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凡的家庭杰出的孩子
33094400000012

第12章 从小善理财,培养一个商业头脑

理财是一种生存技能,让孩子学会理财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理财教育是家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

如果你的孩子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有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培养出来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指导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那么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美国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这位为世界各国培养出1000多名CEO的教育家说,美国许多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孩子IQ(智商)、FQ(财商)、EQ(情商)的教育培养中,FQ(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才,就一定要从他们小的时候开始进行理财教育。

夏保罗先生说:一个人进入社会后,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综合素质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首先表现为自信心,因此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帮他建立自信心。“美国人有一个共识:在诸多成功中,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培养他们的财商。”

据权威专家推算,目前,世界上95%的财富掌握在50%的人手中,更可怕的是,1%的人那里拥有50%的财富。如果把所有的财富平分,5年之内,50%的财富仍然要回到那1%的人手中!

穷人就算拥有和富人一样的钱,到头来还是要变回一个穷人,难道这是宿命吗?当然不是!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只不过富人对钱财更有感觉。具体点儿说,决定人们命运的,不是知识,也不是理性,而是潜意识中的理财观念。

一个富人有一位穷亲戚,他觉得自己这位穷亲戚很可怜,就发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告诉穷亲戚:“我送你一头牛,你好好地开荒,春天到了,我再送你一些种子,你撒上种子,秋天你就可以获得丰收、远离贫穷了。”

穷亲戚满怀希望开始开荒。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难过了。穷亲戚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后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他的计划付诸实施了。可是当他吃完一只羊的时候,小羊还没有生下来,日子又开始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他想这样下去不行,不如把羊卖了换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点,鸡蛋可以马上卖钱,日子就可以好转了。

他的计划又付诸实施了。可是穷日子还是没有改变,反而日渐艰难。

他忍不住又杀鸡了,最后,终于杀到只剩下一只的时候,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想致富算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春天来了,富人兴致勃勃地给穷亲戚送来了种子。他发现,这位穷亲戚正就着咸菜喝酒呢!牛早就没了,房子里依然是家徒四壁,他依然是一贫如洗。

理财就是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着眼于未来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对无储蓄习惯的人来讲,他们就像这个故事中的穷亲戚一样,吃干花净,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凉水,这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是理财的大忌。

理财教育应该从孩子开始。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每个人休戚相关。

美国青少年理财手册中要求: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5岁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的硬币;7岁能够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2岁以后至高中毕业阶段,除了学习经济和金融知识外,还开始参与一些购买股票、债券之类的活动,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打工或商务活动的赚钱实践。

不要让孩子赞成类似于“金钱是万恶之源”,“富人手上都是铜臭”,“为富不仁”的观念,那都说明孩子潜意识中是排斥金钱的。钱并不是脏的,只是有些人取得钱的方法不对,并不能一竿子全打死。

金钱本身是单纯的,要区分你所不喜欢的是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是那些通过不良渠道获取和消耗金钱的方式,而不是金钱本身。金钱只不过是一种供需交换的媒介,是人们相互各取所需及表达感情的方式,它表达着人们对彼此付出和价值创造的尊重和感谢。

如果孩子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理财观,那么首先就要给孩子梳理对金钱的潜意识。

列出自己所想到的与金钱相关的字词,写出小时候他人灌输的金钱概念,描述没有财务困难的窘状时,生活将是如何美好。完全消灭原有的对金钱的负面联想,将新观念反复在心中默念,直至成为习惯。

对孩子来说,找到自己的志业,而不止是职业,非常重要。职业是我们投入主要精力以获得收入的工作,而志业是我们喜欢做的事,同时获得收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时为他人带来莫大的益处,那么孩子将会拥有大笔的财富。

投资理财没有什么特别的奥秘,也不需要复杂的技巧,观念正确就能完全做到,理财也不过是要培养一种别人很难养成的习惯。

理财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反映。很多陷入困境的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一位非常有名的富人曾经说过:没钱时,不管怎么困难,也不要动用积蓄,要养成好的习惯,压力越大,越会让你找到赚钱的机会。

没有财商一切归零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也就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目前面临的生活状况告诉我们,只有拥有良好的财商,才能够有效利用我们已经获得的财富,让我们的财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我们一同来看一个故事吧: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人们发现坐在前排的美国传媒巨头ABC副总裁麦卡锡突然蹲下身子,钻到了桌子底下。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位大亨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有损形象的事情。

不一会儿,他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扬扬手中的雪茄,平静地说:“对不起,我的雪茄掉到桌子底下了,我的母亲告诉过我,应该爱惜自己的每一分钱。”

麦卡锡是亿万富翁,照理说,应该不会理睬这根掉在地上的雪茄,但他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这是一种财富修养,这种修养正是他们创造巨大财富的源泉所在。

所以说,面对财富的态度,处理财富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财商,才是致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夏保罗先生说:“一个人进入社会后,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综合素质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首先表现为自信心,因此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帮他建立自信心。美国人有一个共识:在诸多成功中,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培养他们的财商。”

