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而且还能用简单的英语对话,今年刚满7岁的红红曾被亲戚朋友称为“小天才”。然而,这个聪明的孩子上小学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上课时听不懂课程,成绩也越来越差,老师提问时也一言不发,甚至不肯跟任何人交流。当红红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带红红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7岁的红红坐在医生的面前,无论谁说什么,她都低着头不说话,也不看人。最后,红红被医生诊断为是得了孩子孤独症。
孩子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孩子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兴趣范围狭窄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欧美各国统计,每1万名孩子中有2~13例。美国心理协会调查发病率为0.05%,男女比例约为4:1.据资料显示,在我国有40~50万孩子患有孤独症。孤独症是慢性病程,预后大多较差,大约2/3的孩子没有独立社交能力,不能学会任何独立的生存本领,无法独立生活。在5岁以前已发展了有用的语言者,预后较好,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良好,部分可上大学或可进一步学习,独立生活。
孩子孤独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孩子的社会交往障碍
社会交往缺陷是孩子孤独症的核心。即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孩子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当与父母离别时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快的表示,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表情。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
2.言语发育障碍
大多数患儿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言语运用能力很差,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常会自顾自地说话,且话语常用代词,或为刻板重复的言语和模仿言语。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
言语音调、节奏的障碍表现为自我刺激地使用言语,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常用手势或姿势语言,或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求。
3.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
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或不正常反应,好刻板固定生活行为方式。很多患儿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孩子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出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常独自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最常见的姿势是将手置于胸前凝视,常会出现自伤、自残性质的动作。还会反复触摸光滑物体,常会将物品先在鼻前嗅一下,甚而对常见物也要先嗅一下。
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孩子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
4.智力发育落后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表现为“智力超常”,如对路线、数字、地名、人名的不寻常记忆力和对日期推算和速算的能力。如有位患儿的认字能力特别强,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孩子故事书,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这说明孤独症孩子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低下。
孩子孤独症的心理干预及治疗:
第一,对孩子孤独症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治疗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为治疗。在教育上,目的是促进对患儿正常行为的教育,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纠正异常行为,如刻板、自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等。在行为治疗上,重点应该教会患儿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助能力,与人交往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当然,这需要坚持与长期性,因为要让患儿掌握一种基本技能和习惯,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尤其早期接受教育对患儿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要给孤独症孩子以关爱。
我们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患儿,给他们以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健康地成长。孤独症孩子由于存在社会交往障碍,所以更需要爱、身体保护、智力开发和鼓励,以至还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才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起来。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给他们这些需要,或者给得不及时,那么,他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对孩子孤独症采取药物虽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达不到根治的效果,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症状减轻,有利于行为及心理治疗的进行。可使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组织胺类药、抗抑郁制剂和维生素等。
第三,孤独症孩子还可以进行中医点穴治疗。
心理学认为,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让孩子感到接触舒适,产主肌肤之情,这样孩子容易产主安全感,施术者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关系,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现代医学认为,刺激某些穴位可改善大脑皮质的微循环,使大脑组织血流量增加,改善脑组织的营养物质及氧气供应量,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因此,点穴治疗对智力低下有明显改善作用。
孩子孤独症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治疗,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两三岁还不会说话或虽然聪明但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对什么事情都比较冷漠等,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就诊。
杨力谈养生
孩子孤独症的危害在于孩子不合群、自闭、智力发育缓慢、不说话,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父母及老师要多关爱孩子。
如何发现孩子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以下的16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16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
1.爱鹦鹉学舌
2.对环境冷漠
3.爱旋转物品
4.拒绝他人拥抱
5.拒绝接受变化
6.对疼痛不敏感
7.玩耍方式奇怪
8.不明原因的哭闹
9.无缘无故地发笑
10.对声音没有反应
11.不与同龄人一起玩
12.爱用动作表达需求
13.不害怕真正的危险
14.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5.不与人进行目光对视
16.对正常的学习方法有抵抗心理
孩子多动症的危害及干预治疗
孩子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孩子行为障碍综合征。多动症孩子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却具有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特点。据统计,孩子多动症的患病率在3%~5%,以6~9岁孩子居多,10~12岁次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一样,以我国几个城市近年的调查结果为例,北京5%,上海高达13.4%。男女患病率相差也很大,比例为3~4:1.
