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妊娠方案
32945100000043

第43章 孕期不适症状自我缓解

1 孕吐

症状

孕吐是早孕反应的一种。妊娠以后,大约从第五周开始(也有更早些开始的)会发生孕吐。特别在早晚会出现恶心,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生呕吐。本来正在安稳地吃饭,可一闻到味道就恶心。食欲彻底消失了,体重也下降了,还伴有各种类型的头痛。

缓解方法

1.控制室内温度,尽量使自己感到凉爽,可以减轻恶心的感觉。

2.在煮饭时和就餐后,要保持空气流通,尽快散尽油烟和饭菜味道。

3.在手帕上滴几滴你不会感到恶心的味道(如柠檬),当闻到“难闻”的气味时应急使用。

4.每天服用50毫克维生素B 6,或每天服用25毫克维生素C,配合5毫克维生素B 1,同时服用。

2 阴道分泌物增加

症状

阴道分泌物的增加大多数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有部分是因为阴道感染,造成分泌物的异常增加。如果你发现阴道分泌物呈脓样、黄色、绿色、奶酪状,而且还带有难闻的味道,或者你觉得会阴瘙痒或有烧灼感,或是阴唇附近有泛红、肿胀或触痛的现象,或是排尿时有烧灼样疼痛感等现象的时候,都应该请医生帮你检查一下,看是否被感染了。

缓解方法

在饮食中多食用富含活性乳酸菌的酸乳酪、嗜乳酸层片、粉剂或饮用添加乳酸菌的牛奶。另外,洗澡时尽量用莲蓬头接近阴道口,以稍强的水柱将阴道的分泌物冲洗干净。此外,请穿着宽松的棉质内裤,直到症状完全消除为止,同时,尽量避免穿着紧身牛仔裤、体形裤或泳装等。

3 腰酸背痛

症状

怀孕时增大的子宫造成体形改变,使孕妇的骨盆往前倾,重心往前移,为了把重心向后移以保持平衡,孕妇的腰椎便会过度前凸,这对腰椎来说负荷相当大,因此很容易出现腰痛的现象。此外,长期姿势不良或怀孕前即有椎间盘突出、脊椎侧弯、退化性关节炎(俗称骨刺)、慢性背痛等都会加重怀孕期间的腰酸背痛症状。

缓解方法

1.当腰酸背痛于怀孕早期发生时,就要特别注意姿势,避免恶化。此时,孕妇若有进行运动的习惯(轻度运动),仍应保持。

2.保持良好的姿势,包括站姿、坐姿及睡姿。站姿:到了孕中期及孕晚期时更应避免长时间站立,稍有不适就要坐下或躺下。坐姿:孕妇坐着时可于椅背上放柔软靠垫,舒缓背部压力,而双脚也可放于矮凳上,帮助腿部血液循环。睡姿:躺下时可将两腿垫高,协助血液循环,消除酸痛的效果会更好。睡觉时可采侧卧,减轻腰部负担及舒缓不适的感觉。睡时于膝关节下方垫块软毛巾可放松腹肌压力。

3.穿着合脚舒适的鞋子,可以减轻腰酸背痛的症状。

4.不要穿高跟鞋,即使是支撑面较广的宽底高跟鞋也不宜。

5.勿提重物或抱小孩,以免腰部负荷过大。

此外,怀孕时期的肌腱、关节和韧带本来就比较脆弱,再加上怀孕末期肚子太大,不小心一个错误用力就可能使身体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扭力造成后遗症。

6.适当的产前运动,如游泳、行走、体操等,可以减轻腰背疼痛。

7.使用托腹带,可使腹部得到支撑,减轻腹部压力,减少因肌肉紧缩产生的背痛。

8.若是骶髂关节所引起的背痛,则必须使用骨盆带,而非托腹带。此外,尽量避免长时间行走。

9.泡热水澡或局部热敷,再加上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循环,也能非常有效地舒缓背痛。

10.不建议服用止痛药,若真有需要,最好请教专科医师。

11.不可接受推拿治疗,以免因不当的施力造成不良后果。

4 尿频

症状

孕妇小便增加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怀孕后母体的代谢产物增加,同时胎儿的代谢产物也要由母体排出,因而大大增加了肾脏的工作量,使尿量增加。二是由于妊娠的早期和晚期,增大的子宫或胎头下降压迫膀胱,使膀胱的容量减少,引起小便次数增多,而且总有尿不完的感觉,这就是尿频。

缓解方法

此时如果孕妇仅仅是小便多,但不伴有发热、腰痛、尿混浊等症状,均为正常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等宝宝出生后症状自然会消失。为缓解小便多的现象,你可以适当控制水分和盐分的摄入。为了避免在夜间频繁上厕所,你可以从傍晚时就减少喝水量。如排尿时出现尿急、尿痛及尿色异常,虽然是泌尿系统的症状,但却不可大意,要尽早请教医生,不要延误治疗时间。

5 便秘

症状

女性怀孕后,在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下,胎盘分泌大量的孕激素,使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的肌肉张力下降及肌肉的蠕动能力减弱,使吃进去的食物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加长,致使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又被肠壁细胞重新吸收,粪便变得又干又硬,不能像孕前那样正常排出体外。大便间隔超过48小时,粪便干燥,引起排便困难就称为便秘。

