,不要说:“你现在自己穿上,下午就给你买雪糕。”而只需说:“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穿上它了。”在这样的提示下,他努力穿好了,就会感到自己确实已长大了,就会在此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自信心大增。

(3)父母对孩子要有信心。父母是孩子的主要依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不要对孩子经常地否定和指责,如:你怎么那么笨!你懂什么!我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孩子听在耳里,认为最亲的父母都这样认为,不知不觉便接受了这种暗示。父母无意中说的话,可能会造成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总之,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只要父母对孩子有信心,孩子就真的会有所表现。

(4)不要要求过高。父母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跟别的孩子一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对孩子的未来都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不经意地说:“好好学,妈妈这辈子就靠你了。”“你怎么连这都不敢做?”这样的话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感情负担和心理束缚,特别是有陌生人在场时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的情商

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独立生活能力强、有毅力、不畏艰难的强者。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培养孩子不仅仅只是教给他们背会多少首诗,记住多少个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习效率与情商二三事

情商影响人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泽尔勒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甲、乙两组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都学习无意义音节,同时让他们做排列方块实验,然后测验他们对所排列图形的记忆效果。当甲组做排列方块实验时,给予赞美的评价,接着再让他们继续学习无意义音节;而对乙组的学生却给予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随后让他们再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乙组学生受到批评后,心情沮丧、紧张,方块实验成绩越来越差,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效果也大大降低,而甲组学生却积极性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验证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与学业成功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

孩子情商观察

当今,一些孩子常因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原因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许多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

专家方案

(1)树立独立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能力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2)表扬也应适当。许多孩子是在充满赞扬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周围的人也地总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会因出于疼爱而护短。这会使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吵闹。这样的孩子当然无法战胜人生道路的上困难与挫折。

(3)开展抗压训练。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正因为在儿童身上不常发现意志的恒常性,因此,对儿童必须做许多训练工作。”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的有意训练中逐步进行,为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出发,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高于孩子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让他们经受磨炼,使其把所学的对付困难和挫折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只要我们循序渐进,训练得法,孩子们就一定能够接受挫折和困难的挑战,做生活的强者。

(4)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心理和身体一样,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能促进健康。在培养心理承受力方面,“挫折教育”或“耐错教育”很重要。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这样才能使他们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5)培养抗压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它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性格开朗的人,心理承受力强,倾向于用肯定的眼光看待一切,他觉得周围的一切对他都是友好的;性格孤僻的人,心理承受力弱,倾向于用否定的眼光看待一切,他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是父母不可忽视的责任。

同时,家长和老师还要特别关心、爱护那些性格孤僻、郁郁寡欢的孩子,对他们要“情如春日,理如清溪”,变其封闭心理为开放心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更要做好耐心的疏导工作,给予真诚的慰藉,鼓励他们以乐观情绪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和挫折。

(6)运用“榜样激励法”进行“逆境成才”的教育。可使孩子懂得大凡成大器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道理。

(7)教会孩子掌握对付挫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能够客观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掌握解除心理负荷、排除消极情感的自我调节技术。

知识导读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西方及一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挫折教育,日本人甚至让孩子到野外独立生活、自谋生路。挫折教育并未引起中国家庭的重视。绝大多数家庭总是极力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由于独生子女、隔代寄养、父母溺爱等原因,使孩子形成经不起挫折的“蛋壳心态”。据最近对南京2300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结果71%的学生缺乏毅力,67%的学生难以承受失败。

可见,挫折教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呢?让子女做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鼓励子女当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有些父母认为当班干部浪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学习,还会得罪人,影响同学关系的融洽;其实当干部可以培养孩子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既有利于提升情商素养,又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能力培养TIPS: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在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时,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奉承孩子。不奉承孩子,就是不单纯地哄孩子开心,就是善于让孩子承担他该承担的义务,就是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问题。

(2)及时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和父母进行积极地排解和疏导。常用的方法是:

①跟孩子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

②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

③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④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

⑤善意地关心孩子的事,不论与心理压力的成因有无直接关系,都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

(3)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比如,可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时,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可出一些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时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使之以平常的心态与生活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自控能力,增强孩子的情商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为消极的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自控能力是情商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自控能力与情商二三事