孩子多动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意障碍
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听课不专心,坐在教室里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作业难完成。无论是看连环画或看电视,都只能安坐片刻,便要站起来走动。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是做游戏也不例外。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可分散他们的注意。
2.活动过度
多动症孩子就好像上足了发条的钟摆一样,只要不闭上眼睛睡觉,永远不会安静下来。课堂上不能按正常要求坐在小凳上,总要不停地扭动,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咬手指头或者咬铅笔,甚至站起来在教室里擅自走动,下课后无目的地乱跑,话特别多,爱插嘴,与大人顶嘴。一放学便像利箭一般冲出学校,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到了家里翻箱倒柜,忙个不停,即使晚上睡觉也经常不停翻动身子,磨牙,说梦话。只有少部分多动症孩子看上去较文静,少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开小差,对讲课内容一问三不知。
3.情绪和行为障碍
多动症孩子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兴奋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他们在学校会经常主动与同学争吵或打架,横行霸道,不服管教。有的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
4.学习困难
多动症孩子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普遍很差。表现是多方面的,有的为视运动障碍,临摹图画作业时不能按照原形排列,文字书写潦草难认;有的为视听觉障碍,对声音的辨别困难;有的为认知困难,分不清左右、颜色、地点定向;有的诵读困难,念错念倒都可能发生,如上海读成海上。学习困难,成绩低劣。留级生中多动症孩子占了相当的比例。
5.社会适应不良
多动症孩子常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孩子相处,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游戏。
目前,国内外对孩子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清楚,西医认为孩子多动症多是由脑内神经代谢紊乱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引起。或者是早产、难产(剖腹产、脐带绕颈、胎头吸引、生后窒息)紧张、惊吓、外伤后等各种原因感染后造成的;同时,环境、心理等诸多因素也都可引起。中医认为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导致的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多动症孩子的危害具有长、久、远的特征,孩子多动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本人
多动症孩子学习上不能专心,无法主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上不能控制自己,不服管束,总是爱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无自控力,容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危害家庭
多动症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所以挨老师的批评成了家常便饭,这使得父母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夫妻之间也会因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同而争吵。有的孩子还会对父母产生对抗、仇恨情绪,从而影响家庭和睦。
3.危害学校
在学校里,多动症孩子经常扰乱学校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很是让老师头疼,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4.危害社会
多动症孩子如不及时治疗,成年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易受不良习气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
对于多动症孩子我们一定要及早治疗,目前对孩子多动症的心理干预及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A。行为教育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奖励,以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继续改进;而当出现不适宜行为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孩子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对患儿进行行为教育时,要循循善诱,切忌粗暴批评、讽刺打骂等损害孩子自尊心的不良做法。
B。饮食调理
据《健康时报》报道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有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孩子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症状加重。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少食如挂面、糕点等含酷氨酸的食物,少食西红柿、苹果、橘子等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少食油条、皮蛋、贝类等含铅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含有添加剂、调味品、香料、防腐剂的食品,也不宜食用如橄榄等含酒石黄色素类食物。应多食如肝脏、禽血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多食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含锌丰富的食物——研究发现,锌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C。药物治疗
如孩子行为障碍是由先天性体质缺陷引起的,应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如用右旋苯异丙胺和利他林等兴奋剂,用药1~2周后,有显著疗效;用氯丙嗪和硫利达嗪等安定剂,在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大量服用维生素,对改善多动症孩子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要预防孩子多动症主要有哪些措施呢?首先,要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童年,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次,要注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还要尽量避免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杨力谈养生
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对他们讲多动的危害性,只要孩子听进心里去,就好办了。好动与多动症有区别。好动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周围的事物都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可是有些父母却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其实,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1.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而多动症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包括看电视、电影、连环画等。
