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智力开发全书
32889600000014

第14章 2 智力梦工厂:孩子与学校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这是孩子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理由之一。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为主,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而学校教育则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延伸”的功能必须由学校担当。

幼稚园,孩子的第二个家

幼稚园是孩子迈进社会的第一步,它在孩子的整个学习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孩子学习与人相处、自理能力,更关键的是幼稚园担负着全方位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任务。于是,许多父母都会很用心地为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幼稚园。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幼稚园选择二三事

3~6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幼稚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为孩子选择幼稚园时,应主要看孩子在幼稚园中能否获得全面发展。为孩子挑选幼稚园,要多听听已入园的孩子父母的反映,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还可以向幼稚园老师了解情况。无论对哪一种情况,都不要忘记亲自去考察一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幼稚园选择观察

●当前,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幼稚园时常出现以下误区:

(1)不顾路途远,不怕价格高,想办法进一级一类幼稚园。国家依据幼稚园的规模、设施、管理水平、师资水平、保教质量、卫生保健等全面评估,将幼稚园划分为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等,一级一类为最好。一级园虽然好,但也不是父母选择的唯一标准,父母应该综合考虑,路途远近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2)把学外语当做首选条件。但学习外语不是幼稚园的必修课。《幼稚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条件许可可以学,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不学,不是非学不可的。父母会说英语,孩子学习英语效果会更好;父母不懂英语,孩子学过后多半会忘记,效果不是很好。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幼稚园、小学的阶梯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学会更好,不学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3)追求特长教育。现在很多幼稚园都打出了特色园的招牌,如双语幼稚园,音乐、体育、艺术幼稚园等,他们所做的培养孩子特长的承诺也确实令不少父母动心。但这些特色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父母应慎重选择。况且,孩子全面发展的阶段,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于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即使培养专长,对3至4岁的孩子也不能要求太高。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不能以技能技巧为标准来说好坏。

专家方案

以下由专家提供的方法将方便父母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幼稚园。

(1)决定是全托还是日托。全托的孩子与老师相处时间长,感情更容易建立,会比较独立,系统学习的时间更多。如果家庭条件许可,父母也有时间照顾孩子,建议入日托的幼稚园,让孩子逐步适应幼稚园新环境。

(2)看路程远近。最好有校车接送,且车程不宜超过1小时。否则,若孩子睡眠不足,再经舟车劳顿,会没有精神学习。

(3)看是否有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以孩子为中心,老师定主题,然后通过游戏、讨论或小组活动等形式,来启发孩子的创意,诱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父母可留意幼稚园的环境,教室里是否挂满了孩子们的杰作,是否设有家庭角、美劳角及其他启发孩子创意的因素。

(4)看教师的素质。幼稚园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资历外,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尽责和有爱心,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以免产生“上学恐惧症”,影响成绩。父母只需到园内观察教职员是否和蔼可亲、言谈有礼,便可略知该园的教师素质了。每班师生的比例最好约在1:20,否则教师难以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需要。

(5)看环境及活动空间。幼稚园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情绪及性格培养影响很大。若幼稚园环境宽敞,老师和蔼可亲,孩子就能愉快学习,并培养出整洁、有礼的好品格。此外,活动空间亦很重要。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宽阔的活动空间能让孩子抒发情绪及精力,使身心健康发展。

注意园方是否将每周的饮食安排表提供给父母,幼稚园是否定期对玩具、餐具和其他用品进行消毒,孩子是否有自己专用的茶杯、毛巾,除了游戏、楼梯等设施的安全外,还应重点考察门卫把关是否严格,接送孩子的交接班是否完善。

(6)听取口碑。选择幼稚园时,一定要听取亲友或其他父母对该幼稚园的口碑,这样会对心目中的幼稚园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为孩子选幼稚园要及早定目标,有了目标便要尽快准备,不能三心二意,否则苦了孩子,也累了自己。

知识导读

学前阶段的儿童,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往往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且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因此,一些质量好的幼稚园往往会优先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将学习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让孩子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因为游戏可以使每个孩子按自身的基础和学习特点找到感兴趣的、能胜任的、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及内容,并得到适合其特点的发展。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幼稚园的选择

受市场竞争的影响,部分幼稚园会采取一些看似先进实则有违科学甚至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办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招揽更多的生源。对此,父母要提高自己的辨别力,避免步入教育的误区。以下是学前教育专家的普遍观点:

