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的人不多,
死于安乐的人比比皆是
做人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在顺利得志时未雨绸缪,能够在歌舞升平中预见到潜伏的危机。人生百年,很难一帆风顺。但忧患意识强的人,懂得为自己储备更多的能量,以迎接未来的机会和挑战。而不是得过且过,挥霍美好的光阴。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几千年前的孟子,给我们留下了这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成就不了伟大业绩的。但是能真正做到生于忧患的人却并不多,而死于安乐的却比比皆是。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带领军队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北京,推翻了大明政权,建立了“大顺”。如果他能和自己的部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也许他在皇帝的宝座上还能多坐几年。遗憾的是,他没有。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没有居安思危,且生活骄奢无度,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没有做到居安思危者,国家则衰、则败、则亡;反之,则昌、则盛。
唐朝的魏征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宰相,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终”。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他认为自古失国之主、亡国之君,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进攻郑国。郑国忙向晋国求和,晋国同意了郑国的请求,其余十一国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也都停止了进攻郑国。
郑国赠送给晋国许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以答谢晋国。晋悼公十分高兴,于是就召见魏绛,把一半歌女赠给了他,并对他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甚是有功,事情办得很顺利,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们一同来享受享受吧!”然而,魏绛却坚决不肯接受,劝晋悼公说:“现在您能团结和统一许多国家,这是您的能耐,也是大臣齐心合力的结果,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怎能无功受禄呢?不过,我很愿意您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以后的许多事情。《书》上说:‘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能够这样做事才会先有准备,有准备才可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到来。”
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特别在如今飞速发展、充满变数的时代,这句话更是折射出其智慧的光芒。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很多人借大好时机创立了一番事业,获得了成功。也有很多人先成功而后又失败。更多的人则仍然平平淡淡、默默无闻。胡志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他在地里干农活时,看到天上飞过的一架飞机,发出一声长叹,因为对现实的不满使他创造了“爱多”的奇迹。然而,当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他显得过于自信、自满,而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因此,一个风浪就把这位显赫一时的“标王”抛到了人生的谷底。大凡非常成功的企业和个人,无不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如张瑞敏和他的海尔,就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和海尔的独特文化。为什么要居安思危?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因此,在平时要有应付突发事变的思想准备,以免事变发生之后手足无措,陷于被动。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还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小贩,在忙忙碌碌的时候,也不忘记揣摩一下市场的供求;作为明星,在掌声如潮的舞台中央陶醉时,也会想到落幕的一刻。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过一次“青蛙试验”。他们将青蛙放在煮沸的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青蛙效应强调的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于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整天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会忽略周遭环境的变化,一旦危机降临时就像那温水中的青蛙那样坐以待毙。
当我们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难时,常常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可一旦趋向平静,便耽于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而不断遭遇失败。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会逐渐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终老一生。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坐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作为父母,应该在男孩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忧患意识。针对男孩的心理特点,要让孩子学会以平常之心对待曾经的辉煌,而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来对待昔日的挫折。让孩子学会并养成从历史的失败和灾难中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另外,也应常向孩子介绍国际形势,向孩子介绍国外的忧患意识是如何普遍受到高度重视的。通过这一切,让孩子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切不可溺爱男孩,在假期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让男孩投身于激烈的竞争中,去面对挫折、逆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
做人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
男孩要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
在生物界,各式各样的生物在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只不过这种竞争是一种被动的竞争,竞争的主宰者是自然。自然为生物的竞争创造了一种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其实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竞争。竞争淘汰了弱势的群体使强者得以保留。
竞争是推动人类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在竞争过程中有强者也就会有弱者,有成功者也就会有失败者。强者、成功者将会成为下一轮竞争中的选手,而那些弱者、失败者就会被淘汰。这就是优胜劣汰。
