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对那位先生做了些什么事,’这位负责人招呼我说,‘但他真的被你抓到痒处了!’“我对这人紧追了4年——尽力想得到他的买卖——我若不去找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恐怕我还得紧追不舍。”
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直接拍摄被聚光灯照得发亮的东西,会曝光而完全看不出被拍摄的物体,要拍摄出清楚美丽的照片,必须采用部分受光的技术,配合被拍摄物体的曝光程度来拍摄。
说服他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找出说服对方的有效的方法。换言之,必须想清楚以怎样的角度去接近对方较好。预先探查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收集对方的一些相关资料,就能事先准备好如何去接近他的方法。有了事先的准备,说服中自然就不会慌乱。
如果要说服的是个人,那么须事先搜集有关其简历、兴趣、出生地、家族成员等资料;如果是公司的话,其经营状况、往来客户、其他的特色等,都要充分了解。若能多留心的话,应该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活用到实际之中,非常有助于了解对方,也可以借此引导对方理解我们。
据说,要劝说酒精中毒者戒酒,最有说服力的人是具有相同痛苦经历的人。因为伙伴意识能够削弱戒备心理,创造虚心听取意见的气氛。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进入顾客家中,总会立刻找到这家主妇感兴趣的话题与之进行交谈。例如,看到地毯,马上会说:“好漂亮的地毯,我也很喜欢这种样式……”
这样,通过各种话题就可在心理上与对方进行沟通。
有一位从事童军教育工作、名叫爱德华·查利弗的先生,有一次,他为了赞助一名童军参加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军大会,极需筹措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美国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拜会其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解囊相助。在这之前,爱德华·查利弗听说那位董事长曾开过一张面额100万美元的支票,后来那张支票因故作废,他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留作纪念。
因此,当爱德华·查利弗一踏进他的办公室之后,立即针对此事,要求参观一下他的这张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查利弗告诉那位董事长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小童军听。
那位董事长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将当时开那张支票的情形,详细地解说给爱德华·查利弗听。
爱德华·查利弗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提起童军的事,更没提到筹措基金的事,他提到的只是他很想知道又很有兴趣的事,最终的结果呢?
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查利弗提及,那位董事长就主动问他今天是为了什么事而来?他这才一五一十地将来意说明。出乎他的意料,那位董事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爱德华·查利弗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个童军去参加该童军大会,并且要亲自带队参加,负责他们的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一封推荐函,要求他在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服务。最终爱德华·查利弗满载而归。
由此可见,在说服别人之前,最好是先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最大的难关就是怎样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说话的技术到位,那么,你的说服就会获得成功,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击中要害才会有效果
与人交谈,说话的内容是首要的。同样,针对不同的说服对象,说话的内容也应不同。擒贼先擒王,说服他人,一箭中的、直击要害最为干净利落。因为不同的人渴求不同的“好处”,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反复从多侧面强调彼此所能提供的“好处”。唯有如此,说服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公明仪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著名琴家,琴艺高超。《弘明集·理惑论》载有关于他的一则故事:阳光明媚的一天,公明仪在草地上弹琴。看见一头黄牛在吃草,就突发奇想:琴声能通宇宙万物之灵气,那么给动物弹琴,它们也能听懂吗?于是,就面对着黄牛,弹起一曲《清角操》来。虽然公明仪弹琴弹得津津有味,黄牛却没有任何反应,依然在低头吃草。公明仪没有放弃,继续尝试。他调整琴弦,弹奏出蚊虻的嗡嗡声,黄牛以为蚊虻来攻击叮咬,就甩起尾巴来驱赶;公明仪又弹出孤独小牛的哞哞声,黄牛就竖起耳朵,四下张望寻找小牛。公明仪看见黄牛听到琴声有了反应,十分高兴。
