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把吃出来的病喝回去
33086000000021

第21章 水的硬度与心脏病有关

在肉眼看来清澈透亮的水中其实含有许多矿物质。天然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往往含有从地层中溶出来的无机盐,其中主要是钙和镁。含无机盐少的称软水,含无机盐多的称硬水。一般规定,每升水中含有相当于10毫克的氧化钙为度,即氧化钙的浓度为百万分之十(10ppm),硬度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高于8度的为硬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国际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硬度不能超过28度,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水的硬度不得超过25度,如果大于25度,会引起机体中无机盐代谢的紊乱,从而影响健康。饮用水的最理想硬度为轻度硬水和中度硬水,这种水不但味道好,而且对身体健康最有益。

有些地方的井水、泉水有苦涩味,即是高度硬水。轻度和中度硬水甘冽可口,软水则显得淡而无味。在我国,从饮用水源来看,南方人多以地表水,如江、河、湖、塘水为主,属于软水;北方地区则以地下水为主,硬度高,属于硬水。一些南方人,从小就习惯饮软水,突然改饮硬水时,常有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如腹胀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正常。

从医学角度上讲,软水和中度以下的硬水适合做饮用水。28度以上的水对人体不利,不宜作为饮用水。

多年来,许多研究都揭示了饮水与心血管、癌症等疾病有关。

最早对饮水和心脏病关系进行研究的是在1960年由Schroeder做的,在他的文章“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处理过的饮用水间的关系”中,他分析了美国163个大城市的水质,化验了21种成分,并和心脏病相联系。他总结道:“一定存在某种因素,它或许在硬水中,或许在软水中,它和较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相联系。

1979年Comstock在总结了50项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水的硬度和心血管病死亡率间的联系很可能是存在的,太多的研究都从统计学上表明这种联系是很明显的,以至于不可能出现偶然或样本的错误,他还提出这种联系的原因在于某种基本元素的缺乏或某种有毒元素过多,当然两种情况同时出现也是可能的。

在跨越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得到Schrocder当初的结论——喝硬水要比喝软水不易得心血管病。

有学者对英国253座城镇的水进行了分析,发现软水地区的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比硬水地区高10%~15%。他们提出水的理想硬度大约是170毫克/升。美国科学院总结说:在美国,理想的饮用水能够使心血管死亡率减少15%。

适度的硬水,因为具有钙、镁等无机盐,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绿较低。这是因为,硬水中的钙、镁离子在肠道中可与食物中的脂肪发生反应,使脂肪分解成无害化合物,并被排出体外,从而避免了人体吸收过多的脂肪,起到了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而且,水中的钙在体内可以阻止镉和铅等有害物质的吸收,镁在体内有延长凝血时间和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但是,硬水也有对健康不利的一面,在水硬度较高地方生活的居民,肾结石的发病率较高,水的硬度越高,其发病率就越高,而生活在软水地区的居民,肾结石的发病率极低。在生活用水上,硬水比不上软水。水的硬度太高时喝起来不太可口,水中容易产生白色沉淀的锅垢,延长加热的时间,而且肥皂也不太容易起泡沫,需浪费较多的清洁剂。

因此我们希望水中能含有适量的矿物质,亦即饮用适度的硬水,一方面水的适饮性较佳,另一方面可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不过,在这污染日趋严重的工业社会中,水的问题不单要考虑硬度,还要考虑细菌、微生物、氯和有机物质等水中的污染物。市面上已有多种滤水器可帮助我们除掉污染物,但由于处理水质的方法不同,去除的能力也不同。寻找一个理想的净化水质方法,对改善生活品质,促进健康是相当重要的。

就目前而言,我们应当适量喝一些水质较硬的水,来保护我们脆弱操劳的心脏和血管。

§§第四章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有些疾病祸起于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足以说明,水分是经络最好的养分,许多病症都是经络缺水的警告信号。像口苦是胆经缺水的信号,烦躁抑郁是肝经缺水的信号,口干、咽痛、关节痛、肾结石是肾经缺水的信号,干咳咽痒、皮肤干皱是肺经缺水的信号,便秘、大便难是大肠缺水的信号,小便黄是膀胱缺水的信号,容易过敏是小肠经缺水的信号,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是心包经缺水的信号,心烦、心悸、心闷、心痛是心经缺水的信号,胃痛是胃经缺水的信号,腹胀是脾经缺水的信号,疲劳透支是三焦经缺水信号等等。

所以说,当我们的身体出了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体内水液代谢不平衡引起的。那么就需要我们依据身体需要去补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喝太多或太少都不健康。太少则不能满足人体需要,人体倘若长期处于水分不足,也就是长期处于脱水状态下的话,体温调节将无法进行,体内各种酶、激素等将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器官、组织会因为缺水而衰竭。太多则使体内液体过多的潴留,容易产生“水中毒”的症状。我们需要喝适量的水,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饮水达到的效果更好。我们不仅要讲究饮水的时间和数量,还应当注意水质的好坏。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遇河而饮。江河小溪的水大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那时候水里并没有太多杂质、毒素,水的活性相当好,人喝了也不会得病。然而人类对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多,对水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致使现在的江河不再通透清冽,混入很多毒素、病菌,而无法再直接饮用。

据报道,全世界由于饮水不洁者,每年约有5亿人致病,并导致1000万人死亡,而我国有79%的居民在饮用被污染的水。相当多的疾病都是因为人喝了有病毒、细菌入侵的水,比如伤寒、痢疾、霍乱、肝炎、血吸虫病等。我国的江苏就是水性肠道传疾病的高发区之一;淮河水曾导致霍乱病人216例;血吸虫病曾在洞庭湖水域迅速蔓延。

可见水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害。人们只有了解它,进而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降慢水退化的速度,才能得到更健康的水,人类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