缓解方法

1.晨起定时排便。

2.适当增加身体的活动量。

3.保持放松心态。

4.安排合理的饮食,多吃含纤维质多的食物,如苹果、萝卜、香蕉、蜂蜜、豆类等。

5.多补充水分,每日至少喝1000毫升水。

6.药物治疗:如果便秘无法减轻,就必须立即就医,遵医嘱服用通便药物。

6 静脉曲张

症状

孕妇怀孕后随着子宫的增大,压迫到身体右侧的大静脉,从而增加了对腿部静脉的压力,再加上体内黄体酮水平的增高,血管壁也会变得松弛。所幸的是,在生下宝宝后,静脉曲张会有所好转。

缓解方法

1.不要提重物。重物会加重身体对下肢的压力,不利于症状的缓解。

2.不要穿紧身的衣服。腰带、鞋子都不可过紧,而且最好穿低跟鞋。

3.不要长时间站或坐。总是躺着,对静脉曲张症状的缓解,也是很不利的。尤其是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要减轻工作量并且避免长期一个姿势站立或仰卧。坐时两腿避免交叠,以免阻碍静脉的回流。

4.远离酒精。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和酒水,会加剧静脉曲张的程度。

5.最好采用左侧卧位。在休息和睡觉的时候,采用左侧卧位有利于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曲张的症状。

6.避免高温。高温易使血管扩张,加重病情。

7.控制体重。如果超重,会增加身体的负担,使静脉曲张更加严重。

8.睡觉时,可用毛巾或被子垫在脚下面,这样可以方便血液回流,减少腿部压力。

7 心悸

症状

准妈妈怀孕期间,体内的血容量会逐步增加,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及营养不断增加的需求。到了孕晚期,血容量比孕前增加了45%。因此心跳每分钟会增加10下,而每一次的心跳所输送的血液也比以前多了30%。

这些改变在孕中期将达到高峰,所以您很可能会感觉到心脏负荷增加。很多孕妇在孕晚期会感觉到心悸,尤其是在活动后或是突然变换姿势时特别明显。

缓解方法

如果在运动时感觉到心悸,就应该慢下来。平时从躺姿坐起来或是从坐姿到站姿的时候也要慢一点。心悸的感觉在产后几周内就会消失。

症状

怀孕28周以后,孕妇的子宫已大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会压迫到静脉回流,所以,静脉回流不好的孕妇,此阶段较易出现下肢水肿现象。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孕妇的水肿现象会日益明显。

缓解方法

8 水肿

1.充分休息:静养时心脏、肝脏等负担会减少,水肿自然会减轻。

2.注意保暖:保证血液循环畅通、气息顺畅,同时要注意保暖。

3.食用低盐餐:怀孕后身体调节盐分、水分的机能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控制盐分的摄取,每日摄取量在10克以下。

4.穿弹性(裤)袜:为了减少过多血液堆积在下肢,建议准妈妈在清晨出门前穿上弹性(裤)袜,尤其长期站立或是保持坐姿的准妈妈,可以选择孕妇专用的袜子,在秋冬穿着还有保暖的功效。

5.抬高双腿:建议准妈妈在睡前(或午休时)把双腿抬高15~20分钟,可以起到加速血液回流,减轻静脉内压的双重作用,不仅能缓解孕期水肿,还可以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发生。

9 抽筋

症状

孕期抽筋是孕期不适症候群中的一种病态现象,通常发生在夜间,一般是腓肠肌(俗称小腿肚)和脚部肌肉发生痛性收缩,或是在清晨起床时,可能伸个懒腰脚底、小腿、腹部、腰部肌肉就抽筋了。

缓解方法

1.抬脚加热敷:休息时可平躺将脚部稍微抬高,脚趾向上伸展;常按摩抽筋的脚部肌肉使循环增加以利排除代谢物,并可以搭配热敷,晚上洗澡时,双腿泡热水10分钟,效果会更加显著。

2.饮食习惯:平时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起司、奶酪)、排骨、小鱼干;少吃过咸的食物和腌渍食物;每天喝数杯新鲜橙汁、番石榴汁或番茄汁补充矿物质。

3.抽筋时立刻脚着地:发生抽筋的时候,可下床脚跟着地,或平躺时脚跟抵住墙壁;也可以将脚掌向上弯以抻直小腿;另外,伸直膝盖,并把脚掌向膝盖的方向翘,向上屈曲,小心地以踝部进行绕圈运动,也可减轻症状。

10 发热

病因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1.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2.非感染性疾病:①血液病与恶性肿瘤。②变态反应疾病。③结缔组织病。④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治疗护理

退热处理: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作用迅速,安全,尤适用于高热。

①冷湿敷法。②酒精擦浴。③冷盐水灌肠。④温水浴。

在做物理降温时应注意:每隔20~30分钟应量一次体温,同时注意呼吸、脉搏及皮肤颜色的变化。

2.药物退热。

宜选用退热缓和的、布洛芬、复方阿司匹林等。剂量宜小,以免出汗过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引起虚脱。尤其是年老体弱、幼儿及体温在40℃以上的发热病人,更应使用小剂量。婴儿高热易惊厥,可用15%~30%安乃近溶液1~3滴滴鼻。同时应注意,退热药的退热作用是通过扩张血管和排汗增多而实现的,因此在服药的同时要多喝水,以利排汗和退热。给药后患者若出现大汗淋漓,极度虚弱或血压下降等虚脱现象,应按具体情况,采用补液、保温和升压措施。应用退热药的同时需要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不可用以代替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措施。另外还要注意,中暑高热不宜用解热药,可采用冰袋外敷,酒精擦浴,头部冷敷,输液降温,这样比较安全。遇高热病人时,除使用退热药外,应配合物理降温。

预防保健

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及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