2.正常孩子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行动常没有明确目的,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一点小事就喊叫哭闹,脾气暴躁,做事易冲动而不顾后果。
3.正常孩子动作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孩子却表现得很笨拙。
孩子抑郁症的危害及心理干预
孩子抑郁症属于孩子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早在1971年欧洲孩子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就提出,孩子及青春期抑郁是孩子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统计和研究显示,孩子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目前孩子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许多轻生的孩子其实都患了抑郁症,据专家估计,每20个美国孩子和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患有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来自中国优生优育学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抑郁症状。
形成孩子抑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因素只占很小的比例,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因素。孩子抑郁首先应归咎于中国家长对其独生子女的过分关注和过高期望。研究显示,70%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还有10%的家长是严厉处罚。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受力都较差,遇到困难、挫折时,情绪无法及时调整,就容易患上抑郁症。还有,父母对家里这根“独苗”的期望值太高,不仅要求孩子学习好,还要求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这些在无形中都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而孩子自己调节压力的能力又有限。这些压力也是造成孩子抑郁症的一种诱因。此外,孩子缺少关怀,也可能导致孩子抑郁症。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还有的就是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依赖小动物、小玩具,这样也很容易产生抑郁。
与成年的抑郁症病人比较,孩子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抑郁,但他们还是会有一些异常表现:
1.有情绪障碍,如情绪持续低落或变得十分暴躁,没有偷快感,爱哭闹、爱发脾气。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对一向喜爱的事物和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2.出现躯体症状,如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出现睡眠障碍,时常失眠或异常嗜睡,易醒、早醒等;体重减轻,常觉头痛、胃痛、胸闷、疲劳感等。
3.有行为障碍,如烦躁不安,多动、不听话、易冲动、打架、逃学、与同学不合群等。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几种情况,就必须警惕抑郁症的发生。
孩子抑郁症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心理干预及治疗:
a。关爱孩子
不要歧视孩子,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多花一些时间与他们谈天和玩耍,对他们多加开导,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抑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
要给孩子以自由,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因为孩子大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喜欢自己寻找欢乐。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如果父母能够给他们以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孩子的抑郁心境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令他感到安全并且总是充满兴趣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让他们多思考、多接触、多交流,多鼓励他们。若能够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抑郁症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则可减轻症状。
b。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孩子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孩子分析他们的问题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增加生活满意度,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
c。药物疗法
对一些严重的抑郁症孩子来说,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再考虑合并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倘若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对抑郁症孩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应及早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一旦发现孩子具有突然间表达能力迟缓,对什么事都没兴趣等抑郁症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倘若孩子患上在孩子期没有及时发觉,未给予及时治疗,那么,抑郁障碍就可能导致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期焦虑发作或躁狂发作。
杨力谈养生
孩子抑郁症的危害性在于易发生离家出走、厌学,甚至自杀的情况,所以要多注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下这些孩子是抑郁症的高危险群:
1.本身有较严重的慢性的生理疾病的孩子。
4.没有学习或发展出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
2.身体或精神曾受到严重虐待、疏忽的孩子。
3.有家族抑郁症、酒瘾、药瘾或精神疾病史的孩子。
6.承受着许多来自于生理、情感或社会压力的孩子。
5.有生活情境出现不良沟通或不清楚冲突解决与表达模式的孩子。
孩子心理偏离的危害及干预治疗
所谓“孩子心理偏离”,是指孩子的体重、身高及智能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中的表现却偏离了正常。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强迫倾向等。一项针对学龄前孩子的抽样调查显示,近16%的孩子脾气不好的,占5%的孩子性格古怪的,占28%的孩子有神经质倾向,占9%的孩子有行为问题,近3%的孩子社会交往不良,近2%的孩子有情绪障碍,占10%的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调查者同时也调查了这些孩子的躯体疾患,其总和仅占1.5%。相比之下,孩子心理偏离问题较为普遍。