心理学研究者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请来一群3~4岁的小孩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份棉花糖。告诉他们,他们可以马上就吃,但如果他愿意等一等,等到研究者出去办完事回来以后再吃,他就可以得到双份的棉花糖。研究者说完后即离开了房间。孩子们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以分成三类:

A类:急不可耐,立刻把糖拿起来吃掉了。

B类:等了几分钟,但实在忍不住了,也把糖吃掉了。

C类: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研究者回来,终于吃到了第二份。

这个实验其实测的是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更大的满足,或以最佳方式获得满足,而对自己的欲望加以克制。所以,延迟满足能力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延迟满足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儿童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效果会事半功倍。

自控能力强的孩子,他们讨人喜欢,比较敢于冒险,自信、坚强、可靠、自制力较高。不仅在学习上表现优越,社会适应能力也很强,普遍都获得了成功。这些素质都是高情商的表现。而那些只想满足眼前欲望的孩子,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低。

孩子自控能力观察

●自控能力强的孩子的表现:

(1)很少打断或随口说出师长提出的问题或答案。

(2)等待轮到自己,极少插嘴或打断别人。

(3)即使没有大人在,也能管住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4)激动、沮丧或生气时,能尽快地冷静下来。

(5)极少发脾气、火冒三丈或随时失控。

(6)能抑制进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打架、推搡。

(7)极少不经思考而做出鲁莽的事。

(8)有耐心,并能抑制自己思想、行为上的冲动。

(9)有自觉性,很少需要师长的提醒、哄劝或指责才会循规蹈矩。

(10)有发泄不良情绪的能力,能轻而易举地从令人烦恼或沮丧中摆脱出来。

专家方案

●积极有效的行为约束是培养孩子控制能力的途径:

(1)清晰具体地提要求。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他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把你的这些目标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然后,让孩子清楚你对他的要求,并向他解释这么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只可以吃一次冷饮,看30分钟电视,因为这样不会影响身体(眼睛)健康。

(2)给孩子讲道理。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让孩子逐渐形成评价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掌握相应的规则。有的父母总觉得和孩子讲道理是白费力气,不如直接命令,其实真正的自控恰恰来自于孩子的理解。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又不能放弃耐心说服教育。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掌握一套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达到真正的自控。

(3)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在游戏与活动中,不断强化孩子的努力与行为,使他最终能应付自如。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刚上学,还不适应小学生活,加上性格外向、急躁,更加难以控制自己。有的时候上课插嘴、坐不住,甚至抢同桌的文具。对7岁左右的孩子,说教很难起作用。

后来,孩子的妈妈发现在家庭的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效果极佳。比如让他当“老师”,他就很有耐心和礼貌。学校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当“交通警”,他竟能站15分钟“指挥交通”而不乱动;和同伴玩娃娃家,孩子当“妈妈”,她立刻变得柔声细语起来。活动和游戏能让孩子的自制行为日益积累,内化成为习惯。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与活动和游戏,孩子便能在自然生动的条件下发展自制力。

(4)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有个心理学实验,给幼儿看有关“自控力”的录像,比如等妈妈来了再吃饼干、公共场所不乱跑、参观画展时不乱摸等,结果这部分幼儿比没看录像的幼儿自控力强。可见,自控需要榜样。

在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发展。比如有的妈妈跟朋友打牌,孩子就坐在电视机旁做作业;周末你没按时起床,孩子也趁机躺在床上看小说,放弃英语早读;父母忙起来顾不上整理房间,孩子书桌上的讲义、卷子、本子也越堆越乱。

所以,一个冲动的、情绪不稳定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制力。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将针对孩子及大人的规则分别列出来,贴在墙上,互相监督执行。严于律己、善于克制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时,会更具有权威性。

知识导读

人的情感、欲望和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行为动机和毅力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又带有自发性。情感如不经过自控机制的加工处理,任性而动,任情而为,就会出现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必将偏离正确的轨道,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自控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能调动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的方面,消解它们的消极的方面,使一个人按着理性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克服各种放任、散漫、无恒心、无决心的情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自控能力在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中,起着一种枢纽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这个动力系统的调节器和保险阀。自控能力,能够保证人的活动经常处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从而可以积极、持久、稳定、有序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