在竞争中,若使自己不被对手击败,做下一轮竞争中的选手,那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当然,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同样重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不断地适应,才能生存,才能获得成功。
在加拿大的夏绿蒂皇后岛上,生活着一种小海雀,小海雀一旦孵化,它们的父母就马上出海捕食,到了深夜,小海雀会听到父母从远处发出的呼唤,小海雀就会毫不迟疑跑出洞,穿过茂密的灌木,直达海滩。一路上,它们会不顾一切向前冲。而他们的父母就在远离陆地的大海上等它们。小海雀在这时候,几乎会用和路上狂奔的同样动作在大海上一路向前。
小海雀的父母之所以要这样训练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简单:由于这种海雀的两翼很脆弱,不能展翅高飞,要在弱肉强食中生存下来,毫无选择,必须学会奔跑、游水和潜水。
在狼的生存中,它懂得去认真观察和寻找目标和猎物,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在狼的生存中也存在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危机意识。因此,狼在那个优胜劣汰的动物界中,从不守株待兔,它会主动出击,所以,它们才能在狼族中生存,在自然界中生存。狼,虽然不是高级动物,但却是很优秀的动物之一。它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的大家庭中,正是这种精神在鞭策着它。狼,虽不是兽中之王,但它懂得怎样做强者,它们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它们的战斗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比自己更强大的老虎、狮子等。它们也知道怎样保持整个队伍的精干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狼为了在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生存,从不守株待兔等待机会,而是认真主动地观察和寻找目标猎物,主动攻击和捕获的对象并猎取它们。
有一只虎皮的鹦鹉飞出笼子逃走了。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本是件好事,但是十多天后,人们在森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在果实累累的林子里竟会有鸟饿死!用看林老人的话讲:“家养的鸟儿,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地会失去寻食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难免饿死。”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古往今来许多生物不能够适应时间的变化而被淘汰出局,远古灭绝的恐龙就是很好的例证。
主宰着动物竞争的法则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主宰人类社会竞争的法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哪一个朝代不是被一个强势群体所取代。朝代的更替,使那些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得以保留,这就是优胜劣汰的法则,人类社会的竞争法则。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优胜劣汰的法则在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过程中体现最为明显。社会的竞争最终还是体现于人的竞争。
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环境,生活永远都是这样。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规则,规则只能体现强者的利益——这是一个让我们在感情上很难接受的事实。自然界中始终遵循着优胜劣汰、强者生存这样的自然法则。这个世界永远属于强者,弱者能得到的只是一些同情和怜悯。
生活,就是生存中发生的事情,生活根本就不会静如止水,波澜不惊的,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事物的变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也会碰到厄运和灾祸。所以当我们的生活出现变故时,当我们的生活出现失败和挫折时,当我们的生活降临厄运和灾祸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因此,生存如同登山一样,经验丰富的人,便可以劈荆斩棘,勇往直前,往往会到达光辉的顶点。缺乏锻炼的人,不是因为迷失方向而功败垂成,就是因为体质太差而被淘汰。“自古英才出寒家”,寒家之子,在忧患中学会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成为了人生的“适者”。那只饭来张口的笼中鹦鹉在累累秋实面前饿死,原因很简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死亡,一切生存的生物都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他们适应了生活环境,就有了一套自己的生存本领,这样才会使生命繁衍不息。同样,我们生存的地球之所以是热闹的,就是因为它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与别的生命相比,我们人类能如此“高级”,就是由于我们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我们这一代要想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也只有从小、从现在起培养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共同去面对将来的艰辛和困难,使自己出类拔萃。
21世纪是一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现代的男孩由于生活过于安逸,普遍缺乏经受磨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忧患意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残酷的竞争将使男孩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要让男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早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自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从小开始,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和修养才能最终见效的。
为了使男孩能健康地成长,能更好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能有所成就,就得让男孩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培养他的进取心,就要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经历磨难,认识世界的复杂和人生的艰辛,在挫折中磨炼自己,培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最终形成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竞争是推动人类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在竞争过程中有强者也就会有弱者,有成功者也就会有失败者。
3
允许男孩犯错,
但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男孩从小到大会不断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待孩子的错误,是听之任之、大声吼叫还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其实,允许男孩适当的犯一些错误,让他尝尝自酿的苦酒,对他的成长将更有利。