(1)兴趣班不是越多越好。学前阶段是人终身发展的启蒙阶段,重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基础,重在让孩子全面发展,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展。

(2)收费不是越贵越好。父母要仔细观察,判断较高的收费是因设施的豪华所致,还是因幼稚园重视对玩具材料的投入、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这对稳定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重要)所必需。

(3)孩子毕业后进热门小学的人数越多不一定越好。

入园焦虑期,帮孩子平安渡过

在幼稚园的第一个月,是宝宝新生活的开始,也是爸爸妈妈最揪心的一个月。有的孩子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大集体,而有的却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使孩子在情感上遭受到挫折。如何让这个月少些泪水、少些焦虑,如何让小家伙早一天微笑着在幼稚园门口跟爸爸妈妈说再见呢?

入园焦虑二三事

孩子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因而,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稚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对教师以及幼稚园的一套常规,孩子一开始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而产生焦虑。

入园焦虑观察

分离焦虑对孩子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常常睡不好、做噩梦、讲梦话,平时烦躁不安、食欲缺乏,更有甚者头昏乏力、心悸多汗,有的孩子在最初的幼稚园生活中还常常感冒、腹泻,这并不仅仅是生理问题,也有心理方面的因素。

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孩子与亲人分离后,因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他们甚至毫无根据地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会发生意外事故,会和亲人失散或者自己会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也不愿去幼稚园,甚至以哭闹和挣扎表示反抗。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分离焦虑影响着孩子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症状比较严重的孩子还会因此降低智力水平。

专家方案

(1)让孩子明白,分离只是暂时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上幼稚园是必须的,可明白告诉他,妈妈上班,宝宝上幼稚园,妈妈下班马上来接宝宝回家,(分离时不要流露出万分不舍的样子,更不要躲在教室外面观察孩子的表现,这样孩子会以为妈妈不要他了。)以缓解他的分离焦虑。

(2)培养自我服务意识。无能力照顾自己也是孩子感到焦虑的重要原因。但在幼稚园的集体生活中,老师会教会他们各种生活的基本技能,孩子也会很快学会。父母要积极配合,不要样样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父母可邀请孩子同班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使他们之间尽快互相熟悉起来,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分离焦虑,使孩子们更快地适应幼稚园的生活。

(4)培养分享意识。幼稚园的集体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这些变化使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所以会因争抢玩具而发生争执,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5)培养对幼稚园的积极情绪。如用“你长大了才上幼稚园,幼稚园里能学到很多本领”等等的语句来激发孩子对幼稚园积极的情绪。

知识导读

多数孩子第一次入园的时候都会哭闹,只是在哭的时间长短和强弱上有区别,当然也有来幼稚园一声都没哭就顺利适应的孩子,但那毕竟是少数。孩子入园哭闹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全天哭闹阶段;2.有时哭、有时玩阶段;3.早晚哭闹阶段;4.过渡环节哭闹阶段;5.早上来园哭闹阶段;6.周一早上哭闹阶段。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消除入园焦虑的辅助方法

(1)给孩子准备一件长一些的棉布罩衣,在孩子吃饭前给他穿好,避免出现由于掉饭粒把浅色的衣服弄脏、洗不干净的麻烦事。

(2)餐前在地上铺一块干净的塑料布,即使孩子掉饭菜、洒汤水也很方便清理。

(3)在家里给孩子准备小勺、小碗、小杯子等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手的灵巧性。

(4)父母每天按时接送孩子,尤其在最初的几天,晚饭后一定要按时接,如果等别的孩子都接走了您再来,孩子会越等越着急,因担心父母不来接而哭闹,甚至第二天不愿意来幼稚园。

(5)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父母要个别对待,多跟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

(6)父母可以每天早上早点带孩子来幼稚园,让他在户外的大型玩具处自由地玩一会儿,晚上接时也让他玩一会儿。玩具会吸引孩子的兴趣,每当提到幼稚园他就会想起有趣的玩具。孩子在家淘气时不要用幼稚园吓唬他。

(7)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玩具、小食品分发给小朋友;父母之间也可以创造机会,相约到公园去玩,让孩子之间互相熟悉。使孩子感到在幼稚园有认识的朋友,心理上会有安全感,也能帮孩子减少哭闹,使其尽快适应幼稚园。

