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之后,他才能够为之努力。孩子也是如此。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是信心百倍的,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正因为站得高,他们也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看清问题的实质。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学习缺乏信心,将导致自暴自弃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导致的自暴自弃,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一直都是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一直是他们眼中的坏学生。这是因为,成绩优秀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即使失败也不灰心,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不产生无助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绩差的同学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容易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无助感。
有的同学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打击,就从此变得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某重点中学一位女生,是被公认的好学生。语文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把全部课文抄五遍,第二天早上交。老师第二天问:“昨天的作业谁做完了?”全班只有两人举手,其中就有这位女生。老师又说:“谁做完了,谁是傻子。”此后,这位女生像变了个人,不再做老师布置的任何作业,书也不爱读了。后来干脆逃课,连学校也不去了,最后只好转学走了。
平心而论,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爱学习,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大多是与老师的消极态度有关,主要原因来自于老师的错误观念和不健康心理。一位同学说:课堂上,老师提问题,她举手发言答错了题,老师随口一句:“幸亏你不会,要是会你能举三只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她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课堂上,学生动脑筋举手发言,这本是很可贵的,作为老师应真诚地给予学生鼓励。即使答错了,也是正常的。对老师而言,学生更重要的是需要鼓励,是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差生一直差的原因。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在学生身上,而是出自于老师。
但是,作为学生自己,在得不到被承认的情况下,一定不可以产生自卑感,要相信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也就是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应该像那些伟人学习,学习他们怎样摆脱自卑的。
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作家夏洛蒂是怎样面对学习中的阻力的。
夏洛蒂14岁的时候进入了露海德学校。那时,她爱尔兰口音很重,衣着寒酸,长得也不漂亮,而且眼睛严重近视。因为这些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但是在课堂上、在集体活动中,她不失时机地表现了自己的优势,同学们很快就发现,这个衣着寒酸的穷丫头,她的学识、想象力和聪明才智是所有人都望尘莫及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连续三个学期获得校方颁发的银奖,并获得一次法语学习奖。渐渐地,她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还交了几个好朋友。
她的妹妹艾米莉就没她那么幸运,她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她入学时就已经17岁了,比别的同学大得多,个子也比别的同学高。除此以外,她遇到的问题和夏洛蒂当初遇到的一样。她被孤立,被嘲笑。她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奚落自己的人,知道他们没有自己聪明,但她没有像夏洛蒂那样努力地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她根本不和同学们来往,更别说展示自己的才华了。在学校熬了几个月,她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就回家了。
夏洛蒂的弟弟布兰威尔的情况更糟,他被送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他连起码的自信都丧失了,因为比他画得好的同学多得是。曾经他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艺术家,现在,他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绘画的天赋。他把生活费都花在了伦敦的酒馆里,便灰溜溜地回家了。每当他看到别人的作品比自己的好,就把自己全盘否定,他没有一点信心。他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写小说,因为他的自暴自弃,他一件事也没干成。
而夏洛蒂此刻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坚韧地跋涉。毕业后,她留在了母校,成了一名老师。后来,她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职业,她更喜欢写作。当她把这一想法向父亲透露时,父亲回答她: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地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夜期盼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忙里偷闲地从事创作,她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版。这期间,她的两个妹妹仍然在自己笔下的幻想王国中自得其乐,既没想到出版也没想到发表,艾米莉的诗被夏洛蒂偷看以后,她还生了姐姐半天的闷气。那个曾经梦想当画家的弟弟,却因脆弱、敏感,一次次自寻烦恼之后失去了自信,最终堕落为一个酒鬼、鸦片烟鬼。
在夏洛蒂的鼓动下,姐妹三人自费合出了一本诗集。据说这诗集只卖了两本。但夏洛蒂并没有气馁,她先后写出长篇小说《教师》、《简·爱》,而且打定主意不再自费出版,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小说是值得出版商掏钱的。与此同时,艾米莉写出了《呼啸山庄》,安妮写出了《阿格尼斯·格雷》。这些书的价值,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当初如果没有夏洛蒂的自信心和不懈的努力,她们或许会写一辈子而不为人知。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经典的著作了。
失去自信,我们将会毁掉所有成功的可能性,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能因为一点打击和被怀疑就退缩,甚至自暴自弃,要是这样,注定要失败。
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往往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认为自己就算努力也是徒劳,以至于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缺少了自信,不能摆脱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自暴自弃,这样的学习态度,成绩怎么可能会赶上去呢?