孩子只有不断地犯一些错误,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一个人要真正掌握一样知识或一种技能,就必须犯一点错误。可是在家里、在课堂上,父母和老师总是处处设防,以尽可能避免孩子犯错误,现在的教材也是“好心”地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思维走弯路,在许多留给学生的作业中都引导学生怎么想,怎么解题。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家和学校本身就应当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家里不让孩子出错,校园里不让孩子出错,那他们只好留到社会上犯错误了。
如果孩子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这就像前面例子中的蓝蓝,她在搭积木大楼的过程中犯了很多次错误。如果她在自己的一次次的失败后,不断地寻找办法,终于搭成了积木大楼。当她看着自己的杰作,所感受的快乐是非比寻常的。只有在感受错误之后,才能获得这样的满足。这种快乐可能会鼓舞着孩子的一生都不断地进行探索。
曾经听到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他去好友家做客,无意中看见好友不满3岁的儿子正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也许他是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好。于是就想过去帮他一下,但他的好意却被自己的好友阻止了。好友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永远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他欣喜地大拍其手,兴高采烈的程度绝非大人帮他开门所能比拟。
其实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轻易地帮他打开门,这样做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孩子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不会满足于大人告诉他的那些知识,他总会找机会探索未知世界的。在成人眼里,咖啡是苦的、辣椒是辣的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实。可是在孩子眼里,却是他要进行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比如,孩子看到爸妈喝咖啡,就想知道咖啡的味道,爸妈简单地告诉他,咖啡苦,不好喝,孩子肯定不满足,他会寻找机会亲自尝尝味道。当他尝到咖啡的苦味时,会哇哇大叫“苦”的。这个错误让他体验到了咖啡的苦味,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还获得了知识。
邻居家的皮皮是一个刚5岁的淘气男孩,有一次好奇心发作,竟当着我的面拿了一只瓷碗往地上摔,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想知道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面对满地的碎片,皮皮自知犯了“错误”,以为将遭受训斥和惩罚。但他的爸爸只是要他自己扫去碎片,并给他讲了很多瓷器容易破碎的道理。后来皮皮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不知道父母们是否体会到,当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不也是特别的高兴吗?孩子也如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多尝试,敢于让他犯“错”。因为每一次失败都会使他离成功更近。如果总是帮助他,或许在第二次、第三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时,他还是不能独立解决。不让孩子犯“错误”,等于封杀了他们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孩子是一个正在努力求得自身发展的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他的成长。父母应该多给学生“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孩子的“独创性”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家长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锁闭,泯灭天性。事实上,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错误。这不是坏事,犯这些错误其实是他积累经验的过程。当孩子在尝试错误时,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更不要伸手代劳。父母要相信孩子,给他多一点自由,多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总结,他能做得比我们想像的好。如果你的孩子无缘无故把玩具汽车轱辘卸了,把家里的闹钟拆了,大人千万不责怪他,要知道,这是他在研究,这时的孩子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学习中会有很多的失误,打破物品,弄伤自己,说错误的话,写错字……感受错误会让孩子沮丧,难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心灵和心智都在经受考验和历练,他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中领悟到不要害怕挫折,不要回避失败,只要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作为家长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新求异,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成为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成为不断进取的、具有积极健康心理人。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有些家长经常感叹我的孩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其实这主要是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心里想什么就去做什么,明知是不对的事仍要去做,这主要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无动于衷,从不追究,甚至还纵容、袒护。孩子看不到自己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做错事和没做错事一个样,也就感到无所谓了。
由于家长的娇惯和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经常以摔打物品或其他破坏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故意把爷爷奶奶的报纸撕碎,故意把妈妈的毛衣针折断,故意把玩具损坏等等。家长的多次妥协,使孩子为所欲为。对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要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男孩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4
行成于思——引导男孩学会思考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如果能正确引导男孩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那么,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时,男孩都会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男孩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孩子会养成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意正确引导男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多加思考,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到学校里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主要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知识积累的重点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曾经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教授的秘书回答说:“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拿破仑犹豫了一会,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拿破仑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教授告诉拿破仑: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豁然明白: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都是很懂得如此去思考的人。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
