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重于一切
32984200000011

第11章 把工作当事业责任产生动力(3)

但如果只是浅尝辄止、畏惧退缩,你所能得到的,就只能是一连串的沮丧和失意。最后,你甚至会失去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也许你会说,出色与我无缘,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可能只属于别人。但凡事往往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如果我们只愿意做出维持现状的努力,那么我们的这点努力就可能连现状都无法维持。而且,平凡不等于平庸。很多人都是像我们这样,并没有多少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天赋。但他们的心里有着美好的梦想,他们为此勇敢前进,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也许他现在还没有多少成就,但是就靠着这样的日积月累,他们已经开始令人刮目相看了。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讲座,邀请到了当时声誉已登峰造极的伟人丘吉尔来演讲。三个月前,媒体就开始炒作,各界人士都翘首以盼。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闻机构都到齐了。人们准备洗耳恭听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的成功秘诀。

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后,说:“我成功的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说完丘吉尔就走下了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没有失败,只有放弃,不放弃就不会失败。

然而,现实中的大部分人总是在稍做尝试后就转投他处,或者在披荆斩棘了一段路程后因希望渺茫中途放弃,或者历经艰辛后在最后关头功败垂成!我们也渴望成功,我们也愿意做出一些努力,但我们缺乏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坚定!我们总是犹豫退缩,把自己的失意与别人的成功不负责任地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可是天生无才的刘阿斗,虽然有诸葛亮绝世之才的协助也终未成霸业,可见主观的意志是决定因素,而假如我们不愿努力,老天又能帮我们什么呢?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展至今天,人们看法不一,甚至有很多人叫嚣着“愚公真愚”,认为“愚公精神”不应提倡。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不是两位大仙帮忙,而真靠人力去搬,把几代人的生命都耗在未来不可知的事情上又有什么意义呢?乍一听,这话真的有些道理。生命何其短暂,干吗把一生都耗在一件没有着落的事上呢?可是我们稍微推敲一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漏洞来了。想当初,如果刘备没有愚公的那点傻劲、韧劲,没有“三顾茅庐”地请求诸葛亮帮忙,一个只想在乱世里躬耕于垄亩,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又怎么会跑去做刘备的智库呢?

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对于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坚毅地直冲目标。我们要敢于让自己的决心像高山一样坚定,失望和沮丧的情绪不能动摇它,别人的冷眼旁观不能削弱它,外界的艰难险阻也不能阻挡它!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我们会随之强大起来,最后,就连我们自己都会为自身如此迅速地成长感到惊讶。反之,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就畏惧退缩,我们的自信与勇气也会随之逐渐消退。

请记住,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需要你经验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更需要的是坚强的意志。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路是一帆风顺且没有一点挫折的,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不惧任何挑战,坚持到成功降临的那一天。

6.机会缘于勤奋

运气往往被一些人视为事业不顺的原因,这是毫无道理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只是因为他们能为了自己的工作付出不懈的努力。

被奉为“推销之神”的原一平,身高只有1.45米,貌不惊人,可是在日本的人寿保险界他连续15年保持了业绩第一。

原一平69岁时,在应邀参加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他当场脱掉鞋袜,请提问者走到讲坛上,说:“请您摸摸我的脚底板。”发问者莫名其妙,但也只好照原一平说的做了。

原一平问:“什么感觉?”

提问者回答:“您脚底的茧好厚啊!”

“不错,我的脚茧特别厚,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什么呢?”

“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这才恍然大悟,道谢而去。

原来,原一平的意思是说,他今天成功的秘诀唯有“勤”字而已。

原一平在从事推销人寿保险工作之初,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固定薪金,收入完全来自提成),所以有3年的时间,不吃中餐(没钱吃)、不搭电车(没钱搭车),每天用那双勤奋的脚,在饥饿中,马不停蹄地推销。

他平均每个月要用掉1000张名片,每天一定要访问15位准客户,没访问完毕就绝不作罢。他经常因受访者不在,而等晚餐后再去访问,常常是到晚上11时后,他才能回家休息。

由于他的勤快,几十年来,原一平积累了2.8万个准客户。这就是他被尊为“推销之神”的由来。

原一平说:“好运眷顾努力不懈的人。”

可以肯定地说,成功在于勤奋,无数的勤奋最终会聚变成财富。你的身体条件一定比原一平好得多,想想他的努力和成功,你就能多一份工作的动力。

富兰克林说:“不懈努力的人,无往而不利。”