能力培养TIPS: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行为约束能够使孩子养成克制自己的习惯,明白很多事情都不能只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很多时候需要克制自己。让孩子知道有时延缓某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结果。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父母应注意以下问题:

有些父母该让孩子玩时不让玩,提出的要求又过严过频,朝令夕改,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疲沓了。也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怕他受委屈,对孩子没要求,或有要求却不严格,态度不坚决。比如快吃饭了,孩子要吃冰淇淋,妈妈说:“饭前不要吃冰淇淋。”但孩子打开冰箱取冰淇淋时,妈妈却又听之任之。所以,孩子会发现,只要自己一坚持,妈妈就会让步,以后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更加肆无忌惮。

其实,该“宽”的时候应当宽一点,比如可给孩子安排足够的玩耍时间,并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感受到父母的可爱可亲、通情达理后,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遵守。“宽”也意味着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好的行为。表扬和肯定会让孩子心情愉快,知道哪些行为是该做的、如何做,于是父母期待的好行为就会因此塑造和保留下来;而批评和责骂只能告诉孩子“你不能这么做”,但没告诉他“你该怎么做”。

而当孩子开始调皮或不遵守这些规定时,就要及时警告或提醒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让他们知道父母在这一点上是不会轻易让步的。帮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等待,使他们能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天赋,也使他们步入社会后,显得更有礼貌,更受人欢迎。

开朗活泼,高情商孩子的标志

开朗活泼的良好性格是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高情商的标志。家庭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促进孩子情商的提高。

情商二三事

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怪异、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他的情商也不会高。

情商观察

●情商不同于智商,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

(1)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能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2)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以及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

(3)激励自己的能力。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4)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理解别人的感觉,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5)维系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专家方案

(1)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心理气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若父母情绪不稳定,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甚至训斥和体罚孩子,这种气氛会使孩子忧虑、恐惧、冷漠、消极,影响日后成长。相反,父母情绪稳定、性格良好、家庭心理气氛和谐,会使孩子开朗活泼、自信乐观。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多是高情商、高成功的孩子。所以父母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宽松、愉快的环境,把孩子培养成高EQ的人。让孩子乐观起来,笑口常开,爱说,爱唱,爱玩,营造快乐的家里氛围,大人以自己的乐观感染孩子,把沉闷、消极的情绪赶跑,孩子的心态就会活跃起来。精神面貌的优化,是培养开朗个性的前提。

(2)父母要做表率。父母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良好的榜样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导向和影响,不良的榜样常会诱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不良性格。

(3)如果孩子在家中较活跃,在集体中却不声不响,那多半是因孩子在家中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到集体中感到自己不如同伴,因而丧失了自信心,遇事退缩。大人要与教师配合,发现和利用孩子的某一长处,让他在集体中显示出来,当他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时,便会有信心,也能与同伴自如地相处了。

(4)如果孩子长久独居,加上父母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习惯与陌生人交往,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那么,父母在孩子的穿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应设法与周围的孩子保持一致,减少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的不自在的感觉。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中作客,父母要热情招待,为孩子作出榜样;早上到幼儿园时,可邀邻近的小伙伴同行;买了新玩具要与小伙伴一起玩,以使幼儿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多带他到亲友家去,让更多的人与他交往,有较广泛的社会环境,这对纠正胆小也有好处。在家多与他玩游戏,激发他的快乐情绪。

(5)如果孩子在与同伴相处时因不肯吃亏而造成不合群。那么父母应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玩耍的条件。这样有助于孩子与小伙伴和睦相处,建立友情。

(6)母子同阅有性格开朗主人公的图画故事书。当然,一开始他可能不懂,慢慢地,他就会理解了。也可以自己编造故事,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了。

(7)锻炼孩子的勇气。大人要放开手让孩子去碰撞,例如怕生,就是接触生人少的结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鼓励孩子闯一闯,例如,锻炼孩子去询问,锻炼孩子去购物等。

知识导读

●孩子性格不开朗的原因:

(1)闭塞的生活容易造成不开朗,所以,首先要让生活开阔起来。让孩子的生活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快乐的;让孩子爱活动,爱玩乐,爱唱,爱跳,爱说,爱笑。笑口常开的人,必定是开朗的。

(2)孤独与沉闷容易造成不开朗,所以,要让孩子融入集体,喜欢交朋友。在幼儿园里交朋友,和邻里的孩子交朋友,多交往就会开朗起来。

(3)大人的不开朗,会直接影响孩子,所以,要让孩子开朗,大人首先就要开朗起来、例如大人总是有开朗的情绪,喜欢交往,家里就充满开朗的气氛,孩子自然就会开朗起来。

能力培养TIPS:培养性格开朗孩子

儿童到两岁左右,随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在这之前和之后,可塑性还很大,你可以对孩子着意培养你喜欢的性格,但要适可而止。最重要的是不要认定只有活泼开朗的性格才好,实际上安静温顺的性格也并不一定坏,性格内向的人也一样可以成才。

(1)父母应利用儿歌、故事、电视节目等具体形象,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生硬地说教。

(2)父母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不要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发展,更不要将成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3)家庭成员的良好性格,以及乐观幽默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开朗活泼愉快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让孩子拥有适度自信。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父母要发现他的长处并发扬光大,对孩子要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父母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5)教孩子学会摆脱困境。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时无法摆脱困境,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6)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一旦晚上没有合适的节目时,必然会郁郁寡欢。相反,当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可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会乐在其中。

(7)教孩子与人融洽相处。能够和他人融洽相处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跟亲戚朋友融洽相处。此外,父母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真诚待人,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随意议论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沟通能力,营造情商氛围

与人沟通的能力是指帮助指导对象真诚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提出问题,并尊重他人的答复。沟通能力强的孩子情商都很高。

沟通能力与情商二三事

高情商者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通过娴熟的交际和沟通能力,给他人造成很强的影响力。他游刃有余地影响着自己的上级、下级、朋友、同事以及他想影响的人,从而成就了自己。

孩子沟通能力观察

沟通的目标,是把所求表现出来,不管是感情上的沟通还是具体需求上的沟通,最终应该都表现为利益的需求与满足。沟通的关键就是动机与行动之间的衔接,这也是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强表现为:

(1)经常被邀请一起合作。

(2)可信度,诚恳、诚实有信誉。

(3)能让他人对自己保持特定的好印象。

(4)了解他人的态度、需求,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觉。

(5)有群体导向。

(6)总是愿意合作和帮助他人。

(7)具有适度的幽默感。

(8)经常放弃个人权力去服从其他人。

(9)很关注他人的感觉。

专家方案

(1)当孩子能走路时,要给他创造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可以每星期带他去几次商店,有可能的话,每天都可以带他到有孩子玩的地方去。孩子虽不能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他却愿意看着,他可能会站在很近的地方盯着看,或很严肃地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别人,然后又拿回来。到2~3岁时,孩子就会同别的孩子一起玩得很开心。

(2)帮助孩子结交玩伴,鼓励他们交往,并给予他自由选择玩伴的权力。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闹纠纷,父母也不要强把孩子拽回家,更不要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从中调停,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倾听孩子的心声。从小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回家后讲一讲幼儿园、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父母要蹲下来,以关爱的眼光看着孩子,分享学习的过程、小朋友或同学的故事、老师的故事。这样长期倾听的好处在于:

(1)孩子可慢慢提升叙事、讲故事的能力;

(2)复习了当天所学的内容;

(3)为长大后的沟通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他们已习惯与父母聊天,就会很自然地把心中的疑惑拿出来问、聊,这样父母才能在轻松愉快的闲聊中听到孩子的心声,听到孩子生理、心理的需求、渴望、好奇,从而轻松愉快地解决好关键的问题。切记:倾听高于教导。

(3)经常给孩子以表扬。内向的孩子,很多时候是由于家庭内部缺乏交流,或者说父母也不善于与他人或家人交流,更不会主动平等地面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特别是缺乏对孩子的训练,有时更是因为父母的伤害造成的,破坏性批评可能导致孩子的许多问题,缺乏自信是直接的现象。其实开始的时候,孩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后来孩子不一样了,这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同。那些经常受到父母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可能不够乖巧,但却自信而且勇敢,敢于与人交流。