远离厌学,父母的好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偶然地抱怨学校,也有的孩子经常抱怨学校,他们不喜欢学校!他们厌学!一些似乎沮丧或焦虑上课的孩子,总倾向于用请病假来蒙蔽学校和父母。所幸的是,如果父母能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便会使孩子远离厌学。

厌学二三事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因此产生厌学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如:父母因孩子成绩稍有下降就非打即骂,过度地追求孩子分数,父母对孩子灌输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管束不严导致孩子结交了不良朋友,老师对孩子有歧视或教育方法不当等,都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所以解决的途径就不是唯一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父母、学校很好地配合和孩子自己的努力。

孩子厌学观察

孩子患“厌学症”,指的是他在一段重要时间里对学校怀有长期的恐惧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规律。这种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害怕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逃避上学的行为。孩子不愿意上学,以头痛或生病为借口,如果强迫他们上学,他们就哭叫吵闹,纠缠不休。从医学上讲,厌学症也可能出现一些生理症状,如头痛、恶心、昏昏欲睡、没有胃口、心跳过速和头晕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学而是待在家里,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专家方案

(1)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父母应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评价小孩的各种学习能力,尽量减少“兴趣班”,让孩子多一些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2)上学年龄不可过早。尤其是对那些依赖性强、胆小、动作不协调、缓慢、人际交往困难、自立行为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儿童。与其让他在小学学习中产生各种问题,不如先锻炼好其心理素质和各方面的正常学习行为,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和孩子分床睡,平时多让爸爸带孩子出去玩玩,让孩子不要过分地依赖妈妈。

(4)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多做游戏,游戏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选择游戏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多样性,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统合。如果父母有时间,还可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鼓励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成为好朋友。

(5)培养孩子上学的兴趣。父母应该和学校的老师做一些沟通,讲明情况,让老师平时对孩子多关注一些。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喜欢他,小朋友爱和他玩,将会使孩子慢慢喜欢上学校。

(6)加强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督促。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后,要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对孩子学习习惯上的进步,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对孩子说明这是坚持良好学习习惯的结果,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7)进行正确的归因。因为孩子对自己成就情境的不同归因,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和自弃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应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课程的难度,要相信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课程也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难,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8)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设置的目标要明确为中等难度,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父母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9)注意亲子关系的培养。孩子厌学时是亲子关系建立的一个良好时机,父母双亲都要主动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多种形式多种环境的共同交流尤其重要。父母应多花时间关心子女,跟他们分享喜悦和忧虑。

知识导读

孩子厌学可能与学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弄清学校里有什么困扰孩子的问题。如与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人的社会关系不好,不能适应学校的要求,缺乏学习动力,上学年龄太小、不够成熟等。

除了学校的原因,厌学也与家庭有关,因此有必要追究一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家庭的文化观念。父母有没有急于求成,其教育的方式是否僵硬严格、缺乏灵活性,孩子是不是因为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而感到害怕等。

厌学还与某些具体的事件有关,如与父母分离,孩子的亲人生病或死亡,家庭暴力等。通常孩子都害怕考试分数低,学校的惩罚和学业失败也可导致孩子厌学。父母最好向那些理解并善于处理厌学问题的专家咨询,他们可以给孩子支持,并指导家庭和教师以特殊的方式处理问题。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孩子厌学怎么办

对待孩子厌学的问题,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情况,体会父母辛苦工作的用心。从而让他们了解到吃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2)给予实际的期望。不要有野心,期望孩子将来做科学家、律师等,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分,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3)要通过训练使孩子的神经系统活动功能协调一致,这是从神经生理的角度调整孩子大脑整体发展的根本有效方法,有了良好的大脑神经协调指挥和自控能力,就能为以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帮孩子作好学习的准备。在孩子将进幼稚园、小学和中学时,父母可带他们到学校走一走,让他们了解一下学习环境,认识老师和熟悉学习情况,使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5)与老师合作。要懂得欣赏老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贬抑老师或与老师发生冲突,否则,孩子就会看不起老师,这会给孩子造成学习上的障碍。父母和老师应多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寻找适合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

(6)专注学习。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时间阅读;别干扰孩子阅读;列下粗略的时间表,留意学习的进度。采取有效的练习方法:父母应有步骤地讲解;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做一次,不好的地方当场改正,再让他独立做一次;可采取密集式练习,但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要太长;有错要及时改正;注意预习和定时复习。