孩子心理偏离是一种心理发育不健全的现象,这些孩子的心理行为偏离于大多数正常孩子的心理健康标准,如果不及早进行矫正,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并导致适应不良和教育的困难,或是日后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心理偏离有20多种症状表现:如说谎、口吃、咬指甲或磨牙、挖鼻孔、拉头发或吮手指、遗尿、恐惧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不愿上幼儿园、离不开父母、任性、爱吵闹、情绪易波动、易怒、过分依赖、懒散、不喜活动、不爱和同伴相处、攻击性或毁坏性的行为、白天睡觉做梦、抽动症、不满时有憋气现象等等。偶尔出现上述一、二个症状,或仅有少量出现并易改正,不能认为是偏离。但如果同时出现多个症状,且表现明显,持续时间长,又造成孩子本身身心障碍和家庭或社会的困扰,才能被认定是孩子“心理偏离”。
造成孩子心理偏离的原因较为复杂。这其中有先天的原因,如母亲在孕期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以及出生时窒息、严重缺氧、难产或产伤等,均会影响孩子的精神及神经发育而导致心理偏离。其次,就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原因。如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孩子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同时也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父母对孩子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孩子心理偏离会妨碍他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和与社会接触,影响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容易导致多种不良心理卫生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较大负面作用,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偏离症状,必须予以重视和予以纠正。
孩子心理偏离的心理干预和预防方法如下:
1.由于心理偏离,大多与环境因素或教育不当有关,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心理发育偏离。
2.对孩子的教育应以正面诱导为主,多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等,及时表扬鼓励其进步和改进,切忌责骂体罚。
3.及时发现和治疗孩子的各类身心疾病,特别是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精神性和神经性疾病。
4.注意改变心理偏离孩子的不良生活环境,消除有碍孩子心理发育的环境因素。
轻度的心理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而对严重的心理偏离现象,如说谎、任性和攻击行为,决不能迁就,要及时抓住问题,耐心进行教育和纠正,或让孩子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杨力谈养生
孩子心理偏离的危害在于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要及早对孩子进行关爱。防止孩子心理偏移的方法:培养孩子与同伴的友好合作和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习谦让、懂礼貌、为他人着想等优良品质;游戏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游戏可以调节孩子情绪失调的行为问题,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并能促进孩子想象力、创造性、耐心和持久性、灵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健康情况,人的身体和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方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另一方必然会受到影响。
孩子焦虑症的危害及干预治疗
医学心理专家曾对近10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发现有32%的学生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症”最多。许多人都以为焦虑是成人的“专利”,其实,孩子也有焦虑的时候。他们虽然具有单纯的独立思维能力,但因为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由此极易产生焦虑情绪,即心理学上所谓的孩子焦虑症。
孩子焦虑症是在孩子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孩子情绪障碍,以女孩为多见。患焦虑症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老实温顺,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他们通常自尊心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相对其他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为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这使他们常有莫名的烦恼,经常表现出焦虑,甚至恐慌。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或处理陌生的事情时,他们常常处在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担心不能把问题处理好。
孩子焦虑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境遇性焦虑
对突发事件,孩子的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整天担心灾祸会再次降临到头上,惶惶不可终日。不过,这一类孩子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
2.分离性焦虑
当孩子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深感不安而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甚至会无根据地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或者发生危险,会有大祸临头使自己与亲人失散,或自己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其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等现象。
3.期待性焦虑
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把孩子的考分看得太重,只知“望子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导致孩子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怕受到父母的责备而焦虑不安。还有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课程安排、作业布置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会使孩子表现出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
4.环境性焦虑
有的父母经常吵架,结果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觉得家庭无幸福感可言,心灵受到创伤,从而失去了他们应有的欢乐,由此便产生胆小、孤僻、不合群、易紧张等焦虑现象。其次,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其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结果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一旦当他们独自面对新的环境,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长期过度焦虑会影响孩子正常的人格、智力和身体发展。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以尽早让孩子摆脱困扰。
