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聪明宝宝怎么教
32945700000023

第23章 宝宝2岁10~12个月

孩子到3岁时其运动、语言、认识能力都发展很快,他们会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凡事都抢着做,显得不那么听话了,这种现象是孩子自信心增强的表现。这时期的孩子常常抢着干这干那,却往往又做不好。父母的责任是帮助他做好,而不是事事阻拦,不让孩子做。

2岁10~12个月

早教专家说

巧妙结合游戏与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逻辑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等特点,而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要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动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生动有趣和操作发现类的游戏,诱发宝宝的数学兴趣。

数学游戏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父母平时可跟宝宝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内容,让宝宝在各类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并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积累数学的经验。常见的数学游戏有:摆跳棋,按大小排序、配对,用手和脚、木棍测量物体的长短、高低并进行比较,认识形状,比高矮等等。

早教可以这样教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格

很多父母都觉得宝宝还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宝宝大些才开始培养其独立性。其实独立性的性格和意识,应该是越早培养越好。2~3岁时,宝宝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宝宝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

父母可正好可以因势利导,在保证宝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宝宝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父母是独立自主的好榜样

如果父母本身就处处依赖他人,经常寻求帮助,那么宝宝的独立性就很难培养起来,父母应该先从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安全了,也就不会过多限制宝宝的活动,宝宝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获得了机会和可能。

宝宝自己的事自己做

例如让宝宝自己吃饭、穿衣服、整理玩具等,这不仅可以避免养成宝宝过度依赖父母的习惯,而且还可以让宝宝借此探索与学习。

让宝宝做家务事

例如帮父母收拾碗筷、擦桌子,给盆栽花草浇浇水,喂食小动物等。每当宝宝圆满完成父母亲所交付的任务时,父母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宝宝觉得很有成就感。依照宝宝年龄的大小分担不同分量的家事,不但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也可使他们更有责任感。

培养宝宝的观察、思考能力

让宝宝自己思考判断、自己拿主意。父母往往喜欢听话顺从的孩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宝宝乖,听话”,而很少注意去倾听宝宝的需要、宝宝的问题,不给宝宝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宝宝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长大以后容易缺乏自我决择能力,优柔寡断,什么事都要听从别人的意见。

激发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引导宝宝做创造性思考,例如“如果你是小红帽,你要如何对抗大灰狼?”等问题,让宝宝将来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己思索解决的方法。

培养宝宝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和道德观念

为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是非含义的小故事,在说故事的同时引导宝宝思考其对错,建立宝宝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初步的道德观念。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不可对宝宝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宝宝一时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横加斥责。应先冷静地分析宝宝没有达到要求的原因,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正确对待口吃的宝宝

口吃是指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俗称结巴。它与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宝宝出现口吃,父母首先应找出他口吃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宝宝出现口吃有以下几点原因:

生理原因

与遗传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导致宝宝语言发展较缓慢,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思;或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

心理原因

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如精神紧张、焦虑、刺激等。

生理疾病

如宝宝脑部感染、头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会引起口吃。

模仿和暗示

模仿有口吃的孩子或成人而形成口吃。

父母应该针对引起宝宝口吃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如缓解宝宝说话时的紧张情绪,并注意消除不良刺激,加强口头语言训练,或看医生等,但无论哪种原因造成宝宝口吃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当宝宝口吃时,不要大声训斥他,更不要当众揭出宝宝口吃的缺陷,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使口吃加重;教育宝宝不要讥笑和模仿有口吃的孩子或大人。

再次,发现宝宝口吃时,要注意纠正,让宝宝用较慢的速度重一遍。当宝宝重说一遍没有发生口吃时,要及时用语言及动作给予鼓励、表扬,树立宝宝改正口吃的信心。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多对孩子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可采用唱歌、讲故事或说儿歌,慢速谈话等方式进行纠正和练习;当孩子叙述事物时成人应该鼓励他们把话说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

培养宝宝性别意识

为避免宝宝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宝宝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宝宝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心理研究指出,宝宝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随着一点点长大,宝宝对男和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

父母角色的互补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孩子玩,多和孩子交往交流;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其相处。

不要因为个人喜好就有意无意模糊宝宝的性别意识。如把女孩的衣着、玩具男孩化,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辫子。以免引起孩子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导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别来塑造自己,结果男孩行为举止女性化,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