学校恐惧症,帮孩子克服它

有这样一些让父母犯愁的“怪孩子”,他们年龄在5~15岁之间,突然拒绝上学,待在家里1个月以上,你只要一跟他们提上学,或者送他们到学校,他们就开始局促不安。任你怎样逼迫,就是死活拗着不去。这就是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二三事

●研究发现,学校恐惧症的病因有三种:

(1)这些孩子的性格多胆小、害羞、依赖、被动,小一点的孩子弃学多半是这种性格从中作梗。另有些外在诱因,如正处在与母亲分床而眠的不适应期,或看到父母激烈争吵等,一种潜在的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被泛化,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存在危险。

(2)青春期性心理冲突。调查发现,发生弃学与一些孩子初入青春期有关。当女孩出现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他们的警觉性增强,害怕学校其实是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机制,通过弃学暂缓了“不被人发现”、“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3)焦虑型母亲的影响。这些孩子的母亲多有性格方面或生活背景方面的问题,如过分谨慎,好猜疑,暗示性高,主观性强,不会与孩子在理性层面交流沟通。这样的母亲把自己对人生的不良体验投射在孩子身上,把因孤寂压抑造成的焦虑、恐惧障碍“克隆”给了孩子。孩子不去上学原本是一时的,可她们这儿的性格行为却给孩子造出病来,固化了孩子的弃学行为。

学校恐惧症观察

●孩子在学校恐惧症方面的表现,主要有3个特征:

(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

(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的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宁,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痛、尿频、便急等症状。

专家方案

●当找到学校恐惧症的原因后,父母、老师、医生应共同制定一个治疗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以下几点:

(1)尽快设法使孩子回到学校去,假如孩子不肯上学的焦虑症状明显,父母不要性急,应通知学校取得老师的配合。然后,父母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开始时让孩子在学校待一个小时也好,如果初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然后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即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在找到原因后,要有针对性地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对孩子加以疏导、鼓励,耐心询问孩子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

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症状。

(3)家庭治疗法。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父母本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则要追根溯源,双方同治。

(4)系统脱敏疗法。父母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开始的时候让孩子在校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

(5)药物治疗。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在短期内应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马普替林,同时并用抗焦虑剂,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以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症状。

知识导读

●有学校恐惧症的孩子有以下五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不安主要是由未知或预感的事件所引起的过敏性紧张、惶恐和畏惧。儿童的这种焦虑往往是通过不愿意离开父母或家庭而反映出来的。其表现方式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头痛、肚子不舒服),或者是一些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恐惧(如亲人生病或死亡)。

[依赖性]他们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往往过分依赖父母,寻求生理、心理上的支持和保护。这种依赖性反映出父母和儿童之间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是以彼此的焦虑、罪恶感和敌意为调节的,尤其是当父母和子女面临分别的时候。

[支配欲]他们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对父母(尤其母亲)乃至所有的家庭成员任意指使或支配,唯我独尊,唯我是从。他们通常都很任性、急躁、缺乏自制力、固执和喜欢支配他人。

[挫折感]他们往往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悲观失望、无精打采,或者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这些通常是由遭遇家庭的不幸,个人学习或生活的失败而引起。

[自我认识模糊]学校恐惧症患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充满着不切实际的自我想象和幻想,因此对任何可能威胁或损坏自尊的情境和时间感到格外敏感。当学习上遇到压力或在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时,他们情愿在家躲避与父母相处,以保护其脆弱的自尊心。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让孩子克服学校恐惧症

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有不肯上学的现象时,父母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

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办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要正面诱导,讲清目前上学和将来工作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种强迫性、惩罚性的言行。

对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应采取一切办法强制他留在学校,因为刚刚上学的孩子都害怕去学校。当他们看到日久没指望了,就会渐渐调整好心态。这种办法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学习障碍,让孩子远离它

儿童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是指儿童的智力在正常范围内,其智力测验分数(IQ)大于70,但在学校的学习中却有严重困难。具体说,即在一门或几门主要课程(语文、数学等)的学习中有特殊障碍,常常达不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及格要求。

学习障碍二三事

●学习障碍的发病原因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生物学因素]本病症有明显的相同类型的家庭遗传倾向,母亲孕期吸烟、吸毒、饮酒、围产期脑损伤都有可能造成新生儿脑功能轻微失调,年龄大后使学习发生困难。