夏保罗先生对孩子财商的教育培养是从教他们记账开始的。他在孩子有了数字概念后,把爸爸妈妈给的每一笔零花钱的来龙去脉都清楚地记录下来,并每周都对自己的花钱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看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哪些钱花多了,哪些钱该花而没花出去,然后夏保罗先生会对他们进行讲评和指导。

从孩子们5岁时,他就开始教他们买卖股票,教他们关于利率、行业、公司、供给等基本常识。他说:“这样,孩子不仅能加深对财富的认识,还能逐渐学会节流。同时,孩子学习理财,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或许正是这种财商的教育培养,他的5个孩子的综合能力都非常高。他们分别进入了美国著名的大学,并全部拿到了MBA学位。步入社会后,他们的年收入高的达到400万美元,最少的也超过200万美元。

夏保罗先生说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小孩不会理财,富不过三代。”美国家庭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和理财能力都比较早。

相比之下,现在许多中国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教会孩子理财的重要性。

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倘若孩子没有理财的本领,你有多少钱也会慢慢花光的,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指有财商的老子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再多,最后也会败在无财商的子孙手中。财商是一个人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被人们忽略的能力。

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有零花钱,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等问题。但与国外注重儿童理财教育不同的是,国内的许多父母仍然认为,孩子年纪还小,学习才是最主要的事情,不需要这么早学理财,不然变成“小财迷”或者“吝啬鬼”就麻烦了。

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就像买电器需要使用说明书,给孩子金钱之前也要教会孩子怎么安排零花钱和压岁钱,千万不要只做孩子的提款机。如果说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像往银行里存一大笔钱,那么不要忽略了存上理财习惯这笔财富。

全美最新儿童理财教育指南《富孩子》一书中写到,我们不知道多少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教会孩子给予,从而使他们日后不至于迷失于一个日益被金钱所吞噬的世界。所以财商就显得格外重要。

国外家庭一直秉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观点,日本父母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同样,美国父母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家庭让孩子干家务换取零用钱,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表明,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尚未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那么孩子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明天给他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徐霖认为,理财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当今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先学会花钱后学会挣钱,在花钱和挣钱之间有一个真空:理财。没有经过理财教育的孩子,很多只知道花钱,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如果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前奏和预演,在这个时代,理财教育不应该再是一个空白。尤其是我们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孩子理财教育就更不能缺失了。

我们常说“坐吃山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财,即使有再多的钱,终有被花光的一天。因此,科学理财能使有限的资产不断累积,而正确的理财观念必须从小养成,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留给他们的最有价值的财产。

想让子女步入社会后有正确的理财观念,远离财务危机的困扰,除了言传之外,身教更为重要,家长应把握时机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及早学会规划收支并付诸行动,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零花钱怎么才能不零花

有家调查公司在深圳市进行了一次针对儿童零花钱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深圳儿童每月零花钱为40.51元,年人均500元左右,每年得到的压岁钱数人均为1015.32元,年均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为1500元左右。

怎样使用零花钱呢?有95.8%的儿童表示,不会一次花完。可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已没有多少急需购买的东西了。

谁有零花钱支配权?有84%的儿童回答“自己”,有5.5%的儿童回答“自己存银行”。可见绝大多数儿童已有初步理财能力,这对培养儿童健康的金钱观念很有帮助。

零花钱都买些什么呢?书籍、文具、零食是孩子零花钱的主要支出。

儿童零花钱的30%用在了购买学习用品上。分析比较发现,男生活泼好动,消费倾向于零食、游戏机和体育用品。而女生更倾向于娱乐性购书、小玩具、小饰品等。

如果你现在有很多钱,最想干什么?“买学习用品”(20.9%)居第一位,“孝敬家人”(19.4%)居第二位。当问及“如果你表现好,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礼物”时,有32.6%的儿童回答“玩具”,居第一位;其次是“书籍”,占17.2%;再次是“学习用品”,占11.6%。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集腋成裘。但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随着生活的富裕,孩子的零花钱问题已无可回避,包括农村孩子,都有了或多或少的零花钱。有些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有了初步的理财能力,这非常好!但是,大部分父母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们逐渐有了对零花钱的支配权,且支配金额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教育孩子使用好零花钱已成为摆在家长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

有人说,零用钱是孩子学习消费的“学费”。确实,花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分析需要、节制欲望到收集资讯、选择商家、比较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再到讨价还价、找零核对,在支配零用钱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排斥孩子用钱,而会教孩子如何花钱。下面我们来看看拥有巨额财富的洛克菲勒家族是怎么做的:小约翰·D·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巨额财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他把博爱当做毕生的事业,一生中为公共事业捐献了5000多万美元。而他在1920年5月1日写给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一封信,小约翰·D·洛克菲勒当时46岁,在信里他为14岁的儿子列出了“财政”要求。

信的全文如下:

爸爸和约翰的备忘录——零用钱处理细则: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唯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家庭教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

