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领导的语言艺术
32976700000044

第44章 力求口语化、大众化和说自己话

(1)口语化

报告,是通过口头语言,把信息传达给听众的。这样,对于领导者来说,作报告时的语言就必须“上口”。如果报告者语言不“上口”,听众也就难以“顺耳”,报告的内容再好,也不会被听众很快领会。这与写文章不一样,文章是书面语言,人们可以边看边思索,一遍不明白再看一遍,而听报告尽管也能边听边思索。但听不连贯和听不明白,往往不能再听一遍。

报告语言的口语化,其要求很多。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用短句子。领导者在作报告时,如果句子太长,不仅自己讲起来费劲,容易出现语病,而且听众听起来也会觉得别扭,不好把握意思。二是多用正装句,少用或不用倒装句。这也有利于听众把握报告意思。三是把不易听明白的词语改换成容易听明白的词语。“宜于”可改为“适合”,“即是”可改为“就是”,等等。或者有时可于脆删去。1949年4月,周总理在第一次团代会上有段讲话:“一个人生着两个耳朵,能听话,生着两只眼睛,能看东西;生着两个鼻孔,能闻味。听话,能听正面的,也能听反面的;看颜色,能看白的,也能看黑的;闻味,能闻香的,也能闻臭的。所以,人体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我们必须听各方面的意见,辨别是非。”这是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对青年人的告诫和勉励,话讲得生动、通俗、贴切,听起来容易入耳。

(2)大众化

大众化,就是领导者在作报告时,应该想着群众,语言应该采用通俗化的说法、规范化的说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通行的说法是大多数人用来传达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说惯听惯了的,咱们拿来用,就一丝儿不隔。语言出在咱们心口里,意思透进人家的耳里心里。不太通行的说法、绕一些弯于的说法就不然,即使意思没有错,人家总觉得有些生分、不自然,这多少就是隔。”

叶圣陶的话十分有道理。俗话说:“话需通俗方传远。”领导者作报告是让人听的。如果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尽用一些生疏的行业术语和专业名词,或滥用方言土语,又不能细致介绍一下,那就必然影响宣传效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强调:重视经常和不断的宣传工作,就应当确切地和全面地制定必须加以通俗化的那些原则。

现在,一些领导者作报告,好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他们以为这样能换来下属的喝彩。殊不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丢掉了朴素美的感染力。这点应引以为戒。

(3)自己话

自己话,是说领导者在作报告时,要说自己的话,要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用自己的话作报告,这是一切有成就的演说家、报告家的经验之谈。鲁迅曾说过,我们要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出来。加里宁在批评一些人时也曾指出:“为什么你们在发言中,总是力求用现成的公式来讲话呢……什么叫作说现成的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在的一套话,你们就不能够给人家以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不很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加里宁告诫宣传家、教育家们,“……应当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用母亲教会的语言说话。母亲所教出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请你们相信我说的是良心话。”鲁迅和加里宁的话都告诉我们,一次成功的谈话、报告,必须是报告者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用自己的话就是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把普普通通的词语用得恰当,让它发出光彩。现在,有些领导者作报告,爱使用“时髦词”,好复述报刊和书籍中的观点,靠拼凑别人的东西来作自己的报告。这样,尽管表面看是挺“新鲜”,但实际上不解决问题,缺乏新意,没有味道,结果往往受到听众的冷漠、抵制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