所谓“对牛弹琴”,讽刺的就是“说话不看对象”之人。琴弹得再好,对牛也没有任何意义。说服他人也一样,不看情况就开始说教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我们说服他人一定要顾及对方——种种色色的人。要了解对方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说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得意弟子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非常的艰辛。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没想到,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把马嚼子抓住了,将马扣了下来。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平常能说会道。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然而,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通又一通,虽然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新学生,他才跟随孔子不久,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身旁,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相互之间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指不定哪天我的庄稼也会被你的牛吃掉,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听完这番话,农夫觉得很在理,就不再责怪他们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水平,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说服对方,就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要不然,你再能言善辩,别人也不会买你的账。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个说服高手,他说服对方常常能够击中要害,从而取得预期效果。在赤壁之战前夕,为了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在大庭广众之下,诸葛亮在那里羞辱孙权,说东吴与曹比之差远了。孙权说战与和自有我决定。看起来孙权又有点怕曹,有降曹之意,他试探着问刘备为何不降。而孔明答道,刘豫州盖世英才,怎能屈于他人。而孙权则听出了其中的话外音,然后就说:“我孙权降了,岂不成了亡国奴?好你个孔明,敢骂我!”然后诸葛亮又卖个关子,说有一计可破曹。而孙权则是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怎肯屈于他人膝下,正上了孔明的“当”。孔明心里清楚,他还要说服周公瑾。然后他假装不知小乔是周瑜之妻,用言激之,说只需把大小乔送给曹操就可免去一战,然后吟诵了《铜雀台赋》。这周公瑾肚量本来就小,听着《铜雀台赋》,无名之火油然而生,毕竟铮铮男儿是咽不下“夺妻恨,杀父仇”的。最后,周瑜也决定出兵。
由此可见,在说服对方的时候,技巧需要发挥得淋漓尽致,分寸也把握得很准,更要知道如何击中其要害。
有很多成功的推销员,在做什么事之前都会深入思考,如自己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
大多数的客户在接待推销员的时候,都不喜欢说话条理不清楚的推销员。如有的推销员上门就介绍:“我是××公司××分公司的推销员×××”。这句话太长,客户一听就感觉不舒服,听了一大串,很可能还是不知道你的情况。通常可以这样介绍:“您好!我是××公司的。”客户看你了,再说:“我是××,是××分公司的推销员。”
推销员在说明来意时,要学会假借一些指令或赞美来引起客户的注意。如,你可以说:“是××经理派我过来的。”也可这样说:“经过××客户介绍,我专程过来拜访您。”或者:“是××厂家业务员说您生意做得好,我今天到此专门拜访您,想在您这儿取取经!”这样客户就很难回绝你,同时又明白你对他或者对市场已有所了解,不是新来的什么都不知道,他会很积极地配合你。
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说服对方要善抓重点,有的放矢,从而快速地击中对方的要害。
以退为进彰显大智慧
以退为进的说服法,是人人可学的技术之一。一个顽固的对手,常常就在你故示软弱的态度中,不伤感情地被击倒。
一位印度商人带着3幅名画到英国去出售。有位英国画商看中了这3幅名画,便打定主意,不管怎样也要把这3幅名画弄到手。
印度商人开价250美元,少一元钱也不卖给他。这个英国商人也不是商场上的平庸之辈,他一美元也不想多给那个印度商人,便和印度商人讨价还价起来,一时双方陷入了僵局。
忽然,印度商人怒气冲冲地拿起其中的一幅画往外走,二话没说就把那幅画给烧掉了。英国画商眼睁睁地看着一幅画被烧掉,非常心痛。他小心翼翼地问印度商人:“剩下的这两幅画卖多少钱?”
想不到这次印度商人要价的口气更是强硬,声明还是250美元,少一分都不卖。少了一幅画,还要250美元,英国画商觉得这样太亏了,便再次要求降低价钱。但印度商人不理会他这一套,又怒气冲冲地烧掉了一幅画。
这时,英国画商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商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烧掉,因为他实在是太爱那幅画了。接着,他又问这最后一幅画要多少钱,想不到,这次印度商人张口就要500美元,少一分也不卖。
这回英国画商可真急了,只好强忍着怒气问印度商人:“一幅画的价钱怎么能比3幅画的价钱还要高呢?你这不是存心耍人吗?”
印度商人回答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有个藏邮家有两枚稀世邮票,应当值25万美元。后来他当众毁掉一枚,马上就有人出价100万美元买剩下的那一枚。”
看那英国画商不说话,印度商人又接着说:“我这3幅画均是出自名家之手,本来有3幅的时候,相对来说,价格还可以低点儿。如今,只剩下一幅了,这回可以说是绝世之宝,它的价值已大大超过了3幅画都在的时候了。因此,现在我告诉你,如果你真要想买这幅画,最低也得出价500美元。”
英国画商一脸苦相,但却没有办法,最后只好以此价成交。
这个故事中的印度商人虽说有点“奇货可居”,但是他正是巧妙地利用“以退为进”,将原有的3幅画烧得只剩下一幅,而且说服英国画商以两倍的价钱买下一幅画。可以看出,以退为进确实是一种说服人的绝妙方法。
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图达到最低成本。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以退为进法,就是用貌似与本意相悖的言行,即退下的态度,取得优势,而最终取得更大进展的方法。以退为进,有时比只进不退好。因为通过退可以积蓄更大的进的优势,比频频而进取得的效果更好。
汉代的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的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