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气场大全集
33029100000037

第37章 在沟通中运用气场(3)

贝利从小就显现出非凡的足球天赋,他常常踢着父亲为他特制的“足球”——用一个“大巧若拙号”袜子塞满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尽量捏成球形,外面再用绳子捆紧。贝利经常光着黑瘦的脊梁,在家门前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街,赤着脚练球。尽管他经常摔得皮开肉绽,但他仍然不停地向着想像中的球门冲刺。

渐渐地,贝利有了点名气,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还给他敬烟。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样,贝利喜欢吸烟时的那种“长大了”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当贝利在街上向人要烟时被父亲看见了。父亲的脸色很难看,贝利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因为,他看到父亲的眼睛里有一种忧伤,有一种绝望,还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怒火。

父亲说:“我看见你抽烟了。”

贝利不敢回答父亲,一言不发。

父亲又说:“是我看错了吗?”

贝利盯着父亲的脚尖,小声说:“不,你没有。”

父亲问:“你抽烟多久了?”

贝利小声为自己辩解:“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才……”

父亲打断了他的话,说:“告诉我,味道好吗?我没抽过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

贝利说:“我也不知道,其实并不太好。”贝利说话的时候,突然绷紧了浑身的肌肉,手不由自主地往脸上捂去。因为,他看到站在他眼前的父亲猛地抬起了手。但是,那并不是贝利预料中的耳光,而是父亲把他搂在了怀中。

父亲说:“你踢球有点天分,也许会成为一名高手,但如果你抽烟、喝酒,那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将不能在90分钟内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事由你自己决定吧。”

父亲说着,打开他瘪瘪的钱包,里面只有几张皱巴巴的纸币。父亲说:“你如果真想抽烟,还是自己买的好,总跟人家要,太丢人了。你买烟要多少钱?”

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里涩涩的,可他抬起头来,看到父亲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后来,贝利再也没有抽过烟。他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一代球王。

多年以后,贝利仍不能忘怀当年父亲那温暖的怀抱,他回忆说:“父亲那温暖的拥抱,比给我多少个耳光都更有力量。”

瞧,这就是将心比心的结果,这就是交流沟通的结果,它很容易就将矛盾化解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有一次,鲁迅在家里宴请几位作家。席间,鲁迅的独子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而客人们当时都没有觉出来。鲁迅的夫人便怪孩子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然,他夹起孩子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鲁迅不但是位大文豪,他同时还是个优秀的父亲。“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看出,鲁迅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而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碰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个时候不少人总是满腹牢骚,有许多怨言。工作中也是如此,不顺心的时候,和同事有纷争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过激的语言或行动。其实,如果我们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常常会觉得大家都不容易,许多原本想不通的、觉得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会豁然开朗,于是就会多几分理解,多几分尊重。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要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关心他人。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生活需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换位思考,不是仅仅对他人的要求,需要从自我做起。自己少一分随意,别人就多一分轻松;自己少一分刻薄,别人就多一分宽容。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本可以如此多彩,精神原本可以如此充实,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丽。

赞美别人俘虏人心

人际交往中,你如果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你的交往快乐指数就会大幅度地提高。赞美是人际交往成功的一种重要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人赞美,不仅可以使对方获得信心和动力,还会让人们因此而喜欢你,而你自己也将受益匪浅。

一位家庭主妇给客人端上米饭,客人称赞说:“这米饭真香!”主妇兴奋地告诉客人:“是我做的。”客人吃了一口,又问:“怎么糊了?”主妇的脸色骤变,赶紧解释道:“是孩子他奶奶烧的火。”客人又吃了一口:“还有沙子!”主妇又答:“是孩子他姑淘的米。”你看,人的劣根性显露出来了。对于赞赏,她是那么爽快地接受了下来;对于指责,她就千方百计地推托。也许你会说这位主妇特别喜好居功而又善于诿过于人,没有普遍意义。但你只要真诚地问一问自己,难道你愿意受到指责而讨厌得到赞赏吗?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地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赞美之于人心,如阳光之于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人人喜欢赞美。这绝不是虚荣心的表现,而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与鼓励的表现。

爱听赞美,出于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他人那里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其内心深处都有被重视、被肯定、被尊敬的渴望。当这种渴望实现时,人的许多潜能和真善美的情感便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

在卖清粥小菜的餐厅,有两位客人同时向老板娘要求增添稀饭时,一位是皱着眉头说:“老板,你为什么这么小气,只给我这么一点稀饭?”结果那位老板也皱眉说:“我们的稀饭是要成本的。”还加收他两碗稀饭的钱。另一位客人则是笑着说:“老板,你们煮的稀饭实在太好吃了,所以我一下子就吃完了。”结果,他拿到了一大碗又香又甜的免费稀饭。

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赞赏的掌声,都会使一颗疲惫的、困顿的心灵感受到一缕阳光般的温暖。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位清洁工,本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赞美“你扫的地真干净”。

人在被赞美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行为塑造”,我们会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种优点的人。并且,这种塑造有心理强化作用,会不断鼓励自己向着某个好的方向发展,真正具备人们口中的某些优点。正是在这种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种不断前行的力量。赞美他人,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常常碰到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别人的赞美。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了心理学家的家里,孩子的母亲说:“我这个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优点,让我伤心透了。”于是,心理学家开始从孩子身上寻找某些他能给予赞许的东西。结果他发现这孩子喜欢雕刻,并且工艺很精巧,而在家里他曾因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便为他买来雕刻工具,还告诉他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同时赞美他:“你知道,你雕刻的东西比我所认识的任何一个儿童雕刻得都好。”不久,他又发现了这个孩子做的几件值得赞美的事情,并及时赞美了这个孩子。一天,这个孩子使每一个人都大吃一惊:没有什么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子清扫一新。当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想你会喜欢。”

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和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随时能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不要以为赞美别人是一种付出。从“生命能量”的观点来说,这其实是一种能量的转换,对别人赞美的时候,你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你从嘴里吐出字字赞美的话,犹如粒粒珍珠,挂在胸前,它会令你的气场与日俱增。

当然了,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赞美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包藏祸心的精神贿赂。赞美别人,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感动,是友善、是鼓励、是宽容,蕴涵着尊重、理解和支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良方。

既然赞美对于生活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呢?

危机缘于缺乏沟通

有个医学院的主任,带着学生到附属医院上临床实习课。

他们穿着白大褂来到某个病房前。

主任说:“大家进去后,看一看这个患者的症状,仔细想想他患了什么病。知道的就点头,不知道的就摇头。大家不要多说话,免得吓着病人,明白了吗?”

众实习学生连忙点头,生怕留给主任不良印象而影响成绩。

病房中的病人,本来只是轻微的肺积水,躺在床上,看到一大群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走了进来,心中不免有几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