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33080300000012

第12章 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自在的私人空间

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以至于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呵护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严重的依赖心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不要等到孩子们步入社会面对残酷的现实而不知所措时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只有从小就让他摆脱依赖心理的束缚,给他们一双独立而坚强的翅膀,他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如果提出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强的好习惯的建议,世界上没有一位父母会拒绝接受;但说到让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试着放手,恐怕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不放心,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如果父母不放手,孩子就永远也“站”不起来。

有一次,3岁的齐齐正在学着自己穿衣服。“来,齐齐,你穿得太慢了,而且还弄反了,妈妈给你穿。”妈妈抱过齐齐,三下两下帮他套上了衣服。面对妈妈熟练的技巧,齐齐感到自己很笨拙。他灰心了,乖乖地站在那里让妈妈给他把扣子扣好。

5岁的时候,齐齐看到妈妈给花草浇水,他走过去,高兴地拿起水壶,想要帮助妈妈。“齐齐,别动。”妈妈喊道,“小心把水洒到身上,弄脏衣服,你还小呢,让妈妈干吧。”

齐齐要帮妈妈收拾桌子,妈妈吓坏了,赶紧夺过碗碟:“小祖宗,你会把碟子摔碎的,还会划破手。”为了不使碟子破碎,齐齐再一次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10岁时,妈妈开始抱怨起齐齐来:“这么大的孩子了,衣服还会穿反;什么都不会做,事事都要靠父母,以后该怎么办啊?”

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一定不知道自己犯了怎样的错误。因为不放心,她泯灭了孩子自助的意识,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习惯的最好时机。

孩子自己抢着做事常会阴错阳差或事倍功半,但不能因此就不许孩子动手,成人要尊重孩子坚持自助的愿望。这需要时间和耐心,不可操之过急。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在训练他们自我服务技能、自理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策略,懂得说服孩子的艺术,让孩子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得到锻炼。对于孩子尝试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时,成人不要替他们干。尽管成人自己做结果会更完美,但孩子完成后肯定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有帮助。所以成人要期望、鼓励和提供时间、机会给孩子自己做事。

父母应如何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生存的技能、自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1)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

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他们自己去走,身为父母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让他们学会为自己服务才能为他人服务,也要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道理。只有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锻炼出苍鹰的矫健翅膀,翱翔于天空之中。

(2)从小在孩子心里播下爱劳动的种子。

可以通过讲名人轶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年龄虽小也能做许多大事。要激发孩子自助的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而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父母不要从中间插手,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过程中不要提出任何建议。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尝试以朋友方式相处,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们才敢大胆地去尝试。

耐心地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

(3)单纯改善观念当然还不行,关键要落到实处。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要鼓励或间接指导孩子做简单的事,让他们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一味代劳,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也许会经历几次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4)要肯定和鼓励孩子每个小小的进步。

哪怕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父母也要给予鼓励,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如孩子自己洗脏衣服,尽管洗得不怎么干净,但父母也应该说“真是个好孩子!都会帮妈妈洗衣服了”之类表扬他的话。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怎样洗衣服。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如在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准备什么食物;节假日,要清理房间,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跟你来个比赛,看谁的房间整理得漂亮!”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在劳动中无形提高了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当孩子开始表露出独立自强意识时,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泼冷水,而是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独立做事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独立的习惯。

当今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格外的小心”,每走一步路都得紧紧跟着,担心他走错了路,交错了朋友。可谓“呵护有加”,不给孩子留一点“呼吸”的空间,把他们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仅要知道他在做什么,还想了解他在想什么。他们为了孩子,可谓煞费苦心!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应该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快乐的天空里飞翔。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有个猎人,一天上山打猎的时候无意间捡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于是就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的喂养。小老虎渐渐地长大了,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愁吃,不愁喝,很是自在幸福。当然,它们都被关在笼子里,猎人给它们设计的笼子舒适而又温暖。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它们还很向往大自然的生活,但是,过的时间长了,也就乐不思蜀了。渐渐地,猎人放松了警惕。没想到,一不小心,一只小老虎从笼子里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其他几只还在安全的笼子里享受着猎人的细心照料。

不幸的是,有一天,那个猎人外出打猎后再也没有回来,习惯了被喂养与保护的小老虎们最后被活活地饿死了。而那只当年跑出去的小老虎呢?现已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它独自在野外,饿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有了伤,它学会了用舌头舔伤口;遇到敌人,它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正是这种独立的、不依靠他人的习惯,使它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顺利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成长过程也同样是一个不断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能由我们的父母包办代替,必须是每个人自己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脚踏实地地走过来。

当今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之急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有的希望孩子成为全才,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在孩子中,有很多同学都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父母安排的特长班太多,以至于连属于孩子自己的生活空间都不给孩子。老师与父母为了孩子能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不惜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给孩子“补课”。每到周末,孩子好不容易想放松一下,找好朋友一起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昨天父母都已把我们的“任务”给布置好了,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怎么才能让父母明白孩子也是有隐私的,要适当地给孩子留一些空间,给孩子一些自由呢?

老师与父母都急切地盼望孩子成才,早点儿有出息。可是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仅占少数。“人比人,气死人”,或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我们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

首先,每天给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时间。父母安排孩子做这做那,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与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父母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与消极。

其次,学习时间与玩乐时间要分开。父母往往无限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没有玩的时间,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对所学的科目厌烦,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

最后,不能让自由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自由,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发展。但是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确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或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因此,希望我们的父母与老师能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在快乐的生活环境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