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前的孩子吃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常常令父母们头疼不已。学前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为了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要,所要摄取的营养物质甚至多于成年人。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均衡的营养,或者吃的过多出现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膳食,使其所含营养素能充分满足需要。
孩子们容易缺乏哪些营养素
根据目前北京市学前在园孩子在幼儿园的膳食分析来看,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等几种营养素不容易达到膳食要求。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中。一些橙黄色和绿色蔬菜中的胡萝卜素也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1勺切碎的胡萝卜含有约400微克维生素A;3~4块西兰花含有约200微克维生素A。未精制的谷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因此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粗粮。瘦肉、豆类和坚果中维生素B1的含量也较为丰富。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中。钙主要从奶制品中摄取,比如牛奶,只要孩子坚持每天喝2杯牛奶,就能摄取约600毫克的钙,再给孩子吃一些酸奶、豆腐或者是绿叶蔬菜就能满足其对钙的需求了。
另外,维生素C、锌、铁等营养素也需足量摄取。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很多,我们在前面(第三章)已经提到过了。6~8片橘子含有约30毫克维生素C;1/3杯番茄酱(可以与意大利面条等食品混合食用)含有约10毫克维生素C。锌主要存在于一些海产品中,比如生蚝每100克中含锌71毫克;海蛎肉每100克中含锌47毫克。如小核桃、榛子、瓜子等干果中也含有较的锌。半杯原味酸奶或者牛奶中各含有1毫克锌;一个炒鸡蛋加上1/2片全麦面包也能提供约1毫克锌。
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瘦肉、牛肉、牡蛎、鱼肉、田螺等,这些食物锌含量高且易于吸收。其次是绿色蔬菜和豆类。黑木耳、海带、芝麻酱含铁也较丰富。1/4杯橙汁能提供大约3.5毫克铁;一只鸡蛋和一片全麦面包各含有1毫克铁。
培养学前孩子合理的饮食习惯
除了每天要调理好孩子的营养需要以外,还应培养孩子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惯:
1.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甜点。食用甜点一天不超过2次。过多的甜点不仅会使孩子对正餐的食欲下降,而且容易使孩子长蛀牙。我们可鼓励孩子食用水果和水果汁、胡萝卜、芹菜和黄瓜片、燕麦片粥、麦麸面包或饼干奶酪等营养点心。
2.限制牛奶的摄入量。牛奶的钙含量较高,但太多牛奶将降低孩子对其他食物的欲望。孩子每天饮用2杯牛奶就足以满足其钙的需要量了。
3.当孩子在玩耍、听故事或看电视时,不要让他吃东西。这会导致他因为“下意识”地猛吃而过饱。
4.当孩子向你索要食物或饮料时,确信孩子的确是饥饿或口渴。如果孩子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就要与他交谈或玩耍,尽量不要使用食物进行安慰。
5.当孩子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食品过于贪婪时,你不要感到恼火,你可以让他吃自己盘中的食物,或让他选择一些糖分、脂肪或盐不是太多的食物。要鼓励他品尝一点点其他食品。
6.让孩子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例如口中充满食物时不要讲话,不要横过餐桌去拿其他人的食物,要将自己碗中的饭菜吃完不能剩下,等等。
保护视力从学前开始
天津市曾对本市59所幼儿园17105名学前的孩子进行过视力筛查,结果显示,孩子平均视力不良率高达10%,其中5成以上为近视。人的视功能是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的,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眼病治疗的最佳时期。
刚出生的婴儿视力为0.01~0.02,1岁时视力只有0.2,4岁时才达到0.6~0.8,5~6岁可达到1.0以上,8~9岁时视力发育才基本完成。裸眼视力小于等于0.5的5岁孩子和裸眼视力小于等于0.6的6岁孩子都属于视力不良,主要是近视、远视、散光和先天性小眼球等。学龄前期的眼病对视力发育危害极大,这一阶段眼部的发育,对孩子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保护好视力,必须从这一时期开始。
导致学前孩子视力不良的诱因,除少部分是先天和遗传造成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用眼时间长是学前孩子视力不良的一个直接因素。在一次对某幼儿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班幼儿会玩电脑游戏的达41.5%,一次看电视、玩电脑时间最长的达2个小时。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机,会使眼睛疲劳引起视力下降。