对于缺乏信心的孩子,害怕这害怕那。父母们只需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利用一切机会,表扬孩子的进步和优点,给孩子以信心,特别是当孩子主动与人交流的时候,更要给以足够的关心和鼓励,让孩子心灵的阴影早日去除。

(4)倾听训练。要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就要耐心倾听、关心对方,这样才能与对方产生共鸣。作倾听训练时,父母是最好的教练。当父母与孩子交谈时,要注意孩子是否在倾听,让孩子复述刚才父母所讲的话;告诉孩子一些倾听技巧,比如要对别人的话做出回应,用点头同意或者适时插话来引导谈话继续进行。

(5)自我表达训练。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就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父母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用鼓励消除孩子的怯场心理。比如,春游后,让孩子讲述自己的见闻;在社交场合,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对于孩子发表的见解,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

(6)父母要保持乐观。许多时候,孩子不善于与人沟通,是受父母情绪的影响造成的。当父母整天没有笑脸时,孩子的情绪也势必会受到影响,情绪低落就很难表现出自信来。所以掌握着孩子心情的父母,必须给孩子以很好的榜样,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你的孩子会在你的影响下积极起来,乐观起来。

(7)父母也要学会与人沟通。沟通也是在生活中练就的,为了你的孩子,请你也学会与人沟通,每天主动与其他人打招呼,表现得自然些,乐观些,给孩子树立榜样。

知识导读

●通过语言表达,可促进孩子的沟通能力:

(1)有意识引导孩子说话。在茶余饭后,在家务劳动中,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一个小小的提示,一张彩色的图片,一段精美的诗文,一个故事结局的编续,都能引出孩子一大段对话或独白。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孩子就能自己去寻找问题了,况且孩子已具有惊人的无意识记忆能力,多诵读诗文对日后的学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用身边的物品教孩子练习说话。家庭中有数不尽的语言训练对象,居室装修、电器炊具、茶点水果、日常用品,都可用作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素材。在说话训练中还能教孩子认识事物和数字等,何乐而不为呢?

(3)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为什么?可以让孩子指挥父母做事。父母要严格按照孩子的指令去做,以便让孩子看到使用语言的效果。即使有的孩子说话发音不清楚,也不当众纠正发音,而是针对孩子的发展情况,给他适当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口语好的提的问题可难一些,发展差一点的问题问得要简单一些。不肯说话、不爱说话的孩子往往是心里明白不愿说,原因很多,比如内向胆小、紧张等。

能力培养TIPS: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父母在培养孩子沟通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放弃命令。只有放弃命令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2)耐心倾听。人为什么长了两个耳朵一张嘴?是让你多听,多掌握信息。

(3)开放式提问。要学会问问题,问开放式的问题,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比如:你怎么看这件事情?为什么?那后来呢?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多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4)延迟判断。千万不要马上给孩子下负面的定义,不要贴负标签。我们的判断不一定正确。

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分析问题的机会,让他自己成长。即便是他有错,也不要马上批评,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5)进入同一频道。可以与孩子共同下棋,一起打游戏,使用孩子常用的语言。比如:哇噻!真酷!要用欣赏的眼神和表情倾听等等。

培养同情心,提高孩子情商

情商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同情他人的能力,同情是要让人们想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要害怕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流露感情。

同情心与情商二三事

富于同情心的孩子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有研究显示:每个孩子天生就有与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儿童的道德“移情”。新出生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在哭泣,也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伤害一样。2岁之前的儿童看到自己的同伴因忧伤而哭泣,就会模仿成人的样子安慰哭泣的孩子。这是一种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心理感受。

移情分消极移情和积极移情两种。积极的移情是一种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忧伤,并且想要尽力帮助他人的情感,这也是情商必备的一种能力。一般的说,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够在儿童2岁之前及时强化这种道德移情,就能使儿童的这种情感和助人行为结合起来。

缺乏同情心观察

孩子缺乏同情心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父母往往忽视与孩子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造成代沟;另一方面是孩子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时间相对减少,缺少施与别人同情的环境,特别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更关注自身而排斥他人。久而久之,孩子的同情心便越来越淡薄。