对一个理想或目标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就像白朗宁所说:“明智地判断哪些是你能够改变的,哪些是你不能够改变的,并有勇气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愿意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因此,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越坚定,你就越有耐心克服阻碍。“我所谓的耐心,是指动态而非静态,主动而不是被动,是一种主导命运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向环境屈服。这种力量在我们内心的蕴藏量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挖掘。”富兰克林这样说。

有了坚定的人生方向,可以提高你对于挫折的忍受力。你知道目标在逐渐接近,挫折只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调料”。如果你积极地面对困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965年,美国波音公司准备耗巨资研制波音747宽体客机,在决策会上,一位董事说:“一旦发现情况不妙,我们还可以放弃这项计划。”董事长威廉·艾伦坚定地说:“放弃?如果我们波音公司说将制造这种飞机,那我们就得制造这种飞机,哪怕把所有资金都运用到它身上。”

由于威廉·艾伦的强力推动,波音公司的宽体客机终于研制成功,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在通往胜利的路上,决心应时刻伴随,胜利永远属于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想一想,哪一场战争是被一群听见枪响就望风而逃的人赢得的?从来没有。商场上的胜利,得来也非易事,一旦确立目标,就要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平庸的人和优秀的人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庸人不知道努力,而在于他们缺少恒心,所有的努力都是浅尝辄止,遇有一点风吹雨打就做逃兵,以至于已经付出的努力也付之东流。努力贵在持之以恒,不管前路如何漫长坎坷,努力的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这是所有优秀的人成功的定律。

7.有“绝活儿”才能不被替代

《庄子》一书中,讲了两个技艺超群的人,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几下,一头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被分解得清清爽爽。他宰牛时,手触、肩倚、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神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几年,所宰的牛已有几千头,而那刀刃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

再看匠石,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石削掉,虽然白灰薄如蝉翼,但匠石挥刀生风,削灰而不伤到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无论是做什么的,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过去老人就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其实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生存真理。

许振超曾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他凭借苦学、苦练、苦钻,成就了一身绝活儿,成为数万人的港口里响当当的技术“大拿”,进而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竟不发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无声响操作”。其实他之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刻把“绝活”亮了出来,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了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爆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

“一钩准”是许振超20世纪70年代初操作门机时的创新。集装箱上有4个锁孔,从几十米高的桥吊上看下去,很难分辨,更别说用摆荡的吊具放下去,一次就把锁眼都对齐,把集装箱抓牢靠了。但是,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做到了。许振超练成“一钩准”的诀窍是,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一条线”。他的大徒弟张显新操作起来同样轻松自如,一钩一个准,他笑着说:“我练了1年才练出来的。”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在青岛港操作吊车的司机,都知道一个“四稳”口诀:在舱内起钩要稳,旋转时要稳,落钩时要稳和变幅时要稳。但要协调做到这4个方面很不容易。特别是落钩,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货物撒漏。如何能做到不让货物撒出来呢?许振超开始练习,练了半年后,才做到了吊具一钩下去,一点不撒,他把这种技术起名为“一钩净”。抓粮食时,吊具一抓斗重10吨,要准确地把抓起来的10吨粮食装入长12.5米、宽2.7米的车厢,很不容易。因为吊车的抓头伸张开有3.4米,比车厢要宽。许振超就反复练习,琢磨抓斗的嘴张多大正合适,终于找出了恰当的尺寸。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厘米,码头工人叫起“龙骨”。起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蓬布后,才能不存雨水。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许振超发明的“二次停钩”如今已经被桥吊司机们广泛应用。他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的时候。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许振超要求桥吊队的每名司机在吊箱时都要做一次“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的时间多了几秒钟,却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许振超还有一项“绝活”叫“无故障运行”。结合青岛港口的实际,许振超提出了一个核心班轮保班作业“一二三”的工作法。“一”就是“一个目标”:桥吊呈现无故障运行:“二”就是“两个制度”:凡是保班作业,一要技术主管昼夜值班,二要出现突发故障15分钟排除;“三”是“三个事先”:对桥吊,保班作业前技术主管要事先检修一遍,要事先掌握船舶技术资料、作业箱量,并要做事先的动员。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和队友们实现了保班作业无故障运行的目标。之后,他们又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实现了“核心班保班全部100%”的目标。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许多人下岗,其中不乏中专、大专学历者,而许振超以一个初中生的学历,硬是靠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绝活儿”成为一个大型企业员工的楷模,成为“老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其实任何岗位都可以有绝活儿——只须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快一点、精一点就可以了。甚至,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的职业精神都可以成为绝活儿,有了这些绝活儿,你的含金量自然提高,这样他人才无法替代你,你才会永远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