性别意识教育并不是给宝宝行为束缚。性别意识教育只是宝宝个性、气质培养中的一部分,不应该完全用成人对于性别的划分去限定宝宝的行为。父母在帮助孩子树立性别意识时,要采取培养而不强化的方式,使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别,慢慢形成与之相称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在宝宝“性别化”的过程中不允许半点的扭曲和造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熟悉自己的性别特征,比如告诉他“你是男孩子,打针的时候不要哭,要勇敢;玩耍时要让着妹妹”“你是女孩子,要知道害羞,不要把裙子掀起来;要穿得干干净净的,头发要梳整齐”等。这样慢慢地引导孩子,孩子就会认同自己的性别,并且形成与之相称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大动作能力

能拍多少下

准备一个小篮球,父母和宝宝一起到户外练习。刚开始让宝宝双脚站在地上不动,先将球掷到地上,待其弹起后用手去拍。父母拍一下,宝宝拍一下,让宝宝看清楚家长的动作。

等宝宝能连续拍几下之后,再教宝宝根据球的位置,移动双脚追踪着球,边拍边走,或跑着追拍球。

刚开始宝宝会用两只手拍球,等宝宝熟练后,可慢慢让宝宝用一只手拍球,或者让宝宝拍着球沿着一个指定方向走去,以更好地锻炼宝宝四肢、手脚的配合能力及全身动作的协调性。

走圆圈

在户外宽敞安全的地方,用粉笔画一个直径2~3米的大圆圈,线条要粗。让宝宝沿着圆圈,脚踏着线条绕圈走。

刚开始父母在圈外拉着宝宝的一只手,带宝宝沿着画好的大圆圈走,等宝宝熟悉后让他独自走。父母可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调整走动的速度和圆圈的大小。

每次走的时间不要太长,先顺时针走几圈,再逆时针走,这样交替进行,以免宝宝绕着一个方向走晕了,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追人游戏

傍晚或周末带着宝宝去户外和其他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来追我”的游戏,后面的宝宝追上前面的宝宝后,互换角色继续追。

还可以让宝宝们玩警察抓小偷,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与小朋友相互追逐,相互躲闪。

这些游戏可以全面训练宝宝的运动能力,练习行走自如、跑、跳以及长距离运动,从而促进跳跃运动的发展。

精细动作能力

倒茶

准备一些塑料瓶子、酸奶瓶子、小口杯等容器,一个带柄小茶壶,妈妈和宝宝一起将容器、茶壶摆在茶几上,让宝宝给妈妈倒茶。

妈妈坐在容器旁边,指导宝宝双手捧着茶壶,慢慢将茶水倒进杯子里,然后放下茶壶,双手端着杯子递给妈妈,喝完茶后可让宝宝再倒一杯,然后让宝宝自己用各种容器倒着玩。

妈妈在茶几稍远处看着宝宝往其他容器里倒水,并提示宝宝将两个容器拿起来相互倒来倒去,直到宝宝能准确地将一个容器中的水倒进另一个容器。

不要怕宝宝弄脏了衣服,倒水可培养宝宝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扣钮扣

给宝宝穿上扣子稍微多一点的外套,扣上第一个钮扣,然后鼓励宝宝自己扣,每当宝宝扣上一个就夸奖宝宝。还可以给布娃娃准备两套衣服,让宝宝给布娃娃扣钮扣。

父母也可将自己的外套解开,坐在小凳子上,让宝宝站着给父母扣扣子,父母最好选择一些质地柔软,容易扣上的衣服,以增加宝宝的信心。

随着宝宝熟练度的增加,父母可以逐步增加难度,如选择钮扣小一些的衣服等。

语言能力

童谣

童谣是专门为宝宝们提供的短诗,它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童谣以说为主,也有说唱结合的,还有一唱到底的。童谣除了浅显生动、韵律响亮、诙谐风趣外,主要是特别适合孩子的心理。经常说唱童谣可促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

1.“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吱儿的叫奶奶,奶奶拿个包子哄下来。”

2.“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煮碗面;奶奶嫌我没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

3.“丫头丫,会看家;偷老米,换芝麻;芝麻细,油炸蜜;枣儿糕,热火烧,撑得丫头叫姥姥。”