[心理学因素]幼年期的心理卫生问题往往是影响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原因。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失语症、品德不良,这些症状使孩子无心或无法认真学习,缺乏学习时应有的心理状态。

[社会学因素]据研究,父母文化素质低,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采取高压或放羊式管教,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打闹和离婚等都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妨碍其学习进步。就学校而言,学业负担过重使孩子产生厌烦、畏惧感,教师教学方法欠佳,孩子学习掉队,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讽刺、辱骂等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另外,孩子体质太差,长期患病吃药,亦可能妨碍他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致使其学业一蹶不振。

儿童学习障碍观察

●儿童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为:

(1)注意力不集中;

(2)学习成绩差;

(3)对读、写、算等方面的记忆差;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做作业的时间拖得太长;

(4)写字常多一画,少一笔,部首张冠李戴,左右颠倒;

(5)擅长朗读或背诵,但读后对内容一知半解;

(6)阅读时常出现增字、漏字、跳行等现象,或者有速度太快、太慢、停顿次数太多的问题;

(7)对数学应用题理解困难;

(8)计算过程中常忘记进位和错位,忽略小数点或不理解运算符号;

(9)语言发展迟缓,表达能力不足。

专家方案

矫治学习障碍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诊断(在专门机构测试)、早干预。具体治疗宜采取综合方法,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十分必要。

[学习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基础上的,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项目入手,通过专业教师的耐心指导,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语言发育障碍(发音错误、口语表达明显低于实际年龄、语言了解困难)、孤独症(社交、语言能力异常,伴随刻板的重复活动)等儿童的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学习困难儿童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来进行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

[心理咨询]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此外,这类儿童的父母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改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营造欢乐的家庭氛围,改进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同时,老师要了解并尊重学习困难儿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

知识导读

●易患学习障碍的高危群婴幼儿:

[婴儿期]0~2岁容易哭闹、不易安抚,类似此种感觉非常不好教养的婴儿,母亲就要提高警觉了。

另外,孩子如果有睡眠障碍,经常晚上睡1~2个小时就会惊醒一次,或是很容易被一点点声音惊醒,且醒后需要大人摇,或是哄很久才能入睡。外观上,肌肉显得松软,看起来有些软软的样子。吃得少、不爱吃东西,发育较同年龄幼童慢,而且不喜欢别人的碰触,被人抱时扭动不安。

[幼童期]2~4岁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持久,经常东张西望,动作显得较为笨拙,伴随有口齿不清、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常因外人一点的小碰撞就十分生气,坐秋千或玩溜滑梯时感到非常害怕,并且常因食量质地而挑食的幼童,就很有可能是高危险群。

[前儿童期]4~6岁多数有学习障碍的小孩在此时期,即上幼儿园后,就会显现出一些征兆。听、说、读、写方面,经与其他同学比较,也很容易发现孩子不对劲的地方。

当自己的孩子有大动作技巧困难、精细动作控制困难,如着色、剪贴、写字等,就很容易判断是患有学习障碍。另外,若孩子坐不住,显得过动、冲动、常跌倒、爱哭等,或是社交技巧差,在游戏时常弄坏玩具,或特别不喜欢某件衣服等,妈妈就应当留意小朋友的发展情况。

家庭与学校教育TIPS:矫治学习障碍

●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当逐一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尽可能扫除这些“病因”。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数患儿都有自卑心理,有的表面上不在乎,其实心里也是不好受的。这些孩子的学业每况愈下,父母应经常和患儿一道玩耍、游戏,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容易成功的简单活动,赞扬他“你做得真棒、非常好”,还要给他讲一些小故事,使他明白人人都能成功,进而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从而鼓起奋斗的勇气。

(2)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要针对孩子的弱点,分解学习内容。让孩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步一步地学习,可学一会儿玩一会儿,或听一段音乐,讲一个故事,寓教于乐,不能让孩子感到疲劳和厌烦。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孩子以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明白掌握学习方法并不难,如演算四则混合题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有括弧应先做括弧内的式子;应用题要先弄清已知、未知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再计算。训练孩子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每周小结一次,四周可做一个单元,根据情况确定训练时间的长短。

(3)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一般来说,轻度学习障碍不必服药;重度的往往伴有多动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异常现象,应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为孩子服药,对合并多动症者可服用利他休,合并焦虑症者可服用安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