以上协议双方同意并执行。

身为家长的你,这封信,可以给你一点启示吗?想想看,你是怎么引导孩子处理自己的零用钱的。

许多父母总是一味责怪孩子:怎么零用钱花得这么快?但是,孩子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不仅孩子说不出来,有时,就连父母自己都弄不明白。

这时,父母就要鼓励孩子记账了。

也许,刚开始孩子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买一个或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小账本,上面写上孩子的名字或贴上孩子喜欢的小标签。小账本要记录下孩子每次存钱的数目、时间及钱的来源;还要写下每次花钱的数目、时间及用途。每隔一段时间,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来查看一下账本,做一个小总结。

通过记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意识和习惯,还很容易让他们接受“花钱容易挣钱难”的观念。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10岁了,那你就可以尝试为他开设一个银行账户来代替储钱罐了。让他不要每次都把零花钱花光,将其中100或者更多的钱储蓄起来,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在培养理财习惯。孩子可以自行决定每部分用钱的不同比例,重点是要让孩子明确财富积累的意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是人生理财的第一课。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分配他的零用钱。可以把钱分为三部分:短期用钱用于购买诸如糖果、漫画书、电影票、零食和其他小东西,同时,可以从这部分钱中拿出5%-10%捐给慈善机构;中期用钱用于购买CD、玩具、体育用品、衣服和其他较贵的东西;长期用钱放人共同基金或做其他投资,也可以用于购车、学费和梦想已久的度假等大的开销上面。短期用钱可以放在钱包里面,而中期用钱要存到银行的账户上,等用的时候才取出来。

然后,还要考虑各部分钱的比例。比如可以把钱做如下分配:短期用钱50%,中期用钱25%,长期用钱25%。

父母还可以帮孩子确定出他最想用金钱来完成的近期愿望,将它列在纸上。然后,随便拿一个罐子,把它作为储蓄罐,在这个罐子上写上梦想,把省下的每一分钱放进去。

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人们的行为中慢慢改变,而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消费正是这样的,它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来事物的影响,所以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勤俭节约和储蓄行为是个良好现象,若能持之以恒,从小养成善理财的好习惯,做到聪明理财,理智消费,定会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无穷。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经济责任心的人,就得让他们从小锻炼如何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金钱:在他们小的时候就让他们经手一些钱,并了解定期把钱存银行的重要性;还应该让他们养成通过攒钱买贵重物品的习惯。这些知识可以使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金钱的内涵并学会如何对它进行管理。事实上,给孩子零用钱就等于为他学习管理金钱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他为以后能过上一种有价值的、成功的生活做好准备。

让压岁钱压出一新意

对孩子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热闹也最值得期待的节日,那是因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给孩子的压岁钱也从过去的“表示、表示”转向给较多的钱,春节成了孩子“致富”的好日子,今年春节很多孩子都有不错的“收成”。每年春节刚过,不少孩子开始统计自己春节期间收到的“压岁钱”。这笔可观的“收入”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却令不少家长犯难。很多孩子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来大手大脚,无所顾忌,不少小孩的“压岁钱”白白挥霍掉了。更令家长担忧的是,孩子们之间还开始学会“斗富”,相互攀比摆阔。种种现象都提醒我们,“压岁钱”暗藏着隐患,处理不当,将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如何用好“压岁钱”,已成为家长、孩子和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有一项问卷调查专门针对某市城区部分学校孩子压岁钱理财等问题,这项调查显示,100个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8.7%的受访学生父母给孩子在银行开设了独立的账户。

农历新年给孩子们压岁钱,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压岁钱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调查显示,本市城区有55%的孩子表示压岁钱收入超过500元,14.1%的孩子的压岁收入超过1000元。

同时,压岁的形式按传统习俗本可以多种多样,如:压岁书、压岁小礼物等形式都可以尝试,压岁不必都用钱。但据调查显示,给现金依旧是绝大多数人采用的形式。调查显示,92.5%的父母给孩子的压岁礼物是现金。

对于孩子的“压岁钱”收入,有的家长采取“没收”政策,分文不留,“免得孩子乱花”;有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将绝大部分收归“家”有,仅留下极少的部分供孩子自由支配;而有的家长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允许孩子完全独立地支配这笔钱,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是理财专家提醒,家长不要全额“没收”孩子的压岁钱,将压岁钱专款专用,同时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为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有近3成(28.7%)的受访父母给孩子在银行开设了独立的账户,7成孩子的压岁钱则由孩子自己保管,自己安排。

除了将压岁钱存人银行外,有13.5%的父母将压岁钱用于教育投资,15%的父母让孩子自己独立打理压岁钱,还有4%的父母用于购买孩子的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只有0.5%的人购买银行推出的儿童理财产品。对于目前社会上推出的儿童理财产品,有近57.3%的父母表示认可,还有29.3%的人持满意态度。

家长们要对孩子的压岁钱如何管理进行引导,如用了多少钱,干什么用了,哪些是该用的、哪些是不该用的,对还没有用的钱如何管理等进行引导和监督,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也能引导孩子形成会管理钱、会花钱、把钱用在该花的地方等良好的理财观念。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好“压岁钱”呢?