2.目前社会上部分幼儿园家长,过早地加强了对孩子的识字、读书等文化学习,结果使孩子户外活动时间相对减少。通过《问卷》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幼儿参加了各种培训班,他们中77%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而且,大部分的孩子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眼离书本距离太近,歪、趴、走、躺着看书等。特别是有的孩子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此时接近黄昏,光线昏暗,是造成孩子近视的常见原因。
3.饮食营养不匀衡,也是造成近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父母给孩子吃很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结果导致孩子体内缺少维生素、矿物质,由于维生素A、钙是眼球发育必须的元素,一旦缺乏会使眼眶内压力增大,进而导致眼球外凸,前后距拉长,形成近视。这也是目前很多孩子虽然眼部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依然表现出弱视等视力低下情况的重要诱因之一。
学前是孩子视力保健的关键阶段。若不注意用眼卫生,不注意保护眼睛,再好的眼睛也可能发育异常,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有的孩子因视力不好不能选择理想工作,将令人抱憾终生。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保护好自己的视力。
1.控制用眼时间
学前的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一次不要超过过半小时。电视机的摆放距离在2米左右,高度与眼睛平行,减少眼睛的紧张度。用眼后要远眺。保证孩子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2.合理饮食
应当教孩子平时不挑食,不偏食,多吃动物肝脏、鱼类、胡萝卜等含维生素A、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多吃蔬菜,荤素和粗细搭配,食品多样化,限制动物脂肪和含糖量过高的食品。
3.保持正确的姿势
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桌椅高矮要适当;眼睛和书本保持合适距离,不使用纯白色光面纸张,鼓励孩子写大字画大画,尽量使用深色粗笔写字画画;孩子写字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室内光线要柔和明亮,当室内光线不足时要开灯补充。
4.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孩子应定期接受眼部检查,通常1岁以内的婴儿,每年需检查5次眼睛,1~3岁每半年检查1次,3岁以上每年应检查1次。如发现斜视、弱视、近视等眼疾应及时进行矫正治疗。
另外,还要教孩子注意保护眼睛不受伤害,注意个人卫生,毛巾、手帕要专人专用,每天洗晒消毒。
杨力谈养生
孩子发烧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在孩子发高烧时,很多父母往往只会注意孩子的高热情况,而对孩子的双眼紧闭、眼屎增多却不注意,认为这是孩子发热后的必然现象。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孩子在高热时,体内消耗很大,有可能会导致某些物质如维生素A供应不足,再加上细菌感染,白眼球就会因营养障碍而发生干燥,继续发展,黑眼球就会变白而混浊,甚至软化穿孔失明。所以,孩子在发高热时,父母要经常用干净毛巾擦眼屎,滴些眼药水,以免角膜引起感染。同时,让小孩多吃一些如鸡蛋、牛奶、猪肝、胡萝卜、鱼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来增加眼睛的营养。还要注意孩子的眼睛,发现有不正常的变化,应尽快送医院诊治,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爱牙习惯从小培养
某市医院口腔科按照第二次全国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调查发现,在该市学前的孩子中,牙龋病发病率达61.41%,牙颔畸形患病率32%,且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发病率逐年递增,最高的达到89.53%。缺乏口腔健康知识以及保健意识薄弱,是造成幼儿牙齿发病率高的主因。
学前孩子口腔保健的主要问题是预防龋齿。龋齿主要是细菌在口腔内生存而引起的。口腔中最常见的是乳酸杆菌和链菌,这些细菌残留在牙缝和牙床表面生存、繁殖、腐蚀牙齿的牙釉质、牙本质,逐渐蛀成一个洞,就发生了龋齿。
预防龋齿,最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刷牙。孩子一般在出生7个月后就开始长牙,大约在2岁前会长齐20颗乳牙,从理论上讲,这时就可以刷牙了,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太小,还不能独自完成刷牙的过程,这个时期只能在饭后让孩子用水漱漱口。3岁以后,就要开始培养他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对于刷牙正确的姿势,我们已在第四章中介绍过。同时,还要选择适合学前孩子使用的保健牙刷,2排毛刷,每排6~7束,毛质软,牙刷头和牙刷把的长度均适合孩子。牙膏可以选用氟化物牙膏、含酶牙膏及中药配方牙膏等。含氟牙膏是预防龋齿的最佳选择。牙膏应交替使用,长期固定使用1种牙膏,会使牙细菌产生耐药性。
