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33026600000118

第118章 靖难之役

明朝建立后将都城建在南京。在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经常从塞北南下,威胁北部边境的安全。信不过开国功臣的朱元璋决定采用过去的分封制,把一些关键位置的地方封给朱姓诸王。明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除立为太子的朱标和早逝的第二十六子外,其余二十四子外加一个从孙,总共封了二十五个王。除了防戍边防之外,明太祖还赋予藩王兴兵讨伐朝廷奸臣的权力,以此来使朱氏王朝长治久安。

明初藩王有很大的权力,他们每年有万石以上的食禄,在藩国内可以建立王府,任免官吏,除了不能干涉地方民政外,几乎跟皇帝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因为设置藩王的目的之一便是巩固国防,所以他们还拥有很大的军权。诸王之中,靠近边塞的势力较大,其中宁、燕、晋三王兵力最强。他们经常带兵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燕王朱棣,格外受到明太祖器重,并负责统辖各镇的兵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子朱标病故,朱标的儿子朱允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的叔父,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太孙放在眼里,言行颇为不逊。朱允对此也十分清楚,有一次,朱允对东宫侍读黄子澄说:“现在诸位藩王手握重兵,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将来该怎么办呢?”黄子澄拿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为例,劝朱允不要担心,他说:“当时吴楚七国实力非常强大,但汉景帝一出兵,名正言顺,他们很快就土崩瓦解。现在诸王的兵力还没有达到拥兵自重的地步,您是皇位的正式继承人,一旦举兵兴讨,自然能够一战成功。”朱允这才稍稍心安。

明太祖去世,朱允即位,年号建文,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各位藩王的不满情绪日增。建文帝召见黄子澄决定削藩。

他们跟另一个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想从兵力最强,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下手,黄子澄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认为这样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把燕王周围的藩王除掉,这样再收拾他就轻而易举了。恰好此时,周王的一个儿子告发父亲跟燕、齐、湘三王密谋造反。建文帝利用这个机会,夺去周王兵权,把他废为庶人。紧接着,岷、湘、齐、代四位藩王也相继被借故革去兵权,发配边疆。如此一来,藩王中势力较大的就只剩下燕王朱棣了。

朱棣面对这种局势,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他暗中招募勇士,选将练兵,随时准备谋反。没多久,建文帝在齐泰的建议下,派来了谢贵等人监视燕王动静,并以备边为名,抽调燕王兵力。为了麻痹建文帝,燕王假装精神病发,成天胡言乱语,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谢贵去探病,那时候正是盛夏,燕王却坐在火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朱棣就这样瞒过了众人。

但是建文帝还是准备削夺燕王的爵位,他计划派谢贵带兵把燕王的党羽一网打尽。没想到谋事不密,燕王早就得到了消息,把王府里充当建文帝内应的官员全抓起来,带兵杀了谢贵,宣布起兵。为了师出有名,燕王称黄子澄、齐泰为奸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还把自己的部队称为“靖难军”。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

燕王久经沙场,手下的部队也身经百战。他起兵南下,很快就攻克了居庸关、密云、遵化等地。而建文帝这边虽然兵马数量占有优势,但那些跟着明太祖打天下的宿将们在文字狱中杀得几乎一个不剩,新任命的将领根本不是燕王的对手,作战连战连败。建文帝没办法,只好罢免黄子澄、齐泰,向燕王求和。但被燕王一口拒绝。

这场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燕王的部队虽然胜多负少,但他的部队毕竟有限,这些年来转战各地,逐渐成了强弩之末,燕王对此也无计可施。恰在此时,南京宫内的太监向燕王告密,说南京城如今兵力空虚,完全可以一举攻克。燕王抓住这个时机,孤注一掷,率领几乎所有将士南下,直取南京。部队所向披靡,很快就攻到长江对岸。见形势急下的建文帝又派人向燕王求和,以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这种缓兵之计当然瞒不过燕王,他指挥大军渡过长江,包围了南京城。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破。

攻入南京城的朱棣首先是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说城破前,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跟一些后妃们想必已经葬身火海了。燕王派人在废墟中寻找,找到几具尸体,但这些尸体都已烧焦,连男女都很难分清。燕王对着尸体号啕大哭,嘴里说着:“侄儿啊,我只是帮你剪除奸臣,怎么却成了这个样子啊!”并吩咐把尸体以礼下葬。这时群臣们就开始拥戴燕王称帝,燕王当然推脱一番,然后就志得意满地登上了帝位。他废除了建文年号,改的年号为永乐,表明自己是直接继承了明太祖的帝位,并把这整个事件称之为“建文逊国”,朱棣就是明朝第三帝——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