“压岁钱”存入银行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办法。有的家长和孩子商量好,从小学就开始把钱存人银行攒大学的学费。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家长还可以将银行的这笔钱交给他自己打理,并当参谋。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还不妨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顺便教给孩子,或者鼓励孩子自己上银行开设储蓄自动转存账户、买礼仪定期存单、办信用卡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孩子从小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帮助其成为“理财专家”。

将“压岁钱”攒起来作为下学期的学费,是大部分家庭的做法。对于不大富裕的家庭,更应该教育孩子这样做。至于剩余的部分则可以留下作日常零用,比如:订购报刊、学习资料,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报还可以与小伙伴交换阅读,增进彼此的情谊和知识;购买学习用品及益智玩具,不仅能帮助孩子学好功课,也有助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等。

为了监督孩子的开销,家长还可建议孩子立个账本,教会他做好预算与结算。如在新学期到来前帮助孩子开列生活学习所需的物品清单,对这些物品的价格做出预估并与自己的“存款”相比较,对预算超支,让孩子决定裁减。

这样一来,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是如何合理安排收支的,学会预算,财务决策等,而且,将每一笔日常开销都记录在册,每月月末做一次结算。

这一做法,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还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现在,用“压岁钱”给孩子买保险成为越来越时兴的选择。据了解,各家保险公司针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设计了多种险种,如“少儿保险”、“升学保险”、“少儿意外伤害险”。家长可视“压岁钱”数目或买一次性付款方式的险种,也可以选择买分期付款每年赠送方式的险种。

不少家长认为,用“压岁钱”帮孩子买一份保险,也就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的另一种关爱。

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指导孩子把钱用到帮助别人的身上,比如资助残疾人、家庭贫困的人,爱心捐助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别人。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无论是选择哪种方案,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孩子的理想、爱好等主观需求。

总之,“压岁钱”不要在日常生活中零打碎敲地花掉,而是要以理财的观念,将它用好,使之增值,并让孩子能在这项理财投资并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钱的意义及增值的方法,避免让孩子误入歧途,同时,又能使这笔家庭财富发挥最大效用。

不要成为低龄的月光族

月光族一般用来形容赚钱不多,每月收入仅可以维持每月基本开销的一类人。所以有这么一个“浪漫的”名字。孩子也有零用钱,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那么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一个低龄月光族。

在一次媒体举办的理财购物比赛中,主办方要求每组孩子用200元购买规定的生活、学习、游戏用品,没想到孩子们的理财意识淡薄,买东西漫无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钱只买了规定的一件物品。

从这次比赛来看,现在的孩子理财意识太淡薄,基本上对物价没有概念,也不会进行购物规划。在购物过程中,都是看到什么就拿什么。

至于如何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就更无从说起了。对于个人理财教育,学校、家庭都缺乏重视,以致当孩子走上独立的第一步、需要自己去计划生活时,就出现了不会花钱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低龄的月光族呢?父母必须首先反省自己。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衣食不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辛辛苦苦挣钱,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习,而孩子们往往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本来就应该这样的。

有一位父亲,她的女儿不大,只三周岁多一点,却早已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在她女儿还不懂钱的具体概念的时候,只要看中了一样东西后,就让他掏钱给她买,仿佛爸爸就是她永远取不完钱的取款机。

为了让女儿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爸爸还是试着让女儿明白赚钱的不易。

每次到商场见女儿动了购买欲,他就试探着对女儿说:“爸爸没钱了,咱们别买了。”可女儿却是一脸惊讶地看着他,说:“那回家去拿。”他说:“家里也没有钱。”女儿说:“你快去上班吧,上班赚钱后马上给我买。”天哪!女儿的话让他哭笑不得,女儿哪里知道爸爸上班的辛苦,赚钱是何等的不易。

那天,爸爸又带着女儿去超市。在超市里转了一圈后,女儿却看中了一只陶瓷储蓄罐,粉红色的,是一只胖胖的小猪的模样。也许是看着可爱,女儿一定要他给她买一个。他想这个买回家去又不能玩,说不定一下子就给女儿摔破了,还是不要买的好。于是,他耐心地劝说女儿,这储蓄罐是用来存放钱的,买回去不能玩。谁知女儿一听,更是执拗地要把这只储蓄罐买回家。女儿还撅着小嘴对他说,她也要把钱存起来,将来自己可以买玩具。他心中一动,或许这也是让女儿“弃邪归正”的一个良机,便毫不迟疑地把那个储蓄罐买了回来。