其次,孩子保护牙齿还要多吃“爱牙食品”。如蔬菜、粗粮、水果等高纤维食品和肉、蛋、牛奶等含钙较高的食品;孩子还应多吃能促进牙齿咀嚼的蔬菜,如芹菜、卷心菜、菠菜、韭菜、海带等,这有利于促进下颌的发达和牙齿的整齐;少吃零食和甜食;限制糖的摄入;少喝碳酸饮料。
学前的孩子还要定期检查牙齿,便于及早发现口腔疾患。正常孩子可半年检查1次,发现蛀牙要及早填补,防止龋病深入,侵犯牙髓或感染牙根周围组织,引起根尖周围炎症。早些发现龋齿,补上窟窿,是防止龋洞扩大的好办法。一旦发现有牙齿畸形,也应及早进行矫治。
此外,还要培养学前的孩子不把自己的牙齿当工具的好习惯。如不使用牙齿嗑坚果、咬螃蟹腿等。
杨力谈养生
睡前刷牙更重要。因为一日三餐后,在牙面、牙缝中会积聚一些食物的残渣。夜间睡眠时,口腔内会减少唾液的分泌量,从而减弱唾液对牙齿的清洗作用。在细菌的作用下食物残渣会发酵,口腔内的温度、湿度又适合细菌的繁殖,产生许多代谢物,如果睡前不刷牙早晨起来会感到嘴里有一股臭味。睡前刷牙,保持口腔清洁的时间可以达到8~10个小时。而早晨刷牙后不久就要进早餐,从刷牙到进早餐的时间很短。所以养成睡前刷牙,对预防牙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增强学前孩子协调性的几项运动
学前初期孩子的躯体运动还不是特别灵活与协调,但在4岁左右,孩子运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断改善。走步逐渐均匀,能自由摇动双臂。所以,可供选择的运动项目比较多,包括跑、跳、投、压等练习;郊游、跳舞、跳绳、拍球、溜滑梯、荡秋千、骑孩子车、游泳、体操等运动。所有这些运动都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
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产生不同的锻炼效果。比如,郊游、跳绳等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耐力能力;跑、骑孩子车等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速度能力;体操、按压等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柔韧能力;跳、投等练习可以增加孩子的力量能力:跳舞、打秋千、拍球等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灵敏协调能力。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几项能增强学前孩子协调性的运动:
1.滚球
让孩子站立,用手在地上滚球,使球绕两只脚成“8”字形滚动,也可以绕着脚成圆形滚动。
2.钻椅子
让孩子腹部着地,或背部贴地钻过椅子,要求孩子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碰着椅子,完全靠手、脚、腰、背、头等部位协调配合完成。当然,父母也可以坐在地上双腿支成拱形,让孩子从拱形下面钻过去。
3.反手拉弓
让两个孩子背靠背站立,然后手拉手同时向前迈一步,将身体拉成反弓形,然后还原。
4.套圈走路
在孩子的双脚上套一个小圈,让孩子向前走路,双脚跳等,也可以让孩子在地上向前、向后爬行。
以下是锻炼学前孩子腰部的几种运动方法:
1.绕球
让孩子两腿并拢坐在地上,前面放一个篮球或足球。让孩子举腿绕球左右绕环,腿尽量不要碰着球和地面。开始的时候可以慢绕,然后慢慢增加速度。
2.甩球
用布袋或网装一只球,绑住袋口,让孩子抓住绳带,先做抡的动作,再做摆的动作。
3.传球
让两个孩子背对背站着,用双手在同一侧传球。当同侧递球熟练后,可由头上、胯下传递球。当这种运动也能很好地完成时,还可以作难度大一点的运动。如让两个孩子头对头躺下,中间有适当距离,用脚夹住球进行传递。
4.顶背
让两个孩子背对着背坐在地上,或背对着背手抱着手站立,然后双方用力挤对方。
5.双摆
双摆有几种姿势:双臂平抬,然后大幅度地左、右摆动;双脚分开,双手交叉绕环摆动;左脚支撑地面,右脚前后摆动,然后右脚支撑,左脚前后摆动;右脚前跨半步,双臂左右画大“∞”字形摆动。
6.翻滚运动
在床上或毯子上蹲下,双手撑着床或毯子,然后头顶在床或毯子上,双脚一用力,翻滚过去,马上又坐起来,重新开始。
7.起飞运动
俯卧,抬起上身,两臂侧举做飞机起飞的动作,坚持2~3分钟,然后躺下。再次抬起上身,双臂平伸,坚持1~2分钟。
8.沿线爬行
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直线,让孩子沿着线在地上爬行,要求越快越好。熟练后,还可增加运动的难度,如把眼睛蒙起来,再沿线爬行。
学前孩子运动应具有科学的指导性,运动量安排要合理。制定和选用基本运动必须科学掌握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对身体锻炼的效果就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又没有节奏,而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杨力谈养生
孩子运动前,应根据孩子的素质需求进行选择运动,身体哪方面素质欠缺就多练哪方面,对于不同性质的孩子,给予不同的锻炼方式。其次,要想使孩子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应采用多种多样的运动。一般可先从1~2个运动入手,到有相当基础时,再由少到多、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逐步增加运动项目。
游戏为学前孩子提供身心保健
游戏,是一种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具有身心保健、最适于学龄前孩子的活动。它既能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又能给孩子愉快的情绪及行为保健。