对于只患有轻度焦虑症的孩子,主要是进行教育,先弄清孩子发生焦虑反应的原因,如果是客观上的原因,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尽量给予解决;如果是主观上的原因,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这些原因与发病的关系,逐渐引导其从主观上克服焦虑,当症状消失后,要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消除过去那种紧张的心理,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其开朗的性格。
对于患有严重焦虑症的孩子,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的孩子还要配合药物治疗,如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佳静安定等。
杨力谈养生
孩子焦虑症的危害在于学校及家庭的高压不但不能鼓励孩子学习反而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防治孩子焦虑症,尤其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家庭成员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这是孩子远离焦虑症、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保证。其次,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孩子的年龄、智能水平,按实际情况而定,给予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要太重,不能马虎,也不能苛求,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还要指导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多与孩子沟通,提高其学习兴趣。此外,要经常给孩子鼓励,绝不能施压过大与过度惩罚。不溺爱,也不放纵。
学校恐怖症的危害及干预治疗
李新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今年入学后没多久,总是不愿意到学校念书而在家学习,如果被父母强拉着去上学,他会在学校出现肚子疼及呕吐的症状,但一回到家却很正常。开始时,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是假装,可这种情况每次到学校就要发生一次,这使父母的心里感到紧张不安,便带着他来到医院看孩子消化科,结果治疗2个月后并不见好转。于是父母便带他求助于心理医生。经心理医生检查后发现,李新得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即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孩子发育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性疾病,是指孩子对学校有强烈的恐惧感,回避老师和同学,上学前诉说自己有头痛、腹痛等不适,并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经过主观努力或客观施加各种压力,仍无法改善其情绪。一般来说,6岁、11岁和14~15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据调查,孩子中此病的发病率为12.97%。患儿中老实、顺从、情绪不稳定性格的孩子居多,多发生于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独生子女、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和夫妻感情破裂家庭的子女。
学校恐怖症有三个特征:害怕上学,对上学产生强烈的厌烦、抵制情绪,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发病期间,如果勉强患病孩子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其焦虑马上缓解;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定、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头昏、头痛、胸痛、腹痛、失眠、多梦、恶心、呕吐、尿频、便急等。
学校恐怖症不只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这类孩子均有胆小、仔细、敏感、依赖、被动、多疑、害羞、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小一点的孩子弃学多半是这种性格从中作梗。
2.与家庭教育有关
家庭是孩子患上学校恐怖症最重要的原因,有的父母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了防御性的病态心理;有的父母则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顺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当孩子第一次提出害怕去学校,一去学校会难受时,过分紧张,一味放纵,“宝宝哪不舒服呀,不愿意去今天就不去了!”孩子不去上学原本是一时的,可父母这样做会却给孩子造出病来,固化孩子的弃学行为,从而助长孩子的学校恐怖症。
3.与学校教育有关
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布置作业太多、考试过严;老师过分严厉,缺乏同情心,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甚至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会深刻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对学校的态度。
4.与巨大的压力有关
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苛求孩子总考高分,忽视劳逸结合,用不科学的方法迫使孩子没有任何兴趣地学习,使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逐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当孩子患上学校恐怖症以后,如不对其及时疏导治疗,孩子耽误学习不说,还会渐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危害一生。学校恐怖症主要是“心病”,防治要对症、对因下“药”,孩子恐学症的心理干预及治疗方法为:
A。调整教育方法
首先是家庭要调整教育方式,不能有溺爱现象,同时调整期望值,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要改善家庭气氛和环境,父母还要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对患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程度,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让孩子尽快重返校园,适应学校环境。
其次是学校要改变教育方法,切不可一味地训斥、打骂或体罚,更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恶声责备,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缓解学生的压力,要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应详细了解患儿在校学习时的困难是学习负担过重还是人际关系紧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改进和调整,也可以考虑换班和转学,使患儿尽快建立自信心,较容易地接受返校学习。
B。系统脱敏法
父母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开始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短一点,呆1个小时也好,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延长至2小时,再延长至半天,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但因为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要注意掌握好度。
C。暴露疗法