回到家,女儿便是一阵忙碌。从她的玩具堆里捡出几枚硬币,那是她以前玩过的。然后,又在抽屉里东找西寻的,把抽屉里的硬币搜刮一空,然后把它们全都放进了储蓄罐里。听着硬币在储蓄罐里晃动的声音,女儿也很是高兴,特意跑到他面前告诉他:“爸爸,我也有钱了。”他顺着女儿的话说:“那你以后得把钱存起来,买玩具一定得用自己的钱啊。”或许是储蓄罐里有了钱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女儿竞不假思索地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他和女儿去逛街,女儿又是独具慧眼,看上了一个会唱歌的天线宝宝,这得花二十多元钱。他就对女儿说,你自己不是有钱了吗,你要用自己的钱买。女儿一听也对,竞不做声了。回到家后,女儿就让爸爸帮她把硬币拿出来。其实,那储蓄罐里的只不过是几个一毛钱的硬币,买那个天线宝宝的钱远远不够。

他就对女儿说,你的钱还不够,你得自己再攒钱。你只要听话,爸爸每天往你的储蓄罐里放一点钱,你钱多了以后就可以自己买玩具了。女儿这次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没满足她的愿望后作无赖状,而且还很高兴,唱着歌儿独自到一边玩耍去了。

几天过去了,女儿上街时也没有再坚持让爸爸给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看着女儿每天盯着储蓄罐的可怜状,他也不忍心让女儿不快乐,便每天在她的储蓄罐里偷偷地放了一些硬币进去。过了一段时间,凑够了买天线宝宝的钱。然后,他便帮助女儿把钱从储蓄罐里取出来,带着她去街上把那个天线宝宝买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并没有像以前给她买玩具后的兴奋状,而是紧紧地抱着那个天线宝宝一言不语,并睁大眼睛骄傲地看着在她身边经过的人,爸爸明白那是一种获得成就感后的幸福。女儿一定懂得了攒钱的不易,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也肯定种下了一颗节俭的种子。

下一次,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叫你买、看到同学的手机很时尚也想要一个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从现在开始,拒绝孩子的需索无度,在他心里埋下一颗储蓄的种子吧。

对孩子的浪费习惯负责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铺张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不少孩子出门忘记随手关灯,吃不完的东西随手丢弃,水龙头流水不停也不去关……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懂得节约,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捡拾的物品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皮茄克,小至铅笔、橡皮。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人去。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说再不认领就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家长的深思。

孩子有哪些坏习惯?郑州市某小学的61名学生,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有了结果。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低年级孩子非常不懂得节约。

482名低年级学生接受调查,浪费纸笔水电以85.4%的比例“当选”为最大陋习;时间观念差,以72.3%的比例位列第二。一个小调查者说,低年级学生写作业时一旦写错字,就把整张纸都撕掉,有时写一次作业要撕三四张纸,一个作业本写两三次作业就用完了。铅笔也一样,不少小学生喜新厌旧,把还能用的铅笔都扔掉,换新的。

一个小小的调查就显示出孩子们浪费的行为有多严重了。

孩子不懂节约,这不能怪孩子,家长是有责任的。逐渐富裕了的家庭不再念叨古人的话语:“一丝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当念物之唯艰。”家庭住房高档化了、装潢考究化了、穿着时尚化了、一日三餐小康化了,甚至连孩子的穿着都是名牌化了。其实孩子一开始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名牌,懂名牌的是孩子的父母。你名牌,我也名牌,我怎么可能比你落后。

在明争暗斗、你追我赶的社会浪潮中,孩子的浪费就不再是浪费,反倒成了一种显示家庭富裕的方式。富穿名牌,穷的照跟不误,苦了爹娘,害了孩子。而且社会上的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

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改变。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饭更讲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自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提倡;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是坏事情,是不良品质的反映。

在贫穷的时代,我们有“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孩子也都懂得父母所讲的道理,过去孩子从小就受到了这种教育,现在孩子还应当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无论你的家庭是否富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对孩子来讲,教育他们不要浪费,主要在不浪费东西上。

而有社会责任心的父母不妨进一步教育孩子为人类节省资源。

美国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在《孩子管理法则》一书中提出的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平衡的5条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要让孩子沉浸于物欲之中。

他指出孩子对于贵重玩具的需求,是制造商通过上百万美元的电视广告精心打造出来的。小消费者们在巨大的魔力面前张大嘴坐着,5分钟以后便能挑起一场战争。当同一街区的其他孩子得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玩具时,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得到?于是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便成了理所当然的理由。

也许有些父母会问:“为什么不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享受美好的时光呢?”让孩子适当享受是应该的,但对孩子所渴望的东西,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购买量。家长一定要认识到繁荣富足比清贫艰难对孩子的品格是更大的考验。

就像吃饭一样,饥饿的时候,吃起来才香,而饱腹之时,即使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因此,只有孩子产生强烈的愿望且这一愿望是非常合理的时候,父母满足孩子的要求才是必须和适当的。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成人的任何言行都能在那里留下痕迹,日积月累,慢慢地就形成了孩子自身的言行了。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浪费的现象?孩子的浪费,根源不在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从家长做起,让整个社会都形成反对浪费的氛围才是根本之道。