4.“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背着也不去,抱着也不去,叽里咕噜滚着去。”

5.“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6.浇花:“浇花浇花快浇花,你不浇花不开花。一盆水,一壶茶,浇好水,开好花。两盆水,两壶茶,花开好,花开大。”

7.燕子仔:“燕子仔,尾叉叉,年年来我家。不怕冷水不怕沙,飞出四游口哑哑,雄雌出外街泥花。建筑新巢似人家,即使狂风也不怕。”

数学能力

螺丝配对

准备大小不同的螺丝及螺丝帽数组,将螺丝跟螺丝帽分散在桌面上,让宝宝区分,先将螺丝帽和螺丝进行分类。

再让宝宝分别分辨大小螺丝帽和螺丝的差异,然后分别将螺丝和螺丝帽按大小排列,并指导宝宝把大小相同的螺丝和螺丝帽配在一起。

父母先帮助宝宝配,给宝宝示范两次,再让宝宝自己配对,宝宝每配一对要给予鼓励。

比较厚薄

准备几本薄厚不同的书,让宝宝拿一本小薄书,父母拿一本更一点的书,同宝宝进行比较,告诉宝宝:“我的书比你的书厚”“你的书比我的书薄”。

然后鼓励宝宝寻找一本更厚的书,等宝宝找出后,告诉宝宝:“这次我的书比你的薄”“你的书比我的厚了”。

其后父母可再找一本更厚的字典,依此类推。还可以用其他物品或玩具代替书本,如薄厚不一样的积木块等。

知觉能力

“盲人”走路

准备一块干净柔软的毛巾或布块,将宝宝的眼睛蒙上。让宝宝扮演盲人,同时双手抱起来,部触碰东西,让他从床边向门口慢慢走过去,走到门槛前面时要停下来。

并睁开眼睛看看在自己的位置,如果距离门槛还很远,或走偏了,就让他回到原处,蒙上眼睛重新走。多次训练后,宝宝慢慢会准确地停在门槛前。

还可换一个方向练习,如让宝宝从卧室门口走到窗子前等,总之,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可让宝宝随便走动。要清理屋子里面的障碍物,以免磕碰到宝宝。

这个游戏可提高宝宝的空间知觉能力。

思维能力

反口令

父母说:“睁开眼睛”,宝宝要闭上眼睛;父母说“起立”,宝宝就要坐着不动;父母说“举左手”,宝宝就要举右手;父母说“向前走”,宝宝就往后退……如果宝宝做错了就算输了。

还可以让宝宝说口令,父母做出相反的动作,并让宝宝判断父母做得是否正确。游戏过程中父母要放慢口令或动作,让宝宝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高个和矮个

准备几个积木块,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

父母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不同块数的积木,使小人显得一样高,让宝宝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这个游戏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宝宝逆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

冰块到哪里去了

准备一块冰块,先让宝宝摸一摸冰块,告诉宝宝:“冰块是凉的,遇到热水就变成水了。”然后把冰块放进透明的杯子里,并倒进热水,让冰块逐渐变成水。并指导宝宝观察,如“看一看,杯里的水是不是变多了?冰块是不是变小了?”“哎呀,冰块哪里去了呢?”等。

冰块体积要稍大些,使宝宝能更好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并感觉杯子里的水在增加。这个游戏可让宝宝对因果关系有个初步的感知,有利于宝宝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情绪与社交能力

盒子里的秘密

这个游戏要求4~5人参加才有趣,可在家里有其他亲人或朋友时进行。

大家围成一个圈坐着,放开音乐,或一个人专门负责敲打“乐器”,依次把一个小盒子往下传递,当音乐停止时,拿着盒子的人可以拆开盒子看一下礼物,但不能告诉别人看到了什么;音乐再起时,要盖好盒子继续传递。

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能够得到盒子里的礼物作为奖励。这个游戏可让宝宝对规则有一个模糊概念,并感知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有利于宝宝未来的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

易子而教

两个熟悉的家庭可一起带着自己的宝宝外出旅游,并在旅游途中,相互交换照顾宝宝,或与隔壁邻居之间进行短期“易子”活动;住在城市里的宝宝可与农村亲戚家的宝宝暂时互换环境,让宝宝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

这种“易子”方式有利于克服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固有的局限性,扩大了宝宝的生活环境,提高宝宝适应新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