孩子害怕去学校,偏偏采取一切办法将他强制留在学校,日久没有指望了,孩子也就渐渐调整了心态。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刚上学不久的小孩子,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与此同时,还可以请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如心理疏导、暗示疗法,急性发作时,可配合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只要各方密切配合,就会减轻患儿的紧张心理,学校恐怖症就会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杨力谈养生
孩子学校恐怖症的危害在于孩子丧失了对学校的热爱,孩子对学校恐怖无疑是老师及家长教育的失败,所以责任不在孩子,心理干预的任务须在老师和父母的身上。借助肌肉松弛疗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产生的恐怖感和焦虑症状。
网络成瘾症的危害及干预治疗
在2004年12月27日清晨,天津市一位初二学生,坐电梯上到第24层,然后攀登铁梯爬到楼顶,依照网络游戏中出现的情景,从楼顶飞跃而下……
这位13岁的少年遗书是这样写的:“我崇拜SHE、守望者,他们让我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感受。我有3个知心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这些名字都是网络游戏中的人物,这位少年生前根据网络游戏,写了一本8万字的游戏笔记。
就在前一天的早晨,这位少年对父母谎称学校有竞赛,然后一头钻进网吧,沉浸于网络游戏世界之中,直到第二天下午被母亲发现。
这位少年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症。最近有一个关于全国网络方面的报告说,全国1.3亿网民中有8千万青少年网民——其中13.2%的青少年有网瘾,13%左右有网络成瘾的倾向。
网络成瘾症类似于烟、酒、毒瘾,一旦上网成瘾,通常无法摆脱上网的念头,即使不上网,脑子里也会时时想起网上的情节和内容。一旦网瘾被挑动起来,就会难以忍受不顾一切地要上网。有的孩子玩得沉迷之时,可以几天几夜不出网吧门。有一位少年曾说:“如果人可以不睡觉的话,我愿意每天24小时都在网吧。在游戏里打怪、杀人,多有自豪感!”
每周上网至少5天以上,每次至少4小时以上即可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者。网络成瘾者会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依赖,比如玩游戏的孩子成天想的是如何想方设法过关,一旦离开网络,就不知如何是好。作为行为成瘾的一种,网络成瘾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游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所控制,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心情紧张、情绪低落、焦虑、不能适应现实生活、整天无精打采;网游成瘾者会逐渐的增加上网时间,在意外或被迫不能上网的情况下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和全身颤抖等生理反应。
为什么孩子会患上网络成瘾症呢?这主要与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孩子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时尚,而且很容易形成群体心理压力。如果同学都上网而自己不上网,自己就会觉得缺少与同学交流的谈资,听到同学、朋友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插不上嘴则感到尴尬。
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在网络游戏中,他们会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一种心理满足。而且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肆意宣泄人们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展示自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现的一面,使自我充分地张扬。
还处于象牙塔中的孩子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的孩子,由于缺乏应对困境的方式和资源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不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或采用较为有益身心的方式进行调节,而借助上网摆脱烦恼,从而沉迷于网络。
网络成瘾症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新杀手。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网络可以满足孩子许多潜在的心理欲望,而这会使他们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现象。这种症状发展严重时,患者就会沉迷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内,不能自拔,这样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而且还产生逃课、逃学等想法,有些孩子由于上网费透支而去诈骗、偷抢。
孩子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干预及治疗,在此有3条具体建议:
1.心理调适
虽然大部分孩子都知道沉溺于网络是不对的,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学家的帮助,运用心理学技术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帮他们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和自制力,逐渐回归到现实世界。
2.借助运动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使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增强体质,改善自我评价,提高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运动对摆脱成瘾状态也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慢跑、健美操、球类运动等,每周3次,每次25~45分钟。
3.建立目标
大部分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因为“空虚、没有目标感”,所以才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刺激和发泄。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进行人生规划,建立明确的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措施,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存在价值,使他们有成功体验。
杨力谈养生
孩子网络成瘾症的危害在于孩子沉醉于追求及享受理想中的现实,从而发展为对现实的痛苦煎熬,进而逃避现实,这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学校及家长都要严加管理。
孩子要防止网络成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上网之前先订目标,要清楚自己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上网以后,不要分神,而要直奔主题,当自己把想要处理的事情处理完以后,一定要不要在网上停留,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上网成瘾的养成;二是上网之前先限定时间,假设自己计划要用40分钟上网,当时间一到就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电脑关掉;三是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的工具,一些孩子上网是为了逃避现实问题,然而事实是“借网消愁愁更愁”,上网之后,不仅不能使现实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会使自己的上网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