一位母亲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在听了环保讲座后对女儿解释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因为我们城市的地下水位低,气候又比较干燥,而用过的污水都被排到了大海,回不到地下水中,这样最终造成水源枯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比如在淋浴时不要让水哗哗地流淌,自己去干其他事。从那以后,她经常听见7岁的女儿喊:“别浪费水啦,不洗就关上。”而当她用浪费水来提醒女儿时,女儿会一缩脖子,马上行动。她忽然觉得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她的女儿也长大了许多。

是的,不只是这位母亲变得高尚起来,孩子更是如此。让孩子从小接受对社会负责的意识,长大才能成为有责任心的人,而有责任心的孩子最容易接受道理,也能避免许多无益的纷争。

重的是节约意识

当年,白手起家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了一些积蓄的时候,开始准备自己创业。由于刚步入商界,经营步履维艰,很快就花完了他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钱。他苦思冥想怎样发财,却没有方法。一天晚上,他从报纸上看到一本书的广告,书中推销一种发财秘诀,洛克菲勒高兴极了。第二天他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了一本,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一看,只见书内仅有“勤俭”二字,就再没有任何内容了,他又失望又生气。洛克菲勒反复思考这个“秘诀”的“秘”在哪里,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他,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分明是在“偷工减料”。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

的确,要想发财致富,除了勤俭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此后他每天都会提醒自己节俭,每天都会因节俭而存下一点钱。同时他加倍地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收入,这样坚持了5年,积存下800美元,然后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他精打细算,想方设法地将开支节省,把赢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再把它投入到石油开发中。照此循环发展,他的资本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经过30多年的“勤俭”经营,洛克菲勒集团成为北美最大的三个大财团之一,其财团下属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可达1100多亿美元。

洛克菲勒利用节俭攒下的钱进行投资,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石油大王,这和他早期形成的财富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洛克菲勒极强的执行力使他能够严格遵循自己的计划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既要培养他财富观念,又要在生活中锻炼他使用金钱的能力。

谢颖是某中学学生,家境优裕,父母对她甚是疼爱,除隔三岔五为她买名牌衣服外,每月至少还要给她五六百元零花钱。她告诉记者,零花钱是这样开销的:打电话或发短信跟朋友聊天,参加电台短信互动节目,月支出近200元话费;买书籍、CD等,月支出200多元;周末和同学打打网球什么的,至少花费100元;偶尔宴请同学“搓一顿”,百八十元……如此下来,不时还得到爷爷外公、叔叔舅舅那儿“透支”点。

时下高消费的孩子又何止谢颖一人,各大中小学周边,众多商家都目不转睛地瞄上学生,各类促销活动、诱人的折扣,让众多学子们心慌手痒。一身名牌、胸前挂手机的学生们,选购着价格不菲的文具,选购新款MP4.校园内外,孩子们有的打着手机,有的发着短信,纷纷邀约同学小聚。随便打听一下手机费用情况,高的每月150多元,少的也不下五六十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抱着对儿女们“成龙”、“成风”的美好心愿,在子女们的软磨硬缠中,勒紧裤带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孩子不顾家长债台高筑也要图虚荣、讲排场,吃喝消费向广告看齐,用品消费向名牌看齐,人情消费向朋辈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没钱就向父母伸手,从不考虑父母的艰难和赚钱的不易,自食其力的意识更无从谈起。

长此以往,不少学生长期享受生活的优待,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心中唯有自我,无视他人,颐指气使,集霸气、娇气于一身。他们得之容易,享之奢靡,弃之如草芥,没有体验到贫寒、饥馁、磨难和委屈后产生的责任感,因而变得冷漠、不近人情。在面临挫折时,或是束手无策、或是惊慌失措,或是怨天尤人;在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他们毫不犹豫又理所当然地考虑自我利益……这正应了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一句话:

“过分的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残酷的毁灭。”

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如果每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教育,将使孩子们终生受益。

如今有许多家长都抱着“孩子是家里的宝贝,钱要花在孩子身上”的态度,以孩子的需要为全家的需要,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高档的玩具、衣服。许多刚刚懂事的孩子见什么要什么,毫无约束,家长也咬紧牙关满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这样便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了祸根。孩子从小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中长大,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大人的宠爱之下,难免会养成浪费、乱花钱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会毫无节制地花钱,再大一点就会跟幼儿园、小学的小朋友盲目攀比,这样很有可能养成他爱慕虚荣的性格。而一旦有一天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过高的要求时,心理上的落差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

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时候,这个朴素的道理也不会过时。节约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大手大脚随便浪费的人能创造一番事业,建设好家庭。

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而且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有些家长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账”,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约品质的好方法。

教育,应该把生活权、生存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多一点挫折、多一点磨砺、多一点苦寒。因为“富而易污”、“富而失义”、“富而损志”,如果不经历挫折和磨炼,孩子成年后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很难以独立的人格迎接生活的挑战。

所以,请家长们记住:我们再富也不能骄纵孩子。要把生活权、生存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