对学习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弃的学生,父母对待他们主要采用“成功教育”的方法。要在老师的配合下,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根据学生经努力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改变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总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爱学习。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吗?我们先看这样一个事例:
雪尼从两岁时就开始学钢琴、上识字班、学美术。上小学以后,雪尼的妈妈又给他报了奥数班、少儿剑桥英语班、舞蹈班、音乐班,每个节假日时间填的满满的,雪尼几乎没时间玩。她想去公园,可星期天全被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占了;她想滑旱冰,可妈妈说那是浪费时间;她看见妈妈在浇花,就一边开心地帮忙,一边缠着妈妈问这问那,可妈妈却说,别吵吵,赶快去练琴!现在,雪尼就要考中学了,可她对学习却越来越没有兴趣。妈妈愁得唉声叹气,总说雪尼不争气。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原来雪尼妈妈当年很优秀,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没有大的作为,如今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其实雪尼妈妈错就错在逼孩子学习,而不是去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在我们当今的大中城市里,甚至大部分县城中,像雪尼妈妈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一项家庭调查不完全统计表明:有80%以上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而在这80%的孩子中,又有80%以上的孩子对此有逆反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在孩子身上倾注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呢,他们的苦心却总是适得其反。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应该知道: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来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路,并强迫孩子去顺从和适应,而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否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兴趣的幼芽可能会一再遭到践踏。这样,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兴趣和热情将容易泯灭,从而导致他们难以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和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和闪光点,并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来保护并增强他们的兴趣,使其快乐自然地求知和成长。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虫学家,他就是闻名世界的法布尔。那里山清水秀、宁静和谐,给小时候的法布尔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法布尔的祖母养了好多鸡鸭,而且常常抓些昆虫给鸡吃。每当祖母手里拿着装昆虫的瓶子喂鸡时,法布尔就趴在栅栏外边出神地看着小鸡抢虫子吃的情景。懂事的法布尔为了让祖母休息,每天抓小虫子喂鸡。抓着,抓着,法布尔对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感兴趣了。他通过观察、接触,渐渐的掌握了很多昆虫的习性,也因此为他的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法布尔考上师范学校,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昆虫特别偏爱。他常常把美丽的蝴蝶分成类,做成蝴蝶标本,夹在标本夹里。在毕业的讲演会上,他讲演了如何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方法。
毕业后,他在一所中学任教,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仍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就在这一时期,他提出的“人工养殖益虫”、“利用益虫去治害虫”等方法,对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之后他又完成了《昆虫记》等多部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
法布尔正是由于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为之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去进行研究,以至于成为一名昆虫学家,为昆虫学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许多家庭中,往往在孩子的兴趣之火刚刚烧起来时,就兜头一盆凉水,将它浇灭,很可能因此而扼杀了一个天才。一位名人曾说过:“从庸俗到天才只差一步。”世界上之所以天才人物如此之少,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凡是注意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甚至包括一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也会如此。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去从事,一旦他们步入这一轨道,其能力就会得到惊人的发展。兴之所至,自有乐趣,有了乐趣,自有毅力,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教育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来为孩子选择将来的路,而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让孩子发现美、选择美、追求美,使孩子对美好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热爱新生事物的良好习惯,以便使孩子的潜在能力、特长能够得以正常发挥。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一定的爱好和特长的时候,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他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