专家方案

[不给朋友乱扣帽子]同情心往往从分辨一件事是否可以接受开始。一个小家伙如果喊人家“猪脑袋”,父母应该立即处罚他,并告诫他说:“我知道你也清楚那个词是不可接受的。”要经常跟他解释,与人为善是生活准则之一。当他与别人陷入口角时,要告诉他:“你不必强迫自己喜欢那个人,但每个人都必须做个好人。”

[适当惩罚]如果孩子不能遵守“做个好人”的要求,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其后果,比如不给他买最想要的玩具。一个3岁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很弱的,因此他还不会明白“做个好人”意味着要做道德上正确的事,因此你应该努力帮他压制住这种不当的冲动。

[诠释和善]当你碰到孩子要为朋友提供帮助时,要及时肯定他的行为,可以赞扬他说:“你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朋友!”长此以往,他就会明白,做个对别人有帮助的朋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细心周到]用一年的时间,培养孩子逢年过节给朋友和亲戚送贺卡的习惯。当然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要求他写许多祝福的话还不太现实,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画一幅画代替。

[分派家务]帮助别人的习惯应从做家务开始。孩子喜欢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可分配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布置餐桌等。父母可以制作一个进度表,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当孩子问为什么自己要做家务时,父母可以回答说,“我们都是家庭成员,帮助家里做事,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小额慈善]孩子们通常喜欢自己做点贡献,因此要让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每个星期,小孩都会数数自己手里攒了多少钱。”芝加哥犹太儿童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南希·曼尼维斯说,这些钱可以被捐出来做慈善活动,或者为贫困的儿童买点东西。而后,父母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我们要怎么帮助这些贫困的人?”或者问问他,如果有5个一毛钱的硬币,他愿意拿出多少个捐给慈善机构或放到存钱罐里去。

[称赞英雄]虽然救火车的警笛声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但当灾难事件出现时,在尽可能避开那些血腥场面的同时,应该让孩子关注一下在现场救援的消防员、急救人员以及志愿者。

[交流感受]随着脑子里词汇量的增加,一个6岁大的儿童就能与人交流感受了,所以跟孩子们讨论书里的角色、主人公的动机是帮助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问一问:“你认为女巫为什么会嫉妒白雪公主?”

[小心媒体]如果电视上的角色互相攻击叫骂,父母就应该立刻把电视关掉。因为孩子们不光是在看电视,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电视里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辨别个中真伪,所以对于这些细节一定要小心。

知识导读

有研究显示:来自于以惩罚为主的家庭的孩子,学会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情感,所以当他面临某种情绪冲突时,他会感到很焦虑。这样,孩子天生的敏感没有转化成移情反而变成了个人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感情丰富却缺乏移情,因为他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情感。

能力培养TIPS:培养孩子同情心

让礼貌成为习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那么作为父母的你就也得是个富有同情心、能体贴别人的人。此外,你还要制订出规则,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哪些举止(包括不当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然后,严格监督这些规则的执行,即便在他们过生日时也不能破例。

在平时的举止中,最重要的就是礼貌,它是我们表达同情心的方法之一。对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来说,父母应尽力让礼貌变成其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多让孩子说“谢谢”。比如,当遇到装运垃圾的大卡车时,父母可以借助垃圾的形成告诉孩子人与人是如何被联系在一起的:农民种植粮食,我们消费粮食后排泄废物,垃圾清理工再把这些废物收集到一块。所以,垃圾清理工和其他人一样,是应该被尊重的。然后告诉孩子,在外面看到垃圾清理工时,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父母不妨多说“对不起”。如果你曾经对孩子发过脾气,就应该向他们道歉。父母都会犯错,关键是犯错之后怎么做。要记住,无论大人做什么,孩子们都会有样学样。所以即便是他的妈妈,犯错了也该坦率承认,说声“对不起”。

动作轻柔些。有时候孩子急着表达友好之情,反而会粗暴地去抓别人的手。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示范另一种表达方式。已经育有两个小孩的母亲金波利·马松说,你应该告诉孩子,“要温柔一些”,然后,抓着他的手用动作来教会他们,多大劲儿的触摸,才称得上“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