用勤奋的双手创造财富

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零花钱是哪里来的吗?可能大部分都是家长的“馈赠”吧?然而,在英国,孩子们的零花钱却是来自劳动所得。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几乎2/3的英国孩子要靠干家务赚取零花钱。英国哈利法克斯市储蓄所所长彼得·杰克逊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领会金钱的意义,并学会如何花钱。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

所以,家长一般都会将家庭的经济状况告知孩子,父母如何给孩子零花钱也会取决于家庭状况,家境比较好的孩子,零花钱会多些,家境差的就会少些。但不管是多是少,孩子们的零花钱都应该通过劳动来换取。因为父母担心,一旦金钱是不劳而获的,孩子们将不能理解金钱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知珍惜所得,进而逐渐变为纨绔子弟。

例如,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左右的手机费。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家长与孩子进行金钱交易会有损家庭关系,但实际上,让孩子通过做事来换取零花钱只是教育方式而已,家庭关系并非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国一直以有劳动为荣的观念,所以家长要坚决地给孩子多创造一些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12岁的儿子回家,对爸爸说:“爸,我想买一只长尾猴子。”看着孩子那双伸向爸爸的手,爸爸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本书——《穷爸爸,富爸爸》。上面对家长们提出了几点忠告。记得其中一条是:要从小教会孩子认识钱的价值。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教孩子懂得用手中的钱“下蛋”。

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爸爸决定要和孩子一起尝试。

爸爸拿出50元钱,放到孩子手上,说:“这是我借给你的本钱,你可以用它去赚足你买到一只长尾猴子的钱。”儿子用茫然的眼神看着爸爸。这时窗外突然响起小贩的叫声:“有废书废报的来卖。”孩子望着窗外,突然问爸爸道:“爸,他们收了废旧书报,要卖到哪里去?”爸爸说:“当然是废品收购站呀。”回答完孩子的话,爸爸的眼前突然一亮,何不也弄些废报纸送到废品收购站卖?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和孩子带上家里的小弹簧秤,到外婆、舅舅、姨妈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家去收购废报纸。到中午时,他们俩已收购了85斤废旧报纸,投资进去资本34元。然后,请了一个三轮车到一公里外的废旧物品收购站,卖了59.5元钱。来算算这次投资,儿子让钱下了多少“蛋”吧。首先,59.5元中要扣除爸爸的本钱34元,还剩下25.5元,再扣除三轮车费4元,爸爸的劳务费4元,儿子最后共赚了17.5元。

儿子用这17.5元,终于买到了他心爱的长尾猴。他还用剩下的6元钱,请他在小区里的6名同学每人吃了一支冰棒,分享他的劳动收益。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对金钱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追求意识,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金钱,并让自己自由支配。孩子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家长要做的就是把物质享受和创造的关系,也就是金钱和劳动的关系解释给孩子,耐心地给他灌输正确的观念。

如果家长简单地告诉孩子:不劳而获是可耻行为,孩子起初可能会纳闷儿,会觉得家长在进行耸人听闻的说教。是呀,过去都是家长一直在为孩子服务,一直都顺理成章的,怎么忽然间跟可耻联系起来了?

所以,家长有义务把劳动、物质创造与享受之间的关系给孩子讲清楚,让他知道,随着自己渐渐长大,他就具有了参与劳动创造的义务,而且,劳动是每个人一生都必须从事的活动,我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都是无数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于是,孩子慢慢会明白,自己付出一定量的劳动,得到相应的金钱报酬,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让孩子有偿地做一些事情,有助于让孩子逐渐认识到金钱的数量概念、储蓄观念,并使他从中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

有的家长赞同用限额限量的方法对孩子的零花钱进行控制。还有一些家长规定让孩子用劳动换取零花钱,比如,让孩子一个月或一星期时间完成刷碗三次、扫地四次、每天喂一次小狗等,然后按照孩子的工作量给零花钱,这种方法有一种好处,孩子能够对金钱有一个具体的概念:金钱是和他付出的劳动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有助于孩子珍惜金钱。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养成珍惜物品的习惯,也对孩子采取一种所谓的经济措施。比如,孩子在家因为不小心而打碎了盘子时,家长就决定让孩子赔偿,扣除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那么,这些被扣掉的零花钱应该再从哪里来呢?要让孩子用额外的劳动做补偿来获得。

还有的家长用金钱作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奖励,比如,要求孩子考多少名,如果做到了就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金钱奖励;做不到就不给,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对孩子奖励的误区。

家长正确处理好孩子的劳动与报酬,应遵循以下几点内容:

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更加珍惜零花钱。

要适度,不能让孩子产生一切都和金钱有关系的错误认识。

要适量,只能安排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且事先讲好了,只针对安排的事情付酬。

要合乎常规,不能随意地指定劳动价值,要让孩子的付出与所得合理地挂钩。

不能冲淡家长的义务。比如,孩子必要的花费,如学费、吃穿消费等,是家长对孩子的义务,和孩子是否付出等值的劳动没有关系。

正确指导孩子使用金钱,但不要过问得太细,让孩子在正常的消费范围内自由支配他的劳动所得。

不能随意迁就,事情完成得不好,就要进行必要的“克扣”,让孩子养成认真对待劳动的习惯。

家长应该让孩子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体会赚钱的不容易,从而可以让他们学会节俭,更让孩子们明白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财富才更有价值!