游戏分为很多种类,对孩子的保健作用也各不相同。智力开发类的游戏可以训练和培养孩子获得语言、计算、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跑、跳、投等运动类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灵活性、平衡能力及肌肉的力量,强健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勇敢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是对孩子良好的身心保健;角色扮演类游戏,一般都是孩子自发的自娱自乐游戏,孩子在这类游戏中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社交技能,也可以通过游戏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比如让孩子加深对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早晚要刷牙等生活常识的认识,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童年的游戏是愉悦的,随意的,但也不是盲目的,游戏的方式应与孩子的身心发育程度相适应,这样才能在玩的同时学习和启智,让孩子更聪明,身心更健康。下面主要介绍一下适合学前孩子玩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第一类是反映日常生活的游戏,如“娃娃家”、“幼儿园”、“托儿所”等;第二类是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如“公园”、“医院”、“菜场”、“交通”、“食品店”、“动物园”、“理发店”、“照相馆”、“百货商店”、“公共汽车”等;第三类是反映社会和工农业劳动的游戏,如“工厂”、“邮局”、“法院”、“银行”、“解放军”、“火车站”、“博物馆”、“公安局”、“派出所”、“电视台”、“建筑工程队”等。
一般来说,第一类游戏主要适合3~4岁的孩子玩;第二、三类主要适合4~6岁的孩子玩;即使让4~6岁的孩子玩第一类游戏,其内容也会更丰富。例如,玩“娃娃家”的游戏,3~4岁的孩子可能主要以烧饭、看病等为情节;而4~5岁的孩子就会有更广泛的家庭内容,如“走亲访友”、“带孩子去动物园”等;到了5~6岁时,游戏的内容就更丰富更深入了,游戏的规则也更加严格,执行也较认真。游戏会反映出父母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上班、评文明家庭,甚至反映出邻里之间关系。
3~4岁的孩子,对角色的意识一般不太强,常带有不稳定性,玩的内容、情节比较简单,常常重复一样的活动。而且,理解力较差,自我控制意识不强。所以最好是有成年人与孩子一起游戏,并担任游戏中的一个主要角色,运用角色说话,帮助孩子逐步稳定游戏情绪,建立起角色游戏的简单规则。
杨力谈养生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健康的游戏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都很好,所以,学校及家庭都应多开展游戏活动。下面是几个适合3岁~6岁孩子的运动类游戏:
1.篮球接力游戏。妈妈先出发,用手拍篮球(其它球也可以)跑,绕过障碍物后回到起跑点交给孩子,孩子用球拍赶篮球一圈后交给爸爸,最后,爸爸用脚带篮球一圈,完成接力任务。此游戏可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及肌肉的力度。适合5~6岁孩子。
2.吹球游戏。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在桌子边面对面站好,桌子中间放一个球。两人互相用口吹球,如果球滚到桌子边可用胸口去顶或用手在桌子边挡住,不让球滚落地。如果哪一方让球落地,就算输了。此游戏可锻炼孩子的肺活量和动作的敏捷度。适合4~6岁孩子。
3.滚圈圈游戏。在左手的掌心上放一个灌满水的塑料杯,右手推塑料圈快速向前跑,孩子和家长比一比哪个跑得快,并且溢出的水最少为胜者。此游戏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及左右手配合的灵活性。
学前,道德教育的大好时机
学前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虽然减慢了,但大脑功能的发育、智力的发展日趋完善。孩子好奇、好问、模仿能力强。这个时候是父母使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大好时机。
简单地说,道德观的形成,就是指孩子把父母言传身教的准则进行了自我吸收和消化。当孩子的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时候,他需要动用他日益增长的智力、交往能力和感知能力来吸收和消化父母的教诲。学前的孩子对是否遵守了规则、待遇是否公平这些事情非常在意。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有一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对错误行为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其实,孩子们与成人的道德观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有时与成年人完全不一样。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就必须先要了解学前孩子的特性。
