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培养的
33080300000061

第61章 巧妙激发出孩子的好胜心

适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收到出奇制胜的功效。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是什么道理呢?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有的人的自尊会受到压抑,这时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好胜心理,这也被称为人的心理代偿功能。激发就巧妙地运用了人的这种心理特点,而把这个计策运用到孩子身上去,也同样有效。

爱因斯坦有一个叔叔叫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

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不好,但却爱问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叔叔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到读中学时,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为他中学时代最大的业余爱好。而叔叔雅各布就经常关心爱因斯坦的数学学习。有一天叔叔和爱因斯坦聊天,谈到了代数。“究竟什么叫代数?”爱因斯坦问叔叔。

叔叔解释道:“代数很简单呀,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把它叫作X,然后我们一步步地来找X,一直到找到X为止,只有找到X,我们的题目才解出来了。”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常常听叔叔讲趣味数学题,因此他对这种藏有X的趣味数学题开始着了迷,他一放学就一个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写又算。

下次,他会为了得到鸡腿考100分!有一天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各个角顶处标上了符号A、B、C,并写出AB2 BC2=AC2这样一个公式,然后严肃地对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阿伯特,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你也来试试吧,毕达哥拉斯在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

那时爱因斯坦还未学习过任何课程,12岁的他对几何一无所知。但爱因斯坦自尊心强,而且生性好强,尤其在科学的探讨上从不肯认输,有一股钻研的蛮劲。他被叔叔的一席话激发了。他想:“毕达哥拉斯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我阿伯特·爱因斯坦就不会做?我又算什么呢?”强烈的好胜心驱使着他下决心试试。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寻找证明的方法,第一周过去了,第二周也过去了,还没有任何结果。爱因斯坦并不气馁,他继续反复琢磨和思考,终于在第三周独立地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导爱因斯坦做几何题,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巧妙地运用了激发的方法,他那句“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的话极富挑战,故意刺激爱因斯坦的自尊心,激起了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于是12岁的爱因斯坦虽然从未学习过几何课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强心驱使着他,他决心试一试,凭着他的天赋和一股不服输的蛮劲,用了三个星期的苦苦思索,爱因斯坦终于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

由此可见,雅各布在侄儿爱因斯坦身上运用激发式的教育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发之所以能奏效,还在于人体内的高级神经系统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这种刺激还会引起身体内部物质的分泌,从而影响人的活动。如人生气时食欲大减,高兴时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发,除了有生理机能做基础外,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强,你用“激将法”激他,也不会有什么作用。

其次,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有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尊心,但天赋平平,纵使你的激将法用得再巧妙,也难以调动他的积极性,就是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激发孩子要把握一个“度”。因为激发的方法所使用的言辞都是比较激烈的,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应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在孩子能经受“刺激”并转化为“精神能源”的基础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础,就难以如愿以偿。另外,还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则引发不起“奋”,但如果“激”过了头,又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