这个代价就是付出努力去独立思考。因此,聪明的父母在面对男孩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男孩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男孩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适当地引导男孩养成独立思考与学习的习惯,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却显得更加重要。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歌德曾经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健时期,既有独立意识又有茫然不知所措的幼稚。要想让男孩能够学习主宰自己,家长首先就要注重引导孩子思想“独立”。当男孩遇到困惑问题时,家长不必直接告诉他要怎样做,而是间接地引导孩子从内心去体验,让他自己做出选择……
曾有这么一个孩子,上课时,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思想一点也不集中,同学们做这个,他却独自一个人玩别的,甚至对于老师的话都没反应,父母则为他的“笨”、“不听话”而感到忧心重重。可是一位老师不这么想,经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特殊兴趣,和不同一般的想像力。
比如他关心的是到底是水泥地滑,还是打蜡地板滑?是水泥地的摩擦力大,还是地板的摩擦力大?于是,这位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诱导性的教育,充分肯定他的好奇心,并鼓励表扬孩子爱思考的精神,慢慢地,他不仅更加喜欢思考与探索,还积极配合班级,配合老师。可见,孩子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如果受到肯定和鼓励,孩子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要是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父母不要把男孩的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不让男孩自己去考虑,相反,要给男孩营造一个思考的空间,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去想,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即使有时需要父母替孩子出主意时,也应让孩子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有助于培养男孩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男孩,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男孩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那男孩怎么能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呢?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强化男孩“绝处逢生”的技能
男孩终究要长大,终究会离开父母的怀抱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适者生存,劣者陶汰”的法则要求我们的男孩不但要有坚毅的品格,还得懂得一些“绝境逢生”的生存技能。
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主人。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生长在现代家庭的青少年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很优越,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免不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未来参与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从小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何培养男孩一些基本生存技能?我国的整个国民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技术性、自理性生存能力的专项教育,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即使教学中有所涉及,也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孩子基本生存技能的重担自然就落在父母的肩上。作为父母首先要求男孩有独立能力,能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而这些独立能力的培养都源于日常的行为生活。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万千宠爱集一身,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凡事都包办,几乎不用男孩动手动脑,只怕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久而久之,男孩的行为能力也就得不到进步,渐渐的就会养成一种凡事依赖父母,遇事无主见的性格。长此下去,当男孩一旦遇到危险,他怎么去面对?
2008年,广东省有840名学生意外死亡;湖南省长沙市去年有200名学生死于横祸;中国每天平均有40名学生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给孩子补上生存这一课迫在眉睫!
这些事实摆在眼前,家长们应该反思一下,教育孩子首先是要让孩子懂得爱护自己的生命,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还有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和重视。
曾经在杂志上看过一篇相关文章,有一个几岁的孩子被熟人绑架,而这个孩子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冷静,最后自己逃脱了魔窑,并且配合警察机关把罪犯抓获入网。这个孩子为什么能做到同龄孩子所做不到的呢,原来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会告诉孩子假如遇到什么事情该如何处理,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也会让孩子记住路程,强化孩子的方向感,以上的种种让这个孩子在危险的时机绝境逢生。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想那万分之一的机会不会这么凑巧就落到自己身上,退一万步来说,独立能力也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受益匪浅,所以家长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实践练习。
父母要明白,男孩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身为父母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让他们学会为自己服务才能为他人服务;也要让男孩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的道理。只有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翅膀,从而翱翔于天空之中。
解放初期,松滋县大山里头有个奇童叫刘聿,说出他的故事定叫你啧啧称奇!