首先,孩子们开始靠自我判断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比较直接并具体化。比如,他们常常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他先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了帮妈妈做家务,就主动把洗干净的器皿放进厨柜里,但不小心摔碎了2个杯子;还有一个孩子呢,为了爬上柜子拿妈妈不让他吃的那些食物,结果把1个杯子碰在地上,摔碎了。然后心理学家问他们两个孩子当中谁的行为更不好。结果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摔碎杯子的数量上,而不是那两个孩子的动机上。他们大都认为摔碎2个杯子的那个孩子做得更差,恰好与成年人看重动机的观点完全相反。
其次,学前的孩子还会认为:因为是他们想要的,所以是正确的。比如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都喜欢赢,为了能赢常常便忘记了游戏的规则。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我想赢,所以我为了赢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另外,即便学前的孩子知道自己违反了某些准则,他们也会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好孩子而说谎。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要求3岁的孩子们在他们离开时不能触摸放在那儿的玩具。结果发现有一半的孩子都忍不住触摸了那个玩具,而且有80%的孩子还否认他们碰过玩具。
在我们了解了学前孩子的特性以后,就要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让孩子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孩子做了错事以后,父母如何教导非常关键,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是否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父母最好首先说明对他行为的要求,然后向他解释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假如你的孩子用手打人了,你要跟他说:“打人的行为是我绝对不能允许的。打别人,会使别人受伤的,会很疼。”另外,父母还可以利用唤起孩子的公平意识和对他人的怜悯之心的办法来教导他。比如孩子抢走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可以跟他说:“那位小朋友非常伤心。因为该轮到他玩了,你却把它拿走了。”这样的话能够使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给别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够事先提醒孩子应该注意他的哪些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更容易做到了。比如,在带孩子进动物园之前,你先提醒他,不要用东西打动物园的动物,以防被动物伤着。到了动物园,即便孩子偶尔忘记了,一个简单的提醒,他便能马上改正过来了。孩子做了错事需要教导,孩子做了好事可不要忘记表扬。一旦孩子表现良好,父母就应及时进行夸奖。
在学前孩子的眼里,权威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或老师说这是对的或者那是错的,那么他们的想法就是“好吧,肯定就是这样了”。所以,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忘了言传身教,不能放过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诲。孩子更注重父母所做的,而不是他们所说的。
杨力谈养生
当心家庭“精神污染”。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着消极、低级、不健康的生活情调和文化氛围,它们会直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极的政治态度——一些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连天。长期耳濡目染,孩子就会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并养成偏激、自私自利、任性蛮横的性格。二是享乐的生活方式——有的家庭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小市民的安乐生活,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经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这种环境会使孩子变得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养尊处优,玩世不恭。三是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四是打骂的教育方法——孩子经常处在被打骂责难的环境中,会使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五是缺乏修养的讲话方式——有些父母平时脏话、粗话不离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也不收敛一些,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从小讲话就没有礼貌,不讲理,粗鲁蛮横。