聪明的人靠头脑赚钱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哈佛镇,有群孩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火车上卖爆米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他除了在火车上pq卖外,还往爆米花里掺入奶油和盐,使其味道更加可口。结果,他的爆米花比其他小孩都卖得好。——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吸引顾客的口味,创优使他成功。

当一场大雪封住了几列满载乘客的火车时,这个小男孩便赶制了许多三明治拿到火车上去卖。结果,虽然他的三明治做得不怎么样,但还是被饥饿的乘客抢购一空。——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早,抢占先机使他成功。

当夏季来临,小男孩又设计出一个能挎在肩上的半月形的箱子,在边上刻出一些小洞,刚好能堆放蛋卷,并在中部的小空间里放上冰激凌。结果,他这种新鲜的蛋卷冰激凌备受乘客的欢迎,使他的生意火暴一时。——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新,创新使他成功。

当车站的生意红火一阵后,参与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个小男孩意识到好景不长了,便在赚了一笔钱后果断地退出了竞争。结果,孩子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不久,车站又对这些小生意进行了清理整顿,而他却因及早退出而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因为他懂得如何比别人做得更清醒,一件事在大家都看好时,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抽身出来。及时抽身使他成功。

后来,这个小男孩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就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保罗·高尔文。

一个比别人做得更好、做得更早、做得更新、做得更清醒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优创新、抢占先机、及时抽身而退的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具有如此高明的商业头脑,怎么可能不拥有成功的人生呢?

培养孩子挣钱的脑袋就是要让孩子懂得以后在社会上如何生存。

美国摩根财团创始人老摩根发家后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在零花钱方面。他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来获得。最小的托马斯因为老抢不到活干,连买零食的钱都没有,所以非常节省。老摩根对托马斯说:“你不应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去想怎么多干活挣钱。”于是托马斯想了很多干活的点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最后他明白了赚比省更重要的道理。

寒假来临的时候,某中学某班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寒假期间挣到20元钱。寒假快结束了,小宋同学跟几个好朋友电话了解了一下,问了4个人,两个完成,两个未完成。据小宋的了解,同学们有的是给报纸杂志投稿,有的是到小店里应聘,“好心的老板会让他们做些轻活,实在不行,也有同学去捡废纸之类卖的。”

学校就要开学了,这份寒假作业到底怎么办?虽说作业不是强制性的,但小宋不甘心就此放弃。看报纸时,小宋无意中看到报上有个“报料费”,顿时脑袋瓜子转开了,但到底提供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行得通,小宋犯了难。

苦苦思索后,小宋眼前一亮,“我们这份特殊的寒假作业不就是新闻嘛!”

小宋立即拨通了报纸热线,“领取报料费应该也属于自己劳动所得!”

根据报料奖相关标准,这家报纸照例奖给小宋报料费150元。

小宋脑筋转了一个弯,就是这个弯,让他不仅完成了作业,还体会到了智慧赚钱的美妙。

要想让孩子靠头脑赚钱,就应该让他尽早接触到投资。投资的本质是钱生钱,要让孩子懂得只要巧妙运用投资工具,就可以实现资产的增值。

千万别认为让孩子学投资是件不可能的事!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知道一些简单的投资知识,相信等他有属于自己的资产时,他会更知道如何让手里的钱生出钱来。

犹太人对小孩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小孩,这是他们的民族惯例,尤其是北美的犹太人更是如此。这种耳濡目染的投资概念最终会影响孩子,并让他们对投资产生兴趣。

引导孩子熟悉复杂的投资工具,并最终学会操作工具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家长可以先和孩子玩“大富翁”之类的游戏,从游戏中建立起对投资的初始印象,然后介绍给孩子简单的投资知识。譬如将股票比做一件商品,先教会孩子股票价格涨跌的概念,再带他们到离家最近的证券交易所,告诉他们大屏幕上红红绿绿的意义,然后挑一支熟悉的股票,并让孩子试着操作一下,告诉他买入价格是多少,卖出的价格是多少,是如何实现盈利,或者怎样才亏损的。

鼓励孩子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一支股票更是一种很好的财商教育模式。

美国俄勒冈州的帕特里克·朗就尝试了这种教育方式,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12岁生日时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妈妈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到那年夏末,他已经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我建议他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很幸运,他购买耐克股票的时机把握得不错,赚了些钱。”

其实,家长对于孩子赚的钱不在乎有多少,甚至也不在乎亏损,因为亏损是教会孩子市场法则的必要通道,是必需缴的学费。让孩子通过操作用自己赚来的钱购买的股票,彻底领会投资的意义和技巧,这比让他上多少节关于投资的理论课都来得重要,这才是教孩子理财的关键所在。

家长们,您的孩子开始学习用头脑赚钱了吗?如果没有,那就现在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