这年春天,几个孩子在山上寻花摘草抓蝴蝶,玩得很开心。有个红衣小孩在捉蝴蝶时,不慎一个跟头摔倒在悬崖边,头上的一顶红帽子不偏不倚飞到了长在崖边的一棵小树上。
红衣小孩爬起来,伸手去取,却怎么也够不着,急得大哭起来。
这时,一个12岁稍大点的孩子安慰他说:“别哭了,我取了给你。”边说边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走到悬崖边,向小树靠拢过去。
孩子们看到他这大胆举动,齐声惊呼道:“刘聿,太危险了,别取了吧!”
刘聿小心踩在小树枝上,猫腰伸臂,终于拿到了红帽子。孩子们正准备伸手拉刘聿上来时,不想那小树枝受不住压力,“咔嚓”一声,树枝连同小刘聿一起坠落下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坏了孩子们。他们低头往下一看,下面深不见底,连呼了几声“刘聿!刘聿!”也没听到回音。他们想刘聿准摔死了,个个哭丧着脸回去报信了。
说来无巧不成书,刘聿连同小树摔下三十余丈处,正好是一个鹰窝,他跌进两只小鹰中间了。因鹰窝软绵绵的,他居然没受一点伤。
吓昏后醒来的刘聿望望上面,再看看下面,都是刀削一般的直壁。这鹰窝是在悬崖峭壁中一块突出的石头上筑造的,往上爬,无绳可攀,无阶可登;想下去,离地少说还有五十余丈,又没踏脚之处。
刘聿身陷绝境,进退两难。
大鹰觅食归来,见窝里有个人,吓得在悬崖周围飞来飞去。它又舍不得两只嗷嗷待哺的小鹰,盘旋了几圈还是飞近鹰窝,把嘴里衔的兽肉对准鹰窝投掷,然后又飞走了。
刘聿接到兽肉,虽然是生的,但为了活命,只得一面强忍吞食,一面将兽肉扯碎喂养小鹰。
时间万般难熬地一天一天地过去,老鹰每天飞来投食,刘聿就每天以生肉充饥,日夜与小鹰为伴,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小鹰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个子慢慢长大,翅膀渐渐长硬,天天能在空中耍几个转转再飞回窝里去。
刘聿望着小鹰在天空飞翔,羡慕极了,心想,我要有小鹰会飞的本领,那该多好啊!
有一天,刘聿喂完食看见一只小鹰飞出窝时,爪子一收带出一把草来,心里顿悟道:“有办法了!”
他脱下短衫,撕成一条条带子打成布绳,待小鹰飞回窝时,他贴近一头较强壮的鹰将布绳子分别缚在它的双足上。
小鹰与刘聿混熟了,也不介意他在自己身上搞什么小动作。
之后,他又将布绳的另一头分别在自己的左右胳膊上系牢。做好了这一切,刘聿爬出鹰窝纵身往下一跳。
小鹰大吃一惊,忙展开翅膀腾空而起。小鹰毕竟力气有限,身上又带着一个几十斤重的孩子,它越飞越低,越飞越慢,几个盘旋后,终于气喘吁吁地落在了平地上。
刘聿高兴极了,平平安安地向家里跑去。
家人寻找多日不见刘聿下落,以为他已葬身峡谷,一个个哭得泪人儿一般,突然看到刘聿回家,手里还抱着一只救命老鹰,真是喜出望外。
邻居及小伙伴们听说刘聿平安回来了,个个跑来看望他,得知他是凭借小鹰死里逃生时,更是惊讶不已。
小刘聿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面临危险或绝境时,要有求生的欲望和在绝境中生活的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够做到“绝境逢生”。
作为家长,在男孩还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从一点一滴做起,言传身教,当男孩真正面临着危险时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一颗天然的钻石,经过切割打磨才能光华四射,璀璨耀眼;一粒细沙埋在蚌母之腹,忍受漫长的黑暗之后,才能养成明月般的珍珠,光洁圆润、灿烂夺目。钻石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发出的,珍珠的晶莹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砺而成的。这多么像人生呀!苦难磨练人生,苦难是上帝的恩典。苦难之于人生,不是毁坏而是造就,不是惩罚而是拯救,